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香的蚌肉!
贻贝安闲地躺在海底的沙地上,张开贝壳,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餐。它白嫩的胃有节奏地蠕动着,海水流过去,浮游生物留下来。
小海獭看得眼馋,伸出前爪,对准贻贝,用力一抓。它也想吃午餐了。
贻贝吓了一跳。哪儿来的小毛爪子,这么没有礼貌!
它赶紧松开肌腱,啪,关上了贝壳。
哎哟!小海獭疼得差点叫出声来。
右前肢的指尖上,立刻挂上了一个扇形的白色贝壳。小海獭在海水里拼命甩动手指,没用,贝壳越夹越紧。
当小海獭还是宝宝、趴在妈妈怀里时,妈妈常常一边喂奶一边吃贻贝,吃得那么香甜,从来没见它夹到过手呀。怎么,自己长出了牙齿,想尝尝妈妈的食物,一伸手却吃了苦头。
小海獭哭丧着脸,浮上海面去找妈妈。
海獭和生活在岸上的黄鼠狼是近亲,却有一条扁尾巴,占去身体的四分之一,好像控制方向的舵,后腿脚趾间有宽大的蹼,如同两把桨,游动起来,舵桨配合默契,快得很呢。
妈妈在哪里?
小海獭转动着脑袋,四下张望。晶亮的水滴,顺着毛发,像一把散了串的珍珠,飞向空中,又溅落到海里。
多好的皮毛,一点儿水也不沾!
小海獭很为自己的家族感到骄傲。和有着几千万年历史的鲸、海狮和海豹不同,海獭是最后一个从陆地进入海洋的哺乳动物,用了五百万年的时间,为自己进化出了一身温暖的皮毛大氅。这可不是一般的皮毛,外层是深色的粗毛,涂满了油脂,海水碰到它,便滚落下去,不会在皮毛上停留:里层是浅色的软毛,围绕在粗毛的根部。每根粗毛都配了几十根细绒毛,所以,海獭的皮肤才不会被海水沾湿呀。
数一数,海獭身上每一平方厘米就有十多万根毛发,比人类全身的毛发加起来还多,真乃世界之最!
哦,海藻林旁边那个熟悉的身影,不正是妈妈吗。
海藻林是海洋森林。身材修长的海藻,在湛蓝的海水里,舒展着柔软的枝条,从海底一直长到海面,高达百米。海獭妈妈喜欢海藻林,因为这里有它最心爱的食物——海胆。
世界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圈。
浑身长刺的海胆,像一只刺猬,专门啃咬海藻的根,海藻成林的地方,海胆也成群。海胆多了,海藻就少。失去了海藻林,海獭住在哪里?每天晚上,它们要裹着海藻睡觉呢。所以,在海獭的食物中,百分之七十是海胆。
此刻,海獭妈妈正惬意地仰面躺在水上,把肚皮当作饭桌,摆出了海鲜大餐。起伏的海浪像一把舒适的摇椅,妈妈在摇晃中享受着美味佳肴。渴了,就歪过头去,喝一口身边的海水。海獭不怕咸,它的肾特别大,吸收了水分后,再把多余的盐从身体里排泄出去。
小海獭委屈地把夹着贝壳的前掌,伸到妈妈的肚皮上。
妈妈抓住贻贝,对准搁在肚子上的石块一敲,贝壳开了。
小海獭的前掌获得了自由,高兴地在海水里翻了个跟斗。
啊,妈妈是用石头对付贻贝的,这很容易。
小海獭潜到海底,也去找石头。海獭是天生的游泳家和潜水家,一口气可以潜到百米以下。海底到处都是石块。太大的,拿不动,太小的,使不上劲。终于找到一块不大不小,正好一把抓住。有了开壳的工具,即便软体动物们藏在硬壳里,也不怕吃不到了。
小海獭很开心。
它像妈妈一样,也脸朝天躺在海面上。把一个海蛎子放在肚皮上,举起手里的石块,使劲敲打。
水花四溅。
每敲打一下,海蛎子都深深陷进小海獭油滑的皮毛里。
小海獭的肚子都酸了,海蛎子还是海蛎子,贝壳紧紧地关闭着,连条缝也没有。
海獭妈妈斜了儿子一眼,不禁暗自发笑。软肚皮碰硬贝壳,怎么能砸得开?
海獭虽然有世界上最温暖柔软的皮毛,身体内部却没有保暖的脂肪层,只能靠不断进食给身体补充热量。每天要吃身体重量三分之一的食物,在冰冷的海水里才不会被冻僵。小海獭的体重有20千克了,一天至少应该吃五六千克海鲜,才能维持生命。像它这样蛮干下去,恐怕连半千克也吃不到嘴。
妈妈漂到小海獭旁边,几乎和它并排躺着。妈妈放平了肚子上的石砧板,举起了浑身长刺的紫海胆。海獭妈妈真是位熟练的厨师,掌起掌落,刺猬般的海胆,转眼工夫成了一顿美餐。
妈妈把那堆剥好的海鲜送进嘴里,鲜美的汁水顺着它的下巴滴进海水里。
小海獭馋得直咽口水,忍不住也把前掌伸过去。一小块,只要小小的一块。
它乞求地望着妈妈。
啪,它的前掌被打了回来。
想吃海鲜?自己剥呀!
