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动画“民族化”利弊

来源 :民族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动画“民族化”8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民族题材、民族绘画、片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大跃进环境下,有人把“民族形式”赋予了政治内涵,演变为“民族化”口号,并与“爱国”、“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立场联系起来,形成“主题化、民族化”的教条法则,有悖于“民族化”的初衷。“民族化”不是外壳形式和原装故事的图解,而是内在的民族思想与精神构建。在动画产业化潮流中,抛弃极端的“民族化”口号,将有利于解放思想,丰富动画题材,同时加快与国外先进动画技术的对接,学习他们的成功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化”。
  [关键词]中国动画;民族化;故事模式;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4-0077-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0年度规划项目“中国动画的主要缺失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YJA760028)、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动漫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0111108)、西南民族大学2011年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1XWD-S0504)成果。
  作者简介:李南(1961-),男,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动画学;周梅(1975-),女,重庆人,四川大学文学硕士,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四川 成都640041
  一、中国早期动画“民族化”的荣誉与成绩
  中国早期动画所指为1949至1985年。1981年日本动画夹带广告进入中国,1986年后美影厂流出人才近百人。这时由于电视走入中国家庭,中国动画处于电影动画向电视动画的转型期。动画由国家统购的计划经济转为面向市场经济。国有动画人才向沿海深圳、大连外资企业流动。
  1955年春,作为代表新中国动画水准的美影厂厂长特伟提出“敲喜剧风格之门,探动画民族形式之路”的口号,同年12月指出:“美术片适宜于搞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之类,这是符合美术片特性,美术片要在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要从民间故事、童话、神话、寓言中挖掘源泉。不尊重民族遗产、民族风格,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对民族遗产的轻视,就是缺乏爱国主义精神。”[1](P.330)1956年8月,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意大利获奖,但却被误以为是前苏联的影片。“所有的鸟类连同它们的动作、语言和歌唱,都远不是中国民族的,我们的拟人化无疑是要拟中国的人,而不是拟外国的人。而这部影片几乎都是拟外国的人。因此,尽管我们应该肯定这部影片的技巧上的成就,却不能不指出它在艺术风格上是缺乏独立性格和中国民族形式的。”[2](P.66)同年12月的《骄傲的将军》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人物动画作品,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运用了大量京剧表演程式、音乐、脸谱、动作等,在民族题材、民族绘画、舞台表演上下足了功夫,成为中国动画学习的样本,影响中国动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如1990年由长影出品的《皇帝与医生》,仍将京剧表演模式搬上动画。
  这时美影厂建造五大车间,分别为制作动画、木偶、剪纸、水墨、折纸5大片种。
  木偶片一开始被认为是舶来品,但查阅相关史料后人们认为中国早在汉代就已有木偶,认为可借鉴中国福建提线木偶戏,“吸取舞台木偶表演上的节奏感,可以加深木偶片动作的‘偶味’。”[3](P.71)1955年《神笔》最早在国际上获奖,使木偶片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代表作有《神笔》《一个新足球》《双胞胎》《半夜鸡叫》《孔雀公主》《阿凡提》等。
