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法圣浦端午节的政府保护与民间参与

来源 :民族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gh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韩国南部法圣浦端午节与北部江陵的端午节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活动内容和特色。在江陵端午已经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法圣浦端午节的举行仍然保持不减的热情。论文通过这个案例,从传统节日活动举行的政府行为和民间参与角度,探讨韩国法圣浦端午祭的保护经验及其对中国节日保护的启示: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民间团体和民众的自主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保障,民俗学者的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智力保障。
  [关键词]韩国法圣浦;端午节;政府保护;民间参与
  中图分类号:C953/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4-0054-09
  作者简介:徐赣丽(1967-),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广西 桂林541004 耿瑞芹(1979-),韩国国立木浦大学国语国文系博士研究生,韩国全罗南道木浦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韩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这时候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在朝鲜李氏王朝时代,端午节是韩国的一个大节,现在,随着韩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很多地方已经没有端午节活动了。只有江陵端午和法圣浦端午作为东、西端午祭继承了这种传统文化的脉络。江陵端午保留着独特的祭祀仪式,成为韩国的“无形文化财”,受到国家的重视,2005年11月在学者的支持下,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广为人知。韩国端午庆典活动,越往北越隆重兴盛,越往南越衰弱;位于韩国南部的法圣浦延续了端午文化,这可以说是一个特例。法圣浦端午祭作为韩国西海岸最大的民俗盛事,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从朝鲜中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传统,并仍显示出其传承活力,这是值得关注的。本文根据2006年到2008年,我们在韩国法圣浦亲历其公众场合里举行的各种节日活动及所搜集的相关文献资料,论述法圣浦端午节主要活动内容,从节日活动中的政府作用和民众参与角度探讨其传承至今的原因,并与中国端午节做简单比较,以探索作为文化遗产的节日文化的保护之道。
  一、法圣浦端午祭的起源
  关于法圣浦端午祭的渊源没有确切的文献记录,据推测,法圣浦端午祭作为一种村祭,大约开始于公元1637年。关于其起源,在当地流传着漕运起源说和海上鲜鱼市场起源说两种。其一是说法圣浦端午祭之所以很早以前就能形成如此大的规模,主要是因为那里设置了漕仓。法圣浦位于韩国西南部的全罗南道灵光郡,那里水路交通便利,为了保管运输从百姓那里征收来的稻谷,高丽成宗时代(公元992年)官府在此设置了囤积运输税谷的漕仓,从法圣浦出发到首尔的漕运船归来的时候,并不是空船而归,而是从首尔和其他地区带回一些物产在法圣浦销售,这个时期正好是端午前后,于是形成繁华的市场,很多货郎聚集在此,而且在朝鲜时期,漕仓开放的时候,很多流浪艺人团体就开始在此表演。另一说是源于海上鲜鱼市场。法圣浦附近的七山渔场黄花鱼丰富,朝鲜时代皇族李资谦被流放到法圣浦,对当地盛产的黄花鱼美味赞不绝口,并将其进献给国王;当地的小黄花鱼干成为了国王的贡品,因此得名。每年的5、6月到7月是黄花鱼收获季节,数百艘船集聚在这里,形成盛大的鲜鱼市场,人们搭起临时帐篷,同时无数的酒馆饭店也在此形成,一时繁华无比。端午节期间举行各种活动,有促进小黄花鱼销售的意图。这两种说法中,并不是哪一种具有决定作用,而是相辅相助共同孕育了端午祭,[1]这也是端午祭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
