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天府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在高中学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也不能使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内开发思维。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目前运用于各个学科中,并能使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转变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并运用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符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其改正学习态度,还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发散思维,从而将学习呈现出最优化的效果,以实现学习目标,本文笔者以高中数学作为出发点,从“生活实例、信息技术、已有知识”三个方面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展开研究。
  一、基于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将服务于日常活动,将生活实例导人到数学课堂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和灵活运用,并加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运用生活化的实例作为导入,为学生创造熟悉的情境,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
  如:在进行“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学中,笔者为了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首先以生活化的例子作为导入,提出两段关系:“你们是这个班里的学生,则你们是这个学校的学生;要想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需要平常学习的刻苦努力”,通过这两个实例让学生有了亲切感,并伴随着实例中前后语言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了这一数学逻辑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再如:在“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的教学中,笔者以“奥运圣火采集器的位置”这一实例作为教学导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活化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为接下来“抛物线的光学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提供了实例依据,此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掌握,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基于信息技术创建情境,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为教学活动创建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情境,还为教学中的重难点提供了一种突破的方法。但由于高中生的思维方式还未完全抽象化,在面对一些抽象性知识时,思维常常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一定的情境,并将抽象的二维书面知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准备,从而达到教学难点突破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椭圆”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并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基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圆和方程,但对于椭圆还未完全认识,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展示动态图片:“天体运行的轨迹”,给学生视觉冲击,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椭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随后运用多媒体动图过程展示:“固定一条绳的两端,用笔尖拉近并运动形成一个椭圆,使学生直观的感受这一过程,并准确理解椭圆的定义,从而深化了对椭圆概念的理解。此外,借助信息技术不仅帮助学生将直观的动态规律抽象化的印刻在头脑中,还有利于学生深刻的掌握抽象知识,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基于已有知识类比情境,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高中数学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每一章知识点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联系。新知识也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旧引新,为学生创建一个类比情境。这样不仅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帮助学生发挥自主意识,并通过类比旧知识,逐渐构建起新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笔者在进行“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相关问题,基于学生掌握了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表示法,也对空间平行、垂直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解,首先以复习导入法展开教学活动,创设类比情境。首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运用直线的方向向量或者平面的法向量來表示平面几何的特殊位置关系”,学生类比平面向量等已有知识,并开始探究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类比推理过程,总结出了利用向量方法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此外,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了解如何将已知的几何条件用向量来表示的方法,也强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塑造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方法,有效的运用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心理机制,还能潜在地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数学学科教学中,首先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打破学生对数学知识陌生的刻板感觉,以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且按照知识的难点内容,借助信息技术创建情境,为突破难点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思路,同时,教师也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类比情境,使学生在进行不断推理中,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如果老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便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时智慧课堂的生成给老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由原来的知识课堂向现在的智慧课堂的转变,强调用老师的教学智慧,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老师要努力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和状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关注学生的发展,从而为高中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奠定基
期刊
摘 要: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在逐渐接受了系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小学数学的课堂研发,培养学生从小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习惯,并能利用游戏教学法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在数学课堂的参与度。在适当的游戏氛围中,也能使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灵活特性,逐步掌握数学学习重点。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运用  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素质教育提
期刊
摘 要: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利用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期待感,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带领学生一同去探索全新的知识。想要真正地达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还要对此多多地进行实践,一定要引导同学们积极配合,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动课堂;师生互动
期刊
文[1]研究了椭圆和双曲线在顶点处的一些直角性质,本文将提出更一般的结论。  定理1、如图,设椭圆的上、下顶点分别为B1,B2,M,N是椭圆上的两动点(不与B1,B2重合),直线MB1与NB2交点为P,直线MB2与NB1交点为Q,则PQ⊥y轴。  证明:设B2P,B2Q所在直线斜率分别为k1,k2,则由直线B2P的方程为y=k1x-b,  由,解得N点的坐标为,同理可得M点坐标为,所以。  由解得
期刊
摘 要:数学是小学课堂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小学是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老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只有引领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领略到数学独特的魅力,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用到的各种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出发,展现小学数学中的人文之美、艺术之美,根据小学生独有的特点,提出在课堂上再现数学之美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数学之美  引言:  我国的初等数学教育在全世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事业迎来了更高的挑战。在此形势下,教师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革新和优化,保证其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对此,初中数学教学要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前提,树立由“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的理念。所谓生命课堂,主要指的是基于生命意识的教育,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着手点,在帮助学生收获丰富新知的同时,推动其生命发展。基于此,以下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
期刊
摘 要: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数学竞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文通过一些数学竞赛的具体实例对竞赛中因式分解方法分类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竞赛;因式分解方法;数学思想  1、因式分解的重要性  数学竞赛所涉及到的知识源于教材,也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其中渗透的一些数学思想,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对于因式分解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在
期刊
摘 要:人们在使用、学习数学时,渐渐产生并发展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一般由五个方面的数学基本特征概括展现:一是价值观;二是立场;三是感情;四是关键能力;五是思维品质,它也是数学教育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中,不论是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学习,数学抽象是最为重要的。概念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不具象的历程,因此主要针对数学概念教学的APOS理论构建主义学说对于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极具
期刊
摘要: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在数学语言上更抽象、思维方法更趋于理性、知识内容更庞大。高中生要能顺利的学好高中数学,必须要有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学好高中数学,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出高一数学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需要督促并培养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笔者以几个示例来说明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去质疑,从而深入认知问题的实质,达到从单纯肤浅死板到综合深入灵活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质疑 认知 等阶无穷小 高阶无穷小 偏导数 微分  数学学习中的质疑与再认知,是数学素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怀疑、探索的态度去质疑问题、思考问题,把所学到的的新知识,通过质疑反思,把模糊的、隐藏的、相关的知识变得清晰明确直接,从而再认知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达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