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以真,问学以实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estlove_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没迟到吧?”四川文理学院校史馆办公室门外,当笔者按约定时间提前到达,此时,一位老教授迎面走来,和善的面容隐约透着“慧者心辩而不繁说”的气度,顿时,拘谨的气氛被打破。他就是四川文理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潘良炽,虽已年过六旬,但仍然活跃在三尺讲台上,激情澎湃,妙语连珠,潜心史学教学和研究。
  读书是梦想
  潘良炽1949年生于山城重庆,20岁那年,他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达县地区万源县(现万源市)插队落户。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样,每天要进行大量劳作,以换取微薄的生活所需。
  提起那段岁月,潘良炽老师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农民最苦、最艰辛,他认为时至今日,农民依然很苦。在当“知青”的这些年里,肉体的磨练、精神的折磨、低下的社会地位让他懂得了:当挫折来临时,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战胜自我,取得成功。由于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挫折:想读书而不能读书,因此,在潘良炽的眼里,这让他一挫到底,以至于后来的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对他而言已不能称之为挫折了。
  读书是他的梦想。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潘良炽重拾书本,通过一年的努力,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他毕业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后,走上了达县师专(现四川文理学院)的讲台,从事历史专业教学,这一讲就是32年。
  爱生如子
  “当教师难,当好教师更难,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尤其难”,年逾六旬的潘良炽老师总结他的教学生涯可谓是:“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乐在其中。”问到此中的“乐”为何物,他说,一方面是自己科研小有成果之乐,更多的是看到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乐。
  1982年至今,32年教学生涯里,潘良炽最不能忘怀的便是从自己手里培养起来的一届届学生,学生爱他如他爱学生一般,他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
  就教学而言,严谨治学是潘良炽老师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他总是从历史实际出发,还事物本来面目。”“有一次上《中国古代史》,我发现书上有处错误,课后找潘老师讨论,他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在全班指出了书上的错误,也表扬了我看书仔细,虽然这件事在其他人看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却给我了很大的鼓舞。”“对于古代史中的重大事件,相关的史家观点,潘老师都会给我们一一列出,条理分明。他对我们的作业要求十分严格,其中的错别字、逻辑错误,他都一一指出。刚上大学那会我们不会写论文,他就很详细地给我们讲解论文格式,一遍又一遍,直到我们学会为止。”
  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比起来,潘良炽觉得手写板书更有意义。“教师一边板书,学生一边记录,对学生能力训练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尤其对于学习历史而言,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微微笑着说,“所以,我从来不让学生拷贝课件,就是为了防止学生上课偷懒。”
  就育人而言,潘良炽将人生道理融会在课堂教学中,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一位学生说:“有一次潘老师在发作业本时,一开始他什么也没说,当他发完,才告诉我们,他一直在统计班上有多少人是用双手在接作业本。他说,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能看出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这样一件事,足够教会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同时,潘良炽善于利用短小精悍的历史故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舍生取义等,将爱国主义精神情怀渗透到学生中。
  潘良炽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以身垂范是其工作的关键。道理就在自己行为中,做一个表率,学生便受到启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潘老师的礼仪,他很注重自己的仪表、体态,他教给我们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不仅如此,潘老师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让我们深受启发。”
  事无巨细的敬业精神
  潘良炽尽心竭力心系学校发展,在1993年《达县师专报》(今《四川文理学院报》)上刊登了他在《教育经纬》上发表的文章《回顾与展望》,探索着当时政史系办学新路子及发展走向,“急社会所急,供社会所需”,凝练简洁的文笔中无不透露出对院系发展倾注的心血与肩负的责任。
