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文化与建筑空间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gj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庙会中祭拜神祗和活动空间,将其分为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原始宗教信仰在儒家礼制的规范下,祭祀对象划分了等级,建筑形制也受到制约。宗教活动不断世俗化影响到宗教建筑逐渐宅院化,使佛教建筑汉化过程和道教建筑宫廷化过程最终殊途同归。
  【关键词】 庙会文化;礼制建筑;宗教建筑
  正文
  庙会文化的中的祭拜对象民间信仰的原型神,在儒家礼制的规范下,得到道教的发展,并和佛教的宗教活动共同组成庙会文化的内容。庙会长期接受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熏陶,庙会活动的空间场所离不开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
  1 原始宗教祭祀与礼制建筑
  1.1 原始宗教祭祀
  人类由原始崇拜发展而来的原始宗教信仰,逐渐被规范化,并为统治者所利用。原始宗教的祭祀有对天地人三者祭祀神灵的等级划分,第一等级空间是天子行祭,祭昊天上帝、社稷神及五岳、先帝;第二等级空间是诸侯行祭,祭日月星辰,山林、川泽、四镇、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祖先等;第三等级空间是庶民行祭,凡有所司职、有功于民的列星、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祖先神等。纵观历代的祭祀礼仪,所祭祀的对象处于不断增减中,祭祀地祗、人鬼神至天神,祭祀的权力上移,祭天成为皇帝的专权,郊天之礼就是周代最为隆重的祭典,象征着王权的合法性的来源;天神和高级地祗只有贵族才能祭祀,皇帝和平民都可以祭拜自己的祖先,并且不能僭越。
  庙在原始社祭中是一个空间概念,即“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礼记·郊特牲》)。早期的社祭场不拘于形式却与官职挂钩,天子与诸侯国祭土地神在社,天子祭的社称为大社,上面要无遮盖,承受风雨,以接天地阴阳之气,卿大夫祭土神在中留,民间也可立社祭之,但没有具体建筑。
  1.2 郊祭围坛
  礼制建筑分为坛、庙两大类,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礼”的要求控制着坛、庙、祠等建筑的形制。统治者将人们对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崇敬纳入礼仪的范畴,《物理论》曰:古者尊祭重神,祭宗庙,追养也,祭天地,报往也。坛庙祭祀建筑寄托着人们对祖先与自然的崇养和报恩思想。
  左祖右社是周王城的规划布局,以宫城为中心,其左侧设祖庙祭祀先祖;右侧建社稷坛。太庙即祖庙,汉郑玄为《礼记》做注时说:“太庙,始祖庙也。”《考工记》有“匠人营围,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规划了城市礼制建筑的格局,汉代有皇家祭祀太一神的神坛,并有泰山封禅之举。东汉时期祭祀环境更趋完善。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载:“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其外坛上为五帝位。……有四通道以为门。日月在中营内南道,日在东,月在西,北斗在北道之西,皆别位,不在群神列中。八陛,陛五十八,合四百六十四。五帝陛郭,帝七十二,合三百六十五。中营四门,门五十四神,合二百一十六神。外营四门,门百八神,合四百三十二神。皆背营内乡。中营四门,门封神四,外营四门,门封神四,合三十二神。凡千五百一十四神。营即壝也。封,封土筑也。背中营神,五星也,及中官宿五官神及五岳之属也。背外营神,二十八宿外官星,雷公、先农、风伯、雨师、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属也。”可知在祭天时,仅天坛周围布置了共1514名神位,神灵集中供养为了祭祀起来简便。
  图1南宋郊坛想象图
  图片来源:傅伯星 胡安森著.南宋皇城探秘.杭州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p158-159
  郊祭围坛是皇家专享。其坛有圆丘天坛、方泽地坛、朝日日坛、夕月月坛、太社土地山川坛、太稷谷神坛、先农农神坛、先蚕蚕神坛及雩、星、蜡等。坛的形式如《汉旧仪》曰:皇帝祭天,紫坛帷幄。坛不能设顶,便于行祭时与天地山川进行交流,均呈十字轴线对称布局。见图1、图2a、图2b。
  图2a 圜丘坛平面复原想象图;
  图2b宋哲宗年间北郊方丘坛复原想象透视图;
  图片来源:刘顺安著.中国古都系列丛书 古都开封.杭州出版社,2011.05.p125-126
  1.3 明堂之制
  《礼记·明堂位》载:“大庙,天子明堂”。明堂建筑是祭天时“崇拜上帝、纪念祖先”的地方,也是天子布政、教导诸侯如何尽孝的地方。所以《孝经》“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周公将自己始祖和上帝神配祀以传达孝道。明堂也可视为祭祀祖先最初的建筑场所,是通神灵之地,在黄帝时期称为合宫,尧时期称五府,舜称总章。《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四载:“蔡邕具为章句,又论之曰:“明堂者,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玄堂,内曰太室。圣人南面而听,向明而治,人君之位莫不正焉。故虽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按《三礼图》:明堂者,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为火室,西为金室,北为水室,中为土室。又《礼记》载: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行左旋以象天;内有太室象紫宫;南出明堂象太微;西出总章,象五潢;北出玄堂象营室;东出青阳象天市。明堂各室以五行命名,又以天象来类比,足可见其规模与级别是任何建筑不可比拟的,只有天子才能够居住。
