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sh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内出版机构对融合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得培养具有融合思维的全媒体复合型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成为出版机构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最终实现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升级的第一步。在此前提下,笔者以个人实践经验从强化版权意识、掌握传统出版业务、理解数字专业壁垒、巧用生产工具、尊重人才五个方面思考了出版机构如何培养并留住数字出版专业人才。
  关键词:数字出版 人才培养 融合发展
  伴随着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和相关部门多措并举,为数字出版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内出版机构在如此利好的环境下将持续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在产品形态、服务模式、平台渠道、管理机制等方面发力,都需要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贡献。对于出版机构来说,编辑出版学是一门有规律、有实践、有发展的应用学科,目前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一直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出版机构却往往意识不到数字出版专业同样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科,甚至要求更高,需要在掌握传统出版编辑学的基础上,延伸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产品设计、互联网运营等专业或细分领域。随着媒体融合发展迈向纵深,行业对数字出版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融合思维的全媒体复合人才才能帮助出版机构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积累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收获丰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升级。“数字出版具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巨大潜力。高质量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关键在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带来了关于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那么,出版机构应该如何培养数字专业人才呢?
  一、版权意识是融合发展的基础
  我国版权保护意识氛围越来越浓厚,但依然弥漫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分享”风气。长期以来出版机构对版权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数字版权方面,有的出版机构只有在制式合同上提一句“电子版权”或“数字版权”等模糊表达的语句,很多出版从业人员还存在着对版权、数字版权概念模糊不清、使用不当的现象。在这个融合发展飞速的数字信息时代,数字产品的迭代更加快速,形态更加丰富,需求更加迫切,更加加剧了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可能性,要知道著作权人是内容的生命之源,生命无法存活,何来文化自信?有效处理好数字环境下的数字版权管理问题是营造数字出版业务良好生存环境、寻求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1]
  按照相關法律规定,数字出版业务应先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再使用,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不少出版机构是先使用再签授权书,甚至不再跟进授权情况。有的没有著作权人许可直接使用,或者授权了部分权限,但使用了其他权限;有的是超期使用作品;更令著作权人心寒的是,出版机构使用了版权内容还不支付版权使用费用。一旦发生纠纷,没有赢家。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提出加大侵权行为惩戒力度。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明确了故意侵权可要求惩罚性赔偿,更是为出版机构敲了警钟。
  出版机构中人人都应具有强烈的版权意识,在生产过程中时刻遵守行为准则,尤其是数字编辑应具有强大的数字版权管理能力,不仅拥有将制式合同中数字出版产品授权的内容、形式、范围、期限、收益分成比例等详细描述的能力,以应对数字产品和传统出版物授权绑定的情况,增加数字产品的长尾收益;更应该拥有强大的数字版权的管理逻辑,为出版机构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未来,数字编辑还应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能力,为中国数字出版参与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二、扎实的传统业务逻辑是基础
  出版机构在培养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道路上,一般是内部人员转岗、外部专业人员招聘两种方式。出版行业总是说“内容为王”,对于传统出版机构来说,作者和编辑就是出版机构生命力的源泉。数字编辑生产的是数字作品,更是数字内容。有的数字编辑没有一线的生产经验,要么自身无法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资源,要么对作者、编辑不能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无法有效沟通。长此以往作者和编辑会产生抵触情绪,使得基础数字业务都无法展开,更无法实现数字产品的创新,如此一来出版机构的数字业务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数字编辑了解了出版机构的业务流程后,也能逐渐掌握出版机构的优势资源。就以现在的IP运营为例,大批出版机构以传统出版物内容为依托,挖掘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希望实现内容的二次开发,如果数字编辑连出版机构的内容资源都不了解,如何加以合理利用?实现数字产业融合,使效益最大化,不仅需要对行业形势、最新资讯有准确的判断和了解,更需要有对内容资源的精准把握和独到眼光。对于外聘的数字编辑也是如此,充分地了解现有出版机构业务流程、内容资源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实战技能。否则,外聘的数字编辑在电脑前闭门造车,只能造出大量的重复内容——大量同质化的资源得不到高效配置,数字产品生产效率低下,质量不足,不仅无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将严重影响数字出版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部分出版机构和传统编辑,对数字出版的态度是消极的、抵制的。实际上,数字出版业务开展得好的出版机构往往其传统出版业务也是行业佼佼者。孙寿山通过调研发现,传统出版单位以推动转型升级为契机,推进融合深度发展,数字化业务比重逐年增加,已经形成纸质产品和数字产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2]
