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幸福地看到,新的时代教师专业成长已被重视起来,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不再是“教书匠”,而有可能成为教育家,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将因此而被赋予新的意义。促进一个人成长的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外因,二是内因。作为教师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应该努力寻找内外因结合的支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学校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知识、茁壮成长的乐园,也成为教师提高素质的进修学校,使我们的教师,不仅仅懂得教书育人,更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不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一个支点,唤醒沉睡的理想激情
叶澜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会体会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这两句话其实表述了同一种意思,即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工作,在科学地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享受教育,享受幸福。
为了防止和消除职业倦怠感,学校可以寻找一个内外因结合的支点,唤醒和帮助保持多数教师心中已经沉睡的理想与激情。那就是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职业感受,适当减轻考、评、查等所带来的压力,引导教师认识中小学教育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奠基性价值,激发教师内心对职业的热爱。
我们能够做到,也应该引导教师做到。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丰富的世界。我们每天跟他们打交道,我们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我们带领他们探求知识,增长见识,这个能动的过程中有多少东西值得去挖掘、去思考啊!就在我们挖掘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有所发现,而越有发现我们就越快乐,这种快乐就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原动力,这种动力唤醒了沉睡的理想与激情,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有了内在动力,专业成长所需要的就是途径了。曾有人这样谈论过,进了北大清华,不要教授教你怎样好好学习,那种氛围,那种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就熏陶了你,让你沉浸其中,以汲取知识、不断进行学术研究为乐。“教师是否幸福,是否快乐,是否能够把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内部的管理氛围。”(朱永新)所以,普通学校也应通过一些途径,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启动教师读书工程,营造学习型校园
“书香校园”这个概念的提出,它的全部意义不仅是要学生开卷有益,也要求教师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而事实上很多的老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转化后进生等,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久而久之,没有了读书的意识。这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永远徘徊在低层次上,不得提升,最终教师自己也沦为廉价劳动力,这是一种可悲的生命消耗。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阅读经典,用经典教育理论武装头脑,那他们就能触摸大师活的思想和灵魂。我们应该开出教师“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这些书目中既要有教育理论著作,也要有文学名家名篇;既要涉及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背景延伸,又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为了丰富老师的文学素养,我们甚至可以像布置学生作业一样要求老师背诵唐诗宋词、经典美文。通过启动读书工程,提升教师品位,更要通过读书工程,让读书成为一种意识,成为一种必须,悄悄地流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隙。
2.借助网络实现专家引领,共享开放型资源
普通中小学的教师中也有不少有上进心的有能力的人,但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成为名师。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的机遇,诸如名师引领、大型做课活动的锤炼等。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一切成为可能!网络论坛的出现,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很好的交流、互动、反思、提升的平台。“我们都曾经是孤独的被局限小港的船,现在我们都找到了同属于我们的大海。”(窦桂梅)为了让那些渴望在教海中游得更欢畅的“鱼”早日找到属于他们的灵动的水,赶紧将网络论坛介绍给他们:教育在线、凤凰语文、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语文教学网……鼠标轻轻点击,网络就将一个个丰富的宝藏展现在我们眼前,李镇西、王崧舟、薛法根等专家学者们早已点亮了明灯指引老师们奔向光明的前程,更有许多有着共同追求的人可以相互鼓劲,相互借鉴……
3.鼓励教师撰写教育反思,培养研究型教师
美国学者经过多年对教师成长的研究得出一个公式,就是: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如果我们的老师只知道朝九晚五,孜孜苦教,默默耕耘,却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我们就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和自我发展。而引导撰写教育教学反思,却可以把教师从无本之木的可悲经营中解放出来,去发现自己工作中富有生机活力的一面。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我们批改的每一本作业、每一次与学生的谈话、每一回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与冲突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研究的材料,我们拥有多么丰富的研究资源!引导反思,就是引导教师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就是引导他们在看似相同的人生轨迹中演绎自己的丰富与灵动。
4.多元管理培养学科骨干,打造领军型人才
为使教学管理走上规范化,我们对教师的备课统一了格式,规定了教师必须批改的学生作业项目。月检、抽检、视导等检查保证了这些教学规范的长期存在。这固然是好事,但是我们也无奈地看到,在这种规范化的束缚之下,不少教师鲜明的个性泯灭了,富有灵气的创造被戗杀了,结果我们的身边除了少数人能上些好课之外,绝大多数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开步子打造一批教学精英。首先重点培养一些学科尖兵,要舍得花钱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省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其次要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允许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他们从无谓的形式中挣脱出来,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多些精力,多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去依托一种载体,实施一种构想,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他们摸索的过程中,要给予他们时间和耐心,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如果我们的学校中,教学精英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何愁崇尚科学崇尚学术的氛围不能形成?
