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新课程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在职地理教师的素质是地理课程改革成功实施的关键。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新课程对中学地理教师的新要求,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地理新课程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要求,分析了新课改过程中地理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并从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理念更新、知识更新、提高教学技能、增强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开展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中学地理课程 教师继续教育
引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的改革拉开了帷幕,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程培养理念具有全新的意义,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中学地理课程。新课程的实施,对在职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使教师掌握《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方法和技能;如何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当中,更好地适应中学地理教学的工作,是目前在职教师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教师教育状况的调查,找到在职地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从而结合问题,找到对在职中学地理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关注人类发展的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了时代特色和要求重视现代地理技术与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并与区域发展和社会性实践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突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强调实践与应用,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传道者,更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1]。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要求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2]。
(2)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有个性地学习,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日常教学中能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求的多样性,课本理念中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三个维度来进行教学。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内容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法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考虑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
(6)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的活动的对象,是学的活动的主体。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分数论英雄。新课程提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举措,定性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和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3]。对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技能的形成与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行评价,同时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2 中学地理教师现状调研
本研究以江西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江西省部分地区中学对地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了解现状,发现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育事业。
2.1江西省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教师被普遍视为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人们相信只有教师批判性地检讨自己的信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教育改革方案的需求后,教育改革才可能发生。但教师的改变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教师知识、能力、方法、信念、观点、态度、行为等各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4]。因此,调查主要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对中学地理教师展开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确定南昌铁路一中、南大附中、南昌十三中、杨歧中学、彭高中学、上栗镇中、上栗二中、湖云中学的地理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收回问卷54份,问卷回收率为98.2%,其中有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0.9%。问卷调查以及访谈问题见附录。
对于开放性问题“您认为地理课程教材在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的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地理教具不完备,缺乏电脑、教学素材等(有48%的教师提到)。在第二位的是:评价方式问题,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以分数论英雄,教师对学生没有自主评价权(有46%的教师提到)。总体上说,教师急切盼望出台新的评价举措。在第三位的是:中考不考地理,学校对地理科不重视学生地理学习不重视,(有38%的教师提到)。在第四位的是:教师发展问题,如制作课件有困难,渴望了解新理论、新信息,渴望交流,想知道如何写作等(有32%的教师提到)。在第五位的是:所教班级多、人数多,活动不宜开展(有28%的教师提到)。其他还有讲公开课加重教师负担、学生地理兴趣培养等问题。
2.2江西省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2.2.1学历层次偏低。
从学历情况分析,大专及以下的学历占58%,这一部分分析得知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理论知识比较弱,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即对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研究方法、以及新课程的理论应加强学习。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有待提高,特别是针对中学教师的教育硕士从199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0年,但在职中学地理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少,可见地理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
2.2.2教师非专业化问题严重,教师的知识结构未及时更新。
从教师任教情况分析,有42%的教师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学非所用,兼职教师近64%,地理教师的非专业化问题严重,使教师素质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2.3地理教学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少。
