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读”为径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kare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 的新理念, 是对先哲圣贤优秀读书方法的传承, 又是语文课之所以为“语” 文课的最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 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走进语文课堂, 我们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这一环节, 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 朗读教学还是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下面我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 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40 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 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 转入下一授课环节,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1. 保证朗读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应该在一些繁琐冗长没有实效的教学环节上挤出时间, 使朗读时间充足。
  2. 教师范读要准确
  朱熹曾说: “凡读书必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 只要多读几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这就要求教师要标准示范朗读。最基本的是教师普通话标准, 吐字清晰, 否则会错误引导学生的读音, 使他们经常读错。对于生字难词, 教师要提出来,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查字典及其他工具书, 让他们养成自学的能力, 扫清文字障碍,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课程目标所强调的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且在泛读时要饱含丰富的感情。由此可见, 示范朗读的正确、标准是教师采取与运用朗读范读策略的基础, 对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文本及其自身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 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和落实。
  3.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 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 分析前读一遍, 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 甚至根本没去理解, 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诚然, 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的古训,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在瞎弄里摸索, 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 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它们相辅相成的, 必须有机结合。
  三、强化朗读评价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采用激励性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而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也就是说教师可将对学生的尊重, 赏识和鼓励渗透于朗读教学的课堂评价中, 准确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自信心。评价模式是多种多样, 本文针对的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朗读教学中采取的有效策笔者建议可在课堂中运用艺术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模式策略, 进行高效的朗读教学。
  1. 艺术性评价
  艺术性评价模式就是对学生的朗读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语句, 而是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和师范技能, 结合具体课文情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 这种策略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课文朗读能形成高水平的自我评价, 更深层次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2. 激励性评价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要有艺术性外,更应注重朗读的评价激励, 即激励性评价模式。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体现学生的发展性。当学生的朗读不尽如人意时, 教师可从其他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例如“你真有毅力, 一次次读错, 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 终于读对了!” “你很勇敢, 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你读得很认真, 声音响亮, 口齿清楚”,“你能大胆举手, 这就是一大进步!” “很用心地在读, 且充满了亲情” 等等。鼓励和表扬是伟人的教育法宝, 既肯定了学生优点的同时, 又不失时机指出不足,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 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语文朗读教学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朗读技巧情感的培养, 更是对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课程目标的完成起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朗读作出的规范和要求, 我们相信, 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 以朗读教学为线索精心设计的语文教学, 是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 可将学生的素材积累、情感体验和多种学习策略运用、良好学习方式养成统一起来, 可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帶动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使学生形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但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关注不够,导致创设的情境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成为课堂上的一大败笔,颇有“画蛇添足”之嫌。  【关键词】课程标准 情境创设 有效性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
【摘要】教师要想灵活巧妙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就不能只熟悉教材, 而且要不断深入挖掘教材, 敢于独辟蹊径, 勇于创新, 这样才可能巧于留白, 妙置悬念, 给学生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尽情思考, 深入拓展, 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跃升。    我们常常赞赏“此处无声胜有声” 的美妙意境, 我们常听人说“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 愈大, 愈露而愈小” 的深邃哲理, 那么, 你
【摘 要】从语文课堂看,教师比较注重教材内容、教学的流程等等,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只是一厢情愿地训练讲解,以期提高学生关于应试的语文能力。但从教学效率来看,这样做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初中的课堂至关重要,是语言在迅速积累的阶段,单单从应试角度的方法教授学生,使得学生学习得过于死板,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因此,初中课堂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的必要性尤为重要。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摘 要】文章结合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展开分析,针对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两方面的改进意见,一方面要求教师同学生一起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其次,要求构建起语文课文的整体性,最后还要构建起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现代文    从小学到初中,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跨越。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达成驾驭语言能力的最终目标,在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提出应加大实验室投入, 完善实验室设备及管理, 使之充分利用于教学, 让实验室成为学化学的重要场所。    现今, 有的学校仍存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简陋、管理措施不完善、投资被一再压缩、实验常常被删去等现象; 也有些学校实验室设施较好, 但没有被利用起来, 实验室形同虚设。从这些现象不难看出: 实验室的重要性仍没有引起学校及教师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 主要是:   1.学化学的目的局限在“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全国各个小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学科也成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如今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呈现的问题已经逐渐显露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更是不容乐观。由于农村小学较为偏僻, 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 信息相对闭塞,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学生思维与积极性的发展, 与当前素质教育相矛盾。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摘要】国内外高校动漫人才的培养基于国情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模式, 但不管具体的教育模式如何, 都必须立足于产业实际发展的需求。作为高校动漫教育, 应及时根据产业对人才类别、层次的不同需求确立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定位,从技术竞争力环节为产业提升内在驱动力。    动漫产业是个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作为产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直接决定了公司和产业的成败。国外从业人员质量来源于高校的培养, 公司的核心技术来源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也将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而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众所周知, 不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 都离不开教育这一基础, 而课堂教学又是教育的“主战场”。因此, 中职英语教学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以适应社会和中职教育的飞速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 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
【摘要】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本课题通过实践研究来探索一日活动中养成教育该如何具体实施, 提出了大班幼儿一日活动中养成教育的基本策略与实施途径, 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研究的意义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 幼儿生活活动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及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有公开课,我对上学期的一节公开课印象颇深,感触也颇深。  当时学科组长安排课后通知我说:“你的课安排到第三周星期四,在初一11班上。”一听到这个消息,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关于时间我并无异议,但这“初一11班”是全年级出了名的“捣蛋”班,学习的孩子只有三五个,其他几乎都厌学,也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睡觉、说话、传纸条,干什么的都有,就是不听讲。几乎所有的老师连正常的教学都无法维持,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