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握课堂教学,做好实验教学,挖掘第二课堂等角度来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得到发展,使学生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其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就成为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师生之间还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二、把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1.创造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再现生动的物理现象,营造好有利学生思考的物理情景,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我在讲授《电功率》时,对疑难问题“比较灯泡的亮度”是这样设计的:拿出两个分别为“2.5V 1.5W”和“2.5V 2.5W”的灯泡并把它们先并联起来,让它们正常发光。大家会发现,2.5W的灯亮。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串联和并联都是2.5W的灯亮呢?为什么?在好奇心的促使下,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分析讨论起来。当他们争论不休时,把两个灯泡串聯起来,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条件下,使之发光。这时,有的同学会为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高兴,有的会因为判断与现象的不同而感到惊讶,自然会问为什么呢?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观察及再进行一定的推导。最后得出“两个额定电压相同而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串联时电阻大的灯亮,并联时电阻小的灯亮。”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培养。
2.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进行质疑,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科学人生时曾感叹: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这表明,诱发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质疑,培养积极提问对培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让学生提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让学生提出有创新意义的问题更是尤其困难,它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诱发学生质疑的心理动机,同时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和不断强化。笔者就诸多质疑方法中的几点在这里作些简单的说明:
(1)因果方法
因果法就是在教学中分析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它可以由因想到果,也可由果想到因。在这种分析中自然就提出了“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当然,物理在我们身边,物理源于生活。如:妈妈只要一出声,我们就知道是谁来了,我们为什么能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就能知其是谁呢?
(2)时比法
对比在物理学就是对某些有可比之处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对照比较,通过对比找出这些现象和规律的异同点,从而触发科学创新的意识。在这种比较中,曾有位学生提出:把水放入不同长度的容器加热,在水沸腾前,观察到的汽泡一种吗?我回答不上来,只好找来相应的容器做实验。结果表明,短容器中的水在沸腾前水泡由小变大,而长容器中的水在沸腾前水泡却由小到大再到小。思其原因,长容器中的上方水较冷,水泡上升到上部遇冷收缩。
(3)联系法
通过分析各种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提出物理问题的联系法曾导致过重大的科学发现。比如:继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后,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联系电和磁的相似之处,提出了磁能否生电这重大科学问题,并为之投入了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找到了由机械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学科,做好物理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好舞台。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有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做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之前,我用纯色的布料做成几件小人衣和衣架。在阳光下预演过、在灯光下预演过,最后选择了在投影仪的面板上实验。因为这样既可以放大可视面,又可利用投影仪散发的热量加快布料的蒸发,节约演示时间。做演示实验时得掌握好节奏,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并留有时间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2.充分发挥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就是要创建一个科学发现的环境,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发现”的过程,发现性是其亮点。当然,探究性实验耗时相对较长,如果每个探究性实验都“详讲细说”,不但学生时间不够,教师的也难以招架,更为重要的是使之丧失了探究的意义。
3.加强开放性实验和自制实验器具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应尊重他们的需求,为他们的探究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条件,开放实验和实验室。在对学生开放器材和实验室的同时,要多鼓励他们自制实验器具,争取用最经济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更有利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补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得解放学生的手、眼、时间、空间。这样,开辟好第二课堂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做法很多,如:
1.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可由物理科代表任组长,对物理有兴趣的学生任组员,要有具体的课外活动计划,教师要时时关注他们的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指导。课外活动的形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可以搞点“小实验”,也可以搞点“物理小制作”、“小发明”等。对活动要有记载,做出的成绩要及时在班上公布和展示,利于“以点带面”、扩大小组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
2.组织参观调查