通过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多数教师使用过计算机,但只有14%的教师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有50%的教师只是偶尔使用,而有36%的教师从未用过。使用过计算机的教师只是制作简单的文本和展示一些画面,在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方面仍较欠缺。分析得知,一方面是有些教师根本不会使用学校的多媒体计算机,这是由于教师自身能力有限;另外一方面有些学校不具备多媒体计算机等其他先进的教学设施。
在教学方法上,有近40%的教师仍采用讲授法为主,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这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分析原因,是中学地理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地位和待遇可能相对较低,而且中学地理是副课,地理教师的教学成就感也不是很强。
2.2.4教育理念陈旧
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要求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记忆。以为记好了就可以了,也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这说明目前中学地理教师还没有好好发挥地理教育的众多功能和作用,包括地理教育的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作用等。分析原因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
2.2.5地理教学研究能力弱
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70%的教师对地理教学科研有主动意识,但教研能力相对薄弱。在调查的50名教师中,有近33%的教师既没有订阅地理杂志也没有进行过教学研究;有近12%的地理教师没有写过地理教学方面的文章;在写过文章的教师中发表或获奖的还不足20%,说明地理教育科研的质量相对较低,教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有11位没写过地理文章的教师同时也没有订地理杂志,有15人订有杂志但没有写过文章,只有4人没有订杂志但写过地理文章。由此可得出,订阅地理杂志与进行教学研究之间成正相关,经常阅读地理杂志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应以科研促课改,以课改促提高。
2.2.6评价方式单一
在座谈中,很多教师对“课程的改革的成败在教师”的说法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的是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两个方面。许多教师在座谈时谈到,他们内心是拥护改革、希望改革的,他们也反对灌输和机械训练。但目前的现实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以分数认英雄,教师对学生没有自主评价权(有46%的教师提到),这是因为一切为了“分数”的教学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于目前中考不考的科目,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不重视。
3 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建议
调查分析可知,地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而新课程的实施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是知识结构,地理教师不但应具有地理专业知识结构,还应该了解学科前沿,不断扩大与地理相关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是能力结构,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地理新课程的整合能力,组织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及地理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等。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在职中学地理教师应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5]。因此,开展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意义深远,进一步推进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迫在眉睫。
3.1重视地理教学,全面提升地理学科地位。
专业不对口、兼职教师多、教具缺乏等问题比较普遍,其实质是地理学科不受重视的表现。地理学科地位低,应该说有多方面原因,如原来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地理学科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地理教师的素质低、教法落后,学生缺乏兴趣等等。所以从学校层面来说,健全教学设施,提供教具等,提高地理学科地位,可以加大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动力。
3.2鼓励学历补偿教育。
学校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鼓励中学地理教师进行学历补偿教育。教师的生活是清贫的,继续教育所需的成本可本着“三个一点”的原则,即按“政府解决一点、学校筹措一点、个人分担一点”的原则,由利益三方共同承担。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成本由三方共同负担是合情合理的。同时,这既可以避免教师因背负过大的经济压力而不得不放弃的尴尬,也可以避免因政策规定“受迫学习”而产生的心理抱怨[6]。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南大附中,该校每年都会鼓励中学教师就读教育硕士,并报销部分学费。
3.3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要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前沿的地理学知识和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规范培训。通过集中、强化学习,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各学校要创造条件,并大力支持,给广大地理教师提供更多参加规范培训学习的机会。[7]当然另外一方面也可邀请名师讲座。而这两方面做得很好的是杨歧中学,杨歧中学每个学期会有两次去参加市举行地理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培训,也会不定期地邀请兄弟院校的名师讲座。
3.4教师学习现代地理学知识,进行充电。
教师的知识应该得到及时的更新,教师本人应该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参加各级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来学习现代地理学知识,专题讲座可以是以某个热点问题进行。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是上栗二中,每个学期会请兄弟院校在现代地理学知识方面掌握得很好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5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
参加各级地理教师基本技能竞赛,通过观摩相互学习,也是个提高的较好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求教师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善于思考和总结,把新的东西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进而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是湖云中学,该校每个学期每个教师都要听其他教师的课,总共要十五节,进行教学竞赛、教学观摩。在一个星期听完的课,会组织听课教师在星期五晚上进行评课,说教师教学过程的优点、缺点,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对于现代教育手段的学习,除了正常上课时间,学校会在每天下午的固定时间开放计算机室,有教师辅导,让教师学习计算机的运用。
3.6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知识,增强科研能力。
参加经常性的校内教研活动、县(区)级或市级教研活动,以及经常听取有关专题讲座等,对于增强教师科研能力也是个提高的较好途径。教师应该订阅相关的地理杂志,了解地理学科前沿,不断扩大与地理相关的知识领域。南大附中鼓励教师进行科研,若教师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学校会给该教师奖励2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师进行科研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杨红.教师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J].地理教与学,2003,(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黄薇.新课程理念与中学地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地理教育,2005,(3).