  法圣浦端午祭从朝鲜中期产生到现在持续了400多年,但它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1907年前后法圣浦端午祭被中断了。当时日本强制解散朝鲜军队,全国义兵起义风起云涌,因此与其他地方相比,在漕仓驻地法圣浦频频发生义兵和日军的冲突,使法圣浦一片狼藉。光复以后1946年,端午祭又兴起。进入1960年代,由于渔业渐渐枯竭,曾经是全罗南道指定港的法圣浦作为港口的作用也呈现衰退趋势,但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每当4、5月盛产黄花鱼的时候,全国最大的黄花鱼海上集市便在此举行。1976年法圣浦端午祭举行的荡秋千比赛中发生了人命案,以后10年间又被中断,直到1986年才重新复兴,以后内容不断多样化。从其传承发展历史来看,法圣浦端午的兴起与经济相关,发展中受到经济和社会环境背景的影响,今日复兴之背景与中国类似。那么,其得以保存并发展态势良好的原因值得探讨。
  二、法圣浦端午祭活动内容
  韩国端午与中国有较大区别,首先,名称不同。中国的端午节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等等。内容主要有:赛龙舟,吃咸蛋、粽子,饮用雄黄酒,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比武,击球,荡秋千等。而韩国端午节名称为“端午祭”,活动内容主要是祭祀、商业和娱乐。
  法圣浦端午祭其间不仅举行丰渔祭和龙王祭来消除灾祸,祈求海上安宁和丰渔,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和游戏,以及黄花鱼集市。首先,群众性的游乐活动法圣浦森林公园举行3天,有仙游游戏、山神祭、龙王祭、秋千、摔跤、国乐竞赛、宣传灵光干黄花鱼人员选拔大会等活动。最近,法圣浦跟随日益兴起的地区市场营销风潮,在已有的龙王祭、堂山祭等活动和民俗游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其他各种活动,先后举行了以宣传、促销当地特产为目的的“小黄花鱼(杯)小姐选拔大会”及“黄花鱼(杯)全国马拉松大会”、“全国荡秋千大会”等等。
  按照2007年法圣浦端午节活动日程表所示,可以发现这些活动跟当代中国各地的节日其实很有相似之处。从农历五月初三到初五,三天时间,比一般的民间节日时间更长,而且活动更为集中。除了商业性的小黄花鱼展示活动和从外请来的专业团队的表演,以及中学生的书法艺术等展览,占主导地位的是许多传统技艺,包括养生的、演艺的、体育或游戏竞赛的活动都加以展示和准备,让参与者体验和感受节日气氛,并习得传统技艺。其活动主要可以分为祭祀和商贸两部分。
  (一)端午节核心内容:祭祀
  法圣浦端午祭期间,当地居民进行多种祭祀,主要有祈求灵光郡的丰饶、村庄的安宁兴旺、民众的幸福安康,以及具有保护社会规范和道德作用的山神祭和堂山祭;祈求丰渔和渔民生命安全的龙王祭;驱除法圣浦的厄运,抚慰那些漕仓建立后,在搬运税谷的过程中死去的人以及在抵抗倭寇侵略中牺牲的无数水军和居民的冤魂的巫俗水陆祭(2008年以前叫恨祭,2008年改名为巫俗水陆祭)。祭祀的神灵主要是守护村庄的村落神和自然神,届时地区居民和主管祭祀的民间团体自发准备祭品举行祭祀,祈祷丰渔和村落平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祭祀。   1.具有告由性质的山神祭
  因为山神祭在法圣浦的仁义山进行,因此山神祭又叫仁义祭。山神祭在每年端午祭开始的当天上午举行,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告由祭性质的祭祀。举行山神祭的仁义山八角亭,本来是历祭堂所在地。历祭是从朝鲜太宗元年开始兴起的一种祭祀,和古代的八关会以及佛教的水陆祭具有相同的意义,[2](P.423-424)可以说是为无主孤魂举行的一种祭祀。无论是国家还是各个郡县,都在官厅北边设置历祭堂,将历祭作为一种官祭来进行。①
  以2006年为例。端午山神祭祀时间是5月21日至5月28日期间,祭祀目的是通过祭祀村子守护神来预防灾殃和变故,并祈求灵光郡民的渔业生产丰饶。祭祀内容主要包括由祭官主持的山神祭祭祀和初献、亚献、终献②,这些主要由法圣浦端午保存会和祭典委员会负责;而由灵光郡厅负责准备相关物品,如蜡台、蜡烛、祭桌;祭品、祭祀用具、祭服等。邀请法圣面③协助,由祭官整理和清扫祭坛、会员和居民参与。
  2.以求安宁为目的的堂山祭
