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在习作中“活”起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ajewe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与习作,犹如语文教学的双翼,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其实对于习作来说,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从中摸到窍门。例如写人,毕竟写人记事在小学习作中占比很大,教师不应放手让学生写,而是应从用词造句、构段谋篇等方面让他们先临摹后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习作难度,还能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
  一、从外貌入手,把人写出“精神”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把人写“活”,前提是要能把人写准,不能张冠李戴,不能千人一面,要有特点,要有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写活人物。首先要做的是从人物外貌入手,按照一定的习作顺序,遵循外貌与性格特点进行叙述,以便让“人”更加“鲜活”。
  1.要遵循一定顺序
  叙事写景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同样写人物外貌也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能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而从学生习作来看,也的确存在这样的毛病,想到哪里写哪里,一会儿写嘴巴,一会儿写衣服,缺乏条理性。而从效果来看,对于外貌描写来说,一般都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局部一般则是从上到下。比如一个学生的习作初稿:“她眼睛圆圆的,脸蛋圆圆的,身材圆圆的,就连小酒窝也是圆圆的……” 而按照习作顺序修改后为:“她的身材圆圆的,脸蛋圆圆的,眼睛圆圆的,就连小酒窝也是圆圆的……”这样一对比,就会发现修改之后的习作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更能让读者鲜明感知习作人物特点。
  2.要紧扣外貌特点
  描写人物外貌,并不是要把人从头到脚,内内外外都写一遍。习作属于创作,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另外,还要在字数上有所约束。因而最好的方法是精简,拣最重要的写,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外貌上最具个性的特征写,或者说最有鲜明代表性的特点写,以便让读者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比如《西游记》中对猪八戒的描述:“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这样读者一看,就能在头脑里想象出猪八戒肥头大耳的形象。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扣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写得栩栩如生。
  3.要紧扣性格特征
  写外貌归根到底是为写人服务的。要把人写活,归根到底还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结合科学研究,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外貌。同样,通过外貌描写也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在一篇习作中,关于人物外貌是这样描述的:“他眼睛太小,陷在肉里几乎找不到;但你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偶尔也会在肉缝里射出一两道狡猾的光芒……”从这一外貌描写可知,其人物的性格是狡猾的;从其习作内容来看,作者省略了其他方面,仅仅扣住眼睛进行描述。对于外貌描写来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
  二、从事例入手,把人写出“神气”
  通过外貌描写,相信读者对文本人物已经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要把人物形象写得更丰满、更具体,还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反映,因而我们还需要通过具体事例把人写神气。而这神气,通俗地说,就是人物性格与爱好。但是如果直接描述,就显得有点单调,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典型事例。
  1.要精心选择素材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会经历很多事情,如果全面叙述,很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而要把人物写神气,就必须在选材上下功夫。最好能够围绕人物性格进行选材,这样不仅能凸显中心,而且还能让文本人物特征鲜明。比如一位学生在描写“小气的同桌”时,精心选择了以下几个素材:认真写作业;认真回答老师问题;跟他借书,他不肯借;跟他借橡皮,还他时他总要说上一句“把橡皮擦黑了”;他劳动非常积极,都是主动打扫……但结合习作主题,就会发现这些素材大多与主题无关,或者说不能精准反映主题。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围绕文本中心选材,针对所列的素材进行选择。
  2.要注重细节刻画
  细节对文本来说至关重要。一篇文章,有了细节,才会灵动;同样对于写人来说,有了细节,才会更加有神气。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围绕小的方面、小的事情展开叙述。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只有教给他们细节描写技巧,才能让其习作变得更为丰满。具体来说,就是如遇到“很”“非常”这一类形容词时,让学生多想一想,或者加个细节描写,这样不仅能够丰满文本内容,而且还能把人物写“活”。比如写某个人聪明,一般学生只会想到“很聪明”,但教师在指导中应提醒学生多想一想,究竟有多聪明,应该举个例子,比如“班上学生都解答不出题来,而他稍微皱眉就能顺利解出”。
  3.要突出心理描写
  写人写事,心理描写也是需要的。这样一来,可以从多个侧面反映人物特征,二来也能增加文本篇幅。具体来说,心理描写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独白。但是心理描写,也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要围绕叙事的内容进行合理想象。这里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仅仅是对写人写事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全部。因而在写人写事的过程中,要摆正心理描写的位置,不能喧宾夺主。比如星期天早上天很冷,小明有点懒惰,不想起床,他想:“反正今天放假,多睡一会儿也没关系。”
  三、从技巧入手,把人写出“品位”
  文章本天成。很多教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而在作前指导过程中,大多采用“放羊”模式,直接让学生自行摸索尝试。固然这种模式会让学习的习作充满“情感”,但这个过程却是漫长的。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作前指导,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爱上习作。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加以习作技巧指导。
  1.要巧用对比衬托
  比较是习作中常用的方法。对于写人的习作来说,也是如此。要真正把人写得精彩,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适当添加其他对象,以便有效比较,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可以从写事、性格上进行对比,比如发生紧急情况,其他人显得惊慌失措,而他则镇定自若,这样一比较,显然就能深刻反映人物性格。当然可以是正反对比衬托,另外还有侧面衬托,具体在习作中可以借助别人的口来描述。这样一来可以增加人物的可信度,二来也能让人物更为丰满。不过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教师都需要明确告诉学生,要注意选材剪裁,要突出主要人物描写,而不能喧宾夺主,为了对比而对比,这是本末倒置的。
  2.要巧用修辞手法