  图3西安西郊汉代礼制建筑遗址平面图
  图片来源: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 第二十四卷 建设志.三秦出版p92
  图4a唐代洛阳宫武则天明堂平面复原示意图
  图4b唐代洛阳宫武则天明堂立面复原图示意图
  图片来源: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2卷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p438-439
  明堂建筑的规模如《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按照汉司徒马宫议云:“周人明堂,堂大于夏室,故命以堂。夏后氏益其堂之广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序间大夏后氏七十二尺。”明堂规模历代虽记载不一样,而明堂的规制却没有变。据《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四载:“堂方一百四十四尺,坤之策也,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乾之策也。太庙明堂方六丈,通天屋径九丈,阴阳九六之变,且圆盖方覆,九六之道也。八闼以象卦,九室以象州,十二宫以应日辰。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户八牖乘九宫之数也。户皆外设而不闭,示天下以不藏也。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黄钟九九之实也。二十八柱布四方,四方七宿之象也。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象其行。水阔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于外以象四海。王者之大礼也。”因此,明堂兼具的意象特征是不能变更的。   商周时期明堂就已兼具礼仪和祭祀功能,明堂之制,静而法准,动而法绳,春治以规,秋治以矩,冬治以权,夏治以衡,是故燥湿寒暑以节至,甘雨膏露以时降。(《淮南子》卷五《时则训》)。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变得衰微。明堂在后世一直以礼制建筑存在,见图3汉代明堂、图4a、图5b唐代明堂建筑布局及特点。
  1.4 祠庙建筑
  天地日月等自然神祗的坛庙设于京师,而五岳、四渎等神庙多建于全国各地州府,如为东岳泰山神所建的东岳庙各地均有。另外为人神所建的庙宇有太庙(即皇帝家庙),孔庙(文庙),关帝庙(武庙)及历代帝王庙、历代先贤哲人的祠庙,大型宗族的家庙和祠堂等。现在遗留下来祠庙,是曾经在人们生活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祠庙,如关帝庙。
  陕西武功民间每年六月初六有后稷庙会,祭祀形式却采用宫廷仪式,这是由于历代祭祀官方有隆重的祭祀后稷神的活动。从地方官员到名宦乡绅,都要沐浴更衣,才能进入后稷庙拜农神。并有乐班唱《永丰之章》:“先农播谷,克配彼天。粒我蒸民,于斯万年。农祥神正,协风满坛。”因此,只要和人们农耕生活联系上的神祗,就会受到民间的崇祀并演变成庙会形式,这是礼制等级不可抗拒的力量。
  那些神灵起源的名山所建的岳渎庙,由于历史悠久而香火旺盛,往往是民间祭拜朝圣之地,并由此形成大型庙会形式。以陕西华山西岳庙为例,其供奉的是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庙宇,自秦始皇开始,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清乾隆等历代帝王均对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汉武帝在黄埔峪建“集灵宫”,并亲自主持祭祀,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迁到今址,因历代帝王在此祭祀华山神,所以建筑等级堪与宫廷建筑媲美。民间祭拜华山神有每年农历三月的西岳华山举办盛大的祭山庙会。起于望,论晦而止,即三月十五日会日开始,三十日结束。
  孔庙的普及以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京师国子学内所建周公及孔子庙为始,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各州县学内普建孔子庙,文庙遂遍于全国。相关的文人祠庙陆续从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家庙或者所祀英雄人物的祠庙发展而来,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庙会形式。
  2 宗教信仰与宗教建筑
  2.1 浮屠之祠
  汉代以后列于国家祀典的祠庙趋于定型。据《汉书·楚王英传》载“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之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宫中立黄老、浮屠之仁祠”。在刘英(公元25-58)府内,佛像和黄帝、老子被放在一座祠庙祭祀。东汉皇家对佛教支持行为,使佛教和黄老之学并存。
