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寺》(统编本二上)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夜宿山寺》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人李白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全诗围绕诗眼“高”字展开,前两句从视觉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的高耸入云,后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的诵读,此课的教学重在创设诗歌的意境,以生为本,以读代讲,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读正确古诗,读懂古诗,读出情味,体会诗人李白充满想象、夸张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让学生当当小诗人创编古诗,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体会五言古诗语言的精练,激发学生对传统古诗词学习的热情,受到优秀诗词文化的熏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熟字、字理等方法認识“宿、寺、危”等6个字,通过比较,正确书写“敢、惊、危”3个字。
  2.通过图文对照、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等方式读懂古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大胆想象,仿照诗句,创编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诗人,解读诗题
  1.出示人物。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位古人吗?根据他的穿着和动作,猜猜他是谁?怎么猜出来的?(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最喜欢饮酒作诗,流传至今的古诗就有900多首,被称为“诗仙”。)你会背他的哪些古诗?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夜宿山寺》。(板书:夜宿山寺)读准诗题。记住“宿、寺”的字形和读音。
  3.解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诗题中告诉了我们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夜晚,地点是——山寺,你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反复朗读每行诗句(行行朗读);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边读边想象出一幅画面(处处想象)。
  2.读准字音。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危、辰、敢、恐、惊”的字音。(辰:前鼻音;惊:后鼻音。)
  3.读出节奏。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关注停顿和节奏,这样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这首古诗每行五个字,一共有四行,像这样的古诗我们称为五言绝句。通常情况下,读五言诗的时候前两个字后面要停一停,这样读才有味道。(指名读出节奏,师生合作读。)
  4.聚焦诗眼。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寺庙呢?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那就是——高。(板书:高)
  三、品读古诗,理解意思
  1.学习“危楼高百尺”
  (1)聚焦“危楼”。指名读第一句,猜一猜危楼是怎么样的楼。(预设学生会回答很高的楼或者很危险的楼)“危”字的本义是指人站在高高的悬崖上,必须束缚自己的行为,才能保持安全。所以在这里危是高的意思,危楼就是高楼。
  (2)聚焦“百尺”。那这座危楼到底有多高呢?(高百尺)猜一猜“高百尺”到底有多高?这里并不是真的有百尺,而是告诉我们楼很高很高的意思。
  (3)拓展诗句。就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里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三千尺”就是说——瀑布很长很长;《赠汪伦》里的“桃花潭水深千尺”表示潭水很深很深。
  (4)指导朗读。在唐代,百尺大约有30米,相当于现在的10层楼那么高。在古代人眼里那可算得上高楼大厦了。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指名读)你们一味读得响亮,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师示范。生反复练习朗读,师相机点评:高耸入云的山寺,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触到云朵了,真是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啊!)
  2.学习“手可摘星辰”
  (1)认识“辰”字。刚刚小朋友们从“高百尺”这个数字里读出了楼的高,还从哪里读出了高?(聚焦诗句:手可摘星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辰”字吗?(与“晨”对比识记)“辰”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日、月、星的总称。那这里的“星辰”是什么意思呢?(星星)
  (2)动作演读。李白站在这高楼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星星,这就叫——手可摘星辰。谁能配上一个动作?(学生做摘的动作)轻轻松松就能摘到星星了,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摘星星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个字体现出来?“可”,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引导学生再读)
  (3)齐读诗句。让我们跟随李白一起登上这座高楼,想象当时的情境,一起读。(齐读第一、二句。)
  3.学习第三、四句诗
  (1)引出诗句。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该跟你们一样高吟一番,可是他却——不敢高声语。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李白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恐惊天上人。
  (2)学习“恐”“惊”。看看这两个字的偏旁,我们就知道是跟心理有关,你能说说对“恐惊天上人”的理解吗?站在楼上说话都会害怕惊扰到天上的神仙,这是怎么样的楼呀?