[4]孔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地理教师素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5]刘绮.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6]吴辉军.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7]王力群,梁品文.浅谈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2).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中学地理课程 教师继续教育
引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的改革拉开了帷幕,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程培养理念具有全新的意义,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中学地理课程。新课程的实施,对在职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使教师掌握《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方法和技能;如何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当中,更好地适应中学地理教学的工作,是目前在职教师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教师教育状况的调查,找到在职地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从而结合问题,找到对在职中学地理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关注人类发展的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了时代特色和要求重视现代地理技术与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并与区域发展和社会性实践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突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强调实践与应用,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传道者,更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1]。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要求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2]。
(2)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有个性地学习,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日常教学中能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求的多样性,课本理念中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三个维度来进行教学。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内容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法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考虑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
(6)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的活动的对象,是学的活动的主体。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分数论英雄。新课程提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举措,定性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和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3]。对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技能的形成与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行评价,同时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2 中学地理教师现状调研
本研究以江西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江西省部分地区中学对地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了解现状,发现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育事业。
2.1江西省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教师被普遍视为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人们相信只有教师批判性地检讨自己的信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教育改革方案的需求后,教育改革才可能发生。但教师的改变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教师知识、能力、方法、信念、观点、态度、行为等各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4]。因此,调查主要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对中学地理教师展开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确定南昌铁路一中、南大附中、南昌十三中、杨歧中学、彭高中学、上栗镇中、上栗二中、湖云中学的地理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收回问卷54份,问卷回收率为98.2%,其中有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0.9%。问卷调查以及访谈问题见附录。

对于开放性问题“您认为地理课程教材在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的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地理教具不完备,缺乏电脑、教学素材等(有48%的教师提到)。在第二位的是:评价方式问题,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以分数论英雄,教师对学生没有自主评价权(有46%的教师提到)。总体上说,教师急切盼望出台新的评价举措。在第三位的是:中考不考地理,学校对地理科不重视学生地理学习不重视,(有38%的教师提到)。在第四位的是:教师发展问题,如制作课件有困难,渴望了解新理论、新信息,渴望交流,想知道如何写作等(有32%的教师提到)。在第五位的是:所教班级多、人数多,活动不宜开展(有28%的教师提到)。其他还有讲公开课加重教师负担、学生地理兴趣培养等问题。
2.2江西省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2.2.1学历层次偏低。
从学历情况分析,大专及以下的学历占58%,这一部分分析得知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理论知识比较弱,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即对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研究方法、以及新课程的理论应加强学习。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有待提高,特别是针对中学教师的教育硕士从199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0年,但在职中学地理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少,可见地理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
2.2.2教师非专业化问题严重,教师的知识结构未及时更新。
从教师任教情况分析,有42%的教师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学非所用,兼职教师近64%,地理教师的非专业化问题严重,使教师素质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2.3地理教学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少。
通过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多数教师使用过计算机,但只有14%的教师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有50%的教师只是偶尔使用,而有36%的教师从未用过。使用过计算机的教师只是制作简单的文本和展示一些画面,在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方面仍较欠缺。分析得知,一方面是有些教师根本不会使用学校的多媒体计算机,这是由于教师自身能力有限;另外一方面有些学校不具备多媒体计算机等其他先进的教学设施。
