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一课为例,阐述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并将其运用过程归纳为交流预习、互助探究、互助提高、总结归纳、巩固反馈五个环节。
关键词: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平行四边形;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09
一直以来,初中课堂由于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许多教师忙于讲课,容易陷入“满堂灌”的教学误区,把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再加上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善等特点,课堂成了许多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地方。同时,教师也因为讲授太多、学生却不爱听而没有成就感,渐渐地产生了职业倦怠,享受不了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所以,在传统的教学中,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在枯燥的课堂上,坐着的是一片苦闷的灵魂,以及讲台上无奈地疲于讲授的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基于改变这种传统课堂的想法,笔者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综合运用,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关爱学生的成长、发展,使课堂成为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成为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
一、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简介
思维导图是托尼·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思维导图是一种教学策略,利用其思维可视化支架的典型表现形式可以增强教师备课的框架意识和归纳梳理能力,有助于教师建立知识体系,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上的逻辑性、推理性与科学性。同时,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利用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管理,帮助学生学习、思考、梳理及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可视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力和创造力等。
小组合作是指在教学中按男女比例、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异质学习、同伴互助,使小组成员彼此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学生在提高个人学习成效的同时,提高组内整体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群动力场。
二、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在初中数学新课中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体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怎样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更好地贯穿于数学新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核心问题。下面,笔者以平行四边形这一节新课为例,阐述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应用。
1. 课程设计思路和流程
在备课中,笔者以思维导图形式,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以下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思维导图(截取部分):
2. 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的应用过程
(1)交流预习
在新授课之前,笔者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尝试绘制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来完成。通过预习、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学习内容的基本结构。
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上台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与同学分享预习成果,其他同学或教师给予点评。这一环节是随机抽取 2-3 位学生进行课前思维导图的展示和讲解,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思路清晰,同时对课程内容有独特的见解。如抽取的第一个学生说:“我以平行四边形轮廓图为思维导图中心,主要有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应用等这几方面的内容……”;第二个学生补充说:“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问题一般要转化为全等三角形来解决……”。
通过学生的展示,笔者可以从学生的讲解中了解其真实思路和预习状态,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他们的讲解中取长补短。这一环节也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和互动。学生课堂展示的环节,应该是整个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2)互助探究
教师利用小组互助探究,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乐学、会学,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活动开始前,学生要明确探究的内容,教师要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如在平行四边形一节中,笔者给出探究问题:①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这个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以外,它的边角之间还有其他的关系吗?度量一下,是否和你的猜想一致?②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要求:自己先探究,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交流”的过程,从中体会动手实践学到新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此时,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做好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3)互助提高
“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相互沟通情感、互助互爱的过程,它能促进学生在认知、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在教师讲完一个内容后,有些学生明白了,有些学生还很懵懂。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让小组中的“师傅”给“徒弟”讲,“师傅”在全班面前讲等等。而且,(下转第115页)(上接第109页)“师傅”在讲述的过程中有更深的理解,“徒弟”在听的过程中更易于明白,一举两得。
(4)总结归纳
在学习完主要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回顾和思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你有哪些认识?在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安排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教师也可以通过PPT 动态的演绎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原来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基础上完善每个分支,给“骨架式”的思维导图“充血加肉”,这是师生共建思维导图的一个过程。师生通过共建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理清知识主干以及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和运用能力。
(5)巩固反馈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精选适当的题目,让学生在解题中再次体会新知、理解新知、巩固新知,从学生做题的情况及时反馈信息。
三、课程设计反思
课后,教师进行深刻反思。首先,在本节课中,笔者能始终以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贯穿,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运用于教学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的优势;其次,学生通过展示环节,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了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了课堂中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第三,点评是重要的环节,可以是全班点评,教师点评,也可以是小组内成员互评。通过点评,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的应用将改善目前“满堂灌”的现状,让关注知识的低效课堂转化为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课堂。它可以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第八中学 519000)
关键词: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平行四边形;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09
一直以来,初中课堂由于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许多教师忙于讲课,容易陷入“满堂灌”的教学误区,把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再加上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善等特点,课堂成了许多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地方。同时,教师也因为讲授太多、学生却不爱听而没有成就感,渐渐地产生了职业倦怠,享受不了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所以,在传统的教学中,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在枯燥的课堂上,坐着的是一片苦闷的灵魂,以及讲台上无奈地疲于讲授的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基于改变这种传统课堂的想法,笔者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综合运用,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关爱学生的成长、发展,使课堂成为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成为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
一、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简介
思维导图是托尼·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思维导图是一种教学策略,利用其思维可视化支架的典型表现形式可以增强教师备课的框架意识和归纳梳理能力,有助于教师建立知识体系,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上的逻辑性、推理性与科学性。同时,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利用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管理,帮助学生学习、思考、梳理及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可视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力和创造力等。
小组合作是指在教学中按男女比例、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异质学习、同伴互助,使小组成员彼此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学生在提高个人学习成效的同时,提高组内整体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群动力场。
二、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在初中数学新课中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体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怎样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更好地贯穿于数学新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核心问题。下面,笔者以平行四边形这一节新课为例,阐述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应用。
1. 课程设计思路和流程
在备课中,笔者以思维导图形式,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以下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思维导图(截取部分):
2. 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的应用过程
(1)交流预习
在新授课之前,笔者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尝试绘制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来完成。通过预习、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学习内容的基本结构。
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上台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与同学分享预习成果,其他同学或教师给予点评。这一环节是随机抽取 2-3 位学生进行课前思维导图的展示和讲解,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思路清晰,同时对课程内容有独特的见解。如抽取的第一个学生说:“我以平行四边形轮廓图为思维导图中心,主要有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应用等这几方面的内容……”;第二个学生补充说:“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问题一般要转化为全等三角形来解决……”。
通过学生的展示,笔者可以从学生的讲解中了解其真实思路和预习状态,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他们的讲解中取长补短。这一环节也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和互动。学生课堂展示的环节,应该是整个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2)互助探究
教师利用小组互助探究,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乐学、会学,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活动开始前,学生要明确探究的内容,教师要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如在平行四边形一节中,笔者给出探究问题:①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这个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以外,它的边角之间还有其他的关系吗?度量一下,是否和你的猜想一致?②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要求:自己先探究,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交流”的过程,从中体会动手实践学到新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此时,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做好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3)互助提高
“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相互沟通情感、互助互爱的过程,它能促进学生在认知、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在教师讲完一个内容后,有些学生明白了,有些学生还很懵懂。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让小组中的“师傅”给“徒弟”讲,“师傅”在全班面前讲等等。而且,(下转第115页)(上接第109页)“师傅”在讲述的过程中有更深的理解,“徒弟”在听的过程中更易于明白,一举两得。
(4)总结归纳
在学习完主要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回顾和思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你有哪些认识?在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安排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教师也可以通过PPT 动态的演绎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原来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基础上完善每个分支,给“骨架式”的思维导图“充血加肉”,这是师生共建思维导图的一个过程。师生通过共建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理清知识主干以及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和运用能力。
(5)巩固反馈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精选适当的题目,让学生在解题中再次体会新知、理解新知、巩固新知,从学生做题的情况及时反馈信息。
三、课程设计反思
课后,教师进行深刻反思。首先,在本节课中,笔者能始终以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贯穿,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运用于教学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的优势;其次,学生通过展示环节,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了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了课堂中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第三,点评是重要的环节,可以是全班点评,教师点评,也可以是小组内成员互评。通过点评,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的应用将改善目前“满堂灌”的现状,让关注知识的低效课堂转化为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课堂。它可以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第八中学 5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