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好、学透、学扎实。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将数学生动地展现出来,还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达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无法从生活中主动发现数学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将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融入学生的意识,教育者应指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小学的数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一、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原因
新课程虽然对教学生活化提出了要求,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扔存在偏差。他们在对“教学生活化”认识上存在不足,例如:教师认为“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无益,无法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其主要原因是课业时间紧张,学生无法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另外,对客观成绩的追求,使得一些教师不愿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而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小学实践经验和在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让小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实践活动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
1.观察生活要用数学眼光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更好地理解、运用数学。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小学生处于认知、成长阶段,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指导其数学学习。小学生心思单纯,知识面窄,教师应了解学生所想所思,以发掘更有效的、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实例,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自己班级及同年级学生的生活情况,从中发掘数学问题,如接力赛跑的时间和路程关系、跳绳的时间和个数关系等;督促学生留心社会中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一起去其他学校观摩,看看其他同学怎样学习;与同学进行交流,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旁指导、答疑;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和环境,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探讨遇到的生活问题,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并就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寻找数学问题,如洗衣机原价和折后价之间的关系。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带来的实际效应和生活乐趣,才能使他们爱上数学、主动学习。
3.实现学习内容的生活化
教师应借助实际生活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带来的实际效应,这是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引用实际案例的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引导他们学习,使其乐于学习、乐于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不断学习、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有利于对其书本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4.发掘生活事件中包含的数学语言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学语言被广泛应用,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应用生活化的语言和案例,真实而又风趣的教学风格,相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给小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又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教师只要认真研究、探讨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将学生培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金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教育界,2015(1).
[2]潘富园.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5(2).
[3]乔虹.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7).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将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融入学生的意识,教育者应指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小学的数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一、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原因
新课程虽然对教学生活化提出了要求,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扔存在偏差。他们在对“教学生活化”认识上存在不足,例如:教师认为“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无益,无法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其主要原因是课业时间紧张,学生无法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另外,对客观成绩的追求,使得一些教师不愿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而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小学实践经验和在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让小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实践活动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
1.观察生活要用数学眼光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更好地理解、运用数学。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小学生处于认知、成长阶段,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指导其数学学习。小学生心思单纯,知识面窄,教师应了解学生所想所思,以发掘更有效的、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实例,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自己班级及同年级学生的生活情况,从中发掘数学问题,如接力赛跑的时间和路程关系、跳绳的时间和个数关系等;督促学生留心社会中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一起去其他学校观摩,看看其他同学怎样学习;与同学进行交流,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旁指导、答疑;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和环境,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探讨遇到的生活问题,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并就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寻找数学问题,如洗衣机原价和折后价之间的关系。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带来的实际效应和生活乐趣,才能使他们爱上数学、主动学习。
3.实现学习内容的生活化
教师应借助实际生活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带来的实际效应,这是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引用实际案例的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引导他们学习,使其乐于学习、乐于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不断学习、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有利于对其书本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4.发掘生活事件中包含的数学语言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学语言被广泛应用,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应用生活化的语言和案例,真实而又风趣的教学风格,相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给小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又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教师只要认真研究、探讨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将学生培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金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教育界,2015(1).
[2]潘富园.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5(2).
[3]乔虹.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