避开孩子可怜的目光,海獭妈妈硬着心肠继续大嚼大咽。连海鲜壳都不会剥的海獭,怎么在海洋里生活?给了孩子不劳而获的可能,就是剥夺了它们克服生存困难的动力和勇气。
迁就一时,耽误一世。
爱孩子,就得让它自己去面对生活的难题。
妈妈吃完午餐,潇洒地做了几个优美的侧滚翻,让流动的海水冲掉手上、身上的海鲜汁,洗得干干净净。
妈妈连手都洗过了,哪里还有吃现成海鲜的指望?
只好自己动手喽。
这次小海獭看清楚了:扁石块平放在肚皮上,把海鲜举起来去砸砧板,硬碰硬!
它找到一只海蜗牛,像妈妈一样,用尽全身的力气,对准石砧板,使劲一砸。蜗牛壳立刻被震得粉碎,像一把粗砂全部嵌进蜗牛肉里。碎壳海鲜在嘴里嚼得咯吱作响,小海獭还是非常高兴,自己也会使用工具了!
小海獭不再害怕挨饿,它离开了妈妈,自信地游向远处的海洋。碎壳海鲜当然不太好吃,它就动脑筋改善开壳技术。这一次,捞上来的是扇贝。横着敲敲,又竖着敲敲,哗,扇贝开了!两片完完整整的壳中间,是一堆白嫩的贝肉。噢,原来敲击中缝是打开贝壳的最佳位置。
办好海鲜餐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小海獭渐渐学会了,用不同的石块对付不同的猎物,用不同的敲击技术打开不同的海鲜壳。顺手的工具,用完后藏在腋下的皱褶里,随时可用。
太阳慢慢落进海里。
天上水里都被染成一片橘红,浅褐色的小海獭也成了金铜色的。它拉过一堆绿色的海藻,把自己裹在里面,它想睡觉了。
橘红的海水轻轻推动着水藻,来回摇晃着,像一只温柔的摇床。小海獭喜欢这里,它不希望,在睡眠中被海水冲走,明天醒来是一片陌生的海洋。绿色的海藻像码头上的一根根缆绳,系住了它的身体。
小海獭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为了用好海藻缆绳这个工具,它也练习了很长时间呢。
贻贝安闲地躺在海底的沙地上,张开贝壳,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餐。它白嫩的胃有节奏地蠕动着,海水流过去,浮游生物留下来。
小海獭看得眼馋,伸出前爪,对准贻贝,用力一抓。它也想吃午餐了。
贻贝吓了一跳。哪儿来的小毛爪子,这么没有礼貌!
它赶紧松开肌腱,啪,关上了贝壳。
哎哟!小海獭疼得差点叫出声来。
右前肢的指尖上,立刻挂上了一个扇形的白色贝壳。小海獭在海水里拼命甩动手指,没用,贝壳越夹越紧。
当小海獭还是宝宝、趴在妈妈怀里时,妈妈常常一边喂奶一边吃贻贝,吃得那么香甜,从来没见它夹到过手呀。怎么,自己长出了牙齿,想尝尝妈妈的食物,一伸手却吃了苦头。
小海獭哭丧着脸,浮上海面去找妈妈。
海獭和生活在岸上的黄鼠狼是近亲,却有一条扁尾巴,占去身体的四分之一,好像控制方向的舵,后腿脚趾间有宽大的蹼,如同两把桨,游动起来,舵桨配合默契,快得很呢。
妈妈在哪里?
小海獭转动着脑袋,四下张望。晶亮的水滴,顺着毛发,像一把散了串的珍珠,飞向空中,又溅落到海里。
多好的皮毛,一点儿水也不沾!
小海獭很为自己的家族感到骄傲。和有着几千万年历史的鲸、海狮和海豹不同,海獭是最后一个从陆地进入海洋的哺乳动物,用了五百万年的时间,为自己进化出了一身温暖的皮毛大氅。这可不是一般的皮毛,外层是深色的粗毛,涂满了油脂,海水碰到它,便滚落下去,不会在皮毛上停留:里层是浅色的软毛,围绕在粗毛的根部。每根粗毛都配了几十根细绒毛,所以,海獭的皮肤才不会被海水沾湿呀。
数一数,海獭身上每一平方厘米就有十多万根毛发,比人类全身的毛发加起来还多,真乃世界之最!
