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扩充和革新。文章以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实践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了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文献检索 实践教学 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 本文系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项目“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推广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057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由多种因素决定,由于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是由教师设计和决定的,所以教师是主导因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压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经过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认为改革教学模式的切入点应当是以人为本,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法简介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关键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
结合我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个任务来完成,以任务驱动,需求牵引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实验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实验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教师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实用性、适宜性、渐进性、专业性等
原则,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融入任务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的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由学生来完成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在班级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引导交流,共同进步。见流程图:
教师:
学生:
在每学期的教学活动前期,先提出一个任务—例如查找“棉花采棉机”的相关文献。围绕这个任务,讨论分析涉及到的课专业程知识,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完成。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首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专业角度和文献检索理论对任务进行切分细化,从母任务中分解出一个个子任务。要学生明确要把文献查全需要查找的文献语种有哪些,查找的文献类型主要有哪些,通过哪些途径实现,从而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完成整个设计任务。要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必须掌握文献类型和文献级别等基础理论、文献检索原理及构造检索策略等,通过教师分析任务,提出问题,再进行理论讲解,学生通过实践,参照老师讲过的案例,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这一系列过程,学生的学习就变被动为主动,理论和实际就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作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或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或探讨。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个别问题就个别回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班回答或讲解。
一般在大约一半的同学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召集学生进行任务讲评,挑选出检索技巧较高而思路各异的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在课堂上谈谈各自检的索思路,然后教师进行比较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引导其他学生吸取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习非常主动,每次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鼓励他们去完成新的任务。由于许多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学到的,检索策略也是自己编写和调整的,因此,知识点记得牢、用得活。
三、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角色与地位的转变
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要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构建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地位。
2. 任务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勇于产生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3. 任务设计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任务不仅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点紧密联系,使知识点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还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专业基础、专业水平、认知能力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解决问题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不仅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完成任务后有一种成就感,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激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中,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及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用所学知识设计更好的项目,符合高等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莫振轩.文献检索课“体验式学习”实践探索[J]. 图书馆论坛, 2010
2.陈秀莹.参与式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应用尝试[J]. 图书馆学研究, 2007
3.李芳,顾江.文献检索课互动式教学法探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
关键词:文献检索 实践教学 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 本文系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项目“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推广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057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由多种因素决定,由于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是由教师设计和决定的,所以教师是主导因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压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经过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认为改革教学模式的切入点应当是以人为本,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法简介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关键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
结合我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个任务来完成,以任务驱动,需求牵引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实验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实验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教师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实用性、适宜性、渐进性、专业性等
原则,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融入任务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的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由学生来完成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在班级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引导交流,共同进步。见流程图:
教师:
学生:
在每学期的教学活动前期,先提出一个任务—例如查找“棉花采棉机”的相关文献。围绕这个任务,讨论分析涉及到的课专业程知识,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完成。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首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专业角度和文献检索理论对任务进行切分细化,从母任务中分解出一个个子任务。要学生明确要把文献查全需要查找的文献语种有哪些,查找的文献类型主要有哪些,通过哪些途径实现,从而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完成整个设计任务。要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必须掌握文献类型和文献级别等基础理论、文献检索原理及构造检索策略等,通过教师分析任务,提出问题,再进行理论讲解,学生通过实践,参照老师讲过的案例,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这一系列过程,学生的学习就变被动为主动,理论和实际就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作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或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或探讨。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个别问题就个别回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班回答或讲解。
一般在大约一半的同学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召集学生进行任务讲评,挑选出检索技巧较高而思路各异的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在课堂上谈谈各自检的索思路,然后教师进行比较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引导其他学生吸取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习非常主动,每次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鼓励他们去完成新的任务。由于许多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学到的,检索策略也是自己编写和调整的,因此,知识点记得牢、用得活。
三、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角色与地位的转变
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要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构建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地位。
2. 任务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勇于产生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3. 任务设计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任务不仅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点紧密联系,使知识点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还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专业基础、专业水平、认知能力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解决问题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不仅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完成任务后有一种成就感,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激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中,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及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用所学知识设计更好的项目,符合高等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莫振轩.文献检索课“体验式学习”实践探索[J]. 图书馆论坛, 2010
2.陈秀莹.参与式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应用尝试[J]. 图书馆学研究, 2007
3.李芳,顾江.文献检索课互动式教学法探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