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影响中小学生的社会环境是丰富多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当代中小学生出现了一些过去所没有的新问题和新特点:当代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了,但成长的苦恼不断增加,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学习的机会更多、条件更好了,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了,但学习负担也在不断加重,厌学、逃学情绪在增长;在发展个性、增强自信心的同时,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等人文精神却出现了缺失;在不断扩大视野、了解世界、广泛获取信息量的同时,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却出现了新问题。面对新形势,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应对学校德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何种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成了教育理论和实践重要研究的方向。
调查概况
课题组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委托,于2009年4月对全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全国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结构的确定以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为主要依据。在参考国内大量相关相关文献和广泛征求专家、校长和基层教育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上对问卷作了数次修改和补充,最终形成。本文是对其中德育环境部分的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全国6省12个城市48所小学、96个班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共5376名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当前小学生德育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况和总结,目的是了解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环境的建设现状并能提出相应的优化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小学生德育环境状况的现状和特点
(一)家庭环境
1.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深切的关爱,但是这种关心呈现出“重智轻德”的特点。
当前,虽然整个社会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在家庭教育的四周,在现实生活中,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成为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并在教育实践中也较多地体现出来。家长们最关心就是孩子的分数,父母也常把孩子在班上、在年级总分排第几名作为炫耀的资本。本次调查显示在问及“父母最关心你的什么”时,根据百分比从高到低,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学习成绩(42.1%)、身体状况(27.7%)、人品(14.4%)、生活得是否愉快(9.2%)、其他(6.5%)。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关注远高于对孩子的身体状况、人品和生活得是否愉快的关注,说明学习成绩是父母关注的重点,父母对和学生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特别是人品关注不够。
2.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不够密切。
在问及“你的心里话是否和父母说”时,57.26%的学生只是有时和父母说说心里话,只有24.65%的学生能和父母无话不谈,11.34%的学生很少和父母说心里话,有6.96%的学生从来都不和父母说心里话。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在各个方面对父母的依赖都很强,理应和父母关系非常密切,但是调查显示只有24.65%的学生能和父母无话不谈,这一状况应该引起教育者的深思。国内另一项关于青少年亲子关系的调查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说明当前父母交流的方面的确存在问题。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许多家长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与孩子的交流,致使亲子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部分家长(特别是农村孩子的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交流意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农村里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平时正常沟通交流的机会就很少,久而久之感情淡漠,更疏于交流了。
3.多数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科学,但是低学历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很犬问题。
在问及“如果你期终考试没有考好,你的家长通常会怎样做”时,73.58%的同学选择的是耐心教导分析原因,16.87%的同学选择的是批评数落,5.33%的同学选择的是体罚,4.24%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关心和其他,说明多数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科学,但是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学历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很大差异,父母学历层次越高,越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耐心教导分析原因)教育孩子,相对学历层次较低的父母较少用批评数落、体罚等方式对待孩子。结果说明现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教育方式方法比较科学。但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
(二)学校环境
1.师生交流不够密切,并且表现出地域性差异。
在问及“当你遇到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时,老师经常找你谈心吗”时,48.49%的学生选择老师有时和其谈心,24.30%的学生选择经常和其谈心,27.21%的学生选择从不和其谈心。国内一项相关调查发现:26.30%的教师认为有“很多”学生经常主动找自己谈心。这一结果和本调查学生认为老师经常找自己谈心的比例很接近,说明师生交流不够密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调查还发现,不同地区的师生交流情况存在差异,乡村学校学生选择“老师经常与其谈心”的最多,往下依次为县城和城区,选择“老师从不与其谈心”的城市学校学生最多,其次为县城和城区,总体上,乡村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最密切,其次为县城,最不密切的是城区老师。是否社会越发达,人们真的就越缺乏交流,这一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2.教师职业素养较高,多数老师能做到教书育人、言行一致。
在问及“除《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外,其他老师在教学中是否给你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时,调查结果显示,63.24%的老师(不包括品德与社会课老师)能经常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34.64%的老师有时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只有2.12%的老师从不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说明多数老师基本能做到教书育人。
在问及“在做人方面,你的老师有没有言行不一的情况”时,调查结果显示,65.2%的老师从来没有过言行不一的情况,29.8%的老师有时有过言行不一的情况,说明多数老师基本能做到言行一致,但是仍有5%的老师经常有言行不一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应该的,因为作为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3.多数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但是在一些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却不能按时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新的课程既考虑了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上都有了改革。本次调查显示《品德与社会》课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受到小学生的普遍欢迎。本次调查显示在问及“你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吗”时,有54.27%的学生选择很喜欢,36.92%的学生选择比较喜欢,5.8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2.94%的学生选择不喜欢。结果说明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还是比较喜欢的,只有极少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