哦,海藻林旁边那个熟悉的身影,不正是妈妈吗。
海藻林是海洋森林。身材修长的海藻,在湛蓝的海水里,舒展着柔软的枝条,从海底一直长到海面,高达百米。海獭妈妈喜欢海藻林,因为这里有它最心爱的食物——海胆。
世界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圈。
浑身长刺的海胆,像一只刺猬,专门啃咬海藻的根,海藻成林的地方,海胆也成群。海胆多了,海藻就少。失去了海藻林,海獭住在哪里?每天晚上,它们要裹着海藻睡觉呢。所以,在海獭的食物中,百分之七十是海胆。
此刻,海獭妈妈正惬意地仰面躺在水上,把肚皮当作饭桌,摆出了海鲜大餐。起伏的海浪像一把舒适的摇椅,妈妈在摇晃中享受着美味佳肴。渴了,就歪过头去,喝一口身边的海水。海獭不怕咸,它的肾特别大,吸收了水分后,再把多余的盐从身体里排泄出去。
小海獭委屈地把夹着贝壳的前掌,伸到妈妈的肚皮上。
妈妈抓住贻贝,对准搁在肚子上的石块一敲,贝壳开了。
小海獭的前掌获得了自由,高兴地在海水里翻了个跟斗。
啊,妈妈是用石头对付贻贝的,这很容易。
小海獭潜到海底,也去找石头。海獭是天生的游泳家和潜水家,一口气可以潜到百米以下。海底到处都是石块。太大的,拿不动,太小的,使不上劲。终于找到一块不大不小,正好一把抓住。有了开壳的工具,即便软体动物们藏在硬壳里,也不怕吃不到了。
小海獭很开心。
它像妈妈一样,也脸朝天躺在海面上。把一个海蛎子放在肚皮上,举起手里的石块,使劲敲打。
水花四溅。
每敲打一下,海蛎子都深深陷进小海獭油滑的皮毛里。
小海獭的肚子都酸了,海蛎子还是海蛎子,贝壳紧紧地关闭着,连条缝也没有。
海獭妈妈斜了儿子一眼,不禁暗自发笑。软肚皮碰硬贝壳,怎么能砸得开?
海獭虽然有世界上最温暖柔软的皮毛,身体内部却没有保暖的脂肪层,只能靠不断进食给身体补充热量。每天要吃身体重量三分之一的食物,在冰冷的海水里才不会被冻僵。小海獭的体重有20千克了,一天至少应该吃五六千克海鲜,才能维持生命。像它这样蛮干下去,恐怕连半千克也吃不到嘴。
妈妈漂到小海獭旁边,几乎和它并排躺着。妈妈放平了肚子上的石砧板,举起了浑身长刺的紫海胆。海獭妈妈真是位熟练的厨师,掌起掌落,刺猬般的海胆,转眼工夫成了一顿美餐。
妈妈把那堆剥好的海鲜送进嘴里,鲜美的汁水顺着它的下巴滴进海水里。
小海獭馋得直咽口水,忍不住也把前掌伸过去。一小块,只要小小的一块。
它乞求地望着妈妈。
啪,它的前掌被打了回来。
想吃海鲜?自己剥呀!
避开孩子可怜的目光,海獭妈妈硬着心肠继续大嚼大咽。连海鲜壳都不会剥的海獭,怎么在海洋里生活?给了孩子不劳而获的可能,就是剥夺了它们克服生存困难的动力和勇气。
迁就一时,耽误一世。
爱孩子,就得让它自己去面对生活的难题。
妈妈吃完午餐,潇洒地做了几个优美的侧滚翻,让流动的海水冲掉手上、身上的海鲜汁,洗得干干净净。
妈妈连手都洗过了,哪里还有吃现成海鲜的指望?
只好自己动手喽。
这次小海獭看清楚了:扁石块平放在肚皮上,把海鲜举起来去砸砧板,硬碰硬!
它找到一只海蜗牛,像妈妈一样,用尽全身的力气,对准石砧板,使劲一砸。蜗牛壳立刻被震得粉碎,像一把粗砂全部嵌进蜗牛肉里。碎壳海鲜在嘴里嚼得咯吱作响,小海獭还是非常高兴,自己也会使用工具了!
小海獭不再害怕挨饿,它离开了妈妈,自信地游向远处的海洋。碎壳海鲜当然不太好吃,它就动脑筋改善开壳技术。这一次,捞上来的是扇贝。横着敲敲,又竖着敲敲,哗,扇贝开了!两片完完整整的壳中间,是一堆白嫩的贝肉。噢,原来敲击中缝是打开贝壳的最佳位置。
办好海鲜餐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小海獭渐渐学会了,用不同的石块对付不同的猎物,用不同的敲击技术打开不同的海鲜壳。顺手的工具,用完后藏在腋下的皱褶里,随时可用。
太阳慢慢落进海里。
天上水里都被染成一片橘红,浅褐色的小海獭也成了金铜色的。它拉过一堆绿色的海藻,把自己裹在里面,它想睡觉了。
橘红的海水轻轻推动着水藻,来回摇晃着,像一只温柔的摇床。小海獭喜欢这里,它不希望,在睡眠中被海水冲走,明天醒来是一片陌生的海洋。绿色的海藻像码头上的一根根缆绳,系住了它的身体。
小海獭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为了用好海藻缆绳这个工具,它也练习了很长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