  剪纸片为1958年万古蟾发明,它汲取中国皮影、窗花、剪纸等艺术形式,属皮影戏的创新片种。“它采用我国民族形式,吸收皮影戏的特点制作的,”[4](P.63)1981年周克勤的《猴子捞月》采用拉毛染色剪纸技术,色彩鲜明,背景润色、丰富细腻,虽然猴身、猴脸大都为侧面。影片融入电子乐伴奏,动作欢快,内容丰富,具有时代感,极大地丰富了剪纸片的表现力,在国际上荣获两项大奖。1984 年剪纸片《鹬蚌相争》,将水墨与剪纸动画相结合,丰富了剪纸片细腻的动作表现,拓展了表现空间。剪纸片其他代表作有《猪八戒吃西瓜》《渔童》《金色的海螺》等。
  水墨动画于1960年问世,第一次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动画制作中,表现出毛笔画在宣纸上的效果,打破了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模式,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小蝌蚪找妈妈》其造型取自齐白石的水墨画,音乐由古琴和琵琶乐曲组成,节奏、动作舒缓,荣誉5项国际大奖。水墨动画的代表作还有《牧笛》《山水情》等。以上三个片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传承古人方法,借以表现传统或现代故事。
  折纸片为虞哲光独创发明,其原理由儿童折纸手工劳作改造而来,“因低幼儿童才从事折纸手工劳作,……无疑对于低幼儿童有一种亲切感。”[5](P.71)1960年后共有5部出品,《聪明的鸭子》是其代表。
  中国动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画片是《大闹天宫》,该片题材取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历时四年于1964年完成。上海美影厂为万籁鸣先生配备了精兵强将和最大的财力,投资近百万元。造型出自张光宇、张正宇先生之手,孙悟空、二郎神有中国戏剧脸谱的元素,哪吒、玉皇大帝有年画的元素,四大天王取自佛庙的雕塑造型元素,七仙女取自敦煌壁画,背景为中国金壁山水画。严定宪回忆说:“走民族路,特伟请京剧演员来授课,我们不用真人模特,是自己学习京剧表演设计的孙悟空动作。”①节奏、对白、动作、音乐充满京剧韵味,舞台动作与角色动作结合起来。该片荣获4项国际大奖,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奇迹与巅峰之作,是50年来无法逾越的一个坎。
  1981年阿达的《三个和尚》取材于中国民间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影片由漫画家韩羽担纲角色设计,人物、背景采用中国画的单色平涂、散点透视、“计白当黑”等留白设计,音乐为木鱼、响板、二胡、板胡、坠胡、锁呐等民族乐器,人物行走采用舞台程式,动作节奏舒展。
  1978-1985年期间,中国动画参加日本、英国、西柏林、埃及、丹麦、美国、罗马尼亚、捷克、南斯拉夫、意大利、葡萄牙、加拿大、法国、厄瓜多尔等国际赛事获奖频繁,并于1985年加入阿西发国际动画协会,中国动画不袭他人、努力创新、独树一帜,表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美术与戏剧戏曲特征,区别于美、英、法、加等动画强国,得到国际动画界的赞誉。此时的水墨动画《牧笛》,动画片《三个和尚》《天书奇谭》《蝴蝶泉》,剪纸片《鹬蚌相争》《猴子捞月》, 木偶片《阿凡提》等,都是民族风格动画的鼎盛期代表。   中国动画是凭借中国各行业顶尖艺术人才的通力合作,如造型由知名画家华君武、韩羽、黄永玉、李少文、黄永玉、韩美林、程十发、刘巨德、张光宇、潘絜兹、胡永凯等设计,齐白石、李可染的美术风格被引入到动画造型中,剧本大部分由获奖少儿文学作品改编,作品由国家收购,随故事电影一并播出,并没有经过市场考验。由于当时的国力和动画人才有限,一年一计划,大都限定在10分钟左右,年产30-40本,在批判美国无意义动画,多次参加欧洲艺术动画赛事后,中国民族动画的独特性与欧洲的艺术家个性动画有一种无言的契合,从世界动画发展的角度看,这属于艺术探索短片,不属商业动画范畴,而“艺术动画在国外是艺术家个人所投资的,”②据统计,美影厂美术片从1949年到1985年底共生产了275部,有29部作品荣获45项国际奖,上世纪80年代初,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在国际动画界获得了“中国动画学派”称号,这已成为难以复制的经典。
  二、中国早期动画“民族化”的弊端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动画提出“民族形式”道路其意区别于前苏联动画,但在大跃进环境下,有人把“民族形式”赋予了政治内涵,演变为“民族化”口号,并与“爱国”、“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立场连接起来,形成“主题化、民族化”的教条法则。在动画产业化的今天,其实际后果有悖于“民族化”的初衷。
  (一)传统题材与现实、未来题材的冲突