虽然品德与社会课程受到多数同学的欢迎,但是这门课的开课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问及“你们班的《品德与社会》课按时上吗”时,有61.99%的学生认为学校能严格按照课程表上品德与社会课,有8.08%的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挤占,25.69%的学生认为有时被其他课挤占,有4.24%的学生认为学校根本不能按时上《品德与社会》课,有4.24%的学校根本不上。
4.体罚现象时有存在,差生遭受的体罚更多。
调查结果显示,有59.26%的学生从没有遭受过体罚,有37.82%的同学有时会受到体罚,2.91%的同学经常遭受体罚,说明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数据分析还发现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体罚现象更为严重一些,对于优秀生有时遭受体罚的比例是23.05%,但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这一比例上升到54.22%,可见这部分学生遭受的体罚情况更为严重。
(三)社会环境
1.相对于乡村学校,城区学校周围的网吧等娱乐场所较多,学校周边环境有待净化。
在问及“你们学校周边是否有网吧-、电子游戏厅、彩票投注点等娱乐场所”时,21.65%的学生认为学校周边存在这些类娱乐场所,57.02%的学生认为没有这类娱乐场所,21.3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说明部分学校周边存在这类娱乐场所,学校周边的环境有待净化。相对于县城和乡村,城区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相对较多,乡村学校周边的相对较少。
2.学生上网目的比较正确,但存在多元化的趋势
在问及“平时,你上网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时,学生选择查资料的最多04.09%),其次为玩游戏(17.75%),和同学朋友联系(14.94%),看电影、电视(6.53%),看新闻(4.45%),其他(3.67%),还有一些学生表示没有上过网(18.57%)。说明多数小学生的上网目的还比较正确,但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存在进一步分化的可能。
3.学生对大众传媒的作用认识不—致。
在问及“当前电视、网络媒体是否对你的成长有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时,32.4%的同学认为大众传媒对成长总是起到积极作用,59.78%的同学认为大众传媒的作用不好说,有时有积极作用,有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7.82%的同学认为从来没有积极作用。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对当前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的认识很不一致。成长于传媒时代的青少年被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自然包围,这些媒体传播的内容对他们的身心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体中消极因素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他们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
4.电视是小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在问及“平时,你获取时事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什么”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依次为电视电台的新闻节目(54.43%)、报纸(13.96%)、网络(12.46%)、品德与社会课(10.16%)、家长和同学之间的谈话,(4.03%)、学校的广播(3.21%)、其他(1.75%)。其中电视电台成为大众传媒中对学生获取信息最具影响力的渠道。
5.小学生课余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化。
在问及“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你主要做些什么”时,看课外书是学生们的首选。然后依次为帮家长干活、运动、出去玩、听音乐、上校外班、上网、购物、睡觉。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像看书、听音乐、上网等静态活动占了他们课余生活中不小的比例,运动、玩耍等活动比例略显不足,因而教育者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小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安排课外生活方面的指导。
6.校外活动场所缺乏,校外教育开展不够。
虽然很多地方也比较重视发展和规范校外教育事业,兴建了各种青少年活动场所设施,但是这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落实,本调查显示在问及“你是否常去以下地方(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校外图书馆)”时,除了校外图书馆,多数学生很少去一些校外活动场所,有的学生对一些校外教育场所(比如科技馆、博物馆)甚至闻所未闻,对乡村学校的学生,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启示和建议
(一)家庭教育中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家长要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这句话对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家长,应该尽力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的现状。在家庭教育中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加大对家长进行教育的力度,此外社会大环境特别是教育体制应该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社会建立起和谐发展的氛围。
李岚清同志曾指出:“家长必须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教育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孩子怎样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这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对现代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观念和人才观有更多的了解,不仅要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而且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这一点尤为重要。希望社会也能重视对这部分家长的教育和培训。
(二)德育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原因是德育要求一刀切,德育方法生硬,缺乏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理念。研究显示学生的’自身特点、生活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都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并且考虑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教育。比如,如何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教育,如何对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群体进行引导,如何考虑城乡地域差异等问题都是应该引起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渠道作用。
调查显示,一方面学生普遍喜欢品德与社会课,另一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的开课情况不容乐观,根本不上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这一点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今后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监督与管理,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同时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丰富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形式,切实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渠道作用。
(四)净化社会环境,创建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积极向上大众传媒。
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杜会文化环境。要综合运用各种执法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坚决取缔非法出版物市场,查缴和封堵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对学校周边地区和居民社区,要重点清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电视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体。各级电台、电视台要进一步办好少儿频道,开设、办好少儿专栏或专题节目,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使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喜爱的节目。同时进一步加强监管,减少电视节目中涉黄、涉暴、涉案节目的数量,把电视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五)善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规范、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充分说明了当前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制定、落实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免费制度,积极、主动地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保证教育基地的正常运行。要认真做好对已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整顿,做好基层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规划、新建工作。学校要大力开展校外教育,充分发挥校外 教育各种渠道的教育作用。
