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卓林:中医先锋的执着人生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oh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卓林先生——香港中医的先锋人物,曾被媒体誉为“香江人杰,杏林传奇”。三十年来,提纲挈领,直言纳谏,为同业地位的提升作出了持之不懈的努力。他推崇理性争取合法权益,曾就政府所颁布的政策展开讨论,提出建议,发表了多篇论文于各大报刊之上,受到普遍的关注和响应。
  他在精研医术、济世行医的同时,亦不忘团结同仁“同呼吸共命运”,一定程度地弘扬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推动了中医在香港的发展进程,为此建立了一份不可抹去的功劳。然而,成绩面前,这位仁爱的长者,仍在默默付出,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行医为荣 热爱如初
  昔日,国家积弱,民族忧患,为了扫除精神上的贫瘠,大思想家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拿起笔杆,以之为剑,勇战一生。而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伍卓林先生刚好做了一件与之相反的事——弃文从医。
  据悉,当年,伍卓林先生原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但一次疾病的降临令他不得不中断学业,住到中医师父亲所在的卫生院问诊调养。在此期间,中医为身边的病患解除疑难杂症而带来全新生活的神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禁痴迷上这门高深的学科,更暗下决心改变志向,救死扶伤。这一想法深得父亲的支持,在其耐心的传授之下,他走进了医学的殿堂,后更通过自身刻苦的钻研,取得广州中医学院的大专文凭,于1966年正式开始了中医的职业生涯。
  至今45载过去,他对中医的热爱还一如当初那般专心致志,不离不弃。问及最大的感受,他自豪地说,“能够从事中医工作,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医学传统文化是我的光荣。”语调的缓慢掩不住心臓有力的跳动,是的,带着如此神圣的使命,伍卓林先生为这一生作下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注脚。
  “97香港回归之前,香港属于英政府管辖,中医并不合法,被讽喻为‘草药贩卖者’,跟西医相比,毫无医学地位。回归祖国后,才有所改观。”伍卓林先生于1980年来到香港,于1982年开设中成药行中医诊所,于1999年参与创办永健中医治疗院,一直以来,还利用工作之余参加了多个业界社团,可以说,他亲身经历了中医的“霜冻期”、“过渡期”和“回暖期”,对这其中的甜酸苦辣莫不一一品尝。
  可以猜想,中医不受政府承认、只为市民所接受的日子早已过去的背后,一定得到许多中医人士的合力推动,但更值得探寻的是,作为其中之一,伍卓林先生在此过程中所贡献的心血又是何其之多呢?
  理性维权 身先士卒
  在伍卓林先生七十寿庆那一年,他那名为《杏林园丁》的著作亦同步问世,其中一部分收录有他力争中医合法地位而写的16篇政策论文。一一阅读,足可从字里行间追寻到近二十年来,这位饱含深情的作者在漫漫征途上所印刻下的足迹。
  1991年,他发表了三篇文章,分别就“卫生福利科有意对在港执业的中医师进行注册及监管”、“中医注册、管制中药”、“医疗改革”等政府举措,发出呼吁,提出建议;1992年,他分别以“号召同仁共同关注中医药问题”、“中期报告存在不足”、“改组中医药工作小组”、“中医注册方案”为主题,通过文章或信件的方式,发表了独特看法,提出了专业意见;1994年,他就“中医教学”问题和另两名业界权威作出研究,发起讨论;2006年,他直接指出了“中医药修订的缺陷”,分析了“注册中医的出路”,关注了“表列中医到注册中医的过渡”,概括了“中医药的现状和展望”……
  每一篇文稿几乎都是先摆出事实,后讲明道理,做到了有礼有节、有凭有据。言辞恳切,又不失犀利,风格简练,但切中肯綮。时代在更替,时间在行进,而他从未缺席!