  法圣浦端午祭期间要举行地方特色的堂山祭,以祈求平安。祭祀分两个地方进行——雌堂山和雄堂山或称爷爷堂山和奶奶堂山。爷爷堂山是法圣浦雄成村信奉的雄堂山,奶奶堂山就是现在的村庄老人亭。在爷爷堂山(堂山祭一般在村子会馆举行,但因为雄成村没有,因此借用私家房屋举行)摆上祭桌,祭官依照儒教形式进行祭祀。奶奶堂山祭较为简单,在爷爷堂山祭结束后,只有参加的几个人简单摆好祭桌,进行巫祭。法圣浦端午保存会负责祭祀,由他们出面组织村庄的人举行祭祀和艺人进行表演。从前,在法圣浦的很多村庄都举行堂山祭,每当这时候,人们都会将准备好的禁绳缠在堂山树上,广大艺人(高丽朝鲜时代进行表演的专门艺人)进行表演,数以千计的人都来参加。灵光郡厅法圣面负责准备事项,包括如何进行初献、亚献、终献,组织农乐演奏、堂山祭祀,还要准备祭品、祭祀用具、祭服,并负责祭坛准备和清扫。居民参与相关活动,准备五方旗、祝文、盘子、酒瓶、蜡台、蜡烛、纸、祭桌、黄土、禁绳等相关物品。
  3.以海上安全和丰渔为目的的龙王祭
  龙王祭是一种典型的以丰渔为目的的渔村风俗。很早以前就同堂山祭一起进行。主要由巫女主管,费用由船主平摊。法圣浦位于海边,以渔业为主,因此龙王祭异常隆重。
  法圣浦的龙王祭以儒教祭祀和巫女主管的巫祭并行的形式进行,祭官在船上按儒祭,即主要以奉读汉文祝祷词的形式进行,村庄的巫女也在船上进行巫祭。直到2005年一直都有本地的巫女主管,但她去世以后,就请来外地的巫女进行。龙王被信奉为水神,通过龙王祭,向龙王祈求丰渔和渔夫们的安全。该祭祀是由灵光郡水协和法圣浦端午保存会、灵光郡厅联合主办。龙王祭的时候,居民们都集聚在海边祈祷每艘船安宁和鱼满仓,巫女也进行巫祭,向龙王祈求丰饶。结束以后,大家将献给龙王的祭品分着一起吃。法圣面则负责准备相关事项,如祭祀龙王神的船——龙王船、进行巫祭的艺能保留者(或说巫师),安排祭主和祭品、祭坛设置,准备祭祀用具、五色旗、龙王神(帧画)、农乐。灵光郡水协会员和居民参与相关活动,并做船舶检查。在海上举行龙王祭的时候,举行龙王祭的船上很多人观看,但还有很多想参加观看的居民,因此乘坐别的船徘徊在祭龙王船周围,一边观看歌舞,一边分享食物。很早以来,在进行龙王祭的时候,就有备置牛头献给龙王的习俗。据村民讲,牛头的大小和捕鱼量多少直接相关。2006年献了一只超过一吨的牛头,果然获得了丰收,因此,2007年又献了一只超过一吨的牛头。
  4.以除厄招福为目的的恨祭
  在端午节期间还举行一种叫恨祭的独特祭祀。顾名思义,恨祭是为那些带着遗憾含恨死去的人进行的祭祀,同样也是儒教式和巫祭式同时进行。从整体来看,是按照全罗南道死灵祭(音译:xigimgud),即为死者举行的一种巫祭,将死者灵魂洗净,使其生前的怨恨全部解开,祈祷死者进入极乐世界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意义是解除怨恨,阻止灾厄。端午期间,该祭祀比其他祭祀稍晚一天结束。灵光郡端午保存会负责该祭祀,以驱除法圣浦的厄运,解除怨恨,祈祷平安和安宁。其祭祀的对象,不但包括那些漕仓建立后,在搬运税谷的过程中死去的人以及在抵抗倭寇侵略中逝世的无数水军和居民的冤魂,还抚慰来法圣浦后冤屈死去的外地人的灵魂。由法圣面法圣义勇消防队负责,活动有:奏乐开始,县官等祭祀人员按顺序列队,洗手,三上香,祭官俯伏献礼,县官以下的祭祀人员献礼。祭品、五色旗和设置祭坛、农乐台等准备工作都要提前做好。
  在韩国东北部的江陵端午祭主要祭祀的是“大关岭国师城隍神”和“大关岭国师女城隍”。与此不同,法圣浦端午祭的祝祭对象主要是山神、树神和龙王,前二者主要是地方保护神,也就是护佑地方平安的神,其实,在韩国许多地方都有村子守护神,并有男女性别之分,其实就是古老被认为有灵性的大树。灵光位于海边,出海捕鱼的生计方式诞生了对海龙王的崇拜和信仰,也包括对出海打渔而遇难的亡灵的祭悼和超渡。其主要环节是请巫女念唱巫歌,举行一系列的法事活动,最后把扎好的纸船顺水送走。据说,以前船是使用荻这种稻科植物、稻草、树等造的,现在已经简化为直接用纸做成。从举行超度死者灵魂的“龙王祭”能够看得出,“流走稻草船”不仅仅具有消灾的意义,也具有祈祷渔民丰收的意义。[3]因此,祭祀的目的涉及除祸招福、消灾祛病,祈求健康安宁和农渔丰收等。
  从上可见,韩国端午祭与中国有较大不同的地方在于,韩国的民间节日活动,一般都有较为隆重的公开的仪式活动。在活动中,专门雇请职业性的祭祀人员来主持主要的祭祀仪式,而政府官员和民众也毫不避讳。对他们来说,当众跪拜并不是件丢脸的事情,也不会因此被国家意识形态评为是封建迷信的做法。而政府官员和地方富豪精英人士,除了跪拜还要当众捐献钱币,也许这是一个聚敛资金的方式,也是原籍地精英分子为地方出力的机会。如果说儒祭是政府官员为主,主持者也以礼仪官为主,那么巫祭则是专门的民间巫术职业团队,其中以会吟唱巫辞巫调的女巫为主,相当于中国东北的萨满,在中国属于民间信仰的范围。韩国的巫术活动,很多是祭祀和招魂等,多由女性承担,男性则主要负责给女巫唱诵吟经时做伴奏。自然,这样的职业性团队不是一直都很兴盛的,在韩国的政府和观光局的支持下,会组织恢复一些民间巫祭的活动,也会鼓励年长者的技艺传承延续。但是学者和观众评价,这个新的年轻女巫唱的功夫不错,能够坚持几乎是一整个下午的唱念,记忆也好,可是,似乎没有往年请来的女巫那么具有神性。这其实说明,韩国民间祭祀传统的中断和接续过程中情感和经验的缺乏问题。   与中国各地的节日相似的是,节日中有些最初具有民俗意味的活动,在当代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和竞赛活动。比如放风筝本来是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当然,很早的时候,端午也有用这种方式来放“厄”④。现在把放风筝的内容放到端午节活动安排中,其目的是丰富节日活动,增加娱乐性和参与性,其送瘟神的意义已经被“送船下水”而取代。
