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悄然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可见,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但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活动丰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却把教材“丢”在一边,一堂课下来,文本的内涵没有得到有效发掘。作者认为这些课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没有让学生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理念,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生 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活动,要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求课堂上的教学环节能激活学生,有效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首先就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了要求,还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只有从学生出发、从学情出发,选择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少学生认为语文难学,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成绩仍然一般,不如理科,背背要领,做做题目,成绩就会突出,因而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对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语文。例如,教学《爱莲说》一课前,要求学生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再导入莲为什么不是“近墨者黑”的问题,提问作者仅仅写莲吗?还有其他写莲的文章吗?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他们会主动学习课文,搜集资料,解决有关问题。
二、创设学生“自由飞翔”的情境
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主体发展的情境是必要的教学手段。具体的“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情感一旦被激发,就有其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心理及遇事极易进入情境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使学生成为情境的真实主体,并从自发的情境主体向自觉的情境主体提升。创设音乐情境,老师可以在课上播放一些音乐,最好是自己弹奏音乐,这样能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在诗歌教学中,诗中往往蕴含了画面,对于诗歌教学,创设音乐情境就非常有利于教学,如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配乐朗诵,这样更容易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更利于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主张“兴于《诗》”,“成于《乐》”。歌曲可使人富有诗意地观察世界,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音乐情境,会给学生轻松学习的心情。此外,针对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可利用音乐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培育其情感。
我们常说:“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这是指当我们遇到某个问题时,特别当我们对有些人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做法和体会不能理解时,不妨将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参照别人当时当地所处的特定环境换位思考一下,这样有助于对问题取得共识和理解。教学中一样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扮演教材中的某一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内容中蕴含的情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表演中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体会其内在的情感。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促进了教学任务更快更好地完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中认识和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亲切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知和良好心境,使其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为此,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课下多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心理。其次,教師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情景再现”等。最后,对学生要有适度宽容。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当学生答错题或不会答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并适时给予点拨、启发,这样学生在课上才能摆脱压力和束缚,学有所获、学有所乐,认为老师尊重自己、在乎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适度放飞学生的自由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探索真理的开始。但是,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喜欢“牵”着学生,顺着预设的备课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让学生说出想要的结果,若学生实在说不出,再由教师揭晓“谜底”。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质疑,主动讨论释疑,营造出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让课堂洋溢着热情。在这种热情的引领下,学生才能在学习上如饥似渴,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发现者、探究者。
课堂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张个人能力、气质、性格得到充分张扬,注意人的个性化、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尊重文章本身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表现个性、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意见后,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对”或者“不对”作出评价,直接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并不是为了满足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我们应当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仔细听取别人的观点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讨论结果,迅速整理成完整通顺的语言,对别人的观点提出异议或做出评价,判断答案的正确性。着力在使课堂上形成积极的探究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有效的一个前提是师生之间的信息充分顺畅地交换。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场”,让有效信息自由地传输,让奇思妙想自由地进发,让这种基于情感共鸣的互动交流对学生产生学习合力。让学生自在地说,前提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师生之间如果缺少心灵沟通,不能产生情感共鸣,则难以产生合力效应,学生也就不愿意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产生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只有给学生搭建一个起飞的平台,学生才能自由飞翔。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生 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活动,要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求课堂上的教学环节能激活学生,有效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首先就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了要求,还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只有从学生出发、从学情出发,选择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少学生认为语文难学,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成绩仍然一般,不如理科,背背要领,做做题目,成绩就会突出,因而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对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语文。例如,教学《爱莲说》一课前,要求学生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再导入莲为什么不是“近墨者黑”的问题,提问作者仅仅写莲吗?还有其他写莲的文章吗?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他们会主动学习课文,搜集资料,解决有关问题。
二、创设学生“自由飞翔”的情境
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主体发展的情境是必要的教学手段。具体的“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情感一旦被激发,就有其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心理及遇事极易进入情境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使学生成为情境的真实主体,并从自发的情境主体向自觉的情境主体提升。创设音乐情境,老师可以在课上播放一些音乐,最好是自己弹奏音乐,这样能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在诗歌教学中,诗中往往蕴含了画面,对于诗歌教学,创设音乐情境就非常有利于教学,如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配乐朗诵,这样更容易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更利于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主张“兴于《诗》”,“成于《乐》”。歌曲可使人富有诗意地观察世界,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音乐情境,会给学生轻松学习的心情。此外,针对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可利用音乐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培育其情感。
我们常说:“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这是指当我们遇到某个问题时,特别当我们对有些人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做法和体会不能理解时,不妨将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参照别人当时当地所处的特定环境换位思考一下,这样有助于对问题取得共识和理解。教学中一样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扮演教材中的某一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内容中蕴含的情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表演中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体会其内在的情感。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促进了教学任务更快更好地完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中认识和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亲切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知和良好心境,使其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为此,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课下多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心理。其次,教師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情景再现”等。最后,对学生要有适度宽容。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当学生答错题或不会答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并适时给予点拨、启发,这样学生在课上才能摆脱压力和束缚,学有所获、学有所乐,认为老师尊重自己、在乎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适度放飞学生的自由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探索真理的开始。但是,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喜欢“牵”着学生,顺着预设的备课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让学生说出想要的结果,若学生实在说不出,再由教师揭晓“谜底”。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质疑,主动讨论释疑,营造出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让课堂洋溢着热情。在这种热情的引领下,学生才能在学习上如饥似渴,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发现者、探究者。
课堂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张个人能力、气质、性格得到充分张扬,注意人的个性化、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尊重文章本身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表现个性、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意见后,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对”或者“不对”作出评价,直接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并不是为了满足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我们应当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仔细听取别人的观点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讨论结果,迅速整理成完整通顺的语言,对别人的观点提出异议或做出评价,判断答案的正确性。着力在使课堂上形成积极的探究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有效的一个前提是师生之间的信息充分顺畅地交换。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场”,让有效信息自由地传输,让奇思妙想自由地进发,让这种基于情感共鸣的互动交流对学生产生学习合力。让学生自在地说,前提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师生之间如果缺少心灵沟通,不能产生情感共鸣,则难以产生合力效应,学生也就不愿意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产生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只有给学生搭建一个起飞的平台,学生才能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