  潘良炽认为,“敬业,是教书育人首当其冲要秉持的精神。落到实处,就是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直到现在,就算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潘良炽老师备课依然丝毫没有懈怠,课前会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书籍,查资料,做笔记;认真给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写批注,做记录。 他说:“历史教学,花心思多,备课得下苦功夫,广泛涉猎。中国五千年历史,一学年讲完,确实困难,每个朝代历史,我就选择重点讲授,引经据典,辅助理解”。除此之外,他还经常给学生补充当下历史学界有争论的话题,融入自己的观点。
  敬业精神的另一表现便是拥有一颗忘我奉献之心,潘良炽曾多次带领学生到县、区、镇中学进行教学实习,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帮助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增长才干。这位拥有儒者风范的学者,在工作中,毫不掩饰着其骨子里士的精神。一位学生谈到,“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老师叉着腰给我们上课。课前,潘老师的腰就不舒服了,他有腰疼的毛病。那次上课,老师虽然腰疼得很厉害,但是却坚持叉着腰站着给我们上了两节课。当时都能看到他额上的汗珠。”
  自学院实行导师责任制后,潘良炽开始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多次听青年教师讲课,并就论文撰写与青年教师相互探讨切磋,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针对历史学专业的建设发展,潘良炽在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与质量提高的过程中做了较多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学术带头人作用。政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兴贵提到潘良炽时说:“在工作、生活中,潘老师更像一位长者,对青年教师十分关心,包括对我们论文修改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总是事无巨细地照顾我们。”
  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历史的人,总带有一种睿智练达之气象,这是长期在史书的朝堂更迭浮沉中以历史唯物主义静观世事所积淀出的人生智慧,潘良炽老师无疑是具有这样高旷视野的学者。
  从教32载,潘良炽除完成《中国古代史》《史学概论》《中国近代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外,始终笔耕不辍,精进拓展专业知识。潘良炽说,他的很多文章观点就是在教学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大学教育需要在备课之时广泛涉猎,阅读、钻研更多的书,开阔视野。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历代学者对同一问题或有不同观点,这便是自己关注的地方,“我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求证解读。”
  潘良炽老师说,在学问研究上,他通常以辨析性文章为主,秉持一贯做人、做学问的风格,即“求真、求实”,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查阅史料,以佐其证。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潘良炽在同行中赢得了较好口碑。潘良炽曾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出了几点质疑,用详实的史料辅以支撑,逐一击破前人对此文的误读。他指出:苏轼并不识“周郎赤壁”。潘良炽还就诗中的“故垒”“羽扇纶巾”实际所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丝不苟的作风同样在其文《裴迪与王维交游考》中亦有所体现。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潘良炽老师先后参与编著出版《中国古代史》《史学概论》《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简论》等多种教材。并在(日本)《明代史研究》,(香港)《九州学刊》《潮流月刊》,(台湾)《历史月刊》《中国文化月刊》《明道文艺》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史学与文学史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与收目。
  此外,他还主持完成了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重点课题《“中体西用”思想的嬗变与实践》《中国古代诽谤罪研究》,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封建司法行政体制运作研究》和四川省教育厅资助课题《“以德治国”的历史与现实》《中国封建法政体制研究》《川陕苏区政治文化研究》的研究工作。
  潘良炽与重庆陪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孔伏合著的史学论文集《刚直斋史学论稿》由台湾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中国近代史散论》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由他负责组织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已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后记
  自四川文理学院1976年建校至今,38载的岁月,沉淀的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也铭记了众多老师兢兢业业的执教人生。一旦为人师表,就必须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崇高的道德情操、精深的业务水平、洞悉世事的真知灼见,方为当好教师的基本素养,潘良炽老师无疑是真正具有此种品格的师者之一。眼下,他正在校史馆参与校史编撰工作,有理由相信他和同仁们编撰出一部反映学校发展历程,揭示学校办学精髓,信、达、雅的光辉校史。
其他文献