  (二)端午节庆典活动:乱场
  在法圣浦端午祭中有一种叫做乱场的活动,⑤实际上是一种集娱乐和商业为一体的庆典活动,这与中国传统节日和当代节庆中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同出一辙。
  法圣浦进行的端午节日活动具有较浓的商业性。通过法圣浦的漕仓运送税谷到京城的船只在端午重新返回到法圣浦,但是他们不会空船回来,而是装载了丰富的物产。由此法圣浦利用这样的物流通路和销售网,极大地获取了商业利益。而且法圣浦是干黄花鱼的集散地,现在法圣浦有销售干黄花鱼的大小店铺超过200多家,他们的年销售额可达1200多亿韩币。在端午期间从全国聚集过来收购黄花鱼的船只也将从首尔运过来的商品再分配到各个地区,乘坐这些船的流动人口也担当了消费者的角色。法圣浦的端午乱场具有引发商业复兴的巨大作用。
  端午乱场以商业性为目的,通过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游戏来拉动商业。因此,端午乱场不同于一般集市,而选择绿树公园为主舞台,来进行各种娱乐游戏活动。根据记录和当地居民的口述,以前在端午祭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游戏,如:1.说唱(朝鲜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端午祭期间,许多名唱纷纷到场,表演说唱)。2.名唱竞演大会;3.国乐竞演大会;4.古典舞蹈大会;5.农乐;6.走钢丝;7.荡秋千;8.摔跤;9.拔河;10.船游游戏;11.龙王祭和船游游戏。特别在竞技中,并不单纯是游戏,因为具有比赛的特点,必然和奖赏有关。即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援和赞助,因此,竞戏项目最多,也是因为得到相关赞助,有奖励的原因。
  现在,端午祭期间也举行多样化的活动。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增加了很多现代年轻人喜欢的表演和游戏。比如,全国国乐竞演大会(灵光郡文化院),船游游戏(灵光郡水协),燃灯活动(摩罗难陀大学同学会,佛甲寺,法圣浦青年会),荡秋千大会(端午保存会),摔跤大会及民俗游戏(法圣浦青年特友会,灵光郡摔跤协会),灵光右道农乐⑥表演(灵光右道农乐保存会)等等。端午祭的会场上专门安排了体验场所,参与各种有关节日的活动,先是用菖蒲水洗头,然后可以参加放风筝,灵光干黄花鱼制作,打年糕、打铁做勺子,松饼制作等项活动,还可以吃到艾子糕和农民酒—马格里。值得一提的是,那里所有的活动和食物全部免费提供,这样就增加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总之,法圣浦的乱场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商业性质的节日庆典。发展到今天被复原重现的法圣浦端午,虽然已经消失了一些传统庆典内容,但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从文化财的指定标准——历史性,学术性,艺术性以及稀有性来看,法圣浦端午祭符合标准;与时下盛行的其他庆典活动相比,法圣浦端午祭和江陵端午祭一样具有传统庆典的特色。
  三、法圣浦端午传承延续至今的原因
  法圣浦端午祭从17世纪的村祭活动开始一直延续下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能够传承下来呢?我们仅从近代以来该节日的举办窥其变化吧。
  端午节已经被江陵抢去了作为“代表作”之后,灵光地区的人们仍然关心和重视当地的端午节,持续举行了保存和恢复传统文化的活动。祭祀是在政府和有关国家单位,如水协、灵光郡厅、法圣面等等的赞助和推动下进行的,而且民众也都积极参与,参加的目的主要是祈求村落和个人平安;同时结合传统乱场的商业性质举行促进地方经济和活跃地方民众生活的各种活动。法圣浦端午祭得以传承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