  动画“民族化”提出后,仅有两种题材符合要求,一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神话、童话、成语、谚语等,二是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片可以搞些轻松愉快的东西,遗产丰富极了,不要硬搞现实的东西。”[1](P.334)“我们的美术片,已探察到了美术片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民族化和群众化的特色,是测验我们文学艺术创作成败关键之所系。在人物的塑造和音乐等等方面,作了探索,多方面地形成了民族风格。有了民族化,都必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也就有了群众化。”[8](P.31)在这样的思维下,现实、未来、小动物与架空题材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了。编剧热心于改编,疏于原创。1949到1985年间四部国产动画大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金猴降妖》一律呈现古人智慧与形式。
  产业动画创意需要娱乐,需要艺术家个体对世界、社会、人性不同的理解和观察。孩子们不仅需要古老的文化思想的教育与传承,也需要对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意志、品质、性格、价值观的观照,包括社会认知、未来科技社会的幻想和探索,为走向现实社会做铺垫。日本动漫的自编自导,每周的新故事,家庭生活、校园、体育、侦探推理、搞笑、冒险、科幻题材的大量涌入,表现青少年成长与青春期烦恼故事,贴近生活,满足了青少年的认知需求。而我们过多地依赖老故事,不会讲新故事,尤其未来科幻故事题材严重缺失。
  (二)历史故事演绎的偏颇与中国元素重构的缺位
  《大闹天宫》是《西游记》前七回的呈现,《三个和尚》是民间的谚语,《猴子捞月》是水中捞月歇后语的演化,《鹬蚌相争》是成语;长影的《雁阵》《牛冤》《猴子下棋》《鹰》《人与神像》《痴雀》《舞马》等都取材于古代的寓言和传说。国产动画热衷于传统名作改编,并以表现作品原貌为己任,导致国产动画整体缺乏想像与创造。“可惜的是‘中国学派’在改编时,多为中规中矩的改编,未能有效融入现实精神,进行现代化阐释。”[9](P.146)历史题材必须与现实精神相结合,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是动画成功的秘诀。相比之下,美国动画《小美人鱼》《阿拉丁》《大力士海格力斯》《花木兰》都是花了数年时间在故事情节上下功夫,在保留基本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重构,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更符合时代精神。
  如《小美人鱼》,安徒生原著的结局是小美人鱼化作浪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但改编成动画片后,美人鱼说出心声,嫁入皇宫。此情节更符合人们对美好结局的向往,也符合现代社会沟通、合作、交流新理念;《阿拉丁》原著描写贾方仅是对物的贪欲,但在影片中变成对权利的贪欲,成为阿拉丁的情敌,使戏剧冲突非常激烈;《大力士海格力斯》更是颠覆了原作,原作中的大力士海格力斯在古希腊神话中是野性狂暴的大英雄,狂暴时杀死许多无辜的人包括其音乐老师,而在动画中为十足大英雄;这种描写就如同易中天评价曹操是十足大英雄一样,让人充满好奇。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本是替父从军,立功后不受皇帝封官,归家孝顺老人。但美国人将她描写成军营中爱上军曹,战场受伤,被发现女儿身后,弃之雪山,但她跟踪匈奴兵救出京城百姓和皇帝,最后归家并赢得军曹爱情,是有血有肉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全新演绎。
  1999年后美影厂的《宝莲灯》《勇士》《木兰花》《少年岳飞传奇》等也开始了中国元素的重构描写,元素的重构已成为今日中国电影的时尚,如《让子弹飞》《画皮》《杨家女将》《关云长》《赤壁》《白蛇传说》等。2011年金德龙在中国动画年会上说:“古老题材,不能原样照搬,也不能搞怪,需要艺术的创意。”
  (三)古老艺术与现代动画电影的差异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特定的生存空间和社会生活土壤,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发展,古老艺术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如年画、挂历、门神,随着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木偶戏、剪纸、皮影戏、京剧,已于2006年上了中国申遗第一批目录。这些古老艺术与动画的结合能被今天在电视、电脑前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所接受吗?