有条件的时候可组织学生参观就近的一些工厂、作坊,并做好学生的导游。让学生在观察去发现,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能不能从物理学的角度给他们提点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是非常有用的,这样可以强化其学习动机。同时,要求学生尽量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比如查看一下家里电路,看线路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老化变质。若发现问题,可向家里反映一下情况,看能不能帮忙解决,把学习知识与运用融一个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和发现。只要热心于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得到发展,使学生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其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就成为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师生之间还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二、把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1.创造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再现生动的物理现象,营造好有利学生思考的物理情景,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我在讲授《电功率》时,对疑难问题“比较灯泡的亮度”是这样设计的:拿出两个分别为“2.5V 1.5W”和“2.5V 2.5W”的灯泡并把它们先并联起来,让它们正常发光。大家会发现,2.5W的灯亮。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串联和并联都是2.5W的灯亮呢?为什么?在好奇心的促使下,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分析讨论起来。当他们争论不休时,把两个灯泡串聯起来,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条件下,使之发光。这时,有的同学会为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高兴,有的会因为判断与现象的不同而感到惊讶,自然会问为什么呢?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观察及再进行一定的推导。最后得出“两个额定电压相同而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串联时电阻大的灯亮,并联时电阻小的灯亮。”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培养。
2.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进行质疑,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科学人生时曾感叹: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这表明,诱发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质疑,培养积极提问对培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让学生提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让学生提出有创新意义的问题更是尤其困难,它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诱发学生质疑的心理动机,同时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和不断强化。笔者就诸多质疑方法中的几点在这里作些简单的说明:
(1)因果方法
因果法就是在教学中分析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它可以由因想到果,也可由果想到因。在这种分析中自然就提出了“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当然,物理在我们身边,物理源于生活。如:妈妈只要一出声,我们就知道是谁来了,我们为什么能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就能知其是谁呢?
(2)时比法
对比在物理学就是对某些有可比之处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对照比较,通过对比找出这些现象和规律的异同点,从而触发科学创新的意识。在这种比较中,曾有位学生提出:把水放入不同长度的容器加热,在水沸腾前,观察到的汽泡一种吗?我回答不上来,只好找来相应的容器做实验。结果表明,短容器中的水在沸腾前水泡由小变大,而长容器中的水在沸腾前水泡却由小到大再到小。思其原因,长容器中的上方水较冷,水泡上升到上部遇冷收缩。
(3)联系法
通过分析各种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提出物理问题的联系法曾导致过重大的科学发现。比如:继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后,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联系电和磁的相似之处,提出了磁能否生电这重大科学问题,并为之投入了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找到了由机械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学科,做好物理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好舞台。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有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做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之前,我用纯色的布料做成几件小人衣和衣架。在阳光下预演过、在灯光下预演过,最后选择了在投影仪的面板上实验。因为这样既可以放大可视面,又可利用投影仪散发的热量加快布料的蒸发,节约演示时间。做演示实验时得掌握好节奏,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并留有时间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2.充分发挥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就是要创建一个科学发现的环境,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发现”的过程,发现性是其亮点。当然,探究性实验耗时相对较长,如果每个探究性实验都“详讲细说”,不但学生时间不够,教师的也难以招架,更为重要的是使之丧失了探究的意义。
3.加强开放性实验和自制实验器具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应尊重他们的需求,为他们的探究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条件,开放实验和实验室。在对学生开放器材和实验室的同时,要多鼓励他们自制实验器具,争取用最经济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更有利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补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得解放学生的手、眼、时间、空间。这样,开辟好第二课堂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做法很多,如:
1.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可由物理科代表任组长,对物理有兴趣的学生任组员,要有具体的课外活动计划,教师要时时关注他们的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指导。课外活动的形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可以搞点“小实验”,也可以搞点“物理小制作”、“小发明”等。对活动要有记载,做出的成绩要及时在班上公布和展示,利于“以点带面”、扩大小组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
2.组织参观调查
有条件的时候可组织学生参观就近的一些工厂、作坊,并做好学生的导游。让学生在观察去发现,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能不能从物理学的角度给他们提点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是非常有用的,这样可以强化其学习动机。同时,要求学生尽量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比如查看一下家里电路,看线路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老化变质。若发现问题,可向家里反映一下情况,看能不能帮忙解决,把学习知识与运用融一个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和发现。只要热心于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