  从上面列表中可以看出,在进行山神祭、堂山祭和龙王祭、恨祭的时候,灵光郡厅和法圣面都积极协助参与。地方官员都是祭奠活动中的执事者(各种场合的初献官),要出席开幕式等活动,而且在祭祀活动中,地方长官因为职位最高,也要首当其冲,第一个行礼跪拜祭祀。他们还亲临研讨会场,并恭候宴请大厅,发表词真意切的讲话,主动与大家沟通。显见政府对此的重视态度,这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单纯是为了申遗。对照我国申遗的热潮,韩国人对于申遗的积极性似乎不是那么特别看重。但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更为珍惜,因为韩国已经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在韩国固有的文化中,就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等多重影响,如果不强化民族文化意识和形象,就很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淹没,全民文化危机感强烈,政府在已有财力的支持下,也开始重视民间文化传统。其次,韩国虽是儒教国家,但是对于民间信仰并没有禁止。民间祭祀和习俗一直都不在政府的管理和限制范围内。韩国各地的佛教寺庙保存几百年上千年的到处都是,政府没有对其做特别的限制。韩国端午祭活动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举办的。与法圣浦端午祭政府参与与民众参与情况类似,江陵端午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江陵端午祭包括几部分:从农历五月初三到初七晚举行“迎神祭”、“朝奠祭”、“端午巫祭”等祭祀。“迎神祭”中当地名流、地方政府官员、文化界人士、商界人士等身穿古代官服和靴子参加祭拜。礼仪官手持汉语的《笏记》,高声奉读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词,江陵市长、警察署长、教育厅教育长和市议会议长在四天中轮流担任一次献礼官,向神灵牌位献上神酒。在“朝奠祭”后,地方官与百姓一起共享祭桌上的供品。“端午巫祭”是民间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诸位神灵,举行的巫祭多达19种,可谓名目繁多,但都不受政府限制。
  法圣浦端午祭以绿树公园为中心进行,随着2000年法圣浦端午保存会成立和活动内容多样化,2002年第十任会长在任期间,购入绿树公园周边用地,为端午祭的顺利进行扩展了活动场地。2003年在灵光郡郡守的资助下,设立了法圣浦端午保存会办公室,并在绿树公园内设置了秋千。2004年和2005年建立了摔跤场,而且绿树公园东部的卫生间竣工,在西部的卫生间旁边又增设了秋千。2008年又复原了水陆祭,这是一种安慰落水而死的人的灵魂,并祈祷丰渔的一种村落巫仪。但在40多年前,水陆祭被中断,在文化观光体育部的赞助下,复原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巫俗水陆祭,并将之作为端午节活动的一个项目加了进去。   2.民间团体和民众的自主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保障
  法圣浦端午祭是韩国少见的非政府主管,居民自己举行的地区庆典。虽然法圣浦面积34.55平方千米,人口8839人,在行政上也仅仅是一个面,但每年投入的几亿元的活动经费都是靠当地居民自发捐赠,以及主管活动的‘法圣浦端午保存会’的基金来解决。法圣浦端午保存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是居民自发组织形成的,他们几乎没接受过政府的资助,基金都是会长、副会长以及其他法圣浦籍在外发达了的人捐助的。端午祭期间举行的大部分活动,都是通过法圣和灵光的一些民间组织以及与文化有关的人士自发无报酬的自愿服务实现的。
  在全韩国1300多个地区庆典中,大部分都是官方主导型的。法圣浦端午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但它从根本上说不是一项官办的活动,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依然传承于现代人的心里。法圣浦端午祭自然产生传承至今日,是南部地区独具代表性的传统庆典,在社区民众主办这一点上极具特色。法圣浦地方民众2000年自发组织成立法圣浦端午保存会,用浓浓的乡土情传承着端午祭,广大民众自发的积极参与是节日延续的重要原因,并成为地方民俗的显著特质。
