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措施”与“软问题”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6100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是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发展战略,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所有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一所学校,同一套措施,而教师的发展却极不均衡。有人快速成长,很快成熟,成为教学教研或教育管理的骨干,深受学生欢迎;有人成长缓慢,难以成熟,始终是受欢迎度较低的平庸的教师;甚至还有一些人,不仅成不了骨干,而且始终不受学生欢迎,甚至常常遭遇学生的抵制,不能独立胜任本学科基本的教学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的许多“硬措施”往往会遭遇一些令学校领导忧虑、教师本人苦恼、学生不满的“软问题”。这些“软问题”都与师德师风密切相关。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仅靠“硬措施”是不够的,关键要靠教师个人的自觉修养。
  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是阻碍良好师德师风形成的核心因素。这里,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职业要求教师:科学定位,明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人们通常喜欢用一些美好的词句来描述教师。例如:古有“三尊”,即君、父、师;又有“五圣”,为天、地、君、亲、师。今天,人们常将教师喻为“托起太阳的人”,说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其实,这些美好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教师权利和义务,影响了部分教师的职业心态。一些人初为教师,就认为自己是“可以唯我独尊的老师”了。西方人还认为教师是“上帝的代言者,是天堂的引路人”呢,难道我们能够真的就把自己当作上帝吗?
  这些美好的词语,对教师本身来说,其实是一种奢望(因为我们很难达到那样的高度),或者说是一种追求的理想。我们可以把这些作为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努力向上的理想心态;切不可因此在学生及家长面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那样的话,你就排斥了师德中的“民主、平等、包容、关爱”等品质。
  马斯洛人本需求理论认为:教师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教书匠”,二是满足爱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教育家”。依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职业既是谋生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生的目标,更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手段。
  如果我们对自己职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书匠”这个层面,势必会滋生职业倦怠,产生“按酬付劳”的消极心理,我们就可能一辈子都是平庸的不受学生欢迎的“教书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他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如果从教师的话语里感觉到其思想的贫乏、停滞、僵化,就会不尊重教师,甚至像他的老师一样不愿意去思考。这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所说的,“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必须提升到人生价值实现的层面上来,这是推动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师德修养
  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如果没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就无法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担当不起教育的使命。《教师法》第三条就作了明确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对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特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五十一条也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段文字从教师的作用、待遇和素质三个方面提出要求,突出了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的要求。
  《纲要》还充分强调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师德修养。因为专业能力是教师学识魅力的能源,师德修养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源泉;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电,不断积累,不断加强修养,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促成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教育生命力,否则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袁贵仁部长在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教书育人是一项专业性、探索性、创造性极强的工作,要求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具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他简洁明了地强调了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修炼,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师德修养。
  当然,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师德修养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教师待遇提高的基础上。当前经济形势下,再要求教师“清贫乐道”已不现实。目前,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整体偏低,导致教师的社会地位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德师风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教师待遇的提高,积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热门职业,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即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其核心是责任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25条明确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纲要》还明确要求,要将师德表现作为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教师的首要内容。
  育人工作不是简单的说教,必须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来熏陶感染学生。教师的示范作用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在治学、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知道,现代学校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化知识传授了,更为重要的是,要承担起“育人”的使命。尤其是,当今部分农村孩子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校及教师都必须要面对育人的各种复杂的问题挑战,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师德修养,那么必然难担育人重任。
  师德修养体现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很多的细节中。从师德的核心内容看,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否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对自己职业和学生的热爱之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美国一位优秀教师写过一篇文章《Why teach(为什么当教师)》,主要内容是:自己从不喜欢当教师到喜欢当教师的体会和感悟。他在文中说:
  “我教书,是因为我喜爱校历的步调。六月、七月和八月这三个月的暑假提供了一个思考、研究和创作的机会。
  “我教书,是因为教学是建立在变化基础上的职业。虽然教材还是原来的不变,但我自身却变了,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变了。
  “我教书,是因为教书让生活变得有节奏、丰富多彩;教书向我提出了挑战,也给了我不断学习的机会。
  “我教书,最重要的理由是,我的学生在我面前成长、发展、变化。
  “我热爱教书,因为教书还带来了超越金钱和权力以外的东西:那便是爱。不仅是爱学习、爱书本、爱思想,还有老师对学生的爱。各种各样的学生走进了老师的生活,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成长起来……”
  这是一位优秀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真诚感悟,而且这种热爱是在他自己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产生的,没有半点虚假的成分。
  可以说,有了这样的热爱之情,教师就会产生对社会、对学生、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为学生做表率,在专业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高标自律,甘尝教育的苦乐。
  四、教师应该怎样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漫长的育人之旅。良好师德的养成,对教师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极其重要。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首先应该做到“学为人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道:“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出最重要的东西来讲。”这正是一碗水与一桶水的道理。
  比如中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理解文中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就得用妙趣横生的形象讲解来吸引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诱人的求知氛围。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而,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面对的是新的教育环境,是思维活跃的教育对象。
  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既要注重总结经验,多方搜集资料;又要熟悉教育心理学知识,勤于向长者求教。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间的,并不自觉地模仿,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2.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应该做到“行为世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迈上讲台,教师就成了学生眼里的百科全书。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自己首先就应该钻研业务;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自己首先就应该勤于思考;要求学生一丝不苟,自己首先就应该兢兢业业。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些教师语言粗俗,举止不端,有的对学生骂骂咧咧,有的对学生动手动脚。有些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老师不满乃至反感抵触,有些学生还会不自觉地去效仿老师的不良言行。
  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文明崇德,自己就必须从小事做起,注意各方面的细节,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和文明的举止影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业”,教书育人才能具有实效。
  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而我却要说“师不可以不德高”。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怎么会“安贫乐道”?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又怎么能“化作春泥”?