  一位长者伏案写作、奋笔疾书的身影在眼前逐渐清晰——他不惜笔墨,再三为“民”请命,只为解决久不得法的难题;他也敢于直话直说,尖锐分析政策、时局,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彼时的中期报告“大题小作,令人失望。”、而“全是西医的中医药工作小组暴露了物质性、欺骗性”……人们记住了他的耿直,也不会忘记他的柔情——为了敦促中医改革的脚步,他一次又一次充满期盼地请求政府,接纳那些代表了广泛呼声的建议……
  虽然,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个都引起震动、得到完善,但是,伍卓林先生和他的同仁们从未停止过努力。应对中医缺乏临床基地的措施就是一例。他介绍说,“在香港,已有多所大学开设了中医课程,但始终没有真正的临床基地。身处这一困境,我们的应对方法有两种:一是外派到国内实习。二是鼓励学生跟师实习。”有坚持就有进步,相信,他们的携手定会令中医的未来愈加明朗。
  但是,不得不点明的是,若欲与深入千家万户的西医齐肩,中医所要走的路还很长,包括伍卓林先生在内的许多专家和学者似乎并不畏惧,而是信心满满地说:“中西医结合将是大勢所趋!”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伍卓林先生说,“媒体对中医还是存有误解,当个别医疗事故出现时便夸大事实,以偏概全,对中医的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遇到如此情况,伍卓林先生从不推崇示威游行等过激的抗议行为,但他会据理力争,身先士卒地维护中医的专业权益和操守。
  在请外界公正对待中医的同时,他亦谨记医生本身所应具备的医德。他认为,“以人为本应摆在首位。因为救死扶伤是医护工作者的天职,应以治愈疾病为根本目的努力扩充医学知识,提高医学技能。帮助每一位前来求诊的病患者,重新恢复健康生活就是医生最大的快乐。作为医者,应增强道德意识,认真地对待每一位病人,查找原因,辩证治疗,对症下药。”如此,内外配合,中医之崛起指日可待。
  
  德高望重 坚持付出
  客观总结,中医在香港的专业地位已有显着提升,政治地位亦然。香港中医的专业地位从无到有便是一项证明。伍卓林先生在业界德高望重,从数千名中医同仁中脱颖而出,已连续三届高票当选中医界立法会选举委员。“香港已经回归了,怎么可能不接受祖国的传统文化呢?”纵观前后的可喜变化,对于中医的发展,他始终是乐观的。
  七十岁以后,伍卓林先生便慢慢淡出社团了,现仅仅担任着香港注册中医学会永远会长、香港中医学会顾问、港九中华药业商会永远会长、国际中医药研究学院名誉院长及国际中医中药总会常委会主席等职务。但是,过去所作出的成绩还未被人们淡忘。
  据了解,他曾是中医药界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庆大会的秘书长,兢兢业业任职十五年,为团结同仁,共谋发展作出了一份贡献,受到业界的称颂。他还记得,“每年此时,盛况空前,庆祝大会宴开一百余桌,从最初到现在,参与其中的社团已从九个增至五十多个,不断发扬‘爱国爱港,友好团结’精神。”另外,他还曾是国际中医药研究学院院长,曾参与教学十多年,为壮大中医的队伍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现在,他曾教过的学生都已学成出师,成为本行业的中流砥柱——有的人独资开设诊所,有的人在各类医疗机构任职中医,他们分散于各地,各有一番事业,令他欣慰。
  虽然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维护公共的利益之上,但伍卓林先生对自己的个人工作从未放松要求。直至如今,他还在永健中医治疗院任院长,每日坚持坐诊六个小时,为患者解除疾苦。“我最大的快乐就是治好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病人。”他如是说。俨然,对于“弃文从医”的转折,他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人说“老当益壮”,伍卓林先生正是如此。别看他白髪苍苍,但是精气神十足,一颗心依然年轻。问及养生之道,他谦称,“其实并没有秘诀,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好方式,按年龄选择即可,我自己坚持晨运,打太极、漫步,练习书法。”言及于此,书法该也是他修身养性的一大法宝吧。据说,由于这一方面较有造诣,友人还经常前来向他索求墨宝,悬于诊所、家中。
  伍卓林先生曾自比“香港杏林中一个渺小的园丁”,但是,反观他的人生,让接触者感到,他更像是香港中医的先锋,因为,他一直都那么用心地推广传统文化,专一而执着!