  我们看到,韩国端午节活动组织者民间社团的性质很明显,如“干黄花鱼特产事业集团”、“灵光美容协会”、“法圣生活改善会”、“法圣生活改善会”、“法圣浦青年特友会”、“灵光照相发烧友”、“韩国书法协会”、“端午保存会”、“韩国书法协会”、“灵光照相发烧友”等等。组织者是把地方所有的力量调动起来。组织者本身具有民间性质,参与者也主要是当地和附近的民众。韩国的民俗活动,民间参与的性质较浓。其民众的参与,主要不是外来的观光者,而主要是当地和附近民众,以及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由于韩国的城市化程度很高,乡村较少年轻人,参与者以中老年为主,特别是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非常踊跃。无论是表演还是体验或者祭仪活动,老人们总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全然没有一点拘束,似乎节日本来就是他们自我放松的一个空间,是他们自我认同的一个符号,甚至在有限的空间内,不能容纳更多民众参与时,他们就自己寻找另一种方式来替代。在开幕式上,当国歌声响起时,舞台上的官员和草地上的观众,所有的人都肃然起立,把手放在胸口,低头聆听,并随声应和。这种民众对于文化的认同和自觉意识,使人印象深刻。
  在资金上政府的支持只占一部分,还有非政府民间组织和公司的参与和支持。如曾经主管过法圣浦端午祭的白木尘契。从朝鲜时代始法圣浦就是一个有名的港口,是小黄花鱼的集散地,这里曾经频繁地出现包袱商和代购商,于是形成了一个叫白木尘契的自发的居民自治组织。文献记载,从19世纪中叶开始法圣端午祭的援助组织白木尘契已经存在,[4]因农历五月要将税谷装到漕运船上,因此当时有很多包袱商聚在法圣浦,这些包袱商也是赞助端午祭的一分子,从而使法圣浦端午祭更具活力。
  在我国,也许有些活动的举办也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但是,总有明显的人为操作的痕迹,显示出幕后政府或专业文化工作者的力量,特别是非民间的成分占据太大比重,往往依靠邀请大都市来的歌星和影星出席为噱头,把重心放在营造声势,吸引外地游客人数,产生经济效益上,不能最大量地吸引当地人参与。换言之,在中国,民众不太参加政府组织的节日,特别是在公众场合中。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今天商品经济时代,我国许多地区民众过分追求经济收益,而淡漠公众活动;但是在韩国,民众很积极。
  因为法圣浦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因此法圣浦人的自尊意识相当强烈。正是法圣浦人的这种自尊意识,才使端午祭在法圣浦这种不是郡的小地方得以传承发展。法圣浦的自生力源于法圣浦人想要挽救发掘传统的自尊和底气。因此可以说法圣浦端午祭得以继承发扬的原动力正是居民积极热情的参与。这意味着地域居民真正认识到传统庆典的意义,通过传统的再现,体现出在本地区存在着从未消失一直保留至今的地域居民独特的共同体意识。
  如今法圣地区的居民将干黄花鱼商品化,复活了以前的干黄花鱼传统;而且也复原了象征法圣浦文化的法圣端午祭,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着端午祭。在端午祭被恢复以后,他们通过种种积极的市场销售战略将灵光干黄花鱼推向了全国,重振了法圣港口从前的名气,特别在1989年端午祭期间进行了“干黄花鱼小姐选拔大会”。同时,灵光水协在现场通过向观光客提供免费试吃干黄花鱼活动来宣传和推销地区特产。
  法圣浦端午祭有着“分享与和谐共存”的传统,即在当地有一个其他地区没有的习俗,就是这天家家户户都将精心准备的食物带出来,不分男女老少,身份贵贱互相分享。因为这种传统,在法圣浦的端午节被认为是“分享黄花鱼的日子”。在端午祭期间进行的“干黄花鱼试吃会”虽然有宣传地区特产的意思,但也再现了分享食品的传统。而且在端午祭期间每年都要进行提灯笼游行活动。众所周知,法圣浦是百济佛教的最早发源地,以宣扬地区自豪感和追求融洽为目的的提灯笼游行活动中,当地的水协,初中生,高中生,农乐会,青年团体等全都参加,规模盛大。提灯转遍大街小巷的游行活动与宗教意义相比它的象征意义更强烈。除此以外,书法展览会、砚台展示会、盆景展示会、全国国乐竞演大会、菖蒲洗头体验、菖蒲食物制作等吸引居民和观光客参与的活动也很多。
  在端午祭举行的各种活动中,端午保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为了使之能顺利进行,法圣浦数以千计的机关团体组织也自发参与,从下表可见一斑。
