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德纳研究认为,学生在认知结构、智力因素、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实际实验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差异,采取对实验要求“一视同仁”、实验评价 “一把尺子量到底”这种“一刀切”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水平,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不能尽情展现个性与特长,中等生“吃不好”而不能提高实验能力,学困生“吃不了”而不能完成实验任务.实验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差异出发,依据全体参与性、 自主性、可接受性原则,设计多层次实验目标,使学生在不同实验任务的驱使下自主实验,教师采取“导优补差”辅导策略,对实验结果“多尺度”评价,探索从学生的差异中寻求实验分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下面是实验分层教学设计的流程图(图1).
1 调查学情,对学生分层
分层前采取谈话、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的原有认知和存在的疑惑,结合平时对学生思维方式、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观察了解,综合分析后将学生分为物理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较差的达标组;物理基础与接受能力一般、有一定学习主动性的争优组;物理基础扎实、学习积极主动、接受能力强的创新组.通过实验分层教学,使达标组学生能根据实验情境进行初步猜想,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在老师引导与示范下,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及选择实验器材,处理简单的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简单应用实验结论;使争优组学生会根据实验情境进行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实验目的及原理,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能应用实验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尝试对实验进行简单改进; 使创新组学生会从系统的高度对实验情境进行大胆猜想,通过教师点拨,理解实验目的及原理,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能独立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灵活运用实验结论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会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2 实验分层教学的课堂设计
2.1 创设情境,形成猜想
利用图2实验装置演示实验,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1:摆长相同,摆球为相同钢球(或铝球)的两个单摆;
实验时,拉开不同角度、让两摆球从同一位置、同时自由摆动,观察两个摆球摆动快慢情况.
实验2:摆长相同,摆球为大小相同的钢球和铝球的两个单摆;
实验3:摆长不同,摆球为相同钢球(或铝球)的两个单摆;
做实验2和3时,拉开相同角度、让两摆球从同一位置、同时自由摆动,观察两个摆球摆动快慢情况.
实验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大胆猜想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以下是学生们的猜想及相应的理由.
(1)单摆周期与摆线长度有关,摆线越长,周期越大;原因:摆线长的摆球振动得比较慢.
(2)单摆周期与摆线长度有关,摆线越长,周期越大;原因:摆线越长,摆球偏离平衡位置越远,振动的时间会变长.
(3)单摆周期与摆球质量有关,摆球质量越小,摆球运动越慢,周期越大;原因:摆球质量小些,运动得就慢一些.
(4)单摆周期与摆球质量有关,摆球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摆动的越慢,周期越大;原因:根据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与振子质量有关.
(5)单摆周期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大,周期越大;原因:摆角越大,到平衡位置的距离越大,回到平衡位置的时间就越长.
(6)单摆周期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周期越长;原因:振幅越大,回到平衡位置的时间越长.
(7)单摆周期与振幅或摆角的关系相同,摆角或振幅越大,周期越大;原因:摆角与振幅其实是一回事.
(8)单摆周期与摆球的重力有关,摆球的重力越大,周期越小;原因:摆球的重力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小球运动时间越短.
(9)单摆周期与重力加速度有关;原因:单摆做简谐运动时所受合力F=mgsinθ,加速度a=gsinθ,g不同,加速度也不同,运动所需的时间也会不同.
2.2 自主实验,分层辅导
(1)对达标组学生
采取低起点、密台阶、小步子、细讲解的原则.教师指导学生将猜想(1)至(7)总结为单摆周期与摆长、摆球质量、摆角(或摆角)的关系.以“探究摆长与周期关系”为例说明操作过程:首先,将学生分组,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装好实验装置;其次,指导学生用米尺测出悬点到小球下端的长度l,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d,根据L=l-[SX(]d[]2[SX)]算出摆长L,多次测量求平均值[AKL-];再次,指导学生用秒表记下单摆做30次~5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根据T=[SX(]t[]n[SX)]算出单摆振动的平均周期,每个实验做三次,求周期的平均值[AKT-]=[SX(]T1 T2 T3[]3[SX)];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周期T与摆长L的关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为减小误差,摆线长些好还是短些好?摆球摆到哪个位置开始计时更合适?在有难度的地方,教師需现场示范,学生再模仿老师完成实验.