  三、认识到专业壁垒是人岗匹配的前提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编辑出版的工作面日益广阔,除了传统的策划编辑、文字编辑,数字编辑、电子编辑、网络编辑、动漫编辑、影视(像)编辑等多媒体数字化编辑也出现在各个出版机构的人员配置中,数字编辑的各种细分岗位层出不穷。数字编辑是一种统称,实际上他们每个人的分工不同,要求掌握的技能也不尽相同。一方面,出版机构对数字编辑的配置要统筹兼顾,面向数字出版的全产业链特征,强化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对全产业链要素的认知、识别和融合运用;另一方面要求数字编辑职责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定位应切实与行业需求吻合,出版机构在数字出版职位设置过程中应精准、专业,把握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尺度。   作为数字业务部门的领导,应具有明确发展路径并引导方向的能力,制定顶层规划的能力,整理与吸引优质资源的能力,这也是出版机构最稀缺的数字出版人才资源。数字业务部门决策者顶层规划的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需要有明确判断出版机构数字出版人员构成的能力,毕竟不同出版机构对数字人员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不同方向的岗位具体如何分配,针对每个人具体的能力如何调整,都需要从中调节;优秀的数据分析与管理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数据是判断的依据,真实准确的数据才能帮助出版机构做出决策,提高数字产品的创新能力和运营能力;制定规范的制度与执行标准才能帮助出版机构更好地管理数字产品资源和数字版权资源等数字资产,如何建立适用出版机构的规范与标准,如何推行这套制度与标准,也是数字业务部门决策者需要从中斡旋的。
  数字编辑分工可以分为四个方向,即产品方向、运营方向、市场方向、技术方向[3],但是各个方向的岗位设置却有很多可能,如内容策划人员、产品设计开发人员、美术设计人员、图像编辑人员、新媒体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数字资源管理人员、数字版权管理人员、信息化软件开发人员、运维人员,每种岗位在不同方向中的具体工作不同,既独立又融合。比如,内容策划人员和市场运营人员在产品方向上需要挖掘用户需求,策划数字产品,同时产品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和美术设计人员共同将创意转化为数字产品;在运营方向上,市场营销人员需要调研竞品,收集用户的活跃度、转换率及用户画像等数据,新媒体人员则负责引流及维系用户,运维人员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在市场方向上,市场人员负责开拓及维系各类渠道,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达到产品销售目的;在技术方向上,出版机构往往采用委托专业技术公司的形式,这里暂且不赘述,但是需要强调的,出版机构需要一个类似产品经理的角色,梳理、沟通出版机构和技术公司的需求,最终实现出版机构的数字化、信息化。
  面对数字业务,不论任何岗位,数字编辑都需要具有分析、思考、沟通等体现综合素质的通用能力。相较于传统出版的线性产业结构,数字出版产业链更为复杂,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在各个环节密切配合,精诚合作。数字出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数字出版编辑人员往往是复合型人才,出版机构由于长期缺少符合需求的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其在内容生产、传播服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就会表现为创新的手段和方法不够突出,数字成果转化完成度不够等不足。因此要重视数字编辑的岗位设置,做到人岗匹配,将数字出版人才这一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
  四、使用工具解放生产力是加分技能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要在“十四五”进一步推动出版融合并保持数字出版业持续高速发展,必须依赖一大批合格的数字出版人才,尤其是具有“互联网+”与媒介融合思维,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运营,能够利用多终端进行出版创新的高端人才。[4]通过研究发现,处于转型期的传统出版业更强调人才的技能养成。[5]在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业界实践中,传统出版业在重视人才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加强调人才创作工具的运用能力,且在定位与经营转型过程中,强化了传统出版业对人才数字化创作工具运用能力的诉求。
  新的产业环境要求新型数字出版人才拥有完善的信息化工具使用的职业素养。不论是问题分析能力,还是数据分析、沟通能力,都需要以信息化工具体现出来,以最基本的Microsoft 0ffice三件套来说,熟练使用其自动化功能可以大幅度提高数字编辑的工作效率,但仅这一条就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不论是产品设计、视觉可视化设计,还是图形图像处理、音视频编辑,都要明确自己应该用什么软件,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这也是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当然,互联网时代同类产品竞争激烈,不論工具种类如何,使用得当完成任务才是使用工具的目标,话虽如此,熟练掌握行业主流工具还是有必要的,毕竟其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成本更低。出版机构可以从数字产品生产流程入手,针对不同环节的信息化工具开展培训,在日常思想政治素养和意识形态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数字编辑的实用性。
  五、尊重人才的职业理想与追求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面对数字编辑人员管理时,出版机构往往感到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打开求职网站,会发现出版机构对数字编辑的需求是很旺盛的,其待遇也相较于传统出版有一定增幅,但同互联网或金融企业相比,还是略显紧促。从事出版行业的人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热爱,对出版行业没有感情的从业者是无法真正沉淀下来的。尤其数字编辑从业人员大部分是更加年轻的一辈,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职业理想与追求。出版机构虽无法提供高薪,但能够持续提供良好的平台和职业发展。
  和传统出版物是传统编辑的孩子一样,数字产品是数字编辑的孩子,每每策划并实现一个数字产品,数字编辑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他们通过这些数字产品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才是出版机构留住数字人才的关键。
  六、结语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考核激励机制、推动数字编辑职称评定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国内众多高校均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共同建立“全国高校数字出版联盟”。出版机构、企业也纷纷推出系列项目,除企业主体外,近年来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领域的校企合作、各方协同也不断推进,主管部门也积极介入,将数字出版人才纳入人才评价体系。在政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对于出版机构来说,在领会相关政策的同时,应做好自身的内部调整,在优势资源的加持下,拥抱市场机会,更加顺畅地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加强数字人才的基础业务培训,承认数字人才的专业能力,人岗匹配,这是完成数字转型并实现产业升级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闫玉刚,宫承波.直面时代需求,加强数字出版人才三种能力的培养[J].出版广角,2018(10).