  3.民俗学者的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智力保障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首先有一个正确识别和对待的问题,这就需要专门的学养、知识。在这里,那些富有责任感的学者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韩国学者认为与时下盛行的其他庆典活动相比,法圣浦端午祭具有传统庆典的特色;从文化财的指定标准:历史性,学术性,艺术性以及稀有性来看,在韩国全罗南道地区进行的庆典活动中,唯一符合标准的是法圣浦端午祭。因此,他们提出,今后法圣浦端午祭应该得到文化财政策和文化财行政的关注及重视。   2007年,为了促进法圣浦端午祭的学术性调查研究,高丽大学民族文化院民俗学研究所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编辑出版了《法圣浦端午祭》一书;并且在端午祭期间,法圣浦端午保存会和韩国巫俗协会及南道民俗学会联合举办了学术大会。2008年,为了促进恨祭的发展,民俗学者举行了学术大会,并在佛甲寺有关人员的支持下进行了水陆大祭。2010年,由法圣浦端午保存会、韩国民俗学会主办,由灵光郡,灵光原子能总部赞助,举行了第四届法圣浦端午祭全国学术大会。这种学术力量的参与为传统文化保护注入了有益的智力支援,促成了节日积极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对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韩国法圣浦端午祭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韩国端午从其起源、内容及其举办形式来看,跟中国的端午等节日有较大的不同。其节日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政府官员的积极参与和协助组织,民众积极参与和自发举办等经验,对我国节日保护具有启示性。韩国端午主要内容之一是祭祀,规模隆重的公开仪式活动是其主要特色,不但儒祭得到政府重视;各种民间的巫祭,如各种祈求安宁、丰渔、消除灾祸的山神祭、丰渔祭、龙王祭等活动也被许可,这种仪式活动有助于实现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地区的团结力和凝聚力。这种宽松的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保存的有利外在条件,使不同民众的愿望能够借助节日时空得以达成,并找到节日文化主人的感觉,进而强化地方意识,主动加入到保护传统的行列中来。这种民众自觉主动的参与,也有助于实现地区社会的和谐繁荣,增强地区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我国各地的传统节日有些也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并在维护地区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历史性、文化环境和地区特产、观光资源,将传统节日人为打造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地方节庆。但更多许多民间节日的官方主办脱离了地方性、传统性和民众性,以政府的投入为主,也就意味着办节的重点在如何回收其经济效益。政府办节终归是外力介入的,未能从地方民众的角度出发考虑节日对于他们的意义,民众的参与也就有限。[5]
  比较韩国人办节民众的主体性,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发掘一系列使当地人能够体验参与的活动,使传统节日真正成为地方民众自己的节日,在节日中纵情欢乐和放松,得到身心的解放和自由。我国近年经济发展过快,社会上弥漫着过多的金钱气息,精神家园的丢失,带来情感上的漠视,以及心理的迷茫。韩国重视通过节日中与神的调和获得感应以得到神的的守护和庇佑,并求得心理的安慰,我们虽不必完全学习他们的做法,但我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功能的认识,需要更新。而如何更新,需要学者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缘于此,本文做初步的探讨。
  注释:
  ① 根据《东国舆地胜览》,所有郡厅都设置城隍堂和历祭堂,城隍堂在郡厅南边,历祭堂在郡厅北边。
  ② 祭祀过程中的步骤,将第一杯酒摆在神位前是初献,将第二杯酒摆在神位前是亚献,将第三杯酒摆在神位前是终献。
  ③ 面,韩国乡镇一级的行政设置。
  ④ 这在中国北方也曾经有过,所谓送瘟神,属于一种巫术。
  ⑤ 法圣浦有两个乱场,端午乱场和中秋乱场。端午乱场有娱乐和庆典的意味,也有商业目的在里面。中秋乱场主要是集市和商贸,娱乐活动很少。
  ⑥ 农乐是以韩国全罗南道西部平原地区为中心流行的农乐。
  ⑦ 艺术体育部门,一等奖为大总统奖,二等奖为国务总理奖,三等奖为长官奖。
  参考文献:
  [1] 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财指定认证申请书(法圣浦端午祭),2008:10-14.
