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自由飞翔”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gens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悄然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可见,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但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活动丰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却把教材“丢”在一边,一堂课下来,文本的内涵没有得到有效发掘。作者认为这些课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没有让学生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理念,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生 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活动,要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求课堂上的教学环节能激活学生,有效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首先就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了要求,还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只有从学生出发、从学情出发,选择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少学生认为语文难学,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成绩仍然一般,不如理科,背背要领,做做题目,成绩就会突出,因而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对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语文。例如,教学《爱莲说》一课前,要求学生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再导入莲为什么不是“近墨者黑”的问题,提问作者仅仅写莲吗?还有其他写莲的文章吗?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他们会主动学习课文,搜集资料,解决有关问题。
  二、创设学生“自由飞翔”的情境
  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主体发展的情境是必要的教学手段。具体的“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情感一旦被激发,就有其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心理及遇事极易进入情境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使学生成为情境的真实主体,并从自发的情境主体向自觉的情境主体提升。创设音乐情境,老师可以在课上播放一些音乐,最好是自己弹奏音乐,这样能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在诗歌教学中,诗中往往蕴含了画面,对于诗歌教学,创设音乐情境就非常有利于教学,如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配乐朗诵,这样更容易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更利于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主张“兴于《诗》”,“成于《乐》”。歌曲可使人富有诗意地观察世界,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音乐情境,会给学生轻松学习的心情。此外,针对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可利用音乐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培育其情感。
  我们常说:“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这是指当我们遇到某个问题时,特别当我们对有些人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做法和体会不能理解时,不妨将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参照别人当时当地所处的特定环境换位思考一下,这样有助于对问题取得共识和理解。教学中一样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扮演教材中的某一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内容中蕴含的情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表演中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体会其内在的情感。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促进了教学任务更快更好地完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中认识和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亲切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知和良好心境,使其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为此,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课下多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心理。其次,教師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情景再现”等。最后,对学生要有适度宽容。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当学生答错题或不会答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并适时给予点拨、启发,这样学生在课上才能摆脱压力和束缚,学有所获、学有所乐,认为老师尊重自己、在乎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适度放飞学生的自由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探索真理的开始。但是,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喜欢“牵”着学生,顺着预设的备课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让学生说出想要的结果,若学生实在说不出,再由教师揭晓“谜底”。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质疑,主动讨论释疑,营造出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让课堂洋溢着热情。在这种热情的引领下,学生才能在学习上如饥似渴,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发现者、探究者。
  课堂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张个人能力、气质、性格得到充分张扬,注意人的个性化、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尊重文章本身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表现个性、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意见后,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对”或者“不对”作出评价,直接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并不是为了满足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我们应当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仔细听取别人的观点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讨论结果,迅速整理成完整通顺的语言,对别人的观点提出异议或做出评价,判断答案的正确性。着力在使课堂上形成积极的探究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有效的一个前提是师生之间的信息充分顺畅地交换。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场”,让有效信息自由地传输,让奇思妙想自由地进发,让这种基于情感共鸣的互动交流对学生产生学习合力。让学生自在地说,前提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师生之间如果缺少心灵沟通,不能产生情感共鸣,则难以产生合力效应,学生也就不愿意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产生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只有给学生搭建一个起飞的平台,学生才能自由飞翔。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利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结构分析爱伦坡经历对其整体人格的影响,从不同人生时期爱伦坡的成就及爱伦坡的个人表现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从中得出结论,即爱伦坡的早年经历从自我、本我、超我三方面对其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 爱伦坡 自我 本我 超我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代表,认为人受本能驱使,且早年经历会对其心理发展及日后外部行为表现产生深远影响。人格
摘 要: 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意愿不强烈,但语文作为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转为具体形象的情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暗示中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情境教学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思想、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长期困扰老师和学生。只有不断探索运用故事、诵读、讨论等各种方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文言文 课堂趣味 故事 诵读 讨论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思想、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已成广大中学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提出背诵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本手段。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进行听、说、读、写各项活动。大部分人的“背诵”,都仅仅是指记忆“词汇”。特别是对语文课文的背诵,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些人认为语文课文需要背诵;有些人认为语文课文可不背诵。  一、背诵语文课文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整体素质起
摘 要: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不断更新和改变。正在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课堂教学不再呆板和拘谨,变得有生机和活力,发生这样的变化要归功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非常注重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想尽办法在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摘 要: “单元提示”对课文教学有导向作用,简单地说,就是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单元提示”。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为例,说明“单元提示”对“教”与“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单元提示 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教材中或详或略都有“单元提示”,它是新教材教学思想的很好体现,指明学生学习本单元的侧重点,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着力点,避免教学中的盲目
摘 要: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增加信息接收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让生活与语文实现双赢。  关键词: 生活化 语文化 双赢局面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中和屋子里,要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