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甘肃金昌737100)
【摘要】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们总要经常性的了解和“扬弃”“过去”,这就形成和成就了历史这门学科。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历史学科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承载和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门特殊学科。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迫使人们不得不“以史为鉴”。即就是要参照历史的“前车之鉴”,避免我们“重蹈覆辙”。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不断的了解过去(历史),从而认真借鉴成功的历史经验,汲取沉痛的历史教训,较好地指导和把握现在,科学地展望未来。那么,如何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高度重视。本文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功能、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有效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三方面,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浩瀚的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明巨著。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所积淀形成的精华更为举世仰慕,有着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不单教给人们历史地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让人们感悟其富含哲理的处事之道。尤其是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难以把握的莫测关系时,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智与聪慧。伴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创新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昔日为人们所忽视的中学历史学科,其功能、地位和价值日益突显,历史学科日益散发出强大无比的独特魅力。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中学历史课的学习,其功能和作用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扬弃”。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到,人类社会是在批判与继承的过程中一路走来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二是陶冶。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优秀的人格品质,不断提高精神境界,不断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睿智。通过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和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辩证思维和科学分析的能力素质。
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伴随着新课改的强劲步伐,广大教育工作者大胆积极探索尝试,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但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动力不足。多年以来,师生为了最后的一张考卷,为了一个终极目标,他们听到铃声就要自然而然地走进课堂,这是师生双方根深蒂固的心里默契。为此,课堂成了学生的“牢笼”,厌学者的“地狱”,很少有人把课堂当作求知的“天堂”。还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学科被中、高考指挥棒无情地打入“冷宫”,加之重理轻文因素,中学历史一直被视为“副科”。导致有的老师本身就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简单化,偏面认为只要背诵就能学好历史课,为此课堂上老师画画圈圈就草草收兵,这样,对于被繁重的作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来说,更不愿承受这种额外附加的“徭役”,常常出现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后温习巩固历史就天方夜谭了。二是教学方式简单,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历史教学蕴含许多人物、事件、地点、年代等繁杂的知识点需要熟记,许多学生本身就缺乏兴趣,若再加上简单僵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自然丧失殆尽。即便中、高考体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改革,但因历史专业的就业等问题,其学科地位仍然很难提高。
三、有效开展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
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只有对症下药,方可迎难而上。只要想方设法为历史课堂注入激活力,让学生对历史课堂产生浓厚地兴趣,对历史课有一种期待感,在学习中乐此不疲,必能不断焕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
1、抓好精心备课这一关键环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必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必须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掌握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要加强集体备课和说课、备课研讨与竞赛力度,不断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2、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要坚持多样化、科学化兼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历史课堂的浓厚兴趣。老师要不断变换、更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始终保持学生猎奇、求知的新鲜感。同时,教师要转换角色,力争把课堂无偿地归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小组合作、班级研讨等,大力倡导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授课方法,并善于现代传媒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等,带给学生不断变化的感官刺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浓厚兴趣。
3、不断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内容极其广阔,为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涉猎广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要做名副其实的“活百科全书”,从而感染学生对历史课堂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偶尔简短的“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书本之外的“稗官野史”,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拓宽了视野,又能加深对课堂历史知识的理解。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发生于过去,离自己很遥远,因此缺乏学习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却比较感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往往就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老师要善于把历史知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借古喻今,化历史为现实,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必定能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四、结语
历史的书写永无休止,历史与现实地“对话”必定永不停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发展。
【摘要】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们总要经常性的了解和“扬弃”“过去”,这就形成和成就了历史这门学科。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历史学科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承载和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门特殊学科。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迫使人们不得不“以史为鉴”。即就是要参照历史的“前车之鉴”,避免我们“重蹈覆辙”。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不断的了解过去(历史),从而认真借鉴成功的历史经验,汲取沉痛的历史教训,较好地指导和把握现在,科学地展望未来。那么,如何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高度重视。本文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功能、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有效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三方面,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浩瀚的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明巨著。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所积淀形成的精华更为举世仰慕,有着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不单教给人们历史地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让人们感悟其富含哲理的处事之道。尤其是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难以把握的莫测关系时,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智与聪慧。伴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创新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昔日为人们所忽视的中学历史学科,其功能、地位和价值日益突显,历史学科日益散发出强大无比的独特魅力。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中学历史课的学习,其功能和作用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扬弃”。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到,人类社会是在批判与继承的过程中一路走来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二是陶冶。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优秀的人格品质,不断提高精神境界,不断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睿智。通过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和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辩证思维和科学分析的能力素质。
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伴随着新课改的强劲步伐,广大教育工作者大胆积极探索尝试,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但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动力不足。多年以来,师生为了最后的一张考卷,为了一个终极目标,他们听到铃声就要自然而然地走进课堂,这是师生双方根深蒂固的心里默契。为此,课堂成了学生的“牢笼”,厌学者的“地狱”,很少有人把课堂当作求知的“天堂”。还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学科被中、高考指挥棒无情地打入“冷宫”,加之重理轻文因素,中学历史一直被视为“副科”。导致有的老师本身就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简单化,偏面认为只要背诵就能学好历史课,为此课堂上老师画画圈圈就草草收兵,这样,对于被繁重的作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来说,更不愿承受这种额外附加的“徭役”,常常出现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后温习巩固历史就天方夜谭了。二是教学方式简单,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历史教学蕴含许多人物、事件、地点、年代等繁杂的知识点需要熟记,许多学生本身就缺乏兴趣,若再加上简单僵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自然丧失殆尽。即便中、高考体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改革,但因历史专业的就业等问题,其学科地位仍然很难提高。
三、有效开展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
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只有对症下药,方可迎难而上。只要想方设法为历史课堂注入激活力,让学生对历史课堂产生浓厚地兴趣,对历史课有一种期待感,在学习中乐此不疲,必能不断焕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
1、抓好精心备课这一关键环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必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必须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掌握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要加强集体备课和说课、备课研讨与竞赛力度,不断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2、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要坚持多样化、科学化兼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历史课堂的浓厚兴趣。老师要不断变换、更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始终保持学生猎奇、求知的新鲜感。同时,教师要转换角色,力争把课堂无偿地归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小组合作、班级研讨等,大力倡导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授课方法,并善于现代传媒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等,带给学生不断变化的感官刺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浓厚兴趣。
3、不断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内容极其广阔,为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涉猎广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要做名副其实的“活百科全书”,从而感染学生对历史课堂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偶尔简短的“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书本之外的“稗官野史”,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拓宽了视野,又能加深对课堂历史知识的理解。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发生于过去,离自己很遥远,因此缺乏学习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却比较感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往往就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老师要善于把历史知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借古喻今,化历史为现实,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必定能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四、结语
历史的书写永无休止,历史与现实地“对话”必定永不停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