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感悟课程的知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双方在围绕一定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体现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综合素养的理念。由此可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优化问题的设计教学,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便于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感悟其中内容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满足他们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
1.问题设计应具有“趣味性”,激起学生思考欲望
学生的学习心理告诉我们,利用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进行引导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被动思考的惰性,便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这种趣味式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能够激活他们的思考探究思维,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理解。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从学生学习认知心理出发,以此来使他们对问题产生一定的好奇心理,便于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究。这种问题引导的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心理,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湘教版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的“天气和气候”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走进课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是:(1)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诸葛亮是凭借什么的帮助而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2)2008年的南方冰冻天气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世界上的第一张天气图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战争中有着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一方面能够激起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主动探究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问题设计应具有“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问题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学习内容予以全方面的展示,让学生能够从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多样化问题,不仅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便于学生能够有意识注意,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培养他们发展创新的学习精神。
我认为,问题设计在具有多样性时,应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1)注重问题层次的梯度,让不同分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2)注重问题探究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方法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3)体现问题的发展创新性,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充分激活;(4)体现问题的内化生成性,即能够让学生在回答或者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内容和结构有一定的认识,帮助他们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怎样?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各有怎样的不同?③根据实践活动,计算每增加10亿人口需要多长时间?④假如你就是2050年的人,当你看到如此多的人口,有怎样的解决策略?上述四个问题,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便于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思维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
3.问题设计应具有“延伸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掌握丰富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发展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这种拓展延伸性的问题,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为丰富全面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延伸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延伸性主要体现在:(1)注重思考的多元化,让学生能够有广阔的学习认知空间;(2)突出问题的发展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认知理解技能;(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便于学生学习发展;(4)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发展。
例如,在“影响气候的因素”的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来显示“地形雨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延伸性问题:①暖湿气流与地形有着怎样的联系?②背风坡少雨是什么原因?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地形雨示意图的探究》小论文。学生在这样有延伸性问题的引导下,不仅能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而且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
总之,在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优化教学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张建伟.基于地理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3]谢斗辰.谈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设计[J].地理教学, 2003,1.
[4]周海军.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初探[J].现代教育教研,2008,12.
[5]廖书庆.课堂提问的八个度[J].地理教学,1999,3.
1.问题设计应具有“趣味性”,激起学生思考欲望
学生的学习心理告诉我们,利用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进行引导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被动思考的惰性,便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这种趣味式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能够激活他们的思考探究思维,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理解。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从学生学习认知心理出发,以此来使他们对问题产生一定的好奇心理,便于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究。这种问题引导的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心理,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湘教版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的“天气和气候”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走进课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是:(1)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诸葛亮是凭借什么的帮助而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2)2008年的南方冰冻天气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世界上的第一张天气图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战争中有着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一方面能够激起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主动探究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问题设计应具有“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问题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学习内容予以全方面的展示,让学生能够从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多样化问题,不仅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便于学生能够有意识注意,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培养他们发展创新的学习精神。
我认为,问题设计在具有多样性时,应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1)注重问题层次的梯度,让不同分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2)注重问题探究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方法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3)体现问题的发展创新性,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充分激活;(4)体现问题的内化生成性,即能够让学生在回答或者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内容和结构有一定的认识,帮助他们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怎样?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各有怎样的不同?③根据实践活动,计算每增加10亿人口需要多长时间?④假如你就是2050年的人,当你看到如此多的人口,有怎样的解决策略?上述四个问题,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便于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思维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
3.问题设计应具有“延伸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掌握丰富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发展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这种拓展延伸性的问题,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为丰富全面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延伸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延伸性主要体现在:(1)注重思考的多元化,让学生能够有广阔的学习认知空间;(2)突出问题的发展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认知理解技能;(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便于学生学习发展;(4)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发展。
例如,在“影响气候的因素”的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来显示“地形雨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延伸性问题:①暖湿气流与地形有着怎样的联系?②背风坡少雨是什么原因?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地形雨示意图的探究》小论文。学生在这样有延伸性问题的引导下,不仅能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而且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
总之,在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优化教学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张建伟.基于地理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3]谢斗辰.谈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设计[J].地理教学, 2003,1.
[4]周海军.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初探[J].现代教育教研,2008,12.
[5]廖书庆.课堂提问的八个度[J].地理教学,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