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尝试教学法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在实验教学中的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及在化学计算中尝试教学法的应用三部分内容,对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实验教学中尝试教学法应用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试验,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探究,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不断的丰富知识,提高化学水平。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培养初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通过探究掌握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思考的良好习惯。在试验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能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更加有信心,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尝试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采用激励机制、把握好预习准备阶段、进行分组实验尝试操作及评比四个阶段进行。探究性实验是尝试教学法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该实验中比较重要的就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实验。下面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对该实验的例题进行详细探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该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和器材,并进行分组,每组都选用的是四朵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的干花。先进行实验的探究,将清水滴到干花上,并且将其放入到盛满二氧化碳的瓶中,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干花颜色由紫变为红色。然后,进行设疑,探究干花变色的具体原因。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可以得出几种结论,第一种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二氧化碳变红,第二种是水与干花的变色有影响,第三种是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造成的。完成上面的实验后,通过分组对这三种结论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验证结果,之后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找到最可能的情况,并对其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颜色的变化为第三种情况。得出结果后,对第三种情况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研究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产生什么新物质使干花变色。教师在学生探究之后,可以进行相关实验的演示,例如紫色石蕊试液滴入到盐酸、硫酸、醋酸中的颜色变化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课题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完全自主的进行探究,并且在思考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尝试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
化学概念教学中尝试教学应用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时应该先让学生对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尝试性练习,然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对课后习题进行分析,加强化学知识的掌握。尝试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并且突出重点的知识内容和难点,必须对其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在进行尝试教学法的应用时,教师应该先提出所探究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出一些相关习题,检查学生的思考成果。最后就是根据例题进行释疑,理解化学概念。
例如,对以下有关溶解度的说法进行判断:A.将25g的氯化钠溶解到100g的水中,溶解温度为20℃,此时的溶解度为25g。B.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C.温度为20℃时,将18g的氯化钠溶解到50g的水中,并且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的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该题目中A、B两种说法不全面,因此为错误的,C的说法是正确的。在该题目中,必须注意溶解度是在饱和状态下,指定的温度,溶剂质量为100g,溶解度的单位为g才是比较全面的说法。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变的更加简洁、清晰,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化学计算中尝试教学法的应用
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化学计算是非常困难的内容,而尝试教学法能够使计算变得更加的容易。下面通过例题对化学计算中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现有9g铜和氢氧化铜的混合物,向混合物中通入过量的氢气,并且进行加热处理,之后能够得到的固体质量为8.4g,计算原来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质量。可以从四个阶段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是对题目进行尝试性的解答,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对例题进行分析,探索解题思路。然后,进入讨论阶段,学生可以对例题的分析发表的自己想法,通过这种方式调动新课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确定最佳的解题思路,并且对其进行对比性的讲解。课堂结束时,对解题思路进行整理,确保解题步骤的严谨性。尝试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的找到解题方法。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用尝试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明显。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尝试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姚兆东.初中化学实验使用尝试教学法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10):125-126.
[2]马伟.谈谈在初中化学中尝试教学法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B,2011,(03):45-46.
[3]田向娟.尝试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总复习中的应用[J].天津师范大学,2013,(10):96-97.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莱西市武备中学)
在实验教学中尝试教学法应用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试验,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探究,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不断的丰富知识,提高化学水平。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培养初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通过探究掌握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思考的良好习惯。在试验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能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更加有信心,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尝试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采用激励机制、把握好预习准备阶段、进行分组实验尝试操作及评比四个阶段进行。探究性实验是尝试教学法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该实验中比较重要的就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实验。下面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对该实验的例题进行详细探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该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和器材,并进行分组,每组都选用的是四朵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的干花。先进行实验的探究,将清水滴到干花上,并且将其放入到盛满二氧化碳的瓶中,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干花颜色由紫变为红色。然后,进行设疑,探究干花变色的具体原因。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可以得出几种结论,第一种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二氧化碳变红,第二种是水与干花的变色有影响,第三种是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造成的。完成上面的实验后,通过分组对这三种结论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验证结果,之后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找到最可能的情况,并对其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颜色的变化为第三种情况。得出结果后,对第三种情况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研究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产生什么新物质使干花变色。教师在学生探究之后,可以进行相关实验的演示,例如紫色石蕊试液滴入到盐酸、硫酸、醋酸中的颜色变化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课题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完全自主的进行探究,并且在思考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尝试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
化学概念教学中尝试教学应用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时应该先让学生对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尝试性练习,然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对课后习题进行分析,加强化学知识的掌握。尝试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并且突出重点的知识内容和难点,必须对其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在进行尝试教学法的应用时,教师应该先提出所探究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出一些相关习题,检查学生的思考成果。最后就是根据例题进行释疑,理解化学概念。
例如,对以下有关溶解度的说法进行判断:A.将25g的氯化钠溶解到100g的水中,溶解温度为20℃,此时的溶解度为25g。B.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C.温度为20℃时,将18g的氯化钠溶解到50g的水中,并且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的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该题目中A、B两种说法不全面,因此为错误的,C的说法是正确的。在该题目中,必须注意溶解度是在饱和状态下,指定的温度,溶剂质量为100g,溶解度的单位为g才是比较全面的说法。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变的更加简洁、清晰,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化学计算中尝试教学法的应用
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化学计算是非常困难的内容,而尝试教学法能够使计算变得更加的容易。下面通过例题对化学计算中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现有9g铜和氢氧化铜的混合物,向混合物中通入过量的氢气,并且进行加热处理,之后能够得到的固体质量为8.4g,计算原来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质量。可以从四个阶段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是对题目进行尝试性的解答,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对例题进行分析,探索解题思路。然后,进入讨论阶段,学生可以对例题的分析发表的自己想法,通过这种方式调动新课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确定最佳的解题思路,并且对其进行对比性的讲解。课堂结束时,对解题思路进行整理,确保解题步骤的严谨性。尝试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的找到解题方法。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用尝试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明显。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尝试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姚兆东.初中化学实验使用尝试教学法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10):125-126.
[2]马伟.谈谈在初中化学中尝试教学法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B,2011,(03):45-46.
[3]田向娟.尝试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总复习中的应用[J].天津师范大学,2013,(10):96-97.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莱西市武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