  (3) 指导朗读。夜已经很深了,天上的神仙都已经进入梦乡,怎么读才能不惊扰他们呢?(指导学生轻声细语读)
  4.诵读古诗,积累语言
  (1)齐读古诗。刚刚我们跟随李白一步步登上了高山,登上了山顶寺庙的这座高楼,让我们一起站在高楼之上齐读这首著名的古诗。
  (2)配乐范读。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试一试。(配乐动作演读)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吗?(指名读)
  (3)指导背诵。读着读着,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吟诵出来了。(生全体起立,配乐齐诵。)
  四、想象画面,创编古诗
  1.聚焦表达。小朋友们,天上真的有神仙吗?真的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吗?这些都是李白的——想象、夸张。(板书)
  2.模仿创编。让我们一起跟着李白展开大胆的想象,站在这寺庙的高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一伸手还可以……一抬头……一抬腿……(引导学生想象,并压缩成五个字,如:手可抱月亮、头可触云朵等。)
  3.看图创编。李白不敢高声
  语,恐惊天上人,天上还会有什么?想象:月中兔、嫦娥舞、捣药兔……
  4.完整创编。小朋友们真厉
  害,想出了那么多美妙的句子,那你能连起来把刚才创作的古诗吟诵出来吗?指导学生诵读。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抱月亮。不敢高声语,恐惊捣药兔。
  五、对比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出示“敢”“惊”,指导观察两个字的结构,提醒书写注意点。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敢”字,出示写字要诀: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穿插。
  3.学生书写。提醒写字姿势,写好后交流反馈,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4.总结延伸。播放《夜宿山寺》的古诗吟唱版,并出示古诗书法作品,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结束。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借助无声动画片,仔细观察,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2.感受习作的乐趣,懂得珍惜朋友间的友谊。  教学过程:  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知道哪些动画人物呢?今天我带来了一部由捷克斯洛伐克经典儿童文学改编的动画片——《鼹鼠和雪人》。  下面故事开演啦!  适合年级:三、四年级  板块一:观察动画,写“开头”  1.观看动画《鼹鼠和雪人》的一个片段,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2.请从这四个方面
我的导师周一贯出生于1936年。  如果有人说周老师是个老人,我必定跟他急,也必定绝不闭嘴。而推翻他的“谬误”,只消我讲这一天的故事就够了。  那是去年六月的一天,是个星期天。我有件小事,约好趁着星期天去绍兴周老师家,听听老师的意见,顺便也去看看老师。  趁着早上凉快点,还不到七点,我便来到了周老师位于绍兴城南的家。怕打扰了周老师的晨休,我便在他家附近的小花园里,呼吸着一天之中最清新的空气,看看鸟
《项链》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一篇描写海边风光的儿童散文。这篇课文的课后安排了“蓝、又、笑、着”等11个二类生字和要求认读的“白、的、又、和”4个一类生字,安排了“朗读课文。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和“读一读,说一说,看谁说得多”两道练习。显然,识写本课生字、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项链是什么”、用“的”字合理地搭配词语是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任务。如何把握第一学段的特征,结合课文的特点,完成这些任务呢
早上,我匆匆赶到学校,在走廊上又瞥见几片绿色的叶子。我已经不止一次看见这场景了。记得几天前,我看见一个调皮的男孩正拿着剪刀在绿叶上“咔嚓咔嚓”。这名被逮住的男同学只承认当场“作案”的事实,但拒绝承认以前做过。没办法,我只好在教室里把他教训了一通,叫了几个听话的学生帮忙看着他。  我无奈地把树叶捡起来狠狠地扔进垃圾桶后就出了教室。半路,因为临时有事我又折返回教室,瞥见角落里又有两片叶子,当我捡起的一
【教學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注意“哺”的正确读音,理解“上腭”“鳍”等生字词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和结构,感受行文的详略安排。  3.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围绕“鲸是哺乳动物”整合文本和相关资料用第一人称进行说明。  4.增强对鲸的亲近感,激起保护鲸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相机识字  师:课前,我们在视频中认识了神秘的海上巨无霸——鲸。今天,鲸还给我们发来了一张
周益民:郁老师好!听说您给家人都取了昵称,先生叫毛驴,三个孩子分别叫毛豆、辣椒、扁豆,连猎犬都有个可爱的名字,叫嗅嗅探长,怎么想起这么称呼的?他们又怎么称呼您呢?  郁 蓉:这些名字不是昵称,都是他们真实的名字,我们在家里就这么叫的,算是小名吧。我刚刚问了我们家老三,要是给我一个昵称会是什么,他说是“家庭间谍”,或者说“家庭警察”。他说,他们在家里做的任何微妙的、隐藏的、秘密的事情,总是逃不过我
经常听到一线教师埋怨——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的,真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课堂死气沉沉,这样的情况常常遇到。在感觉课堂沉闷、压抑的时候,教师会很自然地说出三“怪”。第一怪,怪学生。是学生太“死”,我没办法上;这个班的整体情况就是这个样,上课很疲软,总是死气沉沉,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实际上,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孩子都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很少有这样的情况——整个班的学生都沉默寡言。因此,这个
保 长  父亲当保长的那个年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饿蜉遍地,父亲管辖的一区十三保当时讨米逃荒者达百户之众。  作为乡绅儒士,六十岁的父亲其实也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父亲年轻时就是很有名望的私塾先生了,还在县署当过参事,因政见不合愤然归田,父亲崇尚耕读传家,回乡就重操旧业,做了育人子弟的私塾先生,在花甲之年,因了众乡亲的拥戴,又不得已做了保长。  连县参事都不稀罕的父亲,做保长自有他的道理,其时的保
学生常常拿起笔来,搜肠刮肚却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么写。语文教师一提到教作文也常常不知道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点子作文”教学实践十六载,渐渐地改变了学生作文难写、教师难教的窘况。当然,我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探索道路。  一、初创期:借“点子作文”教学开辟习作新园地  “点子作文”教学源于一次失败的秋游。  那年秋天,两位平行班的班主任看见天色好,准备去秋游。那时候,我想:如果我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他们
v去年,有一次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上课,窦校长却给我推荐了一个人,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凭《搭石》一课获得一等奖的那个江西女孩——王玲湘。王玲湘老师是被窦校长作为人才通过绿色通道引进清华附小的。我知道窦校长是爱才的, 而王玲湘老师能够来到清华附小这个团队无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翻看玲湘老师的书稿《语文教育的“大”和“小”——为生长而教》,再次回看她的经典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