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一瞬:《大巴山重庆老知青剪影》序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_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巴山重庆老知青剪影》里的五百余张照片诉说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照片上的主人公都是1964~1965年间到四川省达县地区的达县、邻水、大竹、宣汉、平昌、通江、南江、巴中和万源九个县的社办林场、茶场和畜牧场(以下简称社办场)落户的重庆知青。照片记载了他们从中学毕业、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回城参加工作到退休下岗的经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在过去四十年的坎坷命运。透过他们的追求、奋斗、挫折、失落、醒悟和超脱,读者能够多少窥视中国社会在过去四十年里的沧桑,感悟人性的清浊与善恶。
  
  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古老的中国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华民族面临又一次决定命运的选择。1962至1965年间,以刘少奇和邓小平为首的务实派领导人卓有成效地对中国经济结构进行了宏观调整,对城市的重工业进行了压缩,在农村实行了有限的包产到户,调动了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中国经济从“大跃进”后的低谷和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的阴影中走出,人民重新享受温饱,市场重新展现生机,社会重新焕发活力。然而计划经济的模式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市场没有发挥对经济发展应起的杠杆作用,中国的经济仍然跟世界市场隔绝,在低技术、低管理、低效率的层次上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婴儿潮”和五十年代实行的盲目的鼓励生育政策,中国城镇人口持续增长,对本来就“一穷二白”的经济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
  也就在同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天平迅速向左倾斜。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条口号。这条口号反映了毛泽东对国际和国内的形势的错误估计,为中国政治定下了危险的基调。
  六十年代初期,中国在国际上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有增无已;另一方面,中国和苏联两个共产大国的关系却每况愈下。中、苏两国领导人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分道扬镳,而且在东西方关系、台湾海峡局势、中印边境冲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采取截然对立的立场。苏联自苏共二十大以后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变化引起中国领导人的高度警惕,苏联领导人在国内和国外的一系列政策被解释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革命的公然背叛,苏联的“现代修正主义”领导集团被视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大威胁。
  中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这场争论的谁是谁非本身今天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对国际共产主义阵营里的“修正主义”的认识导致中国内政的灾变。毛泽东认定一个对立面的核
其他文献
谢:第一次知道你,是十多年前在北札士路的新华书店总店买了你的《樗下随笔》。当时“随笔”正热,这也许是买的动机之一;还有就是“樗下”、“止庵”,感觉有点儿生,就买了。后来不断在报章上读到“止庵”,我私下跟朋友说,止庵这个名字有助于他取得现在这样的关注,你是否觉得我说的有几分道理?  止:我这笔名是随便起的,并未经过“深思熟虑”。当初在公司打工,偶尔写点小文章又不想让公司的人知道,而“止庵”好像不容易
我们常说:材料作文是姓“材”的。的确如此,一道完整的材料作文题往往是由写作材料、写作提示和写作要求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其核心是作文题所提供的写作材料。因此需要写作者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更要主动避免“自说自话”和减少“说正确的废话”,努力增强与材料的交流、对话、补充与碰撞,确保自己的认识、看法、思考等,与所给材料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并能形成美妙的结合与融合,以此体现材料作文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  然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译本2000年出版,作者写得细碎,情节松散,宣说理念的部分多而冗长,造成了不小的阅读障碍。但可能是因为那时作者受关注不多,所以没有多少评论。现在莱辛获奖,恐怕有必要说一说这个译本的问题。就网上可以找到的开头5页的原文对照相应的译文(中译本第3至第7页)来看,感觉许多语言相当粗糙,难度较大一些的句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错误。5页内找出的大错至少有三四处。  译文:“自由女性
老实说,我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位愤青时,也同样沉浸在弥漫本书的全盘性反传统情绪之中,今天看来则未免失之片面、肤浅。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要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举世公认,今天经济繁荣,市场发达,更是在继承、发掘古老饮食文化传统之上,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全方位引进外国饮食文化,并且加强自主创新,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与饮食业经济繁荣交相辉映的是,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赋予其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学在审美情感体验、情感教育层面较之于其他学科,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质,那就是文学作品渗透着作家的情感,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情感,逐步形成审美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一、情感逻辑,文本细读的抓手   “文学作品反映生活、表现生
为了建构多元共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近年来我致力于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探索新文学之外的一个过去所不熟悉的“世界”,阅读了大量过去教授新文学史时所没有涉猎过的通俗小说,它的长篇数量之多恐怕要数倍于新文学同类作品。其中也不乏优秀或较好的纪实性很强的“存真”小说。我常感到这是一座富矿。经过提炼,是能成为多元共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当我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完工之后,我的
作为清末民初最有号召力的启蒙思想家,康有为影响了晚近以来的好几辈人。康有为的著作在坊间也流行颇广,但多数为政论集、诗文集,缺少一部融汇各类著作的全集。复旦大学姜义华、张荣华教授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康有为全集》,实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尤其是研究康有为思想以及清末改革历史学者几代人的夙愿,堪称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康有为变法奏议的发掘与考证的学人,对《康有为全集》的出版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正式要求高中阶段的教学与评价都应该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话语体系。   一、教师主导意识的轉变   为在高中阶段加强对于“核心素养”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实践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习中心课堂已经成为我国课堂改革的基本共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苏联凯洛夫
《20世纪外国文学史》5卷  吴元迈主编,译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312.70元。    曾有媒体报道,改革以来国内中国文学史书籍达一千六百余种之多,很是“骇人听闻”。文学史这一叙述体例,本是舶来之物。本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多半非本国人所著,盖他国才更需了解异国的文学史,以求按图索骥。中国人有“文苑传”,而无“文学史”。西方的各种思想与学术范式进入现代中国语境以来,就文学史撰作论,20世纪早
有这么一个案例。在高级经理培训课上,老师请学生看一段录像,并请他们注意,录像中一共有几个白衣人出现。开始放录像了,画面上有一群穿黑色衣服的人在跳舞,毫无规律。这时,一个白衣人进入画面,扭了几下走开了。接着,又有两个、三个以及更多的白衣人,进来又出去。学生们聚精会神看完录像。所有人都能准确无误地告诉老师前后共有几个白衣人出现过。这时,老师微笑着问大家:有没有人看见黑猩猩?什么?除了黑衣人、白衣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