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倡导探究 凸现体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平移和旋转”。这个单元主要教学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掌握图形的平移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新增部分,教师们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教学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那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呢?下面,以“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为例,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同行们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体育课时,小朋友们喜欢做些什么运动?(跳绳、跑步、跳远等)人每天都需要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许多物体在运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一些运动现象——“平移与旋转”。(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出示升国旗、推窗门、风扇、水龙头等图片)
  师:你能根据这些图片,想像图片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吗?(学生想像)我们能用手势表示出图中物体运动的样子吗?(学生示范)你能根据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吗?
  (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师:像推窗户、升国旗这样沿着直线的运动,且自身方向不变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平移。(板书:平移)像水龙头、电风扇这样转动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2 动手操作,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现在请你们将桌上的学习用品移一移、转一转,看能否创造出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师:谁能把你的创造介绍给大家?(生演示,略)
  3 拓展认识。加深理解。
  师:刚才同学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生1:汽车行驶在笔直的公路上,整个车身是做平移运动。车轮是做旋转运动。
  生2:迎风转动的小风车的运动是旋转运动。
  生3:汽车在行驶时,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运动。
  生4:时钟的运动是旋转运动。
  4 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1)把握特征。
  师:平移现象有什么特点?
  生5:缆车是平平地运动,国旗是上下地运动。
  生6:不管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它们都走直线。
  师:你说得真好!缆车、国旗虽然运动的方向不同,但它们都是在做直线运动。现在同学们再来看看移动中的缆车、国旗,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又保持不变呢?
  生7:它们的形状、大小不变。
  生8:它们的位置变了。
  师:汽车出发时,头朝前,在它平移的过程中,头的方向怎样?国旗上升到一半时,它上面的五颗星在右上方,国旗再上升的时候,五颗星的方向变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9:说明方向始终没变。
  师:是的。平移时,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它的位置。
  师:那旋转的物体有什么特征呢?
  生20:螺旋桨、风车都在转圈。
  生11它们都绕着中心的一点在转。
  师:看来,旋转是物体围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固定轴所做的圆周运动。
  (2)判断感知。
  师: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下面我们来做一组判断。(课本第25页第1题)
  (二)探索图形的平移
  1 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方法。
  师:请小朋友们把手中的三角形纸片放在方格纸上。往上、下、左、右各移动2格,然后和同学交流你是怎样移动的。
  生12:我用手按住三角形,然后向上推2格。
  生13:我是看三角形上面的这个角,将它向下平移了2格。
  生14:我是看三角形下面的这条边,将它往左平移了两格,所以整个三角形向左平移了2格。
  生15:我是看三角形上面的那个顶点,这个顶点向右平移了2格。
  2 探索图形的平移方法。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师:你们看(课件出示),房子被小白兔平移了。你能看出小白兔把房子平移了几格吗?先猜一猜,再把你的猜想告诉同桌听一听。
  师:现在来听一听这些松鼠的说法。
  第一只松鼠说:“你们看,小房子向右平移了5格。”
  第二只松鼠说:“不对,是向下平移了4格。”
  第三只松鼠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小房子是向右平移了6格。”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生16:图上有个向下的箭头,所以它是向下平移的。
  生17:小房子向下平移了6格。因为这上面的顶点往下移了6格,所以这个三角形向下平移了6格。
  生18:小房子的这条边向右平移了6格,其他边也向右平移了6格,所以小房子向右平移了6格。
  ……
  师:你能选择小房子的一个点或一条边,把小房子在方格纸上向上、下、左边都平移6格吗?(学生尝试)
  (2)探索图形的平移方法。
  师:请小朋友们用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把这个三角形纸片向右移动6格,再画出一个三角形。观察后面画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先观察,再把你的想法和组内的小朋友们交流。
  生19: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一样的。
  生20:可以看成把左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
  生21:三角形的点都平移了6格。
  生22:三角形的边都平移了6格。
  师:你们想试一试把一个图形平移吗?(课本第25页的“试一试”)
  (生动手操作画平移的图形)
  师:谁来交流自己的画法?
