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采访调查,得知广大一线教师对学科资源整合的需求极其迫切,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整合品德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让教学更高效”的观点。
纵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和综合实践活动两个学科的各方面情况,可以从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方面进行整合,使教学更高效。
一、整合校内资源,让教学更高效
课程资源从结构上看,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则包括教科书、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等。我们把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但可以减轻广大一线教师沉重的学科教学压力,还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1.整合教科书内容,提炼单元主题,让教学工作化繁为简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则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课程类型来说,这两门课程都是综合课程。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对原有小学低年级的思想品德、科学、社会和生活等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进行整合产生的综合课程。
执教教师研读两个学科的教材内容,不难发现:这些学科的教学内容之间都存在着很多共同点,我们对其共同的内容进行整合,让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展开教学活动,把繁重的教学工作化简为易。
2.整合提升教学目标,让教学活动目的性更明确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活动是在对学生进行分析、在把握学生基础状态与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我们应当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进行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应用和教学过程的描述。
3.整合教学形式,让教学活动更精彩
有专家指出,“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把学习的责任和快乐结合起来,让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新课标也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则为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价值体现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灵动与生机。于是,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使教学有情有趣。
二、整合课外资源,让教学更高效
我们在对校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后,还要对校外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要实现学生道德品质有效发展,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新标准也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和品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整合社会需求、儿童发展、知识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的长远目的。通过对两个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感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孩子们在经过资源整合后的高效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与建构,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高素质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纵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和综合实践活动两个学科的各方面情况,可以从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方面进行整合,使教学更高效。
一、整合校内资源,让教学更高效
课程资源从结构上看,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则包括教科书、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等。我们把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但可以减轻广大一线教师沉重的学科教学压力,还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1.整合教科书内容,提炼单元主题,让教学工作化繁为简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则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课程类型来说,这两门课程都是综合课程。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对原有小学低年级的思想品德、科学、社会和生活等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进行整合产生的综合课程。
执教教师研读两个学科的教材内容,不难发现:这些学科的教学内容之间都存在着很多共同点,我们对其共同的内容进行整合,让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展开教学活动,把繁重的教学工作化简为易。
2.整合提升教学目标,让教学活动目的性更明确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活动是在对学生进行分析、在把握学生基础状态与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我们应当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进行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应用和教学过程的描述。
3.整合教学形式,让教学活动更精彩
有专家指出,“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把学习的责任和快乐结合起来,让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新课标也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则为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价值体现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灵动与生机。于是,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使教学有情有趣。
二、整合课外资源,让教学更高效
我们在对校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后,还要对校外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要实现学生道德品质有效发展,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新标准也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和品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整合社会需求、儿童发展、知识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的长远目的。通过对两个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感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孩子们在经过资源整合后的高效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与建构,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高素质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