  折纸片出了5部作品后就再没有作品问世,剪纸片是皮影戏的传承,“皮影与剪纸,受平面造型所限制……通常的手法是采用侧面形式,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各种人物的性格与社会身份等级特征加以程式化,进行强烈的夸张。”[6](P.31)它在自身的结构上,就不会有细致的表现,在产业动画的今天,在册的中国4000家动画企业,未见或少见生产剪纸片。其原因就是程式化的表演,意象的打斗、上下左右平面的移动,正、侧两面的造型限制了其表现力,皮影戏在旅游点可以让旅客猎奇回忆过去,但现在已被Flash动画所取代。水墨动画的写意表现,不易修改与细腻刻画的特性,其制作成本是一般动画的3-5倍,实现产业化实属不易,以上三个品种今天已逐渐淡出市场。   动画为国粹剪纸、皮影戏、水墨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尤其是2010年,又在上海世博会制作出了水墨画动画。目前,水墨动画传承人已不多,并已老迈,理应申请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美日动画强调高科技,追求写实仿真技术后的夸张,是利用绘画追求仿真的电影语言。“‘中国学派’之所以能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得名,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彰显美术性来实现的。”[7](P.146)我们是以呈现古老民族艺术形式为目的,这就是两者的区分。“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内容与导演的风格问题,主题是为儿童服务,并没有在观众中进行调查过是否喜欢?”③2012年1月24日长影美术片第一任厂长钟泉如是说。
  在动画电影争先恐后使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技术面前,中国动画的皮影、京剧、水墨画等民族形式更显得落后与曲高和寡。
  (四)西方绘画的仿真与中国绘画写意的背离
  西方绘画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匠的科学发现,包括比例、明暗学、透视学、解剖学、印象派的色彩发现,是科学地认识物象、描绘物象建立起来的仿真绘画体系。它的优点是以大自然为师,每个画家都可建立自己的形式体系。对于动画的背景透视造型,色彩透视关系,人物、动物动态造型,西方绘画可建立可靠的近于仿真的绘画影像元素。美国动作的弹性与速度,日本宫崎骏的飞行感,近年美国数字动画技术,如无纸动画,3D人物动画、3D仿真捕捉动画,都是以仿真为基础理念,通过绘画彰显真实夸张的电影氛围。如《白雪公主》的真人表演,《美食从天而降》中的上万只汉堡从天而降的实验等。
  “我们认为既然是动画片,就应该像画,当然是活动的画。”[8](P.76)动画“中国学派”中呈现着中国绘画、舞台剧写意的理念,“敦煌壁画里有许多动物造型,以及民间玩具也是这样。动画片在动作造型上是应该采取夸张的、更洗练的手法.要更多从民族传统学习,可学的范围很广,壁画、玩具、民间剪纸里的形象都是很丰富的。”[6] (P.36)中国传统绘画没有明暗、透视、解剖、色彩的冷暖对比,呈现的是固有色平涂,散点透视,从左到右的空间观念等,向民间美术学习,只能建立静态造型,在动作上只有戏剧、皮影戏可借鉴。影片中运动人物缺乏,节奏慢,缺乏推、拉、摇、移、俯视、仰视、近大远小的纵深感,限制了动画的电影语言。“在人物造型、表情、动作以及场景、色彩等方面, 剪纸、皮影、泥塑的艺术表现力天然地不如当下主流动画的表现力强。”[9](P.53)这期间仅有两部动画《小号手》《草原英雄小姐妹》属仿真写实方法,虽被业界广为赞颂,但仅仅是昙花一现。前任中国动画学会会长金国平说“没有必要禁锢动画电影的风格,就连国画都在不断变化,何况是动画。”[10]现代动画中,写意程式的方法已被细致的慢镜头所取代,动画中的激烈武打动作已向电影看齐,习惯了民族化的中国动画显然跟不上动画的时代潮流。
  (五)美日全球化的题材选择与中国动画题材的自我封闭
  据严定宪回顾,“我们的创作方法是学习前苏联和美国。”①美国在全世界选择经典故事进行再创造的比例达95%,几乎将4大文明古国过滤了一遍,我们却只在本国寻觅。我们为什么不能将世界经典的安徒生、格林故事拿来改编呢?事实上我们的动画中是不允许有外来痕迹的,“象《一幅僮锦》写的虽是少数民族的故事,可是看得出在编剧构思上还有一些地方是受了外来的影响。”“《美丽的小金鱼》……就是洋味太重,缺乏民族风格。”[6](P.32)《我为歌狂》(2000年)是美影厂第一部描写校园生活题材的动画,受到青少年的追捧。“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这是我人生买过的第一张专辑。在那个十一二岁懵懂的年纪里,”[11]业界却认为该片“主要表现在动画形象和绘画风格普遍缺少民族特点,模仿气息浓重(最近推出的大型动画片《我为歌狂》,无论形象设计还是绘画风格都过于明显地模仿日本卡通)。这不是说动画不可以学习和借鉴外来的新颖表现手法,但民族个性乃是民族艺术存在和发展精魂。”[12](P.24)