  生23:我先把三角形的一个点平移6格,再把其他点平移6格,然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生24:我先把三角形的这条边平移6格,再把另外两条边平移6格就可以了。
  师:从刚才的实践中知道,平移一个图形,就是把图形所有的点、面、线都朝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
  思考:
  一、选取日常生活的典型例子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根据学生学习环境的实际,选取了升国旗、推窗门、风扇、水龙头等素材,让学生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并让学生把学习用品移一移、转一转。感受平移和旋转,初步建立平移与旋转的模型,再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教者所选的素材,既接近要学习概念的本质,又能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建构数学模型;既为学生后面要学习图形的平移做了铺垫,又为后面的新知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凸现学生的体验
  为了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教材是通过认识物体的平移与旋转运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丰富对物体平移、旋转的感性认识。但是,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平移与旋转现象,掌握图形的平移方法,必须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体验。如上述教学案例,教者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组织了如下几个活动:①看一看、想一想,感知物体的运动。②移一移(在桌面上平移学习用品)、找一找(找生活中的例子),丰富和内化对平移与旋转的本质认识。③推一推、听一听、判一判,初步感知图形的平移方法。(4)画一画,内化图形的平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引导学生通过手势、动作等来表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从中内化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认识,掌握图形的平移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脑、手、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化之间搭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能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数学模型。这样,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放手探索,突现学习的主体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尝试——实践操作”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三角形的硬纸画三角形,体验图形平移后形状不变;把三角形平移6格后画下来,体验图形平移后,图形所有的边和点都是对应平移相同的格数。从中发现平移图形的方法;通过画一画来内化图形的平移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
其他文献
小学毕业复习的目的是对整个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的知识作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梳理,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并通过大量的针对性练习、对比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等,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合理、灵活地设计复习课,发挥复习课的作用,增强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一、知识要点,了然于胸    “复习课难教”是许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活动场所逐步向普通公众开放,中南海一度成为了北京的新名胜。    “中南海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这不仅因为它是北京城内著名的风景区,还因为它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一九八零年五月中南海部分对外开放。”这是1986年8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新名胜》一书里,关于中南海的介绍。  该书的《序言》对“新名胜”做了解释:“‘新’是相对的,有些是近年来新开发,新发现的,有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挖掘教材资源  1.创设情境,体现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兴趣,思维易被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趣色彩。”
概述  圆圈桑巴舞,是巴西诸多桑巴舞中的一种,意为将音乐、舞蹈、编舞、诗歌和节日活动融为一体的桑巴舞。它最早出现在巴亥州的瑞康卡乌地区,起源于当地非洲奴隶的舞蹈和文化习俗。而后,葡萄牙文化的因素,如语言、诗歌的特殊形式、乐器等,融入进来并改变了节奏和编舞。圆圈桑巴舞被认为是弱势族群身份与自由的象征。虽然外来影响不少,圆圈桑巴舞基本保持了非裔巴西人的音乐形态,并成为这一地区流行文化的见证。  园圈桑
4.幸运的37计  贾老师说明天她要外出开会,回来第一时间就要看幸运的考试成绩。她把本子还给了幸运,还亲自把幸运送到教室门口。  贾老师和杜老师说了几句话,杜老师点点头,让幸运回座位听课。  课间,无论大家怎么问,幸运都不肯说出自己和贾老师的秘密。别看幸运表面镇定,其实,此时她更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幸运这次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回到家,幸运立刻翻开了《幸运的3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们通过活动组织这一平台得以实现。因此,数学活动成了课改后小学数学课堂组织教学的主流形式,让课堂充满活力,精彩无限。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的表层上,活动组织目标不明确,开展不够充分,数学的本质凸显不够,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没有被真正激活,这极大影响了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摘 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聚焦于学生的理解,情境的创设、学法的制定都要服从这一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在理解中学会迁移,熟练掌握方法,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积;商;变化规律;理解;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45-01  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  在“积的变
银川,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自古有“塞上明珠”的说法。城西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西夏王陵,城区内多穆斯林风格建筑,以鼓楼为中心,城南有大型的清真寺和承天寺塔等著名古迹。雄浑的贺兰山与黄河,一起造就了银川平原,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明。历史的年轮、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积淀,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党项文化等多种文化激荡交融,浓郁的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要适合学生学习,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下面就以其中的精彩片断谈谈自己的感悟。    【精彩片断】    师: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知道干什么吗?  生1:摆角。  师:不,是用来摆三角形的。你们会摆吗?  生:不行,不行!要3根小棒才能摆三角形。  师:那好,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是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你会再配
[摘 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数字较多,算理比较难理解。三年级学生,更多的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过程离不开丰富的感性材料的支撑。如果教学中能借助好的直观模型,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探索的过程,学生就能厘清算理,掌握算法。  [关键词]计算教学;直观形象思维;两位数乘两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