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的教态很自然,上课声情并茂,抓住了学生的心。看得出来,所有孩子都动了起来,这样的课堂很生动。”在一次学校视导工作中,我看到了温馨的一幕。一位校长站在走廊上正与教师亲切地交流着听课的感受。“虽然我是教理科的,但看得出来,你们班孩子语文水平不错,从他们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平时训练有素,语文功底很扎实……”听了校长的赞许,老师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后来,我了解到,这位校长在开学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内,就已经听了二十多节的课。上课铃一响,他总是拿着一本听课笔记本,穿梭于教学楼道之间。他走进初三课堂,又转到小学课堂,低中高各个年级,他都听了一遍,语文、数学、英语、思品、体育……任何学科,他都听。他宽宽的后背,魁梧的身材,总是与师生一起出现在课堂上。每次听课后,总能看到他与上课老师沟通、交流的身影。
一个学校,最具活力和最有魅力的地方,除了课堂,还是课堂。课堂是彰显师生生命活力的地方,在这里师生共同感悟文本,演绎生命激情,撞击智慧火花,锻铸精神成长,课堂成了师生理想的家园、精神的桥梁。叶澜教授说得好,“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而作为校长,理应成为课堂参与者中的一员,和师生共同感受课堂生命的张力。校长这一行为,无疑锦上添花,让课堂生成出更多的精彩,绽放出更绚烂的花朵。
校长参与课堂,主动听课,其好处多多。校长听课,传递的信号很简单,那就是学校坚持的是向课堂教学要质量,通过科学高效的课堂,发展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校长深入一线,进入课堂,主动听课,有利于校长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教育教学工作的动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策,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长听课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将注意力转向教育科学研究上来,通过实实在在的课堂实效性研究,提升教学水平,在教科研方面,为教师们树立了榜样。校长听课更是凝心聚德,增强学校活力,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学校竞争力与美誉度的重要手段。
校长用自己的行动——听课、评课这一看似常规工作行为,所带来的辐射作用不言而喻。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校长工作经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他认为:“属于校长首位的,不是事务性工作,而是教育问题。”因而,在学校管理中,他非常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和管理,重视对教育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努力实行“教育思想的领导”。所谓教育思想的领导,就是按教育规律办学,用科学的教育思想领导学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校长必须充当教育科学规律的实践者,即率领全体教师把教育科学规律付诸实践;二是校长还应是教育科学规律的探索者,即率领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创造性地发展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教育信念。因此,笔者理解的校长亲临课堂、参与实践,其用意并不仅仅在于例行简单的行政的督查,或是一时的轰动效应。实际上,要在课堂这无限天地中点燃教育思想之火,通过秉直严谨的工作作风,与科学有效的教育行为,让课堂活力永驻。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扎根课堂,引领教师成为教改前沿的弄潮高手、专业成长的真正主人。“课,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所在”“课,是教育信念萌发的园地”。通过听课和分析课,研究教学中的教育问题,创造性地发展教育思想,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教育信念,从而推动学校全面教育教学工作,这就是一个教育思想领导者肩上承担的责任。
后来,我了解到,这位校长在开学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内,就已经听了二十多节的课。上课铃一响,他总是拿着一本听课笔记本,穿梭于教学楼道之间。他走进初三课堂,又转到小学课堂,低中高各个年级,他都听了一遍,语文、数学、英语、思品、体育……任何学科,他都听。他宽宽的后背,魁梧的身材,总是与师生一起出现在课堂上。每次听课后,总能看到他与上课老师沟通、交流的身影。
一个学校,最具活力和最有魅力的地方,除了课堂,还是课堂。课堂是彰显师生生命活力的地方,在这里师生共同感悟文本,演绎生命激情,撞击智慧火花,锻铸精神成长,课堂成了师生理想的家园、精神的桥梁。叶澜教授说得好,“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而作为校长,理应成为课堂参与者中的一员,和师生共同感受课堂生命的张力。校长这一行为,无疑锦上添花,让课堂生成出更多的精彩,绽放出更绚烂的花朵。
校长参与课堂,主动听课,其好处多多。校长听课,传递的信号很简单,那就是学校坚持的是向课堂教学要质量,通过科学高效的课堂,发展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校长深入一线,进入课堂,主动听课,有利于校长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教育教学工作的动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策,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长听课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将注意力转向教育科学研究上来,通过实实在在的课堂实效性研究,提升教学水平,在教科研方面,为教师们树立了榜样。校长听课更是凝心聚德,增强学校活力,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学校竞争力与美誉度的重要手段。
校长用自己的行动——听课、评课这一看似常规工作行为,所带来的辐射作用不言而喻。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校长工作经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他认为:“属于校长首位的,不是事务性工作,而是教育问题。”因而,在学校管理中,他非常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和管理,重视对教育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努力实行“教育思想的领导”。所谓教育思想的领导,就是按教育规律办学,用科学的教育思想领导学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校长必须充当教育科学规律的实践者,即率领全体教师把教育科学规律付诸实践;二是校长还应是教育科学规律的探索者,即率领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创造性地发展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教育信念。因此,笔者理解的校长亲临课堂、参与实践,其用意并不仅仅在于例行简单的行政的督查,或是一时的轰动效应。实际上,要在课堂这无限天地中点燃教育思想之火,通过秉直严谨的工作作风,与科学有效的教育行为,让课堂活力永驻。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扎根课堂,引领教师成为教改前沿的弄潮高手、专业成长的真正主人。“课,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所在”“课,是教育信念萌发的园地”。通过听课和分析课,研究教学中的教育问题,创造性地发展教育思想,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教育信念,从而推动学校全面教育教学工作,这就是一个教育思想领导者肩上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