  美国就是大量使用他国民族元素,保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目的是让故事真实起来。如《大力士海格力斯》的古希腊陶瓶人物造型元素,《阿拉丁》的阿拉伯元素,《狮子王》的非洲原始音乐与非洲风光元素,《钟楼怪人》的法国元素,《埃及王子》的古埃及壁画、雕塑元素,《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等。日本手塚治虫将《三眼神童》主角设计为玛雅文明后裔,《铁臂阿童木》第二集《埃及阴谋团的秘密》、第三集《基督的眼睛》设计为埃及和欧洲背景,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未来少年柯南》背景设定在欧洲工业时代,其中《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女主人公设定为欧洲人,《高达》系列动画的欧洲背景等。日本动画的想像空间扩大到不仅仅是一个海上岛国的范围,而是将全世界的元素和未来科幻融入其中,其作品具有世界影响。民族极端化的中国动画,没有现实题材更无未来幻想,不敢越雷池半步,害了保守自闭症。
  美影厂一直是中国动画的火车头,中国的动画从业者几乎都和它有紧密联系。如长影厂美术片分厂、辽宁科教、八一、南影厂动画车间、央视、辉煌动画等。动画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没有错,只是在具体执行中,受到极“左”思潮的束缚。在经历了80年代的百人南下大逃亡,90年代30多人走入大学教学后,中国学派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在美影厂,而是扩展到社会企业、高等学府、对外加工企业等。近年的《宝莲灯》《勇士》《马兰花》《西柏坡》《美猴王》《哪吒传奇》《三国》《秦汉英雄》等出自美影厂、央视、辉煌动画的作品仍能代表业界的最高水准。他们更需要清晰的盈利模式与播出平台。中国仿造日本的盈利模式,向电视动画倾销,但美影厂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资金涉足电视动画。一部10分钟的动画成本高达10-30万元,但在电视台播出一次只有几百元收入。政府在扶持动画产业时,优先扶持火车头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调整动画针对儿童市场的盈利模式,将动画观众转向成人化,与电视台联姻或许是一剂良方。
  三、结论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这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民族形式仅代表一个方向,全盘“民族化”不是“百花齐放”。用固定形式来填装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束缚。“‘民族化’如果作为一种‘标准’,则夸大了中国文化的功能和独特性,走向文化保守主义,”[13] (P.63)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不断发现和修正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是站在民族狭隘性和保守性的立场而盲目排外,固步自封……‘民族化’是一个针对外来文化的口号,‘民族化’的论调与现代化步伐是相当不合拍的,并又引申说,在文化问题上鼓吹走‘民族化’的道路,必然意味着今随古制,崇尚国粹。”[14](P.31)由于美日动画的强势,我们明明知道需要学习其方法,踩在巨人的肩上前行,但又害怕染上哈美哈日的病毒,形成“学也不是,不学也不行”进退两难的境地。过去我们是采取“堵”的方法,“在动物形象上还有股洋味,没离开狄斯耐那条道路,”[6](P.36)只引进意识形态相同国家动画,将无意义动画像米老鼠、唐老鸭的作品拒之千里之外,现在是采取 “流”的方法,让其部分进入,使民族动画参与到竞争中去发展,已是一种进步。“以往过于‘强化民族化’与目前的过于‘淡化民族化’都是不足取的,‘民族化’不是简单的传承还原,而创新性的运用方是关键之所在!”[15](P.63)   中国动画已发展80年,与美声、钢琴、油画、电影一样,已溶化在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中。民族化已不是外壳形式和原装故事的图解,而是内在的民族思想与精神构建。应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以自信豁达的开放思想,去迎接数字时代的全新挑战,创造出具有普世现实价值和中国元素的新故事,才能获得与故事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一样的生存空间,中国动画方能加入到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潮流中。
  注释:
  ① 2011.01,作者采访一级导演严定宪。
  ② 2011.12,作者电话采访一级导演曲建方。
  ③ 2012.01.24, 作者采访长影美术片第一任厂长钟泉。
  参考文献:
  [1] 上海电影志办公室编辑组.上海电影史料[M]. 上海:上海电影志办公室,1995.
