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挥:“一代茶王”的茶缘人生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u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洱,能唤醒久违的记忆,在柔绵的回味中,幸福的甘甜溢满心头;铁观音,清香而不失浓醇,轻啜一口,沁人心脾、甘之如饴;花茶,浓鬰而花香四溢,观之清新宜人,品之心旷神怡;绿茶,色泽鲜明、青翠欲滴,四季长饮,收藏的是满目春色、绿意盎然……不同品种的茶叶有着不同的特色与功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洗礼与沉淀,曾志挥先生对各种茶叶的品性早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因而被尊为“一代茶王”。
  “茶叶除了轻身耐劳、增强免疫力,还可以减肥、美容。”曾志挥先生解答道,话毕,他递给笔者一杯普洱,接过茶杯,一股奇香轻轻地溜进笔者的嗅觉,望着诚意满杯的普洱,再看看眼前的曾志挥先生,难以相信他就是享誉澳门的“一代茶王”。从他身上找不到王者的霸气,惟有平易近人的和气。当他娓娓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让人由衷地感叹:真正的王者,是最真实的,也是最真诚的。
  
  由酒入茶,
  茶香飘溢、美誉远扬
  曾志挥先生一家可谓茶叶世家,他自己与茶叶打交道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春秋。如今,他将接力棒传递到小儿子曾佐威先生的手中。秉承父亲的严谨作风,曾佐威先生不断将茶叶文化和茶叶精髓继承、传播。
  其实,曾志挥先生原先并非从事茶叶这一行,而是以生产米酒为主,年纪轻轻的他在酿酒行业崭露头角,很快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而且在蒸馏和发酵等工序上研发出自己的独门技术,使当时的家族小作坊在澳门40多家酒厂中脱颖而出。短短数年就成为业界的巨人,并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获得“酒王”的称号。
  解放后,“曾氏制造”的美酒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许多国家的客户都希望曾志挥能到外国去投资设厂,但是他都婉言谢绝。1965年,中国经贸委驻澳门的南光公司(属中资公司)向这位熟悉中国和西方商业运作的年轻爱国商人发出征召,希望曾志挥通过澳门这个自由贸易港口,把中国的茶叶打入国际市场。
  当时澳门地区的茶叶经营相对惨淡,在出口界排不上号,外汇收入中茶叶贡献也相对最小。虽然亦有很多人经营,但是以失败居多,因为他们无法正确把握茶叶行业的特色——投资大、利润小、劳动强、专业知识水平要高、社会关系好。但茶是中国文化特色产品,茶是外国人藉此了解中国的媒介。基于心中的爱国情怀和强烈责任,曾志挥先生临危受命,并立志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茶,在世界传播、远扬。
  据曾志挥先生介绍,早在几百年前,大陆运往欧洲的茶叶都经过澳门中转,而以前出口的茶叶由于没有完善的系统、交通运输欠缺、品种少、弄虚作假相对较多。解放后,国家希望整顿此种现象,而这必须要在澳门寻找一个有能力经营茶叶的人,担当“领头羊”的角色,以此领头茶叶外贸。基于种种考虑,曾志挥先生成为第一人选。
  担此重任的曾志挥先生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把当年办酒厂的刻苦干劲,全部用在中华茶文化的研究上。“总的来说,澳门茶叶市场经营惨淡的因素,一是对市场了解不足,二是对行业特点掌握缺乏。”曾志挥先生分析道。找到原因后,曾志挥先生努力寻找突破点,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曾志挥先生认为作为茶叶经销商,必须具备两大要素,一为仓库,一为资金。“比如说龙井茶,一年只出产一次,必须在出产龙井茶的月份,一次性买下一年的货,如果没有掌握时机,则来年没有货卖,所以投资很大。”曾志挥先生解释说:“经营茶叶更要有数量多、面积大的仓库,但有仓库还要懂行情,一部分仓库需要干燥,一部分仓库则要有一定的湿度,以普洱茶为例,只有在一定的湿度下,才能发酵。”
  领命于国家的号召,并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曾志挥先生与其他商人成立了华联茶业公司,专营中国大陆茶叶。其后,他深入云、贵、东南部各省的重点产茶区,走访专家、茶农,刻苦学习,积累茶叶商品知识,结合自身经验,制定出一套茶叶收储标准和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曾志挥先生使大陆向澳门输出茶叶数量由原来的不到5%,上升到市场占有率达到95%。如今,每天出售茶叶数量达三吨之多,极大地兴盛了澳门的茶叶市场。
  总结成功的秘诀时,曾志挥先生直言有“硬件”和“软件”两大要素。“硬件”则是国家给予的。因为国家出口茶叶要经过商检、卫生检查等多重手续,要求之严可想而知,同时,国家为了保护出口茶叶,给予相应的补贴,数额达17%。“软件”则是曾志挥先生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的市场关系。其实,澳门相对于香港,比较特别,香港茶叶经销商有中间商,而澳门则没有,这一点优于其他地方,因为茶叶经销商与客户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产生问题,可以直接帮客户解决。
  多年来,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曾志挥先生不懈努力,不断将澳门茶叶推广到世界各地。如今,他拥有的茶叶品种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在茶叶的丝丝清香和点滴飘溢中,洋溢的是“一代茶王”的美誉。
  
