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唐是山水诗的辉煌时期,王维的诗歌现存四百多首,体现作者审美情趣的山水诗有一百多篇,并且在艺术创造性上远超前人。因此,说王维以诗名家,实际上是说他以山水诗名家;说王维诗歌的成就,也主要是指他山水诗的成就,这也应当是他在天宝中被公认为诗坛领袖的原因。其山水诗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鉴赏:
一、从体验方面进行鉴赏的山水诗
这一类作品不以客观景物的描绘为主要内容,而是以心象为主体,侧重于对那些映射了主体生命体验的境界或景物的点染,表现主体的内心体验。这一类是山水诗中最为突出的一类,是王维创作最高的山水诗,也正因如此,它的数量也最少。这些诗作完全契合了把握世界的角度与方式,尤重悟性,以诗道禅,在营建氛围上下工夫,作者以个人的体验引导阅读者的体验向内心深入。在王维的这些作品中间,它们表面上是写景,但仔细看来则完全是对禅境的一种体验,景物已经虚化了,而化入整体的禅意之中,成为一种情境的体验性点染和描绘。
为了更透彻深入地体味王维这类作品的禅境,可以将他与裴迪同吟的《竹里馆》相比较一下:
王诗:独作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裴诗: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惟山鸟,幽深无世人。
两诗都共同表达清幽的意绪,王维的诗,每句都用一个意象共同烘托清幽的气氛,幽篁独坐,弹琴长啸,诗人此时已半圆于尘世之上,没有任何忧虑的牵挂、俗世的缠绕。又以“明月来相照”反衬“深林人不知”,以表达诗人离世绝尘的精神境界。而再看裴诗,前两句仅为一般陈述,三四句写幽静,却又出之以实境,这仅只给人印象而不能触发人的联想。
二、从生存方面进行鉴赏的山水诗
田园山野是中国文人生存空间的退守,在人世的进退中,他们每当处于窘境之时便在精神上求助于禅宗思想的支撑,以此来消解“进与退”的对立,消解内心的矛盾与痛楚。因此,由于禅学观念的投射,使得田园劳作这份不得己的寂寞选择具有了自足、温暖和实在恒常的色彩。王维的以隐居田园山野为题材的诗大抵以摈绝尘嚣、寂静自守、适意悦己为主题,从而使其诗作具有了相应的闲适温和,静寂悠然的禅宗境界,产生出空寂闲适、超绝凡俗的特殊风格。
王维以隐居田园山野为题材的作品,大都体现这种融入自然,逍遥自在,逢事自安,逢人自喜的佛禅自由解脱之境。“空”、“净”、“无”、“闲”、“寂寞”、“明月”、“白云”,这类词语和意象为他的作品营造出一个独特的静谧氛围。田园与禅境本身有了一种天然的契合。而这种联系都从意境、形象、格调、节奏及神韵、词采等诸方面决定了这些田园山水诗的温和静寂,空渺悠远的禅境。
三、从生命方面鉴赏的山水诗
田园事物的山水诗与禅宗的生存哲学联在一起,而自然风景的山水诗则蕴含着禅宗意识中的生命哲学——对于折射和隐含了主体生命的自然法则与秩序的依从、认可、适性与融入。它与疑问、关切、焦虑和痛感的生命意识是相对立的,而是回到自然法则的本体,以毫无反抗和努力唯心辩证观念去假设生命与自然的永恒质素。在这种观念的支撑下,王维的一些描写自然景物、表现禅宗生命哲学的山水诗作中屡屡展示出空灵化境,带上了幽峭空寂、沉静清冷、追求本真质朴的审美风格。
王维这种空灵化境的艺术成就是其《山居秋螟》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描写秋天雨后傍晚山村景色的诗,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前二联写静景,清新袭人,形象鲜明,三联笔峰一转,以“喧”、“动”二词,写活了秋景,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不禁抒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现对自然生命的赞美,抒发了恬淡自然,随意适性的生命观,从而收到了天簌自然的艺术效果,备受后人称道。而这不得不归功于禅宗生命哲学的融入。
因此,王维的那些抒写自然风景的山水诗,由于写作主体的禅宗生命观、自然景物的映射与介入,山水景物具有了很强的主体灵性和象征色彩。而王维的生命观是适性圆融,随意自由的,这样,这一类的作品就在境界上更加空灵幽寂,意味无穷,“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比起田园诗来,更多是超然远虑,适性顺从,而在境界上也更加幽峭空寂,沉静清冷,本真而质朴。
总体而言,王维的山水诗由于受禅宗思想的参与映射,其创作明显带上了闲适自足,超然出世的风格,深含佛禅境,而且其禅境又在似有似无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非有妙语,难以领略”(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可谓“妙语入禅境机,言尽意无穷”。其禅境虽层次因内容而异,但总体来说都显示了作者体验的深度和空悟的精妙,让人回味悠远。也正如此,王维的诗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王维的山水诗因此成为中国山水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从体验方面进行鉴赏的山水诗