  永平十年(67年),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随使者抵洛阳,带回佛像和经卷。以应东汉明帝感梦求法心愿。“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梁慧皎《高僧传?摄摩腾传》),即于次年在洛阳雍门外建造佛寺,因由白马负梵经,故命名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所建的第一座佛寺。形制为天竺或西域佛寺式样,直至魏、晋时期的佛寺仍有印度佛塔之风,以浮图(塔)为主体。见《魏书》释老志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浮屠,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所谓“画迹”则是礼佛壁画。东汉末年,徐州牧陶谦属下吏笮融,挪用公款于当地“大起浮屠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后汉书》卷一百三·陶谦传)。由此可以了解,浴佛之际已有很多人参加并供有饭食。而“祠”在当时是所有祭拜场所的统称。布局为当中佛塔,周围阁道,佛塔为楼阁式建筑。
  要了解浮屠祠情况,最为接近的是北魏永宁寺能提供参考。据杨街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铃,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说明此时佛教建筑布局发展为前塔后殿,殿为皇家宫殿建筑规制。
  2.2 始有佛寺
  据慧皎《高僧传-康僧会》载其:“赤乌十年(247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康僧会以舍利说服孙权为之建塔而“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也是我国南方最早出现的寺庙。两晋时期,佛教渐渐普及,寺庙建筑应说法论道和学习经典活动的要求出现了讲堂,即前塔后堂式。随后又发展了一种以儒家讲学书院为模式的精舍,并且僧人为便于修行自建小型精舍也逐渐被发展成为寺庙。
  佛寺规模日益壮大,北魏时期洛阳城中皇室造寺47座,王公贵族造寺839座,北魏末年达1367座。多为“前塔后殿”式(永宁寺为代表)和殿堂为主体(光明寺为代表)的建筑布局,佛寺中国化的特点逐渐显现,随着王宫大臣、大商人成为信徒,“舍宅为寺”风靡一时,如嵩岳寺原是北魏宣武帝拓跋恪的离宫,被其子舍为寺院。庙宇的主体建筑也由佛塔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佛殿为中心,因为殿宇空间比佛塔空间更适合摆放佛像和进行参拜。经过历史变化,佛寺布局演变从天竺窣堵坡到中国楼阁式的塔,再从以塔为中心过渡到塔殿并重,最终发展到以殿为主体的中国宫殿式布局以及院落式布局特点,根据其发展脉络总结有以下四种样式。
  1)中心塔院式(图5a、图5b):早期佛教寺庙特点,佛教传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为一寺一塔方形塔院,案例为北魏时期的塔院、河南登封嵩岳寺等。
  2)前塔后院式(图6):流行于唐代以前,中轴线左右对称,山门内建塔院,塔后建大佛殿、后殿、佛楼。案例有山西洪洞广胜寺、长子法兴寺、云南大理崇圣寺、长安青龙寺。
  3)塔殿并列(图7):始于南北朝,唐盛,左塔右殿,案例有广胜上寺塔院、户县草堂寺等。
  4)前殿后塔式(图8): 始于唐定局于宋,元明清沿袭,以大佛殿为主体,塔居次要地位,案例有江西石城宝福院山西永济万固寺。   南朝时期建立寺庙喜欢选择山川形胜之处,将先建的院落称“中院”,其余的院落则称作“别院”,包括僧房院及陆续扩建院落。建筑格局较为自由。从南北朝中期开始,寺庙建筑有了一些变化。一方面舍宅为寺的崇佛行为使佛寺布局趋于宅院化,另一方面佛教崇拜从舍利等物演变为佛像,佛像供奉的殿宇慢慢成为建筑主体,这个变化是到了隋唐以后才定型。即以佛殿为中心、佛塔分置两侧甚至别院的布局形式,自唐代开始,塔建在殿宇后面,形成前院后塔的格局。
  随着寺庙普及,佛教寺庙里定期举行的祭拜活动普及民间,佛教庙宇成为人们进行庙会的主要场所。
  2.3 道观产生和发展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由东汉顺帝时(公元128—144年)张陵所创立,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称五斗米道。以修炼求长生,斋醮符篆,祈福禳灾为内容。初时,早期修道者的房子称静室,室内无杂物,仅供奉香炉、香灯、章案等,形如书房。后来修道者居茅舍洞穴于山林,《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并表》谓:“张陵谋汉之晨,方兴观舍。……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一些靖室发展成了活动中心,称“治”或者“馆”,东汉时便有“民家为靖,师家为治”的说法。南北朝斋醮仪式法事增多,“治”和“馆”成为道教活动的公共场所,开始有了高坛和神像。唐代皇帝自称为老子后裔,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令各州设一观一寺。道教建筑规模剧增,据载唐代全国道观达1687处。此时建筑多为宫殿式,道教的醮仪道场与宫廷的祭祀逐渐融合。至唐末,道观多毁于战乱。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代以后许多道教宫观的建筑仿宫殿而修。元朝虽提倡藏传佛教,但对道教也颇为重视,命道士邱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并诏免道院和道士一切赋税差役,各地宫观蜂起,见图9。明代初期,道教受到朝廷的扶持。清代虽重佛抑道,但道教在民间仍很活跃。
  道教由于吸收了儒家纲常、佛教轮回之说以及原始巫术和神仙方术,其内容庞杂,神祗体系纷繁,管辖的庙宇自然就多。如明代开始大肆修建的两大庙宇关羽庙和城隍庙,就是因为被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中而建庙并普及全国。元明时期的道教建筑形制多模仿佛寺,因为许多是由寺庙改建而来。据《至元辨伪录》卷四记载,全真教徒曾“占梵刹四百八十二所”。因为道观在全盛时期以侵占寺刹改建道观,庞杂众多的神仙庙宇丰富了道教建筑的内容。所以虽其建筑形制与佛教庙宇没有多大区别,内容却丰富的多。
  小结