  品茶论道,
  传授茶经、弘扬文化
  一直到现在,曾志挥先生涉及的行业很多,但最喜欢的还是茶,因为投入大、利润小、劳动力很强、专业程度很高、有挑战性,曾志挥先生对其欲罢不能,一做就是近半个世纪。直到曾志挥先生创立澳门茶艺协会,他带领各界的爱茶人在国际性的茶展会上进行茶学讲座、茶艺表演和品茶会等活动,把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向世界展示。这些活动开展,动辄千人甚至几千人参加,那热闹、精彩的场面,真是茶中自有乐无穷。
  前年,曾志挥先生培训了三位高级评茶师,而这三位高级评茶师需先跟随曾志挥先生五年,品尝不同品种的茶叶,这才有资格考评茶员。然后,再应该进行3—4年的深入考察,将所学的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考高级评茶师。可以想象,其中要求的严格和应用的复杂。
  “每年,我都要接触很多茶,不同产地的茶叶味道不尽相同。”曾志挥先生如是说。最值得一提的是,曾志挥先生收藏云南野生老树普洱茶。当时,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经营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曾志挥先生得知后,二话不说,为当地解决问题。在很好地扶持了当地茶叶进出口情况后,曾志挥先生买了30吨野生老树普洱茶。其实,买这种茶叶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必须将茶叶存放10年至15年,让野生老树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茶味才能甘醇。如果没有独到的眼光和远大的魄力,是无法购入数量庞大的野生茶叶,更无法了解此种茶叶的保存、放置要求,成为茶界佳话。
  说起茶道,曾志挥先生侃侃而谈:“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功效,茶不等同于药,处处能用得着,每种茶都有不同的好处。”诚然,在曾志挥心目中,早已将茶当做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他在一边开办茶学講座、茶艺表演的同时,还写了多篇关于茶文化的文章,有《优质茶的来源》、《普洱茶的陈化与仓储关系》、《茶叶经销商原是制茶人》、《“观音韵”何处寻》等。
  未来,曾志挥先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茶叶的功效。以前很多人认为喝茶仅仅是止渴除烦,如今,通过医学和科学的研究表明,茶叶除了轻身耐劳之外,还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功能,达到减肥、养颜的功效。同时,他希望澳门能够培养更多的茶艺师,“考取茶艺师相对难度大,但评茶论道则是最高境界,各种品种的茶叶都要尝试,不管是新进的茶叶还是仓储后的茶叶均要尝试,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还得让茶叶回仓继续‘睡觉’。”
  如今,曾志挥先生仍然每天坚持看书,他认为茶艺的获得一方面需要书本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要参考其他茶艺师的研究成果,同时自己也要不断探索、研究,但重心应放在品茶论道上,如此,才能广泛传播茶经,让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
  
  服务社会,
  父子同心、倾情投入
  在茶叶行业,曾志挥先生运筹帷幄、驾轻就熟,并对茶叶饱含着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还把对茶叶的浓厚感情寄托在社会服务之上,在他的感染下,儿子也融入其中,父子同心协力,将对社会的满腔热情倾情播撒。
  四十年前,曾志挥先生深感澳门的青年人应该通过一个组织很好地团结和联系,而知名人士何贤及马万祺先生等人亦希望曾志挥先生组建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如此,将青年聚集在一起,曾志挥先生深感意义非凡,于是,在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下,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应运而生,曾志挥先生当选为创会主任。
  之后,在何贤先生和马万祺先生的邀请下,曾志挥先生开始创办澳门南海同乡会。虽然他出生在香港,成长于澳门,但对祖籍广东南海依然有着丝丝牵挂与眷念,希望广泛联络在澳门的南海同乡,共同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一直以来,澳门南海同乡会旗帜鲜明,高举爱国爱澳爱乡的旗帜,不断加强会务建设,热心公益事务,为澳门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直以来,曾志挥先生认为年轻人有时间能服务人群,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而他在自身投入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将这份朴实的情感传递给自己的儿子曾佐威,曾佐威在他的影响下,很早就从事社团工作,现在已是澳门南海同乡会当届理事长。
  不仅如此,曾志挥先生还发动太太与儿媳妇参加社团的各项事务工作,所谓“父子兵齐上阵”、“全家总动员”。在曾志挥先生心目中,公益、慈善、服务和茶叶同样重要,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将爱心与奉献播撒、热心与付出倾入。
  《茶赋》中有云:“梅有骨而竹有节,水能言而茶能语。茶有千种,气合万象;汁含百味,寓意沧桑。”在半个世纪与茶共舞的岁月,曾志挥先生爱茶、品茶、论茶,目睹的是茶色茶香,感悟的是人间百态;讲述的是茶艺生涯,品味的是茶缘人生。
  
