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习作期待 激活言语动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上好作文课,一直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一个难题,特别是教材中的作文,虽然常常“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还是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不是为了传授更多的写作技法,亦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作家,而是为孩子们开辟生命表达的栖息地。那么,激发孩子们的写作欲望,激活他们的言语动力就成了我们作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总是那样纯真地睁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那样崇拜地期待着教师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只要我们教师静下心来,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就能捕捉到许多激发言语动力的星星之火——点燃它,就能燎原。
  
  一、寻找学生写作的兴趣点,激发孩子们言语表达的原动力
  
  激活学生作文的言语原动力是上好作文课的基础,现在的孩子有着比较开阔的眼界,他们已经熟悉了我们老师的一些常用的手段——搞一次活动、读一篇范文,或者欣赏一些视频……要在既定的教材规定中寻找让孩子们喜欢、感到新奇的东西,激发他们言语表达的原动力,教师就必须首先读懂教材,读懂孩子。
  1.根据教材要求,选取一点突破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很多的作文要求是相当宽泛的,有的只有一个主题,有的只是一个范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要求,选取符合孩子们情趣的一点加以突破。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去体味生活,探索科学的奥秘。显然,这里只是给了教师一个很宽泛的作文主旨,在作文课中该如何去指导呢?该如何通过这么一堂课不仅让孩子们掌握写作的技能,并能由此激发起他们体味生活、关注科学的兴趣,真正达到教材所设定的目标呢?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们不十分熟悉的但是很有趣的科学现象,如“莫比乌斯圈现象”“白纸显字”“牙膏擦污迹”等等,教师就可以恰当地引入课堂,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指导,学习如何抓住动作、心理的变化来描写课堂中的活动,展现科学的神奇,体验在实践过程中情绪的跌宕起伏,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2.即时创设情境,实施任务驱动
  写人的文章是孩子们最为畏惧的,常常会因为想不起什么人,什么事可写,就用一些模式化的套话、大话来搪塞,来敷衍。其实,每个孩子身边都有着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人,发生过许许多多生动的故事,教师如果能创设即时情境,就可以唤醒孩子们沉睡的记忆,刻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鲜活的人物。
  在《一个印象深刻的人》一课中,我们可以给孩子创设一个真实可信的情境:老师的孩子前几天也写这篇文章,特别苦恼,说真的没有什么人可以写,我帮他想了几个,他还是一个劲地摇头,你们能不能帮帮他呢?孩子们是最喜欢帮助别人的,立刻积极投入到了出谋划策中:你有没有见过严肃的人?比如有一次……你有没有见过痴迷于读书的人?他可能会……你有没有见过很害羞的人……
  “真好,老师想,这样问下去,一定能帮他找到写作的材料。今天晚上我就去试一试!”在享受给予的快乐中,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搜肠刮肚地寻找着,老师引导性地帮助全班孩子打开思路,激发起了表达的欲望。
  3.恰当调整内容,二度开发教材
  我们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同时又具有再创性。为了满足小学生生活表达的需要,根据孩子们生活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恰当地进行二度开发,会使我们的教材内容更具有张力。
  例如在对六年级第一单元中“写漫画”进行写作指导时,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抛开教材中原来的漫画材料——“假文盲”,因为这一内容孩子们已经十分熟悉,如果单纯地为学习方法而来写这则漫画,无疑会显得有些乏味。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精心选取一些近段时间与孩子们联系较为密切的具有现实性的;孩子们知道一点,又不是很清楚的具有研究性的;很有内涵,可以给孩子们极大想象空间,有实效性的漫画内容。这样,孩子将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写作中。
  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需要教师敏锐的思维、果断地定位,既要为孩子提供新鲜的材料,又要充分尊重教材。
  4.调动情感积蓄,打好扎实基础
  情到而辞达,作文教学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情趣问题,注重情的渲染,而这情的种类是多样的。在六年级的《毕业赠言》设计中,我们可以用孩子们在校园生活中的掠影,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那是我,那是我的同伴,那是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个活动,从而营造出一种浓浓的离别的氛围,激发起孩子要表达的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是一种重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在进行作文评改时,我们可以运用“快乐的授星仪式”“夸夸我的作文”等多种形式,对不同程度的孩子的习作进行鼓励:可以只是一个题目,可以只有一个词语;可以是片段,可以是体裁……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习作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更加完善自己的作文的驱动。
  
