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反思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一词早在春秋时期就被人提及,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交代得非常清楚。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从问题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一、从自然界中寻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物理是一门具有双重性质的学科,一方面它是一门抽象性学科,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教师能够认清物理学科的双重性,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抽象的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便利。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师应更加关注“还原自然”式的课堂,在自然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比如,在讲授《匀速圆周运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时,教师可以先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在PPT上展示风扇、齿轮、钟摆等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不同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这种运动方式?3.运动中物体上的各点的速度相等吗?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这一单元的知识,所以学生很难将这些问题回答得很全面。
  当学生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中的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等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对上述三个问题有没有什么补充的。由于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肯定能对上述问题回答得更加全面。随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有些例子为什么自己刚开始想不到,听完课后就能想到”,让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刚接触问题时是如何想的,学完后是如何想的。
  二、由简入深,创设问题,引导反思
  物理本身是一门讲究层次感和逻辑感的学科,这就要求初学者在学习时必须由简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学习,最终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而在这个由简入深的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应是传统的灌输式,而应以引导学习为主,并根据学习目标的推进,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学生学完一节内容后,就可以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比如,在讲授《弹力》时,教材中对这一节的学习目标主要有: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依据此学习目标,教师设定如下知识内容:
  第一个知识点:思考双手弯曲塑料直尺,或用手拉伸弹簧,直尺或弹簧会发生什么变化;思考跳高运动员靠什么力量跨过一定高度的横竿;思考弓箭手如何将弓箭射出。这三个小问题都比较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弯曲、弹力、具有弹力的弓。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这三个小问题有什么联系,弹力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由于学生刚接触弹力,所以回答不会那么深刻,比如有的学生翻开课本将定义念出,有的学生则简单地回答弹力就是有弹性的力等。至此第一个阶段的问题及反思就结束了,这一步问题及反思都比较简单,却为下面的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知识点:仔细观察松开弯曲的直尺的情景;仔细观察跳水运动员借助跳板跳出后,跳板的运动情景;想象弓箭射出后,拉弓的线的运动情景,它们之间在过程和结局中有什么共同点,这些运动过程中是否产生力?学生仔细观察后会得到答案:共同点是发生形变后,最终会变成原状且都是渐渐恢复原状的,运动过程中确实产生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现在对弹力的认识和之前对弹力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弹力就是有弹性的力”这一观点对不对。学生肯定对自己刚开始的看法提出质疑,然后教师可以将弹力的定义展示给学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并让学生思考弹力产生的条件。至此第二个阶段的问题及反思结束。
  第三个知识点:提出问题:“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接触面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当教学进入第三个知识点时,学生对弹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且明白压力与支持力都是弹力,接下来就是判断压力的方向,面对上述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想到一种场景,物体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这时压力和支持力明显是垂直于接触面的,据此学生很有可能会肯定上面的问题,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悬在半空中的线受到的弹力方向如何?筷子斜放在碗中,与碗接触的两个点所受的支持力方向怎样?这时学生就会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不一定正确,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判断物体的弹力方向是随着接触面和绳的不同而不同的。
其他文献
概念的引入教学设计是多样的,常用的有两种,一是实例引入,二是比较引入.本文对两位教师运用不同引入方式对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一介绍,并对其进行分析.一、教学设计教师甲:生动图形符号,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样一道有趣的题目:☆ ☆ ☆ ○ ○=20☆ ☆ ○ ○ ○=25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它呢?请同学们动笔试试!生甲:☆ ☆ ☆ ☆ ☆ ○ ○ ○ ○ ○=45,5☆ 5○=45→☆ ○=9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解惑,首先得知道学生的学习困惑在哪里,只有了解学生的思维阻塞点,教师才能运用教学方法解开学生的困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那么,怎样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困惑呢?何不换个提问句:你想到哪里了?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尝试.  一、知困而突出重点  图1【例1】如图1,已知二次函数y=x2-2x-3,若该函数与x轴的交点为A、B,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C,顶点为D,求出四边形
一、含参不等式的解法1.分类讨论如果想要解不等式ax2-2(a 1)x 4>0,首先需要讨论x2项的系数,看它是不是等于0,如果a=0,那么原不等式就可以被写成-2x 4>0,解这个不等式可以得到x0,这个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两个根为2和21a,紧接着就要对a进行讨论.在这道题目中参数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参数的值能够决定不等式的类型,再者参数的值能够影响到不等式解的大小,所以必须进行分类讨论,但在
近年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种种弊端:重知识、轻过程;重概念、轻应用;实验无足轻重,可做可不做,甚至做“黑板实验”,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打压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就初中学生来说,如果物理教学总是强调其科学、严密性,割断了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简单而又有趣的物理知识变得晦涩难懂,这势必使学生丧失学习和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与勇气,从而对物理学科“敬而远之”。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从想知、愿知到好知,如在《洛伦兹力》一节的教学中,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展现实验魅力,激发课堂活力。一、用魔术展现神奇的洛伦兹力课堂上一开场,展示阴极射线管及其结构原理,然后接通电源,展示电子束的运动轨迹“一条直线”,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我想让这束电子束听我的话,学生有一点诧异。于是我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实验教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对实验条件的探究上,而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注重实验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1]。“探究溶液酸碱性”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必做实验之一。鲁教版教材将该内容呈现于九年级化学(下)第七单元“到实验室去”,在酸、碱性质学习完之后,安排的一节“探究溶液的酸碱
化学学习过程需要一定思维活动,尤其是在新课程化学改革中,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正是我们新课改的目的。目前新课改推行学案导学很容易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通过每个学习互助小组地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由老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讲解。通过这样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反思、方法和养成认真习惯。以下是我在新课改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反思教学的几点体会:一、要在化学
新一轮课改开展十年有余,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共识,科学探究活动也已逐渐成为科学教学中的常态。但是,由于学生的探究基础存在着差异,导致在探究教学中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探究活动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鉴于此,如何开放过程,实施差异教学,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以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
新课程《科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华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时,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我是通过身边的现象和探索性的实验来展开的,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发声喇叭上的乒乓球随
数学家庭作业是学生日常课业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和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一直困扰学生和教师的一个难题.立足于数学学科,就当前贵阳市八年级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对数学家庭作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一些特点和问题,并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对八年级数学家庭提出了几点建议.一、问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