  【人物简介】
  曾志挥先生,祖籍广东南海,经营澳门华联公司、新联发进出口贸易公司,在酿酒、茶叶等行业均有涉猎,被誉为澳门“一代茶王”。现任澳门饮食商会名誉会长、澳门南海同乡会创会理事长、中华总商会荣誉理事、澳门茶艺协会永远会长、同善堂荣誉执理等多项社会职务。
  
其他文献
他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在药香中长大,自记事时起,他曾目睹祖辈们治病救人的风采,亦给其留下深深的影响。自其18岁入行,跟随父亲学习中医之术,了解中医灿烂、辉煌的文化,更让他坚定了幼年的梦想——当一名中医,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在自身从业的岁月里,他专攻颈椎病和跌打损伤,为无数患者送去福音与希望,他就是香港中医骨伤学会理事长黄杰教授。  多年来,黄杰教授将服务大众作为己任,不断加强香
期刊
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他白手起家,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播洒智慧,收获累累硕果,开创一片湛湛蓝天;他持之以恒弘扬道教文化,并在2000年亲身前往江西省龙虎山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考取了澳门首位首张太上三五都功经箓的道长证书。把道教的真义切入人们生活当中,团结所有道教界人士,推广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和谐;他热爱祖国,倾情桑梓,关爱学龄儿童,捐资助学,彰显人间大爱;他勤奋好学,爱好
期刊
他是香港纸业大王——姚国安先生。近四十年来,他与纸为伴,在用纸搭建的舞台上,他绽放着勤劳、拼搏、智慧的光芒,这光芒是温和的,家人,同事,社群无不感受着他的温暖。  他说事前要勤勉努力,事后便顺其自然,不强求,一切随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消极妥协之人,他仅仅只是不想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既定的事实上,而是用在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事物上。勇闯纸业王国,服务社会大众,他一往无前,无怨无悔。    创
期刊
  
期刊
2011年2月,广东清远揭晓了第一届“十大侨界爱心人士”的榜单,来自香港、尚担任着清新县政协委员的周荫华先生赫然名列其中。有因才有果,光环背后,是十二载的付出。  周荫华先生其有颗金子般的心;他不擅辞令,所以将爱化为无形。为了支持清远的教育事业,他呼朋唤友,奔走两地,施行善举,笃定至今,助学行动,还未停止……    多面商者 志士仁人  周荫华先生祖籍东莞,生长于香港。他曾是一名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的
期刊
伴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建筑业水平节节攀升。放眼各大都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高耸云端,直指苍穹,每至夜幕降临,更是灯影绰绰,彰显繁华,林立如同一座座璀璨夺目的地标。  玻璃幕墙,一种新世纪的建筑装饰结构,便是这多彩风貌的载体之一。原投入装修工程的周富荣先生约于10年前开始涉足该项业务,迄今为止,完成了多个大型项目,旗下公司俨然已成为行内的知名品牌。由于对经手负责的工程皆坚持质量第一、按时完成等
期刊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進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萧志常先生作为一名中医,求学期间,即了解中医灿烂、辉煌的文化,徜徉在几千年中医文化中,聆听中医大师治病救人的风采,这让他更坚定了当一名中医的梦想,并立志在中医行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时光荏苒,如今,擅长治疗骨伤的萧志常先生,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不断为患者送去健康和
期刊
在教育这片热土上,麦桂圃先生勤耕细作达三十五年,他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智慧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蕴含在了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融入在教育工作的每一年每一天。  退休之后,他創办教育专业培训协会、开办伦敦卓越书院,勤耕不辍,孜孜不倦,从不因退休而放慢为教育奉献的脚步,从不因退休而褪去对教育的热情,从不因退休而掩饰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眷念。  为教育而忧,为教育而乐,教育事业,是麦桂圃先生最爱的事业,也是
期刊
梁官华先生曾是公务员,退休之后,闲不住的他在友人的牵线下,踏上了服务的征程,从居民代表到乡公所主席,从乡事委员会执行委员到青年中心执行委员,从大埔到连南再到韶关,服务的步子越迈越快,服务的道路越走越宽。  真诚待人,真诚为服务,服务也为梁官华先生退休后闲适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与众不同的乐趣,让他收获了一份别样的充实。    退休之后服务提上日程  2005年3月以前,梁官华先生供职于政府的水质控制部门
期刊
2011年10月15日,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中学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以“嘉庚精神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新校区落成暨93周年校庆典礼隆重举行。数千名集美中學的海内外校友和集美中学师生,相聚母校,济济一堂,共贺庆典。其中,90多名来自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老校友也亲临现场为母校道贺,罗立清先生与黄碧珍女士夫妇正在此列。  作为集美学子,罗立清先生一直具有浓浓的母校情怀,虽已离校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