  [2] Jin Xi.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nimation Film[J]. Film Art, 1959,(10).
  靳夕. 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J]. 电影艺术,1959,(10).
  [3] 程中岳. 木偶片动作表演艺术散论,美术电影创作研究[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4] Fang Cheng. Encouraging New Achievements[J]. Chinese Film, 1959,(4).
  方成. 可喜的新成就[J]. 中国电影,1959(4).
  [5] 方润南. 折纸片初探,美术电影创作研究[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6] Yang Hansheng, Zhang Ding, Wu Zuoren, Chen Baichen, Wu Zuoren. Discussing about Animation Film[J]. Film Art, 1960,(2).
  阳翰笙,张仃,吴作人,陈白尘,吴作人.座谈美术电影[J]. 电影艺术,1960,(2).
  [7] Li Sanqiang. Rereading “Chinese School of Animation”[J]. Film Art, 2005,(3).
  李三强. 重读“中国学派”[J]. 电影艺术,2005,(3).
  [8] 从一句话到一部动画片,三个和尚(S)[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9] Li Chaoyang. “Globalization” and“Contemporization”: on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the“Nationalization”of Chinese Animation[J].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6).
  李朝阳. “全球化”与“当代化”——谈中国动画“民族化”的起点与归宿[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0] 连接:http://q.sohu.com/forum/3/topic/3726666,下载时间:2011-12-12
  [11] 连接: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2003217/,下载时间:2011-12-12
  [12] Pan Wei. A Choice from Localization to Globalization — the Exploration of Schooling Model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in Animated Science[J]. 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the Arts, 2002,(2).
  潘薇. 从本土化走向全球化的选择——关于动画学研产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探索[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2).
  [13] Li Zhen. On the Concept of Chinese Animation since 1949[J]. Contemporary Cinema, 2009,(12).
  李镇. 中国动画60年“观念系统”浅议[J]. 当代电影, 2009,(12).
  [14] Huang Shixian. From Dispute about “Nationalization” of Films to Awakening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J]. Arts Criticism, 2009,(8).
  黄式宪. 从电影“民族化”之争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觉醒[J]. 艺术评论, 2009,(8).
  [15] LI Nan, WANG Gang, XIAO Ou. “Legend of the Rabbit” — New Benchmark of National Animation[J].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1,(5).
  李南,王钢,晓欧. 《兔侠传奇》:民族动画新标杆[J]. 民族学刊, 2011,(5).