他说,连长会好好活下去,中国也会好好活下去。是啊,他们都好好活下来了,就像2021年除夕夜的烟花,绽放在群星间,释放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一  “盐啊,盐啊。”病床上的老人手中死死地抓着一小包盐,嘴里不住地轻轻呢喃着。老人的孙子说,这半个月以来,老人多半时间都处于重度昏迷中,即使醒着,嘴也只是不停地重复着两个字——“盐啊”。  “老爷子多半是要走了。”围在病床前的人都是这样想的,连医生也不例外。
《专业标准》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主持人提示:在当下,外界因素正积极倡导着学校教育的整体变革,并通过完善管理体制、教育政策与法规、管理方式等方面,对学校内部整体变革提供着各种支持。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德星小学校长霍熔坪:《专业标准》是对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培训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于明确义务教育学校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是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光闪烁的方向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这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朱燕芬喜欢的一首小诗,也是她有“座右铭”。朱燕芬用20年的执著与坚守,从一名默默无闻的老师蜕变为“武进名师”。她说,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幸福是需要设计的,尤其是做一名优
通过国家特岗教师参加考试、成为特岗教师的青年教师们,在服务期满后都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获得编制留任。对于来自本地的特岗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但外乡孤身来到特岗的,服务3年后,一些人选择离开,他们或返回家乡或另寻机遇。不论他们的选择是什么,3年特岗教师的经历,都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回忆。  安徽省安庆市小学教师刘翠芬是安庆本地人,2012年9月1日从淮北的特岗教师岗位上离开,回到家乡的
佛山市儒林第二小学座落在美丽的西江之畔。该校2002年6月被评为南海区一级学校,2005年10月被评为佛山市绿色学校,2008年1月评为佛山市优质学校,先后获得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广东省巾帼文明岗、佛山市德育示范学校、佛山市安全文明校园、佛山市体育传统项目(篮球)网点学校、南海区首届优秀文学社、南海区乡村小作家培训基地等荣誉。是一所有着鲜明教育特色的学校。  研究课题中立校  9月19
4月26日,东北大学党委书记孙家学当选为张学良教育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孙家学在会上称,张学良教育基金会不仅对东北大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也为社会各界了解、关注和支持东北大学搭建了重要平台。他要求基金会“建立起与捐资者良性互动的机制,尊重捐资者的意愿和需求,推进学校发展和捐资者事业的共赢”。  推进学校发展,是所有高校基金会的基本诉求,甚至希望学校的基金会,能够像国外名校那样,成为学校财政
高校辅导员是中国高校的特有称谓,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之外,还担负着班级管理、咨询服务的职能。在国外,与后面两个职能相近的是学生事务管理,即对学生非学术活动或课外活动及其管理。特别是美国、英国、日本等高等教育强国,其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制度具有较长的历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和成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接轨的今天,他们的学生事务管理经验很大程度上可以为中国高校所借鉴。  美国:实行分类指导
作者:吴艳茹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个体在有目的、有意识地行动时,总会受到各种结构性力量的限制。以学术为业的大学教师,其职业生涯也是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下展开的。当代大学教师制度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变革,教师职业生涯的传统样态随之发生深刻改变。改革不可避免,但改革并不必然带来进步。为什么如此?这触及一个经典的社会学主题——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寻路:制度规约下的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研究》以吉登斯
2019年秋季,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已率先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等6个省市使用。据了解,福建、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将于2020年秋季开始使用统编版高中新教材,其他省份最迟将于2022年秋季开始使用统编版高中新教材。  与原有的旧教材(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相比,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在理念、结构、体例、课文的选取、内容的设计上都有显著变化,“守正创新”是其特色。新教材由人文主题和
初中生面临的中考升学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已经有不少学校已经意识到了学生的负担问题,他们意图通过改革评价体系来为学生减负,云南省昆明市安宁中学和重庆市江津二中就是其中做得比较好的两个学校。安宁中学成立于2005年8月,前身是云南省一级二等完全中学昆钢四中,是昆明市最早实行学生评价机制改革的学校之一。2008年,安宁中学开始着手用A、B、C、D、E的等级评价取代传统的分数评价体系,这项改革在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