在教学方法上,有近40%的教师仍采用讲授法为主,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这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分析原因,是中学地理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地位和待遇可能相对较低,而且中学地理是副课,地理教师的教学成就感也不是很强。
2.2.4教育理念陈旧
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要求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记忆。以为记好了就可以了,也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这说明目前中学地理教师还没有好好发挥地理教育的众多功能和作用,包括地理教育的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作用等。分析原因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
2.2.5地理教学研究能力弱
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70%的教师对地理教学科研有主动意识,但教研能力相对薄弱。在调查的50名教师中,有近33%的教师既没有订阅地理杂志也没有进行过教学研究;有近12%的地理教师没有写过地理教学方面的文章;在写过文章的教师中发表或获奖的还不足20%,说明地理教育科研的质量相对较低,教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有11位没写过地理文章的教师同时也没有订地理杂志,有15人订有杂志但没有写过文章,只有4人没有订杂志但写过地理文章。由此可得出,订阅地理杂志与进行教学研究之间成正相关,经常阅读地理杂志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应以科研促课改,以课改促提高。
2.2.6评价方式单一
在座谈中,很多教师对“课程的改革的成败在教师”的说法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的是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两个方面。许多教师在座谈时谈到,他们内心是拥护改革、希望改革的,他们也反对灌输和机械训练。但目前的现实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以分数认英雄,教师对学生没有自主评价权(有46%的教师提到),这是因为一切为了“分数”的教学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于目前中考不考的科目,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不重视。
3 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建议
调查分析可知,地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而新课程的实施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是知识结构,地理教师不但应具有地理专业知识结构,还应该了解学科前沿,不断扩大与地理相关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是能力结构,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地理新课程的整合能力,组织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及地理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等。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在职中学地理教师应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5]。因此,开展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意义深远,进一步推进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迫在眉睫。
3.1重视地理教学,全面提升地理学科地位。
专业不对口、兼职教师多、教具缺乏等问题比较普遍,其实质是地理学科不受重视的表现。地理学科地位低,应该说有多方面原因,如原来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地理学科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地理教师的素质低、教法落后,学生缺乏兴趣等等。所以从学校层面来说,健全教学设施,提供教具等,提高地理学科地位,可以加大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动力。
3.2鼓励学历补偿教育。
学校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鼓励中学地理教师进行学历补偿教育。教师的生活是清贫的,继续教育所需的成本可本着“三个一点”的原则,即按“政府解决一点、学校筹措一点、个人分担一点”的原则,由利益三方共同承担。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成本由三方共同负担是合情合理的。同时,这既可以避免教师因背负过大的经济压力而不得不放弃的尴尬,也可以避免因政策规定“受迫学习”而产生的心理抱怨[6]。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南大附中,该校每年都会鼓励中学教师就读教育硕士,并报销部分学费。
3.3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要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前沿的地理学知识和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规范培训。通过集中、强化学习,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各学校要创造条件,并大力支持,给广大地理教师提供更多参加规范培训学习的机会。[7]当然另外一方面也可邀请名师讲座。而这两方面做得很好的是杨歧中学,杨歧中学每个学期会有两次去参加市举行地理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培训,也会不定期地邀请兄弟院校的名师讲座。
3.4教师学习现代地理学知识,进行充电。
教师的知识应该得到及时的更新,教师本人应该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参加各级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来学习现代地理学知识,专题讲座可以是以某个热点问题进行。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是上栗二中,每个学期会请兄弟院校在现代地理学知识方面掌握得很好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5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
参加各级地理教师基本技能竞赛,通过观摩相互学习,也是个提高的较好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求教师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善于思考和总结,把新的东西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进而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是湖云中学,该校每个学期每个教师都要听其他教师的课,总共要十五节,进行教学竞赛、教学观摩。在一个星期听完的课,会组织听课教师在星期五晚上进行评课,说教师教学过程的优点、缺点,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对于现代教育手段的学习,除了正常上课时间,学校会在每天下午的固定时间开放计算机室,有教师辅导,让教师学习计算机的运用。
3.6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知识,增强科研能力。
参加经常性的校内教研活动、县(区)级或市级教研活动,以及经常听取有关专题讲座等,对于增强教师科研能力也是个提高的较好途径。教师应该订阅相关的地理杂志,了解地理学科前沿,不断扩大与地理相关的知识领域。南大附中鼓励教师进行科研,若教师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学校会给该教师奖励2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师进行科研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杨红.教师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J].地理教与学,2003,(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黄薇.新课程理念与中学地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地理教育,2005,(3).
[4]孔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地理教师素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5]刘绮.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6]吴辉军.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7]王力群,梁品文.浅谈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