  二、设计学生写作的指导点,激发孩子们言语表达的持续动力
  
  灵动的课堂背后是精心的设计。作文课往往因为需要写很多的字,需要传授很多的方法,就难免枯燥、困难。当我们初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之后,我们的孩子往往又“打起哈欠”。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课上精心设计指导点,激发孩子们言语表达的持续动力。
  1.把准学生基础,着眼学情,大胆取舍
  调动儿童的写作兴趣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是否能运用娴熟的教学方法,而主要是由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决定的。作文课绝不是教师的个人艺术的表演,也不只是为了写完一篇文章,而是真正地从孩子们的所需入手,让孩子们在一堂课中能有所得,能“写”一点,能“改”一点。在这样简单的教学中,教师会教得深入,学生会学得轻松。
  《我身边的小动物》是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一次状物的习作,如何指导,我们的脑海中会立刻冒出:状物的文章可以抓住动物的样子、习性、本领和小动物之间的趣事等等。那么,是不是都要指导?是不是都要写?我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该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主,重在敢于大胆地表达,在写的方面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学生熟悉动物的一个特点写一两句话”。我们还可以将教材中的“趣事”改成“你和小动物之间的事情”,让二年级的孩子有更多的话可以说。至于能不能将这件事情写下来,写成什么样,教师都应抱以极为宽容的态度。但是我们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很有兴趣地去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去试着写一写。能达成这一点,足矣。
  2.搭建期待平台,层层渲染,环环相扣
  小学作文体现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以词语为零件,以思维为主轴,以兴趣和情感为动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要把激发儿童的作文兴趣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课堂预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目标达成可能遇到的障碍,在每一个思维的转折点、知识的训练点上给予一定的铺垫,搭建期待的平台。
  当我们拿到一篇课堂习作,必须首先问一问自己:这样的习作要求对孩子们来说,有什么困难?怎样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加以解决?比如四年级上册的“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孩子们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怎样的真情实感,孩子们就犯难了!为此,我通过召开“宠物博览会”,在他们的畅所欲言中,在相互的提问和交流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动物对主人的情感和同伴们对动物的喜欢,这就是“真情实感”,就这样在一件件小事中渗透着浓浓的“真情实感”。当我们将每一篇课堂习作都与生活相结合,与孩子相融合,它就会变得直观、形象、有趣。
  当然,这样期待平台的搭建要充分考虑年段的特点,教师本身的个性特点,还要善于根据孩子的生成进行引导,体现教师指导的指向性和全程性,才会更加有效。
  3.融方法于过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写作方法的指导不是简单的告诉,而应该是在学生写作评价中的过程化指导。就像写人的文章,我们每个老师都会讲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介绍,但是几年下来,孩子们还是一脸的茫然。
  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多种方法。在《介绍小伙伴》习作训练中,我们选取了《少年闰土》和《马小跳》的两个片段进行范例引导,在对闰土和马小跳人物的赏析中,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经典的细腻和精致,感受到现代的“生活”和“通俗”——虽然没有老师直白的授法,但是从后面的孩子习作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已经懂了,也许这就是“潜移默化”。
  我们也可以故意设置情境,用“老师有一个好朋友,但不知道该如何将他写具体,你们能提几个问题给我吗”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教师就在孩子的热情参与中加以适当的点拨,在孩子们思维的相互交流中充实了自己的认知——该如何将人物写具体,也许这就是“润物无声”。
  教书是一辈子的事,小学生读书是六年的事,指导作文更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当一个孩子兴趣盎然地开始一堂作文课,当一个孩子兴致勃勃地走出作文课堂,当一个孩子不再对作文畏惧的时候,我们的作文课堂也就成功了!
其他文献
阳光明媚的夏日,刘亦菲以Chaumet冠冕大使的身份来到摩纳哥,参观Chaumet“御冕传世——始于十八世纪的珍宝艺术展”。这个分為五个篇章、共有250件展品的展览,好像一个内容充实、设计华美的课堂,呈献了品牌历年来为王室及贵族女性打造的珍宝,让人从历史和文化变迁中,领略冠冕背后所承载的权力、爱、传承、艺术与魅力。  除了珍宝艺术展,刘亦菲这次也预览了CHaumet最新的高级珠宝系列,并且听工艺师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创立了“五重教学法”,其中第二重便是重“感悟”。 所谓感悟,就是先感后悟,先感知文本后悟其义,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于先生的做法“就是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有鉴于此,我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去尝试指导学生通过感悟文本,再走进文本,以达到与文本对话的教学目的。  我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的第二课时,印象最深的便是课堂中学生的学习
别见笑,笔者在题目中套用了舍得酒的广告词。那是因为在平时听课时,我常发现教师们预设的教案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完毕,一篇课文上三四课时是常事,有时甚至更长。究其原因,笔者想来还是很多教师不懂得课堂教学中如何取舍。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头昏脑胀,语文教学费时费力,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大道至简,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面对新课改以来出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流派,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
Natalia Vodianova身穿John Galliano执掌Dior时期的作品。Natalia和摄影师Estelle Hanania进行沟通。模特Kim Schell正在进行妆发准备。精心收纳在盒子里的Dior古董珍藏身穿Raf Simons作品的Kim在鏡头前展现摩登率性的一面  六月的巴黎,虽然疫情的阴霾已经逐渐散去,但工作上的条条款款仍然严苛无比,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一场拍摄,难度仍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一、探究学习的内涵  探究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
近年来,教育科研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一直引领着崇安区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回顾我区教育科研发展历程,总结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经验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审视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丰富实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来规划、思考和前瞻学校教育科研的与时俱进和持续发展,获得符合新时期特点和要求的关于学校教育科研的正确认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语文老师都把朗读训练看得十分重要,用心地想要把学生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可是,走进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了,也在尝试着做,但仍有许多的朗读指导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现状分析  1.只关注“变”与“遍”,通过朗读形式难以达成目标  《新课程目标》对所有年级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在2020秋冬秀场上,剪去一头长发的ValerieScherzinger展现出了强势硬朗的形象,斩获近30场大秀。Givenchy早秋系列的这款單肩连衣裙在她的演绎下更显深邃,层叠的配饰让造型丰富立体。金属宽链条手链来自VibeHarslof,金属饰片手链、两款坠饰项链均来自Alighieri,宽链条短项链来自Prasi,长项链来自DiaboliKill,两款几何抽象造型手环均来自Chloe。在7
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坐落在古老的镜台山下,迄今已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  走进美丽的校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栋U字型教学楼,中间是塑胶跑道环绕的篮球场。这座投资1683万元的教学大楼是作为闽东第一座实施“校安工程”的校园整体重建的,于2010年9月1日前夕竣工并通过综合验收后投入使用。崭新的教学大楼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与新希望,同时也给附小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化的
美术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划分出四个学习领域。“设计·应用”是美术学习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如果我们缺乏对这一学习领域的正确把握,就会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偏差,并影响教学实效。  问题一:工具材料的准备和使用——乱  面对大量的新教材、新工具、新材料,不知道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