  [2] 罗景洙,珍岛的立祭堂,广州全南民俗研究,首尔:民俗苑,1994:423-424.
  [3] Tatsuhiko Sakurai. On the folklore of “Farewell to the God of Plague” By Vessels in the Annular Region of East China Sea[J]. Cultural Heritage, 2007,(1).
  樱井龙彦. 关于在环东海地域使用船的“送瘟神”民俗[J]. 文化遗产,2007,(01).
  [4] 审明禧. 法湖见闻记[Z]. 手抄本,初步推定手抄于1980年代中期左右.
  [5] Xu Gan-li. Preservation of Current Festival Tradition and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Taking Zimei Festival in Guizhou Province for Example[J]. Northwest Ethno-National Studies,2005,(2).
  徐赣丽. 当代节日传统的保护与政府管理——以贵州台江姊妹节为例[J]. 西北民族研究, 2005,(2).
  收稿日期:2012-04-30 责任编辑:王 珏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建构与审美转化研究”(项目编号:11BZW127);2011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财政基金项目“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项目编号:11SZYQN21)。  作者简介:邹华芬(1976-),女,湖南双峰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四川 成都610041  [摘要]
期刊
[摘要]《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一书为英国人类学家埃文斯·普里查德的成名之作,该书讨论的是在一个没有中央权力的社会中,秩序如何产生和维持。埃文斯·普里查德指出努尔人的政治体系是建立在一种“世系群体系”分分合合的动态平衡基础之上的裂变制。该书被视为社会结构分析的典范之作,其原因首先在于其强调所有的讨论一定要建立在经验事实的观察之上。第二是强调人的需求的重要性,即从整
期刊
Abstract: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launched a nationwide census and voter registration campaign in the summer of 1953. After debating which questions should be posed to their nearly six hundred
期刊
彝族的文字,是我国古文字体系中一种较为古老的象形文字。关于彝文的起源、彝文的性质、彝文的构形法、彝文的规范、彝文与甲骨文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前辈学者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尽管如此,留给后人再思考问题依然很多。  文字的研究与文字的发明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继汉字的发明之后,在中华大地上,相继出现几种类似汉字的文字,它们是彝族的彝文,水族的水书,纳西族的东巴文等。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象形”,由此
期刊
[摘要]纪仁博研究员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治学经历,以及在法国和中国汉族地区进行的田野调研,探讨了结构主义与历史学的关系。他指出结构主义与历史学并不矛盾,了解历史需先看懂结构,而且这种结构并非是恒定的,而是渐变的,结构中某一部分的变化会带动其它部分发生变化,结构在动态变化中寻求平衡。纪仁博研究员还谈到了葛兰言对结构主义思想的贡献及其对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响,指出葛兰言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对于当前的
期刊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彝走廊自然灾害及其应对经验的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13XSH030),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xwd-s0304)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张原,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灾难人类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兰婕(1987-),贵阳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四川 成都610041  [摘要]以民族志
期刊
[摘要]在村落做田野研究的学者与村落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认识与被认识关系,而是有更多层面、更为复杂的内涵。对于村落而言,学者的在场有何意义?站在学者的角度,他们又是否认可村民赋予自己的这种在场意义?通过讲述贵州屯堡村落与学者之间发生的故事,这些问题会从表面纯粹的研究背后凸现出来,提示在村落做研究的学者,除了认识村落之外,还应肩负起别的责任。  [关键词]学者;在场;屯堡村落;知识生产;反思  中图分
期刊
编者按:  由黄文山担任主编、卫惠林担任副主编,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辑、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民族学研究集刊》,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正式出版了第一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学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的13篇论文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现在创刊的《民族学刊》刊名题字,采用《民族学研究集刊》第一期的刊名题字的集字,就是希望能够秉承历史上优良的学术传统,“缔造上佳的学术
期刊
[摘要]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2008年数据对民族学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包括民族学论文的发文数量、发文期刊、研究领域、基金资助、研究机构、作者地域分布以及合作情况等,这些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民族学研究的现状。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对民族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学研究的发展。但也可以看出,发表大量
期刊
[摘要]马林英教授等撰写的《彝族本土刑法与国家刑法的司法实践对比分析——以凉山彝族农村人命案司法实践为例》一文,肯定了彝族民间刑法及刑事司法对“人命案”处理的合理性。笔者的分析指出,从实体法角度,彝族刑法对“人命案”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的界定存在不合法且不合情理之处;从程序法角度,本土刑事司法程序不能很好保障“人命案”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在此基础上,提出彝族地区“人命案”刑事司法最佳本土模式的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