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情切、情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feng96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密的《陈情表》陈述的是孝情,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陈述的是亲情,林觉民的《与妻书》陈述的是爱情。读这三篇文章足于让人泪流满面,故称之为三篇泪文。
  一、文体之比较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给君主陈述己见的文书。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项脊轩志》记录人物事迹,即在项脊轩中发生的事情。
  “书”是一种书信形式。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如《报任安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二、作者的比较
  李密乃遗臣故老,父早亡,母夺志,被祖母刘氏收养,少多疾病,“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有才辩,蜀亡屏居乡里,累举不应。44岁,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为此写下《陈情事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等职。
  归有光出生时,家道已衰。祖母和母亲对他施行严厉的家教,13岁应童子试,19岁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但归有光的科举路充满荆棘,六次参加乡试,1540年34岁时中天府乡试举人。四十四岁才考中三甲进士。60岁以后才进入仕途。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林觉民,13岁受父命参加科举考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忘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入读福州高等9币范学堂,读书期间,林觉民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05年留学日本,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1910年赴广州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写下了两封绝笔书,林觉民在与清军血战重伤被捕,从容就义,年仅25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两封绝笔书一封是《与妻书》,还有一封给父亲的《禀父书》。
  李密、归有光、林觉民异同如下:
  1.家境相似。李密与归有光的家境相似,都是出身于艰难的家庭。李密是“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归有光出生后家道已衰。
  2.仕途不同。李密是伪朝故老,难预前行之路。归有光的科举路充满荆棘,60岁以后才进入仕途。林觉民是读书救国,参加了广州起义,成了革命志士。
  3.理想不同。李密把“孝”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归有光把“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为自己的理想;林觉民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4.结局不同。李密等刘氏死后,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因其自恃才能长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归有光违反专制官僚政治运作规律的做法激怒了他的上司与地方强权势力,受到排挤,后因身体急剧恶化,离开人世。林觉民在与清军肉搏中身受重伤力竭被捕,面对屠刀,他泰然自若,从容就义,年仅25岁。
  三、情感的比较
  1.年年知为谁生——情真
  《陈情表》李密首陈的是家事:“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还有“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终鲜兄弟。门衰祚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百年老屋,……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与妻书》“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三篇文章,一篇是陈述家境、家情,一篇是细写家景,一篇是述双栖之所,感情细腻真挚。
  2.料得年年肠断处——情切
  《陈情表》李密陈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是母孙之情,其情拳拳。“愿陛下怜悯余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项脊轩志》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
  《与妻书》“不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清汝先死,吾担悲也”“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而悲。”此情可待?
  3.落红不是无情物——情美
  (1)景美情亦美。
  《项脊轩志》:“植竹木于庭,旧时兰楣,亦增胜。”且庭院“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还有“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让人摒弃世外的烦扰,仕途的坎坷。
  《与妻书》“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有三四折,有小厅,厅旁—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昕。……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夫妻之情历历在目。
  (2)物美情亦美。
  项脊轩中的每一件事物,如窗户、书台,庭院里的兰桂、枇杷,小巷,项脊轩里的每一个人永远会铭刻在归有光的内心深处。
  (3)心美情亦美。
  《陈情表》“臣无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且“乌鸟私情,愿乞终老。”作者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叙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孝”之大理。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曲折委婉,以情动人。
  《项脊轩志》念及大母、母亲、老妪、妻子,情深意切,令人唏嘘。
  《与妻书》深入地表现了作者对妻子的爱恋不舍,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以及献身革命的豪迈,豪情满怀。
  三篇泪文虽然文体不同,但情感细腻,感人肺腑的,因为情真、情切、情美,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自成千古名篇。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似乎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课本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课本上学的内容与考试题目并无多大的联系;甚至有些老师也有这样的认识,觉得课本内容除了文言文、诗歌外,其他现代文并不重要。于是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做习题、讲解习题上。这种做法诚然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但离开了课本内容的学习终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注重发掘教
一、什么是“审智教育”  “审”者,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之意也。所谓“审智教育”,就是通过对语文文本恰当而精细的解读,让学生获得其中蕴含的有关生活或生存实践的智慧。2010年,南开大学的徐江老师发表《语文课要加强审智教育——以议论文解读为例》一文,提出了“审智教育”这一概念,由此,“审智教育”逐渐走入中学教师的视野。  二、为什么要进行“审智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既然是一门学科,理应具有其他学科所具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呈现出思想百家争鸣,教法百花齐放的格局,这对于学术语文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基础学科的教学和中学课程目标来说,却未必不是一件坏事。正所谓褪尽繁华,沉淀精华。当语文人重新理性、冷静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课程教学的目标后,我才发觉诸如赖瑞云教授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中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文本解读”,恰是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命脉,使语文学科重拾“文脉”,回归“正道”,走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高中必修教材中共有两个小说单元,必修三中的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必修五中的是“情节与语言”(小说二)。在必修三的小说单元概述中,编订者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规范  任何改革创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新课标明确
写作即交流,作者总是以特定的角色,面对特定的对象,为达成特定目的,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对话交流。“交流-读者”式的要素模型可以建构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交际语境”有四个要素——话题(写什么)、角色(我是谁)、读者(写给谁)、目的(为什么写),它们塑造并规约着语篇的具体形态。如果能进行基于“情境认知”下的真实写作,写作中诸如动机缺失、内容贫乏、语体不当等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那么,如何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宋·王安石《浪淘沙》  高中生写作绕不过的题材: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而成不世之功。似乎,忍受了侮辱,便能夠取得巨大成就。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书写的人物也必然在某个时期是胜利者。因此,韩信为世人所知,不在于其受胯下之辱,而在于他取得伟大功勋。而回头看,正如伤疤对
近期,教育部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和学科教育价值,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指明了育人方向。其中,前三个层面主要是对以往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发展,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提出,既是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又说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但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形式,内容灵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具体做法:每节语文课用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讲台前演说(提前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都要认真做笔记,并且听完之后要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本专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模块的第二专题,主题为“获得教养的途径”,学习方式为“问题探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主题来选文组元,每个模块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专题。本专题重点指向“人与自我”的关系,从求学问道的意义到自我修养的途径阐述了修身立德、完善自我、提升境界的重要性,“立人”,打下“精神的底子”,是本专题内涵的核心。  这堂课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