这一类作品不以客观景物的描绘为主要内容,而是以心象为主体,侧重于对那些映射了主体生命体验的境界或景物的点染,表现主体的内心体验。这一类是山水诗中最为突出的一类,是王维创作最高的山水诗,也正因如此,它的数量也最少。这些诗作完全契合了把握世界的角度与方式,尤重悟性,以诗道禅,在营建氛围上下工夫,作者以个人的体验引导阅读者的体验向内心深入。在王维的这些作品中间,它们表面上是写景,但仔细看来则完全是对禅境的一种体验,景物已经虚化了,而化入整体的禅意之中,成为一种情境的体验性点染和描绘。
为了更透彻深入地体味王维这类作品的禅境,可以将他与裴迪同吟的《竹里馆》相比较一下:
王诗:独作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裴诗: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惟山鸟,幽深无世人。
两诗都共同表达清幽的意绪,王维的诗,每句都用一个意象共同烘托清幽的气氛,幽篁独坐,弹琴长啸,诗人此时已半圆于尘世之上,没有任何忧虑的牵挂、俗世的缠绕。又以“明月来相照”反衬“深林人不知”,以表达诗人离世绝尘的精神境界。而再看裴诗,前两句仅为一般陈述,三四句写幽静,却又出之以实境,这仅只给人印象而不能触发人的联想。
二、从生存方面进行鉴赏的山水诗
田园山野是中国文人生存空间的退守,在人世的进退中,他们每当处于窘境之时便在精神上求助于禅宗思想的支撑,以此来消解“进与退”的对立,消解内心的矛盾与痛楚。因此,由于禅学观念的投射,使得田园劳作这份不得己的寂寞选择具有了自足、温暖和实在恒常的色彩。王维的以隐居田园山野为题材的诗大抵以摈绝尘嚣、寂静自守、适意悦己为主题,从而使其诗作具有了相应的闲适温和,静寂悠然的禅宗境界,产生出空寂闲适、超绝凡俗的特殊风格。
王维以隐居田园山野为题材的作品,大都体现这种融入自然,逍遥自在,逢事自安,逢人自喜的佛禅自由解脱之境。“空”、“净”、“无”、“闲”、“寂寞”、“明月”、“白云”,这类词语和意象为他的作品营造出一个独特的静谧氛围。田园与禅境本身有了一种天然的契合。而这种联系都从意境、形象、格调、节奏及神韵、词采等诸方面决定了这些田园山水诗的温和静寂,空渺悠远的禅境。
三、从生命方面鉴赏的山水诗
田园事物的山水诗与禅宗的生存哲学联在一起,而自然风景的山水诗则蕴含着禅宗意识中的生命哲学——对于折射和隐含了主体生命的自然法则与秩序的依从、认可、适性与融入。它与疑问、关切、焦虑和痛感的生命意识是相对立的,而是回到自然法则的本体,以毫无反抗和努力唯心辩证观念去假设生命与自然的永恒质素。在这种观念的支撑下,王维的一些描写自然景物、表现禅宗生命哲学的山水诗作中屡屡展示出空灵化境,带上了幽峭空寂、沉静清冷、追求本真质朴的审美风格。
王维这种空灵化境的艺术成就是其《山居秋螟》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描写秋天雨后傍晚山村景色的诗,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前二联写静景,清新袭人,形象鲜明,三联笔峰一转,以“喧”、“动”二词,写活了秋景,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不禁抒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现对自然生命的赞美,抒发了恬淡自然,随意适性的生命观,从而收到了天簌自然的艺术效果,备受后人称道。而这不得不归功于禅宗生命哲学的融入。
因此,王维的那些抒写自然风景的山水诗,由于写作主体的禅宗生命观、自然景物的映射与介入,山水景物具有了很强的主体灵性和象征色彩。而王维的生命观是适性圆融,随意自由的,这样,这一类的作品就在境界上更加空灵幽寂,意味无穷,“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比起田园诗来,更多是超然远虑,适性顺从,而在境界上也更加幽峭空寂,沉静清冷,本真而质朴。
总体而言,王维的山水诗由于受禅宗思想的参与映射,其创作明显带上了闲适自足,超然出世的风格,深含佛禅境,而且其禅境又在似有似无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非有妙语,难以领略”(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可谓“妙语入禅境机,言尽意无穷”。其禅境虽层次因内容而异,但总体来说都显示了作者体验的深度和空悟的精妙,让人回味悠远。也正如此,王维的诗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王维的山水诗因此成为中国山水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