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人本主义理念已逐渐为企业界所认同,而作为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校也要适应当前教育转型的需要,在传统德育工作中体现人本主义的理念,创造和总结出丰富多样并且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而人本主义理念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通过主体化教育、隐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来体现。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德育 主体化 隐性化 个性化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德育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方面,三者是紧密联系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而道德教育要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为导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这样的内涵指导下运行。毋庸置疑,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言行和道德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转向大众教育的变革时期,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当前高校德育无论是在面向未来的需要,还是为适应当前教育转型的需要方面,都表现出现行模式与变化了的环境、与对象日益不相适应,直接表现为其有效性弱化。转变理念是当前高校德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只有树立起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1]。近年来,人本主义理念已逐渐为企业界所认同,而作为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校就更没有理由去摈弃它。传统德育要适应新的社会现实的要求,就应从“人本”角度为思想教育工作定位,创造和总结出丰富多样并且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2]。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我们在倡导高校德育人本主义理念的同时,有必要对其在实践中的体现方法进行阐述。
一、主体化教育
每个受教育者都是能动的主体,都有着十分丰富的活生生的内心世界。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者在教育中的权威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造成了在德育过程中的单一主体现象,即在德育过程中学校或德育教师是教育者,是德育的主体;学生是被教育者,是德育的客体。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我说了,你就接受,就照着做”。但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因为高校德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反传统,重时尚;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有理想,崇尚怀疑,积极进取,他们会从自身自有的认识和体验对学校德育的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和加工、甚至加以抵制,而不可能像一张白纸那样任教育者描绘。可见,高校德育教育单一主体结构模式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应建立符合德育教育规律和要求的双主体结构,即教育者是高校德育过程的主体,受教育者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
实施双主体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德育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起码的信任和尊重,自觉地将学生置于德育过程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3]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参与热情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一旦激发起学生在德育中的创造性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校德育工作必然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内容和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的喜人局面。
加强高校德育中的实践教育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现由单一主体向双主体转变的有效途径。在实践参与中,学生由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积极吸收教育信息,自觉体验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形成自己正确的认识和观念。通过实践,将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主体需求,消除在单一主体模式中学生的消极和抵触心理,促进德育内容的内化,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问题,积极地寻找答案,不断地反省自我、完善人格,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自觉探索的基础上加以因势利导,将过去那种简单的抽象理论和行为规范教育变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具体生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隐性化教育
高校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方法,是采取集中统一的灌输式教育。灌输教育,一是照搬书本、生搬硬套的“填鸭式”教育。二是不考虑学生的主体状态和内在需要,教授一些学生没有共鸣的东西。因此,在本质上,灌输就是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当今,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的传递易如反掌。通过因特网,大学生们拥有更多的比较,他们有选择的视野和意志。所以在信息时代中,作为一种教育原则,灌输式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特别是理论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灌输。但是,如果把灌输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方法,乃至于作为一种惟一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抵触和逆反的心理,并造成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面对21世纪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生活,这种灌输式教育模式的缺陷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使学校德育的效果呈下滑趋势,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从传统的大规模灌输式教育模式向现代的多层面的渗透式教育模式转变。
高校德育工作是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优化育人环境,通过开辟学校的第二课堂来满足青年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正当需求,从而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成长。这就决定了其工作必定以隐性化为主渠道,实施渗透式教育。所谓隐性化,就是指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的,能导致学生学习(无论是否有目的)与学校教育相联系的一切东西。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发展,传统的按年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将不断弱化,以年级为单位的开会、听报告等形式将不再适用,思想教育的实施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全方位渗透的特点将越来越强。因此,高校德育的实施应走隐性化的道路,以渗透式教育为主。所谓渗透式教育,就是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校园良好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事实上,对大学生真正有影响的东西,正是他们周围的环境。因此,高校必须优化德育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精神教育氛围。
