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1988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明月的意蕴极为丰富,但归根结底:以月寄情而已。在不同诗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月亮,就寄托着不同的情怀;诗人们有多少种不同的思想情感,诗篇中就有多少种带着不同的主观色彩的明月意象。《春江花月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美而又多变的明月意象,诗中明月意象的创造,美丽奇妙而富于变化,寄寓着诗篇极为复杂的情愫,极大地丰富了诗篇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这个奇美而又多变的明月意象意象的塑造,成为《春江花月夜》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笔者试就诗篇中的这轮明月的变化和意蕴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明月 意象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明月的意蕴极为丰富,但归根结底:以月寄情而已。在不同诗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月亮,就寄托着不同的情怀;诗人们有多少种不同的思想情感,诗篇中就有多少种带着不同的主观色彩的明月意象。
  《春江花月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美而又多变的明月意象。诗篇中神话般迷人的情境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而明月正是诗中的情景交融之物,它是诗篇跳动着的脉搏,亦是诗篇寄托情感的媒介。诗中明月的意象的创造,美丽奇妙而富于变化,寄寓着诗篇极为复杂的情愫,极大地丰富了诗篇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这个奇美而又多变的明月意象意象的塑造,成为《春江花月夜》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笔者试就诗篇中的这轮明月的变化和意蕴进行如下分析与探究。
  一.海潮明月
  以海潮明月寄民间万里相思之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篇四句创造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景象壮阔,气势雄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这轮明月寄托了天下多少离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愿望和梦想。“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一设问寄寓着天下的游子思妇望月怀人,所生出的多少相思之情?不论亲人今夕飘零何处,千里万里,但总是都在这轮明月的普照之下,这“滟滟随波千万里”的月光像一条无形的风筝线将天下离人的情怀系连在一起。我们不禁联想到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海上明月的壮阔之景寄寓的正是天下游子思妇的万里相思之情。
  二.花林柔月
  以花林柔月寄托淡雅缠绵的相思之愁:“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以江上月色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勾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画境充溢着缥缈、朦胧的情思和跌宕起伏的情感节奏。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了银色的梦幻。“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神话般的美妙,梦幻般的飘渺,达到了情和景完美的结合。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月色中,化为淡淡的哀愁,这哀愁以这样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呈现在神奇的画境中,达到了情景同化的绝妙境界。
  三.江天孤月
  以江天孤月古老渺远,寄托人生苦短的感伤之情:“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篇以特写的手法营造出一幅江天孤月图,来寄托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感伤之情。诗人的眼光由近及远,由面到点,远远地凝视着江天之上那一轮孤月。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望着天上这一轮恒照古今的孤月,自然地引起对人生和宇宙的遐思冥想:与天上这轮恒古照人的孤月相比,人个体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这是令人感伤的。但是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这样“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形成共存。这是诗人从天地造化中感受到的一种心理的平衡。接着诗人突发奇想,以人情推明月,以有情想无情。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似乎又永远不能如愿。“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有遗恨,流水却无情。此时的这轮江月已经渗透了人的情感。诗人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把情怀投向了短暂而精彩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彩就在于一个“情”字上。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人间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的抒发。
  四.搂头冷月
  以搂头冷月的凄清哀怨,寄托民间怨妇苦苦相思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轮凄清哀怨的搂头明月,寄寓着写思妇对离人苦苦的相思与怀念。月景因“徘徊”二字而活灵活现,脉脉含情。她似乎饱含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意,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把凄冷的清辉倾洒在思妇的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令思妇触景伤情,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撩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似乎与之苦苦纠缠。“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离别的双方同时望着天上的明月,似乎在明月的反照中都同时看到了对方的身影,但却“不相闻”,不能用语言交流。因此,便幻想要追逐着那无处不能到达的月光,将自己的满怀情思释放在对方的身上。这论凄冷的搂头明月寄寓着思妇内心的多少凄苦与愁怅。
  五.摇情落月
  以摇情落月摇曳迷离,寄寓游子思归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落月的意象摇曳迷离,寄寓着游子们心中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思念着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寄寓着游子心中那浓重的排解不了的思乡情怀;“无限路”寄寓的是游子心中有家难归的无奈。“落月摇情满江树”奇之又奇,造迷离之景,寄摇曳之情,将造景寄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人间万种离情都随着落月之光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真可谓情景交融,余韵袅袅。
  纵观全诗,明月的意象丰富多彩,意蕴万千。但任其千变万化,无一不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无一不是为了寄情。透过诗中那个个奇美动人的明月意象,我们所感知的却是人世间极为美好的感情世界。正是这个奇美多变的明月意象,成就了这首“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的审美品位。愿这轮寄托着人间美情的明月永远映照着我们的心灵!
其他文献
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是各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时间持续最长、涉及面最广、影响因素最多的阶段。笔者认为要真正有效实施对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合理确定工程成本,采取什么样的对策非常重要。  1.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以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为中心,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 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从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过度的重视写作技巧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导致很多学生对作文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民族内涵的古典文学巨著,被公认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有近60种译本。其中,最优秀的两个便是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本。《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包括俗语、成语,歇后语等在内的习语,因此,习语翻译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而本文只研究俗语的英译,即通过对比两大版本中俗语的英译,进一步阐释其是如何达到功能对等的。  关键词:《红楼梦》 俗语 功能对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团队精神,教给学习小组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法,学生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
【摘 要】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实例,探讨因变形作用裂缝的综合处理措施。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处理措施  1.工程概况  某试验楼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筑面积为3250m2,主体结构4层砖混结构,建筑总高度14.0m。采用横墙承重体系,楼、屋盖结构均为现浇混凝土大梁,普通混凝土预制空心板,2006年5月进行抗震加固施工过程,内走廊墙壁粉刷层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内容摘要:《祝福》与《狂人日记》是鲁迅讨伐“吃人”礼教的檄文,但《祝福》尤为深刻。“我”归乡后遇到穷困潦倒的祥林嫂,两人看似是不同世界的人,却异质同构,即人生虽有希望,但终会破灭,人生是孤独寂寞。鲁镇“看客”团体自身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然充当了刽子手,“杀人团”心安理得,在鉴赏他人痛苦时获得自我生活的安慰。  关键词:《祝福》 悲剧 异质同构 看客  读鲁迅《祝福》让人不禁想到《狂人日记》,同为“吃人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持续快速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在工程项目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主要从业主、施工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项目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质量管理;甲方;施工企业;政府  在当今社会,建筑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经济的发展也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建筑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