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周围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

来源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造口周围坏疽性脓皮病(PPG)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8月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诊治的7例PPG患者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止为2019年6月30日。总结PPG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治疗及转归。

结果

7例PPG患者,男性4例,女性3例;中位发病年龄36.0(23.0,37.0)岁。7例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别是克罗恩病(4例)、白塞病(2例)和外伤后直肠肛管损伤(1例)。6例PPG发生在回肠造口,1例在结肠造口。中位疼痛评分为2.0(1.5,2.5)分;发病时间与造口手术时间间隔为7 d ~ 60个月,中位间隔时间为30.0(13.5,922.5)d。7例患者均接受局部护理,根据湿性愈合原理处理创面,隔离粪水,每日或隔日换药;4例克罗恩病和2例白塞病采用免疫抑制剂和(或)激素治疗。PPG愈合时间为22 d ~ 13个月,中位愈合时间为60.0(22.0,330.0)d。

结论

PPG多与基础疾病共存,愈合时间长。局部护理和针对原发病的药物治疗对创面的愈合有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不孕症发病率的增加和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发展,通过ART出生的人群在社会总人口中占比不断增大,ART所涉及的非生理性干预是否会对子代的安全造成隐患,这一问题逐渐引起生殖领域研究者们的关注。虽然多数研究报道对ART安全性持乐观态度,但也不乏一些令人担忧的研究结果。本文从围产儿结局、出生缺陷、内分泌代谢疾病、体格认知发育异常和儿
目的评价体外受精(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周期重组促黄体生成素(rLH)与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在控制性卵巢刺激(COS)中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搜集rLH联合rFSH与单独应用rFSH在IVF或ICSI治疗周期COS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IVF)长方案在晚卵泡期不同浓度血清孕酮干预后对新鲜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就诊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分别行长方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组,352例]和拮抗剂方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组,2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目的探讨反复移植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山西省妇幼保健医院行常规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并进行营养咨询的女性患者3263例,按照移植后结局分为移植成功组(对照组,n=620)和反复移植失败组(n=368)。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反复移植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①基本指标:对照组年龄、不孕年限、继发不孕的比例、膳食结构不均衡的比例、选
唾液酸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内,是糖蛋白和糖脂糖链末端的一种九碳单糖,在调控生物体内生物学功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密切关联。在哺乳动物生殖系统中,唾液酸在精子和卵细胞生理功能成熟、精卵结合和胚胎着床等过程中十分关键,还在生殖异常的发生和男女性不明原因性不孕不育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将对上述过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克罗恩病(CD)术后易复发,影响复发的因素包括遗传、病理生理因素、手术及药物治疗等。我们对CD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进行综述。
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的储存场所,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爬行脂肪,或称为肠系膜脂肪增生,是克罗恩病(CD)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爬行脂肪与CD肠道炎症反应、纤维化等并发症形成密切相关,术中切除受累肠系膜脂肪甚至可明显降低CD术后复发风险。CD肠系膜脂肪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炎症性肠病领域的一个学术新热点。本文将对该领域相关基础研究进行总结,分析该领域存在的研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消化道炎症性疾病。胃肠道超声(GIUS)检查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无辐射而成为IBD患者长期随访的理想检查手段。我们围绕传统超声、超声造影、弹性超声、腔内超声造影等超声技术在IBD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进行论述。
近年来小肠溃疡的检出率逐渐增加,部分孤立回肠末端溃疡病因不明,其临床疾病过程及预后如何,是否有发展为克罗恩病的可能及如何预判仍无统一结论,尤其对于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临床表现的患者是否需要治疗仍存在争议。我们将总结现有研究,从多个方面对病因不明的孤立回肠末端溃疡进行分析和论述。
克罗恩病是发生在消化道的慢性透壁性肠炎,近20余年来其就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消化内外科共同的常见疾病。肠系膜脂肪炎性肥厚是影响克罗恩病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病变结构,但是目前尚无针对肠系膜炎症反应的定量评估和治疗方式。本文旨在探讨量化肠系膜脂肪的可行性,以肠系膜作为评估疗效及指导治疗的指标,对量化肠系膜的可行性和方法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