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过程发展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975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建构物理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形成与发展物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演示改进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059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当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验次数,改进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发展。
  一、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兴趣又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所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而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
  例如,初二物理《绪言》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如下演示实验:向纸吹气,纸被吹开。向分开的两张纸吹气,两边的纸会向中间靠。也可以做这样的演示实验:通常用火柴可以点燃纸,而在没有火柴时,用凸透镜也能将纸点燃。还可以做这样的演示实验:雨后出现彩虹,人工喷水,也能形成彩虹。
  又如,在《大气压》教学中,首先派几位力气稍大的男生同时拉马德堡半球,通过观察、介绍和体验,学生兴致勃勃,很快会被“大气压强很大”吸引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演示实验中得到充分彰显。在“温度与温度计”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做演示实验,准备几杯冷水、温水、热水,先用手指分别插入冷水、温水、热水的杯中,比较三杯水的冷热程度,然后用双手中指同时插入冷、热水杯中,约两分钟后同时取出中指并立即插入温水中,约两分钟后说出两只中指的冷热感觉。其感觉的结果与事实有悖,为什么?从而引出使用温度计的课题。诸如此类的演示实验引发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实验方式,突出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强调的是“重过程”,重过程很大一部分就是指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发展思维能力。物理新课程主张教师努力改进实验方式,突出实验过程,是对传统物理课堂“重结果,轻过程”的革故鼎新。
  例如,初二物理《浮力》一章中的阿基米德定律的演示实验,教材很直白地概括出浮力教学中V排和G排的关系,实验演示后,随即概括出排出的水重与浮力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突破教材,大胆改进,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让物理实验过程,不仅仅是“静态”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去发现、去建构物理规律。为此,教师在做完第2、3步实验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中有什么现象发生?发生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弹簧秤的示数发生变化的问题出在哪里?溢出的水与哪些情况有关?做完第4步时,向学生提问:第4步比第1步弹簧秤示数大的原因是什么?两者的差值是多少?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阿基德定律。这样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记忆、理解会更深刻。
  三、增加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目标,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当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活动,必要时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确立实验课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总结、反思,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实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请用你常用的文具自主设计两个实验,实验1,物体具有惯性;实验2,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请写出你所选用的文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
  设计这样的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惯性的概念、摩擦力知识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器材证实物体的惯性,并比较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及怎样运动无关,只有当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时,惯性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顺利设计实验并加以验证。有的学生设计出将文具盒放在纸条上,快速抽动纸条,文具盒受力要运动,但由于惯性文具盒仍停留在原处(用钢笔套、橡皮等等)。把圆形铅笔垫在文具盒下,用力推下文具盒与不放铅笔直接在桌面上推文具盒相比,前者省力,说明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将铅笔在桌面上滚动比在桌面上滑动要容易得多)。通过这一实验设计,学生加深了对惯性概念、摩擦现象的理解。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主张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事实加以分析并归纳总结,以获取科学知识。
  (责任编辑易志毅)
其他文献
一、含参不等式的解法1.分类讨论如果想要解不等式ax2-2(a 1)x 4>0,首先需要讨论x2项的系数,看它是不是等于0,如果a=0,那么原不等式就可以被写成-2x 4>0,解这个不等式可以得到x0,这个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两个根为2和21a,紧接着就要对a进行讨论.在这道题目中参数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参数的值能够决定不等式的类型,再者参数的值能够影响到不等式解的大小,所以必须进行分类讨论,但在
近年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种种弊端:重知识、轻过程;重概念、轻应用;实验无足轻重,可做可不做,甚至做“黑板实验”,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打压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就初中学生来说,如果物理教学总是强调其科学、严密性,割断了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简单而又有趣的物理知识变得晦涩难懂,这势必使学生丧失学习和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与勇气,从而对物理学科“敬而远之”。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从想知、愿知到好知,如在《洛伦兹力》一节的教学中,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展现实验魅力,激发课堂活力。一、用魔术展现神奇的洛伦兹力课堂上一开场,展示阴极射线管及其结构原理,然后接通电源,展示电子束的运动轨迹“一条直线”,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我想让这束电子束听我的话,学生有一点诧异。于是我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实验教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对实验条件的探究上,而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注重实验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1]。“探究溶液酸碱性”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必做实验之一。鲁教版教材将该内容呈现于九年级化学(下)第七单元“到实验室去”,在酸、碱性质学习完之后,安排的一节“探究溶液的酸碱
化学学习过程需要一定思维活动,尤其是在新课程化学改革中,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正是我们新课改的目的。目前新课改推行学案导学很容易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通过每个学习互助小组地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由老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讲解。通过这样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反思、方法和养成认真习惯。以下是我在新课改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反思教学的几点体会:一、要在化学
新一轮课改开展十年有余,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共识,科学探究活动也已逐渐成为科学教学中的常态。但是,由于学生的探究基础存在着差异,导致在探究教学中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探究活动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鉴于此,如何开放过程,实施差异教学,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以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
新课程《科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华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时,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我是通过身边的现象和探索性的实验来展开的,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发声喇叭上的乒乓球随
数学家庭作业是学生日常课业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和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一直困扰学生和教师的一个难题.立足于数学学科,就当前贵阳市八年级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对数学家庭作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一些特点和问题,并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对八年级数学家庭提出了几点建议.一、问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
“反思”一词早在春秋时期就被人提及,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交代得非常清楚。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从问题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一、
传道、授业、解惑已十载,记得初始,曾经是带着满腔的热情,美好的憧憬走上神圣的讲台,欲在方寸之间挥洒着自己的才华,为农村教育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但在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中学来说,我的教学对学生的帮助究竟有多大?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在哪些方面要改进?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但仅仅一桶水够不够?时代在进步,要使得城镇教育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城镇教师,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