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表达效果类题型备考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m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阅读类题型鉴赏评价能力方面有如下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其中所说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主要涉及的便是表达效果方面的内容。所谓“表达效果”是指文章的语言,在介绍对象、叙述事情时产生的结果(影响、作用和情感)。它涉及的内容较多。从近几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看,“表达效果”类题型出现频率较高。这种题型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来看一道模拟题“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的学生答案。
  学生答案一:与首段呼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写故乡之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重返故乡的激动和欣喜,以及对小镇上人们的朴实、淳朴性格的赞美。(4分)
  学生答案二:表现了冬季黄土高原寒冷、广阔的特点;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描写了苍茫的天际、山峦、冰凌;与首段的描写形成了呼应,表现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主人公对过去的怀念和物是人非、遗迹不再的伤感、失望。(2分)
  学生答案三:运用视觉描写,生动写出了冬日天际与山峦的特點;寓情于景,将激情寄寓在奶白色的冰凌之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美好回忆的感叹与怀念;首尾呼应,深化文章主旨。(4分)
  学生一的4分主要是“与首段呼应和寓情于景”;学生二的2分主要是“与首段呼应”;学生三的4分主要是“寓情于景和首尾呼应”。表达效果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主要涉及手法、语言、结构三方面的内容。
  手法方面可以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表达方式主要分为五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在文学类文本里面主要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记叙方式最常用的是倒叙和插叙。倒叙的主要作用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插叙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映衬人物形象,表现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记叙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便于抒情)和第三人称(自由灵活)。描写方面主要是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有:动静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等。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人物描写主要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等。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对偶、反复、通感、互文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联想、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用典等。
  运用了手法,当然要答效果。手法的效果主要包括:表现景物或人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语言方面主要包括:词语的选用和句式的选用。作者常常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精心挑选最为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来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抒发情感。句式方面主要有长短句、整散句的选用。多使用短句主要是为了加强节奏感;使用整句主要是为了增强气势。
  结构方面主要考虑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或以景作结)等。
  梳理了答题思路也不是说就能拿分了。最重要的还是读懂文本。只有读懂了文本,才能灵活运用答题思路拿分。要读懂文本,首先要知道其体裁,是散文还是小说。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方法不同。读懂散文,要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阅读时,主要理清其中的散乱的“形”,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这些材料,理清文章的构思脉络,圈画文中议论性或者抒情性比较强的短语、句子,从而把握文章的“神”。读懂小说,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阅读时,首先要理清其中的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情节(有时可以围绕线索进行梳理,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一般借助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来把握小说的主题。此外,还要重视整体阅读,注意文本标题和注释以及题干。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文本中心。
  这种答题思路同样适用于诗歌鉴赏题及其他阅读类的题型。在具体答题时,先看清题干,涉及文章的哪个部分。然后读懂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再看怎么写的,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出了什么特征,表现了什么情感态度;在词语和句式方面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用得比较好的词语,有没有运用整句或多用短句;在结构上与上文、下文内容的呼应照应。分点作答,让阅卷者一目了然,得分自然会提高。
  总之,在面对“表达效果”类题型时,要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从手法、语言、结构角度分别作答,淡定从容,必能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226531)
其他文献
记叙文,简而言之“记人写景叙事”,就是要求学生记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一种最常用的文体,也是写说明文、议论文的基础。记叙文作为写作中的基础性表达方法,其中的表达运用技巧、手段方法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进行写作手法的策略指导,不仅能够给学生更多无限遐想的空间,也会在深入表达运用中获得更多的深度感知,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训练思维。从细节之处入手,突出多元方法表达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内涵和核心价值体现的主要方式是古诗词朗诵,对语文口语训练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与书面语相比较,口语是指日常口头交谈时使用的语文,具备通俗性、易懂性、灵活多变以及简洁性等特征;口语能力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将古诗词朗诵应用到初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中,没有应用有效的教学
要减负增效,使学生由厌学转向积极主动地学,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To reduce burdens and increase eff
当前,信息化进程与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微课作为新型教育资源应运而生。微课以时间短、内容精致、便于学习等众多特点,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多元化教育需求,也受到了教育学家与广大教师的普遍青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诗文内容,古诗文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重点和难点,运用微课在古诗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有效推动学生更好学习。  一、引入古文常识,导入新课  古文常识一般在课文的导入环节。在
能写、会听、善说是检验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一年级作为起始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化课堂是基于情景化理论,借助移情效应,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汉字的结构美、韵律美,激发情感共鸣。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一年级上册《比尾巴》识字课程,在教学设计中,以游戏、律动等趣味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对比、辨识、表演等过程中实现轻松识字。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