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认知全过程,提升数学知识和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方式,最终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融入;生活
中图分类号:C931.1,C41,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165-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亲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数学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欲望。因此,需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有高的教学技能、丰富的学问、扎实的基本功,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创设教学情景,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数学课堂的乐趣。
一、创设生活学习情景,增添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充满数学,课改后新教材中,许多概念、定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如果数学课堂中一味的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忽视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难以体验数学的乐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比如:学生去超市买东西,买了多少共多少钱?付给售货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都是数学。再比如出去旅游,到旅游景点要买票,大人多少钱一张票,孩子多少钱一张票,全家人共花多少钱?还比如出门打车,起步价6元,然后每公里1.6元,那么行程10公里应付多少钱等,这些将小数加减乘除都融入生活,这样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理解和消化数学,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为学习数学增添了乐趣。
二、集中课堂注意力,激发兴趣
教室在课堂上必须采取多种手段、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对象上,并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中去。教师可以尝试用直观学手段,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注意力,加强学生注意力的训练,可以用直观教具、动作表情、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学习生活多样化、精彩化。慢慢地孩子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题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手开始。比如教师教学生口算除法时,80÷2=40,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领悟到,80根小棒每捆10根就共8捆,再将8捆平均分成4份,每份2捆共20根,通过动手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理解80÷2也就是把80看做8个十除以2,等于4个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凡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都可以将被除数看成几个十,采取这种方法孩子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同时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降低了孩子学习的难度,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生活的学习历程,调动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早有训语:为师者要“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材的不同和学生的差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要让书本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起来,通过模拟一些生活场景,对于积累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使之课程中的问题顺利解决,让学习的过程变得多姿多彩,在于知识学习融合过程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就能够明显凸显出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伴随一种亲切感,只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乐趣。例如五年级上册《位置》中数对教学中,在拓展练习时,教师先请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然后根据教室里同学们座位的情况,然后用数对说出你的好朋友的位置,被说中的同学站起来,其他同学对于这两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数对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此过程也就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在提升主动性的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认知全过程,提升数学知识和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方式,最终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融入;生活
中图分类号:C931.1,C41,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165-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亲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数学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欲望。因此,需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有高的教学技能、丰富的学问、扎实的基本功,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创设教学情景,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数学课堂的乐趣。
一、创设生活学习情景,增添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充满数学,课改后新教材中,许多概念、定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如果数学课堂中一味的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忽视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难以体验数学的乐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比如:学生去超市买东西,买了多少共多少钱?付给售货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都是数学。再比如出去旅游,到旅游景点要买票,大人多少钱一张票,孩子多少钱一张票,全家人共花多少钱?还比如出门打车,起步价6元,然后每公里1.6元,那么行程10公里应付多少钱等,这些将小数加减乘除都融入生活,这样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理解和消化数学,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为学习数学增添了乐趣。
二、集中课堂注意力,激发兴趣
教室在课堂上必须采取多种手段、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对象上,并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中去。教师可以尝试用直观学手段,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注意力,加强学生注意力的训练,可以用直观教具、动作表情、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学习生活多样化、精彩化。慢慢地孩子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题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手开始。比如教师教学生口算除法时,80÷2=40,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领悟到,80根小棒每捆10根就共8捆,再将8捆平均分成4份,每份2捆共20根,通过动手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理解80÷2也就是把80看做8个十除以2,等于4个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凡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都可以将被除数看成几个十,采取这种方法孩子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同时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降低了孩子学习的难度,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生活的学习历程,调动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早有训语:为师者要“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材的不同和学生的差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要让书本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起来,通过模拟一些生活场景,对于积累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使之课程中的问题顺利解决,让学习的过程变得多姿多彩,在于知识学习融合过程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就能够明显凸显出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伴随一种亲切感,只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乐趣。例如五年级上册《位置》中数对教学中,在拓展练习时,教师先请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然后根据教室里同学们座位的情况,然后用数对说出你的好朋友的位置,被说中的同学站起来,其他同学对于这两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数对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此过程也就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在提升主动性的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认知全过程,提升数学知识和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方式,最终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