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学生经历一段美的历程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8119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来源
  本案例选自于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词两首》之《如梦令》
  教材简述
  《如梦令》一课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醉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鸥鹭都吓飞了。表现出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学理念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的文化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真挚的情愫成为祖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新版课标“总目标”中有这样的论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由此可见,对于民族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古诗词文化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入诗词的境界,感受诗词语言和形式的魅力,陶冶在诗词的境界中,经历着一段美的历程,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熏陶与感染,不断积淀自我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如梦令》。
  2.理解词意,感悟语境,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想象语境,能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4.渗透词的表达美和形式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词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课(初识词的朗诵美)
  1.这节课学习第九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预习和积累,你对“词”有什么了解?
  (教师及时进行归纳和补充)
  ——词牌名,填写的字数和句数不同,称长短句。兴盛于宋代……
  2.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的《如梦令》。
  ——播放古曲配乐的朗读。
  【评析】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这样的导课干脆利索,开门见山,既是对学生预习的一种反馈,又是让学生对新知的积累。另外,古曲配乐的朗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词的学习氛围中,为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作出了很好的铺垫,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一读(感受词的节奏美)
  1.出示ppt:打开书,按照屏幕上画出的节奏在词中画出来,自由地练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词的节奏。
  2.检查学生朗读。
  3.随机学习生字“藕”,理解“藕花”,从“藕花”这个词中知道词人是写的什么季节的事情?
  4.小结渗透:“词”是古代用来配上音乐演唱的,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读起来感觉朗朗上口。这就是“词”的“节奏美”。
  板书:节奏美
  环节过渡:刚才大家把“词”读通顺了,也读出了“词”的节奏美,我们还要读出词的意思。
  【评析】词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节奏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利用初读,读出词的节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词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二读(感受词的凝练美)
  1.拿出笔来,在书中读一读,有哪些词的意思不明白,需要帮助的,请勾画出来。
  2.质疑:你有哪些词的意思不明白需要帮助的,请举手提出来。
  3.出示重点词语的解释,根据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自己练习说说这首“词”的大意,然后同座再相互补充。
  4.学生逐句练习说说“词”的每句大意。
  5.学生说出整首“词”的大意。
  6.小结渗透:同学们,你们通过读和思考用自己的理解说出了这首“词”的意思,可是词人却用了33个字,7个标点就高度概括了这首“词”所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词”的“凝练美”。
  板书:凝练美
  环节过渡:通过你们的读,读正确了“词”,读出了“词”的节奏,也读出了“词”的意思,我们还要读出自己对“词”的感悟,才能真正走进词人的内心深处。
  【评析】对于只有33个字的这首词,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自己语言叙述出词人所写的内容,而教学中,教师不仅完成了让学生明白词意的教学内容,更是通过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利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词的文化魅力,感受了词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四、三读(感受词的意境美)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所谓“词眼”就像整首词的灵魂一样。默读这首词,想想: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呢?
  ——沉醉
  2.读读这首词,哪里能看出作者“醉”了?
  ——不知归路 误入藕花深处
  3.小结:船头的美酒让作者醉得不知道回家,竟然迷路将小船划进了藕塘深处,这种酩酊大醉就叫做“沉醉”。
  4.仅仅是美酒喝醉了才不知归路,才误入藕花深处的吗?还有什么原因呢?仔细读读第一句,好好想想?
  ——沉醉在日暮的美景之中
  5.ppt出示:配乐日暮图
  6.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7.小结:夕阳西沉,霞光万丈,渔歌唱晚,美妙绝伦。在这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中李清照能不流连忘返吗?能不沉醉吗?
  这是一种什么“醉”?
  8.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该怎么读出作者的“醉”呢?
  9.你对第二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有什么新的理解吗?(除了酒醉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作者沉醉于日暮的美景,舍不得回家,途中一直想着这美景,才会误入藕花深处。
  10.谁能读出此时作者的留恋与不舍呢?
  过渡,ppt出示“藕花深处”连续播放的配乐图片(就这样作者带着美酒的醉意带着日暮美景的醉意不知不觉将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11.感悟练笔:李清照划着小船不知不觉来到了藕花深处,她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出几句话。
  12.学生交流。
  13.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作者沉醉于日暮的美景中,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作者又沉醉于什么美景中?
  ——满池的藕花,惊飞的鸥鹭,一静一动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14.怎样读出第三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5.小结:你们通过读,通过思,感悟到这仅有33个字中包含的意境,这就是词的“意境美”。
  板书:“意境美”
  16.词人李清照的这首词要表达出她的什么情感呢?   ppt出示:李清照的资料
  (快速阅读后,想一想)
  17.交流
  18.小结:这首词是作者回忆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晚归为动人的美景而沉醉,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生活的热爱。
  【评析】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在该片段的教学中,不断品味语言文字带领学生入乎其内,又通过画面的呈现和想象带领学生出乎其外。同时,通过想象练笔,丰富词中内容表达的内涵,化为学生自我的熏陶与感受,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走进词人,享受各自独特的体验。
  五、欣赏(感受词的声律美)
  1.词是配乐而演唱的,让我们一同欣赏。
  播放mtv配图演唱,学生学着练唱。
  2.33个字的《如梦令》,末尾用了5处押韵,被演唱得如此美妙,这就是词的“声律美”。
  板书:“声律美”
  21.这么美的“词”,谁来给我们朗读一下。
  ——配乐朗读
  22.谁能美美地背诵出来呢?
  ——配乐背诵
  【评析】词是古代一种集音乐和文学于一体的文化形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诗词的音律美是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一种独特的魅力所在。因而,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去感受,以激发学生从自我内心深处热爱祖国的诗词文化。
  六、拓展(学会与词人对话)
  1.李清照留给后人的《如梦令》,仅仅只有两首,巧合的是,这两首都是同时期写的,都写到了“醉”。
  ppt出示朗读:昨夜雨疏风骤……
  2.在这首《如梦令》中,你从哪里看出了“醉”?