调查概况
课题组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委托,于2009年4月对全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全国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结构的确定以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为主要依据。在参考国内大量相关相关文献和广泛征求专家、校长和基层教育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上对问卷作了数次修改和补充,最终形成。本文是对其中德育环境部分的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全国6省12个城市48所小学、96个班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共5376名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当前小学生德育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况和总结,目的是了解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环境的建设现状并能提出相应的优化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小学生德育环境状况的现状和特点
(一)家庭环境
1.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深切的关爱,但是这种关心呈现出“重智轻德”的特点。
当前,虽然整个社会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在家庭教育的四周,在现实生活中,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成为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并在教育实践中也较多地体现出来。家长们最关心就是孩子的分数,父母也常把孩子在班上、在年级总分排第几名作为炫耀的资本。本次调查显示在问及“父母最关心你的什么”时,根据百分比从高到低,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学习成绩(42.1%)、身体状况(27.7%)、人品(14.4%)、生活得是否愉快(9.2%)、其他(6.5%)。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关注远高于对孩子的身体状况、人品和生活得是否愉快的关注,说明学习成绩是父母关注的重点,父母对和学生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特别是人品关注不够。
2.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不够密切。
在问及“你的心里话是否和父母说”时,57.26%的学生只是有时和父母说说心里话,只有24.65%的学生能和父母无话不谈,11.34%的学生很少和父母说心里话,有6.96%的学生从来都不和父母说心里话。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在各个方面对父母的依赖都很强,理应和父母关系非常密切,但是调查显示只有24.65%的学生能和父母无话不谈,这一状况应该引起教育者的深思。国内另一项关于青少年亲子关系的调查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说明当前父母交流的方面的确存在问题。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许多家长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与孩子的交流,致使亲子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部分家长(特别是农村孩子的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交流意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农村里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平时正常沟通交流的机会就很少,久而久之感情淡漠,更疏于交流了。
3.多数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科学,但是低学历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很犬问题。
在问及“如果你期终考试没有考好,你的家长通常会怎样做”时,73.58%的同学选择的是耐心教导分析原因,16.87%的同学选择的是批评数落,5.33%的同学选择的是体罚,4.24%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关心和其他,说明多数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科学,但是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学历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很大差异,父母学历层次越高,越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耐心教导分析原因)教育孩子,相对学历层次较低的父母较少用批评数落、体罚等方式对待孩子。结果说明现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教育方式方法比较科学。但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
(二)学校环境
1.师生交流不够密切,并且表现出地域性差异。
在问及“当你遇到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时,老师经常找你谈心吗”时,48.49%的学生选择老师有时和其谈心,24.30%的学生选择经常和其谈心,27.21%的学生选择从不和其谈心。国内一项相关调查发现:26.30%的教师认为有“很多”学生经常主动找自己谈心。这一结果和本调查学生认为老师经常找自己谈心的比例很接近,说明师生交流不够密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调查还发现,不同地区的师生交流情况存在差异,乡村学校学生选择“老师经常与其谈心”的最多,往下依次为县城和城区,选择“老师从不与其谈心”的城市学校学生最多,其次为县城和城区,总体上,乡村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最密切,其次为县城,最不密切的是城区老师。是否社会越发达,人们真的就越缺乏交流,这一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2.教师职业素养较高,多数老师能做到教书育人、言行一致。
在问及“除《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外,其他老师在教学中是否给你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时,调查结果显示,63.24%的老师(不包括品德与社会课老师)能经常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34.64%的老师有时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只有2.12%的老师从不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说明多数老师基本能做到教书育人。
在问及“在做人方面,你的老师有没有言行不一的情况”时,调查结果显示,65.2%的老师从来没有过言行不一的情况,29.8%的老师有时有过言行不一的情况,说明多数老师基本能做到言行一致,但是仍有5%的老师经常有言行不一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应该的,因为作为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3.多数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但是在一些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却不能按时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新的课程既考虑了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上都有了改革。本次调查显示《品德与社会》课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受到小学生的普遍欢迎。本次调查显示在问及“你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吗”时,有54.27%的学生选择很喜欢,36.92%的学生选择比较喜欢,5.8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2.94%的学生选择不喜欢。结果说明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还是比较喜欢的,只有极少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
虽然品德与社会课程受到多数同学的欢迎,但是这门课的开课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问及“你们班的《品德与社会》课按时上吗”时,有61.99%的学生认为学校能严格按照课程表上品德与社会课,有8.08%的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挤占,25.69%的学生认为有时被其他课挤占,有4.24%的学生认为学校根本不能按时上《品德与社会》课,有4.24%的学校根本不上。
4.体罚现象时有存在,差生遭受的体罚更多。