  庙会文化空间最集中地体现了建筑文化艺术,宗教建筑和礼制建筑受宗教信仰、民俗风情、贸易活动等多因素影响,也制约了庙会活动的范围和场所。了解了庙会文化中富含人文精神才能更好的看待庙宇建筑和庙宇空间布置问题。人们在庙会献祭中达到心灵的满足,在庙会的酬神活动中尽情释放某种恐惧情怀,庙会的空间形态构成人们摆脱恐惧、并对美好生活寄托期待的空间场。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河南省志 计量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p8
  [2]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市志 第17卷 人民生活 民族宗教 民俗 方言志.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06.p98
  作者简介
  涂俊,陕西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博士,西安文理学院,讲师。从事民间文化遗产与建筑文化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基金编号09XJCZH007。
其他文献
【摘 要】 纵观欧洲建筑史,在现代建筑和当代建筑中,工业建筑始终都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它叙述性的设计理念与结构美学特征给现代建筑和建筑师以重要影响;予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工业建筑,  【关键词】 工业建筑 艺术形象 内外环境 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工业建筑,是指工厂企业内由不同的生产工艺特性而决定的各类不同建筑单元的总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包括有:生产性建筑、辅助生产建筑、公用工程建筑以及生产管理建筑
期刊
我矿φ2100毫米弹簧圆锥破碎机机座上48个φ45毫米的弹簧螺栓孔,易磨损成近似于椭圆孔,大小不一,常将弹簧螺栓卡住,使保险弹簧失效。以往我们采取堆焊镗孔或扩孔镶套,这样做
【摘 要】 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出发点,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我国高职建筑类专业实习困境,讨论以完整的建筑工程项目为载体,用虚拟仿真技术,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和网络游戏的特点相结合,开发建筑类专业实习游戏平台,突破实习困境的一些研究。  【关键词】 职业教育;建筑类专业;工程项目为载体;实习游戏平台  引言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时期,职业结构及职业内涵的变动,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
期刊
本试验分析和比较了上市日龄的地方猪种蓝塘猪(9月龄)与瘦肉型猪种长白猪(6月龄)的肉质特性及脂肪酸组成,针对其肌肉脂肪酸组成表现出的品种间差异,采用基因芯片法首次筛选与
【摘 要】 分析中国目前建筑设计上的问题,强调传统建筑美学的意义,通过金茂大厦与水之教堂的分析得出传统建筑美学在目前的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 传统建筑美学 现代建筑 象征隐喻  1. 现状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中国的传统建筑受到了国际化建筑的冲击,在我国城市的诸多新建建筑中,现代化建筑成为人们首要考虑的建筑形式,城市变得越来越相似。一些建筑忽略了功能追求形式上的多变
期刊
学位
高炉系统施工主要包括:高炉本体系统施工、热风炉系统施工、重力除尘器系统施工。由于高炉系统在钢铁企业生产工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本身系统的复杂性,都使高炉系统的施工安装具有高空作业多、大件设备和构件吊装难度大、关键部位安装难度高的特点。因此,高炉系统施工是冶金钢铁企业施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作为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曾同时负责两座450m3高炉系统施工安装工作。由于施工场地的限制、设备到货延误
期刊
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的新型农业技术措施。此项技术能否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应用推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于1989~1990年在渭塬北部半干旱山区的七圣开展了玉
【摘 要】 目前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人们更多的采用科学的混凝土施工工艺和有效的施工措施来预防混凝土产生有害裂缝,而忽视了由于钢筋锈蚀造成的混凝土粘结性能的退化。锈蚀对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已成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梁式实验的研究,探讨了混凝土结构试件表面锈胀裂缝宽度和钢筋锈蚀率对极限粘结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传统的梁式实验,证明了钢筋混凝土梁表面纵向裂缝的产生
期刊
一叶兰为百合科蜘蛛抱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国内外著名的室内观叶植物和切叶植物,市场前景广阔。栽培技术是花卉产业的关键技术,但迄今国内外对一叶兰的栽培研究报道较少。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