首先,要创建校内德育的最佳环境。通过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参与的主辅渠道贯通的大德育体系,利用课堂、食堂、会堂和住宿场所、文体活动场所的管理,把德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其次,要沟通大环境和小环境,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在小环境中,要搞好校风、学风和师德等精神环境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精神动力,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大环境中,高校要主动同家长和社会合作,活用大环境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二者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形成环环衔接的“教育环”,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德育的最大合力。这种渗透到环境和活动之中的德育工作,不是简单生硬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判断,在感受和判断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参与,由外在的压力变成内心的感受,这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三、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德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消防队”、“救火车”的角色,社会需要什么,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就抓什么,注重的是对群体的教育,而较少关注个体的差异,从而过分突出了德育工作的外在功能,却忽视了德育的本性——对人及人性的提升。这种对德育功能的窄化,必然导致德育功效的弱化。此外,传统的思想教育非常注重对群体的教育,而较少关注个体的差异。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应从传统的大规模群众性的突击运动式的单向灌输教育方式向现代的小型个体化的日常多层面的双向交流教育方式转化。
每一个人在其人生观、价值观上都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这就是其区别于其它任何人的独特的个性化人格品质。如何使青年学生自身独立的个性化人格品质得到健康和自由的发展呢?在高校德育中,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为基点,从观察每个学生独特的人性内涵入手,有目的地对其进行正面的、健康的引导,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从其人生发展阶段来看,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大转折的关键时期,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赋予了大学生更为强烈的“成熟”欲求,进而也使得他们对于自身个性化人格品质形成强烈的渴望心理。然而生活的经历和长久以来形成的封闭于客观社会的思想并不能给予他们相应的能力。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有着时代赋予他们的共同特征,同时时代也给予了他们个性化的心理性格特点。针对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心理性格研究是工作中较为复杂的一个环节,要做到这一点,尊重学生已形成的个性化人格品质和心理特征是我们工作中应该达到的一个教育者的心态。时刻用理解的眼光去关照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相信他们人性中的优点,理解他们人性中的弱点,真正明确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引导”职能,用自己职业的敏感性去发现,袒露自己人性中真实的一面去理解学生,这样,在学生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信任,让学生对于人生的主动思考从感动中来,真正实现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效性。
新世纪的高校德育在表现出它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它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新形势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体现,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改革走“科学”与“人文”融合之路,改革高校德育工作的弊端,加强德育中的人文关怀,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强.试论高校德育工作的观念更新[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2).
[2]刘献君.大学之治与大学之思[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17-121.
[3]彭志越.提高德育有效性,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4]马集庸,杨东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50-55.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德育 主体化 隐性化 个性化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德育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方面,三者是紧密联系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而道德教育要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为导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这样的内涵指导下运行。毋庸置疑,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言行和道德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转向大众教育的变革时期,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当前高校德育无论是在面向未来的需要,还是为适应当前教育转型的需要方面,都表现出现行模式与变化了的环境、与对象日益不相适应,直接表现为其有效性弱化。转变理念是当前高校德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只有树立起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1]。近年来,人本主义理念已逐渐为企业界所认同,而作为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校就更没有理由去摈弃它。传统德育要适应新的社会现实的要求,就应从“人本”角度为思想教育工作定位,创造和总结出丰富多样并且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2]。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我们在倡导高校德育人本主义理念的同时,有必要对其在实践中的体现方法进行阐述。
一、主体化教育
每个受教育者都是能动的主体,都有着十分丰富的活生生的内心世界。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者在教育中的权威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造成了在德育过程中的单一主体现象,即在德育过程中学校或德育教师是教育者,是德育的主体;学生是被教育者,是德育的客体。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我说了,你就接受,就照着做”。但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因为高校德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反传统,重时尚;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有理想,崇尚怀疑,积极进取,他们会从自身自有的认识和体验对学校德育的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和加工、甚至加以抵制,而不可能像一张白纸那样任教育者描绘。可见,高校德育教育单一主体结构模式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应建立符合德育教育规律和要求的双主体结构,即教育者是高校德育过程的主体,受教育者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
实施双主体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德育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起码的信任和尊重,自觉地将学生置于德育过程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3]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参与热情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一旦激发起学生在德育中的创造性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校德育工作必然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内容和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的喜人局面。