关于专业成长的思考也许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学校管理人为本,不拘一格出人才。专业成长让学校成为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和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家园,我们需要专业成长,我们期待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
一个支点,唤醒沉睡的理想激情
叶澜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会体会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这两句话其实表述了同一种意思,即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工作,在科学地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享受教育,享受幸福。
为了防止和消除职业倦怠感,学校可以寻找一个内外因结合的支点,唤醒和帮助保持多数教师心中已经沉睡的理想与激情。那就是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职业感受,适当减轻考、评、查等所带来的压力,引导教师认识中小学教育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奠基性价值,激发教师内心对职业的热爱。
我们能够做到,也应该引导教师做到。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丰富的世界。我们每天跟他们打交道,我们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我们带领他们探求知识,增长见识,这个能动的过程中有多少东西值得去挖掘、去思考啊!就在我们挖掘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有所发现,而越有发现我们就越快乐,这种快乐就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原动力,这种动力唤醒了沉睡的理想与激情,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有了内在动力,专业成长所需要的就是途径了。曾有人这样谈论过,进了北大清华,不要教授教你怎样好好学习,那种氛围,那种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就熏陶了你,让你沉浸其中,以汲取知识、不断进行学术研究为乐。“教师是否幸福,是否快乐,是否能够把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内部的管理氛围。”(朱永新)所以,普通学校也应通过一些途径,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启动教师读书工程,营造学习型校园
“书香校园”这个概念的提出,它的全部意义不仅是要学生开卷有益,也要求教师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而事实上很多的老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转化后进生等,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久而久之,没有了读书的意识。这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永远徘徊在低层次上,不得提升,最终教师自己也沦为廉价劳动力,这是一种可悲的生命消耗。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阅读经典,用经典教育理论武装头脑,那他们就能触摸大师活的思想和灵魂。我们应该开出教师“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这些书目中既要有教育理论著作,也要有文学名家名篇;既要涉及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背景延伸,又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为了丰富老师的文学素养,我们甚至可以像布置学生作业一样要求老师背诵唐诗宋词、经典美文。通过启动读书工程,提升教师品位,更要通过读书工程,让读书成为一种意识,成为一种必须,悄悄地流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隙。
2.借助网络实现专家引领,共享开放型资源
普通中小学的教师中也有不少有上进心的有能力的人,但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成为名师。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的机遇,诸如名师引领、大型做课活动的锤炼等。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一切成为可能!网络论坛的出现,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很好的交流、互动、反思、提升的平台。“我们都曾经是孤独的被局限小港的船,现在我们都找到了同属于我们的大海。”(窦桂梅)为了让那些渴望在教海中游得更欢畅的“鱼”早日找到属于他们的灵动的水,赶紧将网络论坛介绍给他们:教育在线、凤凰语文、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语文教学网……鼠标轻轻点击,网络就将一个个丰富的宝藏展现在我们眼前,李镇西、王崧舟、薛法根等专家学者们早已点亮了明灯指引老师们奔向光明的前程,更有许多有着共同追求的人可以相互鼓劲,相互借鉴……
3.鼓励教师撰写教育反思,培养研究型教师
美国学者经过多年对教师成长的研究得出一个公式,就是: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如果我们的老师只知道朝九晚五,孜孜苦教,默默耕耘,却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我们就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和自我发展。而引导撰写教育教学反思,却可以把教师从无本之木的可悲经营中解放出来,去发现自己工作中富有生机活力的一面。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我们批改的每一本作业、每一次与学生的谈话、每一回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与冲突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研究的材料,我们拥有多么丰富的研究资源!引导反思,就是引导教师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就是引导他们在看似相同的人生轨迹中演绎自己的丰富与灵动。
4.多元管理培养学科骨干,打造领军型人才
为使教学管理走上规范化,我们对教师的备课统一了格式,规定了教师必须批改的学生作业项目。月检、抽检、视导等检查保证了这些教学规范的长期存在。这固然是好事,但是我们也无奈地看到,在这种规范化的束缚之下,不少教师鲜明的个性泯灭了,富有灵气的创造被戗杀了,结果我们的身边除了少数人能上些好课之外,绝大多数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开步子打造一批教学精英。首先重点培养一些学科尖兵,要舍得花钱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省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其次要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允许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他们从无谓的形式中挣脱出来,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多些精力,多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去依托一种载体,实施一种构想,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他们摸索的过程中,要给予他们时间和耐心,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如果我们的学校中,教学精英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何愁崇尚科学崇尚学术的氛围不能形成?
关于专业成长的思考也许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学校管理人为本,不拘一格出人才。专业成长让学校成为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和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家园,我们需要专业成长,我们期待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