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在课堂结束时更要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成功的结尾语言,可通过对一堂课教学内容的梳理、概括、揭示规律、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及引导探索等形式,使课堂教学内容升华,帮助学生完成从表象向本质的思维转换,使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启迪,性情受到熏陶。下面便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政治课和法律课课堂结尾的探索与尝试。
一、归纳总结式结尾。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利用授课结束前几分钟与学生谈话,把本堂课内容做一番梳理,把“脉络”理清,这对于巩固、强化课堂上已学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不论是政治课还是法律课都可以按照下面几个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进行小结:1.在这节课上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懂得了什么?2.你认为本节课知识中哪些是最重要的?3.你觉得这节课上掌握得最好的是哪些知识?4.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要提出来供大家讨论?这样,学生们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加上教师对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和有序的板书,就能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遐想思考式结尾。巧妙设疑,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新问题,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如在讲授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一节时,我请大家思考“如何利用规律?能否利用规律?”时,有个学生说错误的规律不能利用。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教师不失时机地反问:规律也有错误的吗?学生恍然大悟,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利用规律?这一问问得好,好就好在它问在了学生的疑点上,同时也为教师讲授下一节《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好了铺垫。
三、升华主题式结尾。名人谢榛就有“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之句。这种结尾犹如洪钟,让激越的声音回荡课堂,撞击学生的心扉,引起其心灵的共鸣。如我在讲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将近结束时,就用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头片段(图像和字幕):“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结束本课。
四、歌曲渲染式结尾。这种结尾方式感情丰富,易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把学生引入一种高昂的氛围,增强教师讲课的力度和效果。如在《宪法学》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节结束时,让学生共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五、拓展思维式结尾。21世纪是科学创新的时代,也是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对新闻、时事、热点、焦点等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其中一些问题加深或拓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认识能力。如在讲述《建立国际新秩序》一节时,最后请学生们讨论比较1990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六、图示表格式结尾。这种结课方式是教师把一节课的知识点高度概括成图表,然后利用电脑制成课件。此种方法概括性很高,既形象又直观。如《正当防卫》一节适合运用这种结课方式。
七、自编口诀式结尾。教师把学生学过的内容自编成口诀,让学生背诵。口诀通俗精炼,生动形象,富有韵味。如严格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执法监督、普法教育、以德治国、三个先锋、“三个代表”等。
八、画龙点睛式结尾。此法多为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一堂课之后,提出1-3个紧扣教材的趣味性问题,可对全课内容画龙点睛。如在分析完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的含义后教师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三个方面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呢?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这样概括:想在做中想,做在想的指导下做,都离不开精神状态,想和做统一于实践中。
九、巩固检测式结尾。教师在讲授完新课后,当堂出题检测本课所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新问题,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本课重难点。如在教学《遗产继承》后,我出了一个案例:生活在某乡的王有才和李娟夫妇,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婚后,李娟辛勤经营养殖场,拥有了18万元的资产,王有才跑长途运输挣得了23万元。但是,王有才在一次跑车途中不幸遇车祸身亡。王有才身亡时,李娟已怀孕七个月。三个月后,婴儿出生两小时后死亡,这时王有才的父母和李娟对18万元和23万元的财产分配问题发生纠纷,遂诉至法院。问:此案中的遗产继承属于哪一类的遗产继承方式?法院应如何处理此案?出此题的目的,主要检测学生在分割遗产时,是否将夫妻共同财产先析产,另外在分配时,应给胎儿保留适当的份额。
总之,课堂结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到底采用哪一种方式,要视教材特点、教学实际、学生状况而定。教师要创设一种优美动人的结尾方式,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
一、归纳总结式结尾。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利用授课结束前几分钟与学生谈话,把本堂课内容做一番梳理,把“脉络”理清,这对于巩固、强化课堂上已学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不论是政治课还是法律课都可以按照下面几个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进行小结:1.在这节课上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懂得了什么?2.你认为本节课知识中哪些是最重要的?3.你觉得这节课上掌握得最好的是哪些知识?4.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要提出来供大家讨论?这样,学生们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加上教师对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和有序的板书,就能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遐想思考式结尾。巧妙设疑,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新问题,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如在讲授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一节时,我请大家思考“如何利用规律?能否利用规律?”时,有个学生说错误的规律不能利用。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教师不失时机地反问:规律也有错误的吗?学生恍然大悟,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利用规律?这一问问得好,好就好在它问在了学生的疑点上,同时也为教师讲授下一节《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好了铺垫。
三、升华主题式结尾。名人谢榛就有“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之句。这种结尾犹如洪钟,让激越的声音回荡课堂,撞击学生的心扉,引起其心灵的共鸣。如我在讲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将近结束时,就用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头片段(图像和字幕):“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结束本课。
四、歌曲渲染式结尾。这种结尾方式感情丰富,易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把学生引入一种高昂的氛围,增强教师讲课的力度和效果。如在《宪法学》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节结束时,让学生共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五、拓展思维式结尾。21世纪是科学创新的时代,也是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对新闻、时事、热点、焦点等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其中一些问题加深或拓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认识能力。如在讲述《建立国际新秩序》一节时,最后请学生们讨论比较1990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六、图示表格式结尾。这种结课方式是教师把一节课的知识点高度概括成图表,然后利用电脑制成课件。此种方法概括性很高,既形象又直观。如《正当防卫》一节适合运用这种结课方式。
七、自编口诀式结尾。教师把学生学过的内容自编成口诀,让学生背诵。口诀通俗精炼,生动形象,富有韵味。如严格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执法监督、普法教育、以德治国、三个先锋、“三个代表”等。
八、画龙点睛式结尾。此法多为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一堂课之后,提出1-3个紧扣教材的趣味性问题,可对全课内容画龙点睛。如在分析完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的含义后教师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三个方面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呢?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这样概括:想在做中想,做在想的指导下做,都离不开精神状态,想和做统一于实践中。
九、巩固检测式结尾。教师在讲授完新课后,当堂出题检测本课所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新问题,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本课重难点。如在教学《遗产继承》后,我出了一个案例:生活在某乡的王有才和李娟夫妇,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婚后,李娟辛勤经营养殖场,拥有了18万元的资产,王有才跑长途运输挣得了23万元。但是,王有才在一次跑车途中不幸遇车祸身亡。王有才身亡时,李娟已怀孕七个月。三个月后,婴儿出生两小时后死亡,这时王有才的父母和李娟对18万元和23万元的财产分配问题发生纠纷,遂诉至法院。问:此案中的遗产继承属于哪一类的遗产继承方式?法院应如何处理此案?出此题的目的,主要检测学生在分割遗产时,是否将夫妻共同财产先析产,另外在分配时,应给胎儿保留适当的份额。
总之,课堂结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到底采用哪一种方式,要视教材特点、教学实际、学生状况而定。教师要创设一种优美动人的结尾方式,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