  3.这首词中,李清照因什么而“醉”呢?
  ——刮风下雨,怕打落海棠花
  4.教师简述词的意思:狂风暴雨的夜晚,词人担心院中盛开的海棠花,一杯一杯地喝着壶中的酒,第二天天亮带着醉意的她迫不及待地问帮她卷着窗帘的侍女,侍女回答说是海棠花还好好地长着呢。李清照却说,你知道吗?你知道吗?海棠花的叶子还在,可是花朵却在风雨中凋谢了。
  5.通过老师的介绍,你知道这两首《如梦令》中的“醉”有什么不同吗?
  ——因美景而心醉 因花落而哀伤、惆怅
  6.齐读:昨夜雨疏风骤……
  7.总结:
  (1)“词”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节奏美、凝炼美、意境美、声律美”,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我国文学形式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李清照的词,早期多表现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中期由于金兵南侵,到处看到“遗民泪尽胡尘里”的情形,多表现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报国热情;晚期由于国破家亡,多表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伤。因而,在读懂词的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词人写作的背景,才能真正和李清照进行心灵的对话。
  【评析】教学由课内到课外,逐步走进作者灵魂深处,与作者进行零距离对话,这是一种语文课程观的体现。诗词的学习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语言进行积累,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熏陶和积淀。通过在学习中习得的方法掌握学习同类诗词的一般规律,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诗词,更好地热爱祖国文化宝库中的词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作业
  一、课内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如梦令》。
  2.想象“溪亭日暮”的美景,写一段话。
  二、课外作业
  1.选择一首李清照的词,结合写作背景,尝试揣摩词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反思】
  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教学案例中,教者首先从理解词意入手,通过三次不同层次的读和不同层次的思考,让学生读好词,读出词的意思。在这其中带领学生感受中华词文化的节奏美、凝练美。其次,通过对词中内容的想象,配以画面辅助和本词演唱的欣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对语境的感悟,带领学生感悟到词文化的意境美和声律美。达到了通过优秀文化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在博大的中华词文化中吸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整节课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充盈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最后,教者通过两首《如梦令》的对比学习,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李清照,走进李清照,不着痕迹地带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课程观。
  结束语
  语文素养是存在学生自身内部的文化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依据课标,把握诗词教学的规律,拓宽诗词学习的渠道。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养成齐头并进,充分经历着诗词学习中一段美的历程。[?]
其他文献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创立了“五重教学法”,其中第二重便是重“感悟”。 所谓感悟,就是先感后悟,先感知文本后悟其义,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于先生的做法“就是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有鉴于此,我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去尝试指导学生通过感悟文本,再走进文本,以达到与文本对话的教学目的。  我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的第二课时,印象最深的便是课堂中学生的学习
别见笑,笔者在题目中套用了舍得酒的广告词。那是因为在平时听课时,我常发现教师们预设的教案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完毕,一篇课文上三四课时是常事,有时甚至更长。究其原因,笔者想来还是很多教师不懂得课堂教学中如何取舍。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头昏脑胀,语文教学费时费力,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大道至简,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面对新课改以来出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流派,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
Natalia Vodianova身穿John Galliano执掌Dior时期的作品。Natalia和摄影师Estelle Hanania进行沟通。模特Kim Schell正在进行妆发准备。精心收纳在盒子里的Dior古董珍藏身穿Raf Simons作品的Kim在鏡头前展现摩登率性的一面  六月的巴黎,虽然疫情的阴霾已经逐渐散去,但工作上的条条款款仍然严苛无比,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一场拍摄,难度仍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一、探究学习的内涵  探究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
近年来,教育科研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一直引领着崇安区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回顾我区教育科研发展历程,总结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经验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审视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丰富实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来规划、思考和前瞻学校教育科研的与时俱进和持续发展,获得符合新时期特点和要求的关于学校教育科研的正确认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语文老师都把朗读训练看得十分重要,用心地想要把学生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可是,走进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了,也在尝试着做,但仍有许多的朗读指导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现状分析  1.只关注“变”与“遍”,通过朗读形式难以达成目标  《新课程目标》对所有年级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在2020秋冬秀场上,剪去一头长发的ValerieScherzinger展现出了强势硬朗的形象,斩获近30场大秀。Givenchy早秋系列的这款單肩连衣裙在她的演绎下更显深邃,层叠的配饰让造型丰富立体。金属宽链条手链来自VibeHarslof,金属饰片手链、两款坠饰项链均来自Alighieri,宽链条短项链来自Prasi,长项链来自DiaboliKill,两款几何抽象造型手环均来自Chloe。在7
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坐落在古老的镜台山下,迄今已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  走进美丽的校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栋U字型教学楼,中间是塑胶跑道环绕的篮球场。这座投资1683万元的教学大楼是作为闽东第一座实施“校安工程”的校园整体重建的,于2010年9月1日前夕竣工并通过综合验收后投入使用。崭新的教学大楼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与新希望,同时也给附小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化的
美术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划分出四个学习领域。“设计·应用”是美术学习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如果我们缺乏对这一学习领域的正确把握,就会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偏差,并影响教学实效。  问题一:工具材料的准备和使用——乱  面对大量的新教材、新工具、新材料,不知道该如
如何上好作文课,一直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一个难题,特别是教材中的作文,虽然常常“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还是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不是为了传授更多的写作技法,亦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作家,而是为孩子们开辟生命表达的栖息地。那么,激发孩子们的写作欲望,激活他们的言语动力就成了我们作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总是那样纯真地睁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那样崇拜地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