加强高校德育中的实践教育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现由单一主体向双主体转变的有效途径。在实践参与中,学生由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积极吸收教育信息,自觉体验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形成自己正确的认识和观念。通过实践,将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主体需求,消除在单一主体模式中学生的消极和抵触心理,促进德育内容的内化,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问题,积极地寻找答案,不断地反省自我、完善人格,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自觉探索的基础上加以因势利导,将过去那种简单的抽象理论和行为规范教育变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具体生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隐性化教育
高校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方法,是采取集中统一的灌输式教育。灌输教育,一是照搬书本、生搬硬套的“填鸭式”教育。二是不考虑学生的主体状态和内在需要,教授一些学生没有共鸣的东西。因此,在本质上,灌输就是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当今,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的传递易如反掌。通过因特网,大学生们拥有更多的比较,他们有选择的视野和意志。所以在信息时代中,作为一种教育原则,灌输式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特别是理论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灌输。但是,如果把灌输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方法,乃至于作为一种惟一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抵触和逆反的心理,并造成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面对21世纪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生活,这种灌输式教育模式的缺陷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使学校德育的效果呈下滑趋势,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从传统的大规模灌输式教育模式向现代的多层面的渗透式教育模式转变。
高校德育工作是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优化育人环境,通过开辟学校的第二课堂来满足青年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正当需求,从而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成长。这就决定了其工作必定以隐性化为主渠道,实施渗透式教育。所谓隐性化,就是指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的,能导致学生学习(无论是否有目的)与学校教育相联系的一切东西。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发展,传统的按年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将不断弱化,以年级为单位的开会、听报告等形式将不再适用,思想教育的实施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全方位渗透的特点将越来越强。因此,高校德育的实施应走隐性化的道路,以渗透式教育为主。所谓渗透式教育,就是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校园良好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事实上,对大学生真正有影响的东西,正是他们周围的环境。因此,高校必须优化德育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精神教育氛围。
首先,要创建校内德育的最佳环境。通过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参与的主辅渠道贯通的大德育体系,利用课堂、食堂、会堂和住宿场所、文体活动场所的管理,把德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其次,要沟通大环境和小环境,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在小环境中,要搞好校风、学风和师德等精神环境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精神动力,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大环境中,高校要主动同家长和社会合作,活用大环境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二者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形成环环衔接的“教育环”,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德育的最大合力。这种渗透到环境和活动之中的德育工作,不是简单生硬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判断,在感受和判断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参与,由外在的压力变成内心的感受,这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三、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德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消防队”、“救火车”的角色,社会需要什么,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就抓什么,注重的是对群体的教育,而较少关注个体的差异,从而过分突出了德育工作的外在功能,却忽视了德育的本性——对人及人性的提升。这种对德育功能的窄化,必然导致德育功效的弱化。此外,传统的思想教育非常注重对群体的教育,而较少关注个体的差异。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应从传统的大规模群众性的突击运动式的单向灌输教育方式向现代的小型个体化的日常多层面的双向交流教育方式转化。
每一个人在其人生观、价值观上都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这就是其区别于其它任何人的独特的个性化人格品质。如何使青年学生自身独立的个性化人格品质得到健康和自由的发展呢?在高校德育中,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为基点,从观察每个学生独特的人性内涵入手,有目的地对其进行正面的、健康的引导,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从其人生发展阶段来看,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大转折的关键时期,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赋予了大学生更为强烈的“成熟”欲求,进而也使得他们对于自身个性化人格品质形成强烈的渴望心理。然而生活的经历和长久以来形成的封闭于客观社会的思想并不能给予他们相应的能力。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有着时代赋予他们的共同特征,同时时代也给予了他们个性化的心理性格特点。针对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心理性格研究是工作中较为复杂的一个环节,要做到这一点,尊重学生已形成的个性化人格品质和心理特征是我们工作中应该达到的一个教育者的心态。时刻用理解的眼光去关照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相信他们人性中的优点,理解他们人性中的弱点,真正明确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引导”职能,用自己职业的敏感性去发现,袒露自己人性中真实的一面去理解学生,这样,在学生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信任,让学生对于人生的主动思考从感动中来,真正实现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效性。
新世纪的高校德育在表现出它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它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新形势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体现,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改革走“科学”与“人文”融合之路,改革高校德育工作的弊端,加强德育中的人文关怀,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强.试论高校德育工作的观念更新[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2).
[2]刘献君.大学之治与大学之思[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17-121.
[3]彭志越.提高德育有效性,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4]马集庸,杨东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