  [2]孙海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进一步提高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水平[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3-09.
  [3]王晓光,王俊芳.基于招聘信息的我国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6(10).
  [4]段弘毅.我国数字出版人才现状与需求分析[J].出版科学,2017(3).
  [5]吴炜华,张守信.面向智能传播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定性比较研究[J].现代出版,2020(2).
  (作者单位系北京出版集团)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编辑学会在编辑人才培养与成长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十大优秀出版编辑”评选为代表的一系列活动展现了我国出版业新编辑的风采,进一步激励了广大编辑队伍,培养出了更多專家型编辑、学者型编辑,也形成了编辑队伍中见贤思齐、见德思齐的良好风尚。从中国编辑学会评选出的“十大编辑”身上,笔者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编辑和编辑家成长的主观要素,至少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忠诚于党的编辑出版事业  
摘 要:跨入新时代的传统出版业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机。作为体现出版业核心价值的编辑,如何在媒体融合中抓住机遇、突破困境,是一个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探讨了编辑能力与素质提升的若干途径,以期能为编辑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编辑素质 素质提升 编辑能力  编辑承担着出版社日常选题策划、编审管理、辅助发行等工作,是出版社的核心人员。编辑的综
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词,文化改革发展必须聚焦这一主题。对于出版行业而言,高质量关联着内容、市场、产业、机制、人才等多个维度,其中,最关键的是内容的高质量。策划编辑作为提供出版内容的核心力量,必须以谋划高质量选题、提供高质量内容为坚守的目标,从意识导向及实施环节中不断渗透高标准,以实现高质量出版。本文以策划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为切入点,从高站位、高谋略、高层次、高效率、高保障五
马万水,河北深县人,1950年全国劳动模范。曾任河北龙烟铁矿“马万水小组”组长,东采矿部副主任,龙烟钢铁公司井巷工程公司副经理。1949年,马万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当工人,当时龙烟铁矿是我国第一批恢复生产的大型铁矿,但因为种种原因,被破坏得几乎无法开展生产。马万水靠着在废墟中找来的废旧钢钎和锤头,用树干当锤把,肩扛手抬运碴,带领工友开始了第一班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两个一以贯之”等重要论述之后,笔者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这些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起来,处理好党组织、董事会、经营层等各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做到权责边界清晰、机构运转协调、相互制衡有效,形成“1+1+1>3”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充分体现我们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优势。
【摘 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目前我们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方面来源的知识量膨胀更新速度都很快,单纯靠课堂上教师的传授讲解已经不足以满足人类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了。“翻转课堂”是教育信息化浪潮下的必然趋势,它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合适的,其可行性很高。 “翻转课堂”可以全面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了学生
期刊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这是企业的共识。因此,许多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培训,把员工综合素质提升作为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从培训方案制定到搭建各种平台,可谓是费尽心思,然而培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何?根源主要是很多员工不愿学,也就是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近日走访了一些企业员工,认为员工学习动力不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漫灌式”的培训模式,与不同技术层级员工的培训需求不匹配,降低了员工的学习热情;二是“静坐式”的听课培训,不但形式陈旧,而且内容局限在理论层面,枯燥又乏味;三是“假想式”的培训,学用脱节,让
【摘 要】中国画和中国书法艺术其本身都有着独特的审美内涵,彼此之间可以是独立的,但又是彼此作用,影响的。文章重点进行了中国书法与中国画之间的对比。  【关键词】中国书法;中国画;对比  中国书法与中国画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起源都是来自于同样的文化背景,除了其体现的工具相同之外,都是视觉形态上的艺术,在笔墨的运用、线条的节奏、内涵的创作以及生命形态的投注层面上都有非常
期刊
马恒昌,辽宁辽阳人,1950年在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48年沈阳解放后,马恒昌进入沈阳第五机床厂成为一名车工,并当选为车工一组组长。当时工厂正在攻关制造高射炮闭锁机,任务的要求高,完成的时间急,工厂把此任务交给了马恒昌率领的小组,冒着敌机的轰炸骚扰,马恒昌带领小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总工会践行“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以“拼、抢、实”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紧扣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开创政治引领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