  要让学生写活人物,首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习作表达能力。其中能否运用修辞手法便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之一。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恰当运用各种修辞。也许有时学生习作会因修辞过多而显得不伦不类,但无论怎样,让学生适应运用修辞,总比语言干巴巴的要好。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修辭有比喻、拟人等。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练习运用修辞。比如写人眼睛,可以提醒学生写“如黑宝石般晶莹,如清澈的湖水般纯净”;写人脾气火暴,可以提醒学生写“像个爆竹似的,一点就炸”。
  3.要巧用对话描述
  对于写人来说,对话是不可缺少的。对话,不仅可以有效丰富文章内容,拉长文章篇幅,而且还能通过对话描写凸显人物的性格。一方面需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对话模式,比如提示语在前,在中间,还有在结尾的具体用法,以便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二来也要让学生能够抓住语言描写凸显人物性格。比如描写的这个人是个急性子,因而其语言描述是字数不要太多,需要紧凑一点;还有写这个人水平高,可以在其说话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名言;等等。这样一来,文本人物不仅显得丰满,而且还具有个性。
  写人,具体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虽然教无定法,但是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期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长期的习作训练,以便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其他文献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需要靠长期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界定,指出语文课程的学习应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究竟怎么教呢?得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所以说,语感的培养和语用的实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如
多数教材以单元为形式编排,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册教材的脉络体系,以主题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我在“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 明主题  学生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再预习这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预习时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自学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解决不理解的字、词;(2)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纵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教师无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过度关注学生对习作技巧的感知与积累,结果学生对策略和技巧并没有掌握多少,但各种客话、官话
立足于语文学科特质,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当务之急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力。美国教育家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中说:“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时,更应发展学生思维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指出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学生的语文思维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为显性、最为重要的标识。  一、创设“活情境”,发展学生思
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读好课文、写好字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读书与写字的指导。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经验少,在朗读长句子时很容易出现磕巴、唱读、顿读等现象。教师应把学生能入情入境朗读句子作为朗读教学的重点,以使学生能够逐渐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读好整篇文章。  一、范读引路,鼓励模仿  在低年级的课文中,有些句子较长,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在朗读
个性化阅读是课标在阅读方面指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对于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就各有各的观点。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条件。  一、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虽然个性化阅读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体验,但是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如何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呢?两年来,我依托课本将阅读与写话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了仿写、续写、创编的训练,使他们的写话兴趣得以激发,写话水平得到提高。  一、仿写,为学生写话奠定基础  教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仿写,不能操之过急。句子是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句式训练是学生习作表达的基础。
【教材分析】  《大象的耳朵》(统编本二年级下册)是一篇有趣的童话,主要讲了小动物们都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后来大象也认为自己耳朵有毛病,就把耳朵撑起来,可是总有小虫子钻进耳朵眼里让它很心烦。最后,大象还是把耳朵放了下来,做回了自己。这是一篇活泼有趣又蕴含哲理的故事,很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和学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认读“似、扇”的读音,学会书写半包围结构的生字。 
探究式教学是课标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探究性问題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计探究性问题呢?  一、关注课堂生成,设计探究性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师虽然有了完整的教学预设,也不一定能满足实际课堂的需求。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进程的发展,极力捕捉生成点,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将事物介绍清楚的方法。  2.能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3.能和同学分享习作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储备  1.小组合作完成或独立完成。  学习课文《太阳》和《松鼠》后,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分别对两篇课文进行小结,总结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对两篇不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