  3.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就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关爱,往往可以拯救一个学生;而老师非恶意的鄙弃,往往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所以,美国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作为教师,你不可能没有坏学生;作为学生,你千万不能遇到了坏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花了十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为成功的农庄主席。那些或个性鲜明、或性格孤僻、或成绩较差、或习惯不好的学生,更渴望老师的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以此来点燃他们内心的希望之火。
  然而,在现实中,教师的“心”往往会更多偏向成绩好的学生,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这种常情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记得我校一位优秀班主任在开班会时公开说过:“我可能有些偏心,但请大家相信,我的心是偏在那些更需要关心的同学身上。”这种做法,不仅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理解,还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支持和信任。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问题学生,教师的确应该更多的“偏一点心”,多付出一点热心、细心和耐心,“多一点和风细雨,少一点急风暴雨”,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老师的教育,进而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追求美好的未来。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正心、修德、励志、笃行;我们应当精其业、美其德、爱其生;我们应当不断加强专业修养,以完成我们所承担的神圣的教育使命,共同撑起人类发展进步的美好蓝天!
  (作者单位:安徽枞阳县会宫中学)
其他文献
审视时下的思品课,学生视思品课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分析其缘故,或因课堂流于形式,或因教学方法呆板……简而言之,课堂缺少灵动。如何扭转这一颓势?如何让我们的思品课堂如源源不断的活水,充满灵性与活力?这是我不断反思的,也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紧扣五个“唤醒”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从而实现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古语云:“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励其心。”也许有的同学还没有到18周岁,却也有成人的喜悦,有一份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也对成长、责任、担当有更多的理解。成人礼作为高二成人年系列活动之一,是我校高二年级不断求索、创新,全力打造最优教育的印证。  同学们:  2014年至今,沙城中学级部以一系列教育活动为抓手,让大家在学习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勇于担当,不断砥砺成长,力争打造最好的自己,让每个学生获得最
长期以来,学校内部的相互竞争、彼此割裂和防范的文化阻隔了教师间的交流,教师的教学处于孤立状态,常常各自为战,缺乏合作的积极性,一些集体备课和研讨活动也往往都是外控式的。日本著名教授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谈到:学校改革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并指出:现在所有的学校,仅靠一年3次、每次1小时讨论的校内教研活动,就能改变教学情
新课程改革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使命,是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发展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新课程改革有三个主要任务:一是转变教育观念,二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三是重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制度,其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改变学习方式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转变教育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变学习方式,只有学习方式转变了,才能在课堂教学、学生成长、人才培养中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被历代医学名家尊为“医之纲领”。几千年来之所以一直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是从立体的角度多方面对病人进行剖析,能综合反映出人的病体特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中医的博大精深,绝不仅限于治病救人,它的魅力还在于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辩证哲理。  一个地区的教育是由若干学校组成的整体,只有各个学校发展好了,教育整体质量才能提高。为此,五莲县将工作中心下移到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学校工作剖析日制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把不一样的学生放在一个学校里,培养成一样的人。这句话是否引起了你的思考?班级管理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班主任,要正视现实,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都能健康愉快地学习生活。对此,笔者做了一些研究,具体如下:  一、尊重差异的班级管理需要科学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我们每接手一个班级,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话题简介〕  王老师接到教导处的听课短信后,就拿着听课笔记匆匆而去。教室里,门庭若市,就连课桌之间的“弄堂”里都挤满了教师。听课过程中,不少教师出工不出力,敷衍着听课,有的似听非听,有的批改作业,有的干脆打瞌睡。每次听课结束后,教师就一哄而出,各奔东西。由于疲于完成听课任务,教师再也无暇顾及评课了。  一学期下来,王老师尽管担任语文课教师,但只要有教师开课,哪怕是物理课、化学课,甚至音乐课也是“
近年来,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宁县发生的幼儿园校车与运煤车相撞的特大交通事故,共造成了21人死亡(其中幼儿19人),43人受伤,再次把校车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这次事故也直接促成了校车安全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从事故发生到2011年12月11日《校车安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公布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从草案公布再到2012年4月5日《校车
加快提升农村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需要给予农村学校教科研恰当的定位,要让农村教师认识到身在农村学校,教科研并不是“阳春白雪”式高高在上的理论研究,而是“下里巴人”式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而且能够做好的。  教育专家朱永新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应该是“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案例”,应该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客观反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个要求对农村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很有
整个下一代人力资源高管都渴望着成为企业领导的战略顾问。但是,这对很多人来说,都很困难,因为如何衡量人力资源方法的业务价值实在太难。“培训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哪种筛选方法能找出绩效最佳的招聘人选”?或者“什么样的目标设定方法能最好地激励员工取得高绩效”?这样的问题,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始终没有精确答案。  但是如今,分析数据的新工具和方法让人力资源主管能更有效地确定“员工实践”与绩效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