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化身,教学方法是“满堂灌”,这种被动的学习让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现在小城镇的初级中学班额较大,学生的基础又各不相同,教师的教育面向全体,导致小城镇的教育出现优生“喂”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的主角地位还给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我校化大班为小组进行教学,使学生个个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竞争意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分组教学,化大班教学为小组教学呢?现谈谈这几年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合理进行分组,达到“化大为小”
1. 均匀分组,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水平。
每接一个新班级,必须充分调查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商、认知水平、态度要了如指掌;分组时,尽可能好、中、差搭配均匀,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做,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分组时一般要“男女搭配”,即根据学生男女性别、个性特征、能力强弱的差异进行分组。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势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从而真正达到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的效果。如在学习小组中,按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不同的分工,在回忆已学的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时,让学习落后的学生当主角,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优、中等生进行归纳、整理;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让优生在组内讲解,带动中下生;在作业订正中,让中等生辅导学困生;在讲解分析中,让优等生介绍不同的解法,带动中等生灵活解题,督促学困生及时改正,巩固新知识。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固定的学习小组中互为连动、互相促进,更好地发挥分组教学的作用,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
2.选好小组负责人,确定相应职责。
由于各小组的组成人员的层次不同,能力也有大小,因此,首先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任务,又要有合作的意识。在进行分工时,还要选好小组长。小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员表决等方式来选组长;小组长还可以轮流做,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3.确立小组名及口号。
为了增强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及积极性,小组名一般要取得响亮,同时能体现这个组的特点。明确口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提高小组的竞争能力。
4.制定小组打分制度,促进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小组的不同表现进行打分,例如回答问题积极的组,一次加5分,上课不认真的,一次扣3分等,强化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功感。同时为了提高组员的主人翁精神,一些活动必须人人参与,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每小组6位学生,从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共五个步骤,每人解一步。这就需要全组齐心协力,每位同学先要检查前一步是否正确,错了得先用红笔订正,然后做下一步,既讲正确性又讲高速度,方能取胜,最后一名同学作讲解。这样小组成员在评分制度下个个积极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合作
1. 在重、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在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等腰三角形”这节课中,性质的推导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先让学生对折课前准备的等腰三角形,然后观察,填好下表。
根据重合的线段及重合的角,小组讨论、交流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待时机成熟,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展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 在疑问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大部分有疑问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疑问得到解决,同时能加深理解。如在教授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由x2-6x 5=0的解题过程得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一是移项,二是配方,三是两边直接开方,四是得出方程的解。接着来完成3x2 10x 8=0,同样的步骤,求出来的根代入原方程,左右两边却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这时要求小组进行讨论,一起分析,得出要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才能进行配方。
3. 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学完“一元一次方程”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一些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哪个组编得越多,得分越好。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相同,于是又提醒学生应从不同角度去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注意变通,关注独创性。
实践证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化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用实践经验去完善、充实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更有趣味。
一、合理进行分组,达到“化大为小”
1. 均匀分组,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水平。
每接一个新班级,必须充分调查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商、认知水平、态度要了如指掌;分组时,尽可能好、中、差搭配均匀,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做,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分组时一般要“男女搭配”,即根据学生男女性别、个性特征、能力强弱的差异进行分组。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势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从而真正达到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的效果。如在学习小组中,按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不同的分工,在回忆已学的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时,让学习落后的学生当主角,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优、中等生进行归纳、整理;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让优生在组内讲解,带动中下生;在作业订正中,让中等生辅导学困生;在讲解分析中,让优等生介绍不同的解法,带动中等生灵活解题,督促学困生及时改正,巩固新知识。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固定的学习小组中互为连动、互相促进,更好地发挥分组教学的作用,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
2.选好小组负责人,确定相应职责。
由于各小组的组成人员的层次不同,能力也有大小,因此,首先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任务,又要有合作的意识。在进行分工时,还要选好小组长。小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员表决等方式来选组长;小组长还可以轮流做,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3.确立小组名及口号。
为了增强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及积极性,小组名一般要取得响亮,同时能体现这个组的特点。明确口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提高小组的竞争能力。
4.制定小组打分制度,促进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小组的不同表现进行打分,例如回答问题积极的组,一次加5分,上课不认真的,一次扣3分等,强化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功感。同时为了提高组员的主人翁精神,一些活动必须人人参与,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每小组6位学生,从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共五个步骤,每人解一步。这就需要全组齐心协力,每位同学先要检查前一步是否正确,错了得先用红笔订正,然后做下一步,既讲正确性又讲高速度,方能取胜,最后一名同学作讲解。这样小组成员在评分制度下个个积极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合作
1. 在重、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在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等腰三角形”这节课中,性质的推导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先让学生对折课前准备的等腰三角形,然后观察,填好下表。
根据重合的线段及重合的角,小组讨论、交流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待时机成熟,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展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 在疑问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大部分有疑问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疑问得到解决,同时能加深理解。如在教授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由x2-6x 5=0的解题过程得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一是移项,二是配方,三是两边直接开方,四是得出方程的解。接着来完成3x2 10x 8=0,同样的步骤,求出来的根代入原方程,左右两边却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这时要求小组进行讨论,一起分析,得出要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才能进行配方。
3. 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学完“一元一次方程”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一些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哪个组编得越多,得分越好。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相同,于是又提醒学生应从不同角度去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注意变通,关注独创性。
实践证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化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用实践经验去完善、充实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