  
  
  【人物简介】
  伍卓林先生,永健中医治疗院院长,香港立法会第一、二、三届选举委员。现任国际中医中药总会常务委员会主席、香港注册中医学会永远会长、香港中医学会顾问、港九中华药业商会永远会长、国际中医药研究学院名誉院长等职务。
  
其他文献
梁官华先生曾是公务员,退休之后,闲不住的他在友人的牵线下,踏上了服务的征程,从居民代表到乡公所主席,从乡事委员会执行委员到青年中心执行委员,从大埔到连南再到韶关,服务的步子越迈越快,服务的道路越走越宽。  真诚待人,真诚为服务,服务也为梁官华先生退休后闲适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与众不同的乐趣,让他收获了一份别样的充实。    退休之后服务提上日程  2005年3月以前,梁官华先生供职于政府的水质控制部门
期刊
2011年10月15日,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中学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以“嘉庚精神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新校区落成暨93周年校庆典礼隆重举行。数千名集美中學的海内外校友和集美中学师生,相聚母校,济济一堂,共贺庆典。其中,90多名来自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老校友也亲临现场为母校道贺,罗立清先生与黄碧珍女士夫妇正在此列。  作为集美学子,罗立清先生一直具有浓浓的母校情怀,虽已离校多年,
期刊
普洱,能唤醒久违的记忆,在柔绵的回味中,幸福的甘甜溢满心头;铁观音,清香而不失浓醇,轻啜一口,沁人心脾、甘之如饴;花茶,浓鬰而花香四溢,观之清新宜人,品之心旷神怡;绿茶,色泽鲜明、青翠欲滴,四季长饮,收藏的是满目春色、绿意盎然……不同品种的茶叶有着不同的特色与功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洗礼与沉淀,曾志挥先生对各种茶叶的品性早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因而被尊为“一代茶王”。  “茶叶除了轻身耐劳、增强免疫
期刊
澳门一直被誉为“社团社会”,在这样的氛围熏陶和感染下,很多青年不由自主地加入社团,并在前辈的指导下,不断为社团工作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夏俊英先生正是这样一位热心社团工作并竭尽全力为之奉献的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以期让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宽广、让自己的人生旅程更加精彩!     学成归来 步步为营  夏俊英先生祖籍江门,在澳门出生成长,
期刊
从人地两疏、一无所有,到被人尊敬、受人褒奖,陈兰英女士在香港脚踏实地工作,于中医行业,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脚步,打造救死扶伤的城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此同时,她还热心中医药界的各种活动,致力于培养中医人才,传承中华医学经典。数十年奔波,劳碌,青丝熬成白雪,在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陈兰英女士依然固我的坚守岗位,在她心中:医人,将直到生命结束为止。这是她的信念,亦是她的理想,更是她甘愿为他人奉
期刊
因为喜欢功夫,生活在香港的何永强先生进入了中医行业,即使那时中医并不被重视;因为内心慈悲,他选择了执业中医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不断摸索,最终达至对骨伤、跌打、针灸、小针刀、推拿等方面均有所研究。怀抱一颗济世之心,何永强先生以治病救人、推广中医为己任。许多年来,诊治过多少病人,他从未计算过,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计算。在行医的过程中,他只是朴素地前行,最终成为了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者。    从
期刊
一些艺术家总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读懂它们的心事,点亮自己思想中闪烁的智慧,然后以他们熟练的技巧,向世间“转述”造化的奥妙和艺术家独特的内心感悟。张国洪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一支画笔、一抹宣纸,勾勒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对造化的神奇、对人生的感悟。  早在幼年时期,他就喜爱画画,一直将这份热爱与锺情延续至今,师从多位名家,在学习、借鉴、思索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从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创造出别具一格的
期刊
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全球商界女性50强”榜单正式揭晓,来自中国和印度两地的女性商界精英占据了今年全球商界女性50强榜单中超过20%的席位,其中包括五位来自中国的杰出女性商业领袖,除排名第七的格力电器的董明珠女士之外,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的李小琳女士、SOHO中国的张欣女士分列榜单中第21、22位。玖龙纸业的张茵女士以及华宝国际控股的朱琳瑶女士紧随其后,位列第24和26位。  榜
期刊
钟浩先生在香港被誉为“明星教父”。他一生与舞蹈相伴,半个世纪以来,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如今的他,虽已自工作岗位功成身退,但依旧活跃于艺术界,常常为社团、企业、社区编舞、策划、排练节目。俨然,从职业生涯过渡到服务之路,他已走入另一番忘我境界。    岁月有情难忘怀  钟浩先生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中学时爱好文艺,对各种舞蹈都有所学习,曾多次登台表演,但从未想过以此为终身职业。那时,他英文功底扎
期刊
庄锡年先生出生于浙江杭州,这里人杰地灵,山水秀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坐拥着“人间天堂”的美誉。故乡的丰厚底蕴孕育了他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和沉稳务实的性格特质,令他远居香港,仍對旧地牵念不已。姑妄猜想,这或许也是他服务杭州旅港同乡会的原因之一,不然,近三十年来,那强烈的思乡之情将所托何处呢?  庄锡年先生于1946年随父到港,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毅然放弃富裕的家庭条件返回到内地升读大学,并长期从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