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加之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预学案”的运用越来越热门。“预学案”的设计和学习中,通过五个过程: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对于知识的掌握呈现出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 预学案;现状分析;基本流程;实践策略;成效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187-0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关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学案引学,问题促学”的问题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很多老师推崇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案的引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由此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和“预学案”的价值。
一、“预学案”实施现状分析
当前“预学案”的研究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语言口语化,表述不清楚甚至不会正确表述;有些教师设计的“预学案”就是习题积累,“预学案”中的知识学习,纯粹就是完成练习题,而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问题来解决。所以这样的研究,学生和老师都是在走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教师:解读教程不深入,对于预学案的理解,就是以往的布置预习任务,只是把例题和练习题搬到了作业纸上而已。同时对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片面理解。
(1)对“预学案”教学模式理解不到位。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当前很多学校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桌椅摆放的样式,造成视觉上的改变或成为公开课的作秀行为,但本质没变。
(2)对“预学案”教学模式经验尚缺乏。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不少困惑,如:预学案目标的确定和把握;课标要求的有效落实;学案进行中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的体现;预学案中小组交流有效性的时机把握等等。
2.学生:视问如问,也就是说对于“预学案”的问题,纯粹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要我解决一,我绝不会想二,思维的一站式。同时也可以想象学生对于“预学案”中其他问题的解决也是很肤浅的理解。
二、“学案引领,问题促学”教学的基本流程
问题促学其实质是以“问题”为整个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置学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重新组织已知的规则,以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并用它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和不断发现新问题。根据接触,我们认为“预学案”中的知识应通过问题的展示,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以提高学生思维素质为目的。
三、高段数学有效运用“预学案”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预学案”设计问题情景时,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创设多资源的情境
教学资源是创设情境的载体,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挖掘,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就能使其为良好的教学情境服务。知识来源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内容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预学单的。我知道:你知道哪些节日?它们分别是几月几日?我发现:观察万年历,你能发现什么?
从上面的问题情境中可以看出,都是学生熟悉的事情(节日),同时也是在学生周围的事物(万年历),求知的这个火焰一下就燃烧起来。
2.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预学案”中,我是这样设计:你知道吗?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看来比例既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还可以让你成为优秀的侦探……
3.创设发展性的情境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我们要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化抽象为直观,利用多媒体、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互相依赖。波利亚指出:“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成了你的问题。”也就是说,提出问题的最有效的初始阶段就是将教师(或课本中)的问题真正地由自己提出,也就是将其看成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这是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完成这一步就要让学生感觉到真实问题的存在。
提出问题同时又是对解决问题的开始,是教師根据数学学科的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学生对问题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进行理性思考,并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一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
(1)分析问题情境;
(2)找出问题实质;
(3)概述问题本质。
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预学本,让他们将预学中发现的问题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第二天我会对认真预习,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小学生天性爱表现,为了得到表扬,就会认真预习,挖空心思找问题提问题,从而达到以疑促思的预习目标。
如在预学《角的度量》这一节课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仔细观察了手中的量角器,发现了很多奥秘:量角器的刻度有两圈,一个是顺时针的,0刻度在半圆形的左边,一个是逆时针的0刻度在半圆形的右边,它们方向相反,只有90度时是重合在一起的。但我不明白量角器为什么要有起点不同的两个180度?这两个刻度有什么不同的用处?这样量起来会不会不方便?
关键词 预学案;现状分析;基本流程;实践策略;成效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187-0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关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学案引学,问题促学”的问题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很多老师推崇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案的引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由此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和“预学案”的价值。
一、“预学案”实施现状分析
当前“预学案”的研究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语言口语化,表述不清楚甚至不会正确表述;有些教师设计的“预学案”就是习题积累,“预学案”中的知识学习,纯粹就是完成练习题,而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问题来解决。所以这样的研究,学生和老师都是在走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教师:解读教程不深入,对于预学案的理解,就是以往的布置预习任务,只是把例题和练习题搬到了作业纸上而已。同时对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片面理解。
(1)对“预学案”教学模式理解不到位。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当前很多学校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桌椅摆放的样式,造成视觉上的改变或成为公开课的作秀行为,但本质没变。
(2)对“预学案”教学模式经验尚缺乏。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不少困惑,如:预学案目标的确定和把握;课标要求的有效落实;学案进行中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的体现;预学案中小组交流有效性的时机把握等等。
2.学生:视问如问,也就是说对于“预学案”的问题,纯粹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要我解决一,我绝不会想二,思维的一站式。同时也可以想象学生对于“预学案”中其他问题的解决也是很肤浅的理解。
二、“学案引领,问题促学”教学的基本流程
问题促学其实质是以“问题”为整个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置学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重新组织已知的规则,以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并用它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和不断发现新问题。根据接触,我们认为“预学案”中的知识应通过问题的展示,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以提高学生思维素质为目的。
三、高段数学有效运用“预学案”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预学案”设计问题情景时,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创设多资源的情境
教学资源是创设情境的载体,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挖掘,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就能使其为良好的教学情境服务。知识来源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内容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预学单的。我知道:你知道哪些节日?它们分别是几月几日?我发现:观察万年历,你能发现什么?
从上面的问题情境中可以看出,都是学生熟悉的事情(节日),同时也是在学生周围的事物(万年历),求知的这个火焰一下就燃烧起来。
2.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预学案”中,我是这样设计:你知道吗?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看来比例既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还可以让你成为优秀的侦探……
3.创设发展性的情境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我们要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化抽象为直观,利用多媒体、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互相依赖。波利亚指出:“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成了你的问题。”也就是说,提出问题的最有效的初始阶段就是将教师(或课本中)的问题真正地由自己提出,也就是将其看成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这是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完成这一步就要让学生感觉到真实问题的存在。
提出问题同时又是对解决问题的开始,是教師根据数学学科的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学生对问题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进行理性思考,并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一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
(1)分析问题情境;
(2)找出问题实质;
(3)概述问题本质。
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预学本,让他们将预学中发现的问题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第二天我会对认真预习,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小学生天性爱表现,为了得到表扬,就会认真预习,挖空心思找问题提问题,从而达到以疑促思的预习目标。
如在预学《角的度量》这一节课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仔细观察了手中的量角器,发现了很多奥秘:量角器的刻度有两圈,一个是顺时针的,0刻度在半圆形的左边,一个是逆时针的0刻度在半圆形的右边,它们方向相反,只有90度时是重合在一起的。但我不明白量角器为什么要有起点不同的两个180度?这两个刻度有什么不同的用处?这样量起来会不会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