  收稿日期:2012-05-10 责任编辑:许巧云
其他文献
彝族的文字,是我国古文字体系中一种较为古老的象形文字。关于彝文的起源、彝文的性质、彝文的构形法、彝文的规范、彝文与甲骨文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前辈学者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尽管如此,留给后人再思考问题依然很多。  文字的研究与文字的发明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继汉字的发明之后,在中华大地上,相继出现几种类似汉字的文字,它们是彝族的彝文,水族的水书,纳西族的东巴文等。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象形”,由此
期刊
[摘要]纪仁博研究员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治学经历,以及在法国和中国汉族地区进行的田野调研,探讨了结构主义与历史学的关系。他指出结构主义与历史学并不矛盾,了解历史需先看懂结构,而且这种结构并非是恒定的,而是渐变的,结构中某一部分的变化会带动其它部分发生变化,结构在动态变化中寻求平衡。纪仁博研究员还谈到了葛兰言对结构主义思想的贡献及其对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响,指出葛兰言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对于当前的
期刊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彝走廊自然灾害及其应对经验的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13XSH030),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xwd-s0304)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张原,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灾难人类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兰婕(1987-),贵阳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四川 成都610041  [摘要]以民族志
期刊
[摘要]在村落做田野研究的学者与村落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认识与被认识关系,而是有更多层面、更为复杂的内涵。对于村落而言,学者的在场有何意义?站在学者的角度,他们又是否认可村民赋予自己的这种在场意义?通过讲述贵州屯堡村落与学者之间发生的故事,这些问题会从表面纯粹的研究背后凸现出来,提示在村落做研究的学者,除了认识村落之外,还应肩负起别的责任。  [关键词]学者;在场;屯堡村落;知识生产;反思  中图分
期刊
编者按:  由黄文山担任主编、卫惠林担任副主编,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辑、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民族学研究集刊》,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正式出版了第一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学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的13篇论文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现在创刊的《民族学刊》刊名题字,采用《民族学研究集刊》第一期的刊名题字的集字,就是希望能够秉承历史上优良的学术传统,“缔造上佳的学术
期刊
[摘要]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2008年数据对民族学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包括民族学论文的发文数量、发文期刊、研究领域、基金资助、研究机构、作者地域分布以及合作情况等,这些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民族学研究的现状。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对民族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学研究的发展。但也可以看出,发表大量
期刊
[摘要]马林英教授等撰写的《彝族本土刑法与国家刑法的司法实践对比分析——以凉山彝族农村人命案司法实践为例》一文,肯定了彝族民间刑法及刑事司法对“人命案”处理的合理性。笔者的分析指出,从实体法角度,彝族刑法对“人命案”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的界定存在不合法且不合情理之处;从程序法角度,本土刑事司法程序不能很好保障“人命案”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在此基础上,提出彝族地区“人命案”刑事司法最佳本土模式的可能
期刊
[摘要]韩国南部法圣浦端午节与北部江陵的端午节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活动内容和特色。在江陵端午已经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法圣浦端午节的举行仍然保持不减的热情。论文通过这个案例,从传统节日活动举行的政府行为和民间参与角度,探讨韩国法圣浦端午祭的保护经验及其对中国节日保护的启示: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民间团体和民众的自主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保
期刊
[摘要]本文认为古藏语木给(dmu-skas)是指通天之梯,古汉语建木是指通天之树,古汉语建木是古藏语木给的译音。木给与建木反映的是藏汉古文化视野中的早期原始的绝地天通思想。在藏汉民族古文化视野下,这种绝地天通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大致经历了巫觋管理阶段、人人为巫阶段、政教合一阶段、前三者合题阶段等几个发展阶段,但是,在各自文化视野里每个阶段及其表现形式又略有不同。藏族历史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
期刊
那一年,古城还没有被称为古城,只是城区里并不广为人知的一个角落,离精心的修旧纳新还很遥远,街面并不整洁,墙上的文字招牌已经开始驳落,只是有着大片的民国初期风格建筑,让路过的人留下一瞥。  那一天,她抱着戴白色公主帽的三岁女儿,站在北京路的屋檐下,瘦削而略显疲惫的脸庞上,刘海在风中摇曳。蓦然回首,二十余年冉冉而过。那个眼眸圆圆的懵懂小女孩,已出落成古灵精怪的大姑娘。  那一天,他搬出一只小竹凳,穿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