(2)对争优组学生

1 调查学情,对学生分层
分层前采取谈话、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的原有认知和存在的疑惑,结合平时对学生思维方式、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观察了解,综合分析后将学生分为物理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较差的达标组;物理基础与接受能力一般、有一定学习主动性的争优组;物理基础扎实、学习积极主动、接受能力强的创新组.通过实验分层教学,使达标组学生能根据实验情境进行初步猜想,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在老师引导与示范下,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及选择实验器材,处理简单的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简单应用实验结论;使争优组学生会根据实验情境进行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实验目的及原理,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能应用实验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尝试对实验进行简单改进; 使创新组学生会从系统的高度对实验情境进行大胆猜想,通过教师点拨,理解实验目的及原理,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能独立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灵活运用实验结论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会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2 实验分层教学的课堂设计
2.1 创设情境,形成猜想
利用图2实验装置演示实验,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1:摆长相同,摆球为相同钢球(或铝球)的两个单摆;
实验时,拉开不同角度、让两摆球从同一位置、同时自由摆动,观察两个摆球摆动快慢情况.
实验2:摆长相同,摆球为大小相同的钢球和铝球的两个单摆;
实验3:摆长不同,摆球为相同钢球(或铝球)的两个单摆;

做实验2和3时,拉开相同角度、让两摆球从同一位置、同时自由摆动,观察两个摆球摆动快慢情况.
实验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大胆猜想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以下是学生们的猜想及相应的理由.
(1)单摆周期与摆线长度有关,摆线越长,周期越大;原因:摆线长的摆球振动得比较慢.
(2)单摆周期与摆线长度有关,摆线越长,周期越大;原因:摆线越长,摆球偏离平衡位置越远,振动的时间会变长.
(3)单摆周期与摆球质量有关,摆球质量越小,摆球运动越慢,周期越大;原因:摆球质量小些,运动得就慢一些.
(4)单摆周期与摆球质量有关,摆球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摆动的越慢,周期越大;原因:根据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与振子质量有关.
(5)单摆周期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大,周期越大;原因:摆角越大,到平衡位置的距离越大,回到平衡位置的时间就越长.
(6)单摆周期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周期越长;原因:振幅越大,回到平衡位置的时间越长.
(7)单摆周期与振幅或摆角的关系相同,摆角或振幅越大,周期越大;原因:摆角与振幅其实是一回事.
(8)单摆周期与摆球的重力有关,摆球的重力越大,周期越小;原因:摆球的重力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小球运动时间越短.
(9)单摆周期与重力加速度有关;原因:单摆做简谐运动时所受合力F=mgsinθ,加速度a=gsinθ,g不同,加速度也不同,运动所需的时间也会不同.
2.2 自主实验,分层辅导
(1)对达标组学生
采取低起点、密台阶、小步子、细讲解的原则.教师指导学生将猜想(1)至(7)总结为单摆周期与摆长、摆球质量、摆角(或摆角)的关系.以“探究摆长与周期关系”为例说明操作过程:首先,将学生分组,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装好实验装置;其次,指导学生用米尺测出悬点到小球下端的长度l,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d,根据L=l-[SX(]d[]2[SX)]算出摆长L,多次测量求平均值[AKL-];再次,指导学生用秒表记下单摆做30次~5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根据T=[SX(]t[]n[SX)]算出单摆振动的平均周期,每个实验做三次,求周期的平均值[AKT-]=[SX(]T1 T2 T3[]3[SX)];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周期T与摆长L的关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为减小误差,摆线长些好还是短些好?摆球摆到哪个位置开始计时更合适?在有难度的地方,教師需现场示范,学生再模仿老师完成实验.
(2)对争优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