调查结果显示,有59.26%的学生从没有遭受过体罚,有37.82%的同学有时会受到体罚,2.91%的同学经常遭受体罚,说明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数据分析还发现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体罚现象更为严重一些,对于优秀生有时遭受体罚的比例是23.05%,但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这一比例上升到54.22%,可见这部分学生遭受的体罚情况更为严重。
(三)社会环境
1.相对于乡村学校,城区学校周围的网吧等娱乐场所较多,学校周边环境有待净化。
在问及“你们学校周边是否有网吧-、电子游戏厅、彩票投注点等娱乐场所”时,21.65%的学生认为学校周边存在这些类娱乐场所,57.02%的学生认为没有这类娱乐场所,21.3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说明部分学校周边存在这类娱乐场所,学校周边的环境有待净化。相对于县城和乡村,城区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相对较多,乡村学校周边的相对较少。
2.学生上网目的比较正确,但存在多元化的趋势
在问及“平时,你上网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时,学生选择查资料的最多04.09%),其次为玩游戏(17.75%),和同学朋友联系(14.94%),看电影、电视(6.53%),看新闻(4.45%),其他(3.67%),还有一些学生表示没有上过网(18.57%)。说明多数小学生的上网目的还比较正确,但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存在进一步分化的可能。
3.学生对大众传媒的作用认识不—致。
在问及“当前电视、网络媒体是否对你的成长有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时,32.4%的同学认为大众传媒对成长总是起到积极作用,59.78%的同学认为大众传媒的作用不好说,有时有积极作用,有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7.82%的同学认为从来没有积极作用。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对当前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的认识很不一致。成长于传媒时代的青少年被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自然包围,这些媒体传播的内容对他们的身心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体中消极因素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他们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
4.电视是小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在问及“平时,你获取时事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什么”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依次为电视电台的新闻节目(54.43%)、报纸(13.96%)、网络(12.46%)、品德与社会课(10.16%)、家长和同学之间的谈话,(4.03%)、学校的广播(3.21%)、其他(1.75%)。其中电视电台成为大众传媒中对学生获取信息最具影响力的渠道。
5.小学生课余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化。
在问及“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你主要做些什么”时,看课外书是学生们的首选。然后依次为帮家长干活、运动、出去玩、听音乐、上校外班、上网、购物、睡觉。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像看书、听音乐、上网等静态活动占了他们课余生活中不小的比例,运动、玩耍等活动比例略显不足,因而教育者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小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安排课外生活方面的指导。
6.校外活动场所缺乏,校外教育开展不够。
虽然很多地方也比较重视发展和规范校外教育事业,兴建了各种青少年活动场所设施,但是这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落实,本调查显示在问及“你是否常去以下地方(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校外图书馆)”时,除了校外图书馆,多数学生很少去一些校外活动场所,有的学生对一些校外教育场所(比如科技馆、博物馆)甚至闻所未闻,对乡村学校的学生,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启示和建议
(一)家庭教育中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家长要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这句话对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家长,应该尽力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的现状。在家庭教育中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加大对家长进行教育的力度,此外社会大环境特别是教育体制应该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社会建立起和谐发展的氛围。
李岚清同志曾指出:“家长必须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教育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孩子怎样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这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对现代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观念和人才观有更多的了解,不仅要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而且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这一点尤为重要。希望社会也能重视对这部分家长的教育和培训。
(二)德育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原因是德育要求一刀切,德育方法生硬,缺乏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理念。研究显示学生的’自身特点、生活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都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并且考虑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教育。比如,如何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教育,如何对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群体进行引导,如何考虑城乡地域差异等问题都是应该引起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渠道作用。
调查显示,一方面学生普遍喜欢品德与社会课,另一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的开课情况不容乐观,根本不上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这一点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今后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监督与管理,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同时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丰富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形式,切实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渠道作用。
(四)净化社会环境,创建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积极向上大众传媒。
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杜会文化环境。要综合运用各种执法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坚决取缔非法出版物市场,查缴和封堵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对学校周边地区和居民社区,要重点清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电视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体。各级电台、电视台要进一步办好少儿频道,开设、办好少儿专栏或专题节目,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使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喜爱的节目。同时进一步加强监管,减少电视节目中涉黄、涉暴、涉案节目的数量,把电视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五)善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规范、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充分说明了当前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制定、落实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免费制度,积极、主动地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保证教育基地的正常运行。要认真做好对已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整顿,做好基层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规划、新建工作。学校要大力开展校外教育,充分发挥校外 教育各种渠道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