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积累词句,感受夏天的生机与活力。
2.学习抓中心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发现作者从不同方面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秘密。
3.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
义,明白我们要及时抓住青少年时期,增长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否则错过时机就会一事无成。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中心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发现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短句和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本单元学习重点
1.还记得著名作家杨绛说过的一句话吗?“读书好比串门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梁容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又是怎样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中心意思的。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前面都设置了“单元导语”,对教师把握单元重点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在上课伊始就明确指出本课的重点,这对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有很好的帮助。】
活动二: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1.浏览课文,作者笔下的夏天有什么特点?(板书:万物迅速生长)
2.出示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3.文章围绕这句话,都写了夏天里哪些事物在生长?找一找,把它们的名称圈出来。
4.学生自学、自圈,教师巡视。
5.出示词语,指名读。特别读准标出的生字词。
6.观察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第一行是植物,第二行是动物,第三行是其他事物。)
7.小结:在夏天,有这么多事物都在成长,所以说——(出示全文中心句)哪个词要重读?(万物)齐读。
【设计意图:该环节在词语学习的设计上颇具特色,通过对课文中
相关词语的分类,不仅落实了生字
词的教学,而且顺势找到了全文的中心句,让学生对中心句中的“万物”有了具体的认识,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活动三:明确第2、3、4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比较中理清文章结构
1.过渡: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它统领着整篇文章。同学们找找看,课文第2、3、4自然段是不是也有相应的句子分别“领导”着它们呢?
2.交流并明确第2、3、4自然段的中心句。
3.出示三句话,比较位置的差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人也是一樣,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4.小结:这三句话一个在段首,一个在段中,一个在段末,虽然所处的位置不同,但是段落里的其他句子都是围绕它们来写的。而这三句话又被哪句话牢牢地管着?(出示全文中心句)所以说,这篇课文的结构很有特色,总分里面套着总分。
5.齐读三句中心句。(第一句齐读,后三句分组读。)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是本课的重点。对六年级的学生,想找中心句不难,难的是打破平时的思维定式。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比较第2、3、4自然段的三句中心句,自然而然地发现所谓中心句不在于文章的位置,变式的存在可能对行文的灵动更有帮助。】
活动四:理解文中的俗语、谚语的意思和作用
1.过渡:这篇文章的结构有特色,语言也有特色。它引用了一句俗语、两句谚语。
2.出示,齐读。读准“处暑”。
3.交流意思。
温度对万物成长很重要。
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
处暑的时候(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六之后),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了。
作者引用俗语和谚语的目的是什么,你明白吗?(是为了让所在段落的中心句更有说服力)
4.齐读这三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引用俗语和谚语的目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单元要求“选取材料表达中心意思”步步落实。】
活动五:理解课文相关句子的意思,明确围绕中心意思该如何安排材料,组织语言
1.过渡: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能不能发现课文语言的其他特色?
2.交流。
(1)第2自然段。
①可见,同样表达“长”,却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找找看,第2自然段里有没有这一类的词语?(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不见就变成了、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几寸、半节、一半大)
②观察这两类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写万物长,可以用表示时间的词,也可以用大小来表示。)
③读了这些词,你对第2自然段里哪些语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的跳跃地长)齐读。
作者还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呢?(看、听)
④小结:作者在写第2自然段的时候,围绕中心句用丰富的词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写出的文字让人读来抑扬顿挫,感同身受。
⑤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找表示“长”的词语和找表示听觉和视觉的句子,在比较和归类中感受作者语言的丰富和灵动,让学生从对课文句子的“似是而非”和“毫无感觉”的窠臼中跳脱出来,从他们想不到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该段的中心意思“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第3自然段。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天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天厚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①你懂这三句话的意思吗?
②能把这三句话中缺的关联词语补上吗?(因为……所以……)
③前几个“长”,同学们都能理解。最后两个“长”你懂吗?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长”字呢?(夏天雨水多,所以水量大。)
④夏天里,不光我们常见的事物在长,那些容易让我们忽略的事物也在长。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啊!在这三句话中,你能不能找到也表达“长”这个意思的词语或词组?(丰满、厚起来、变宽变深)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补充关联词语,明晰逻辑关系,不仅理解句意,更理解关于“长”字的丰富表述——“丰满”“高起来”“变宽变深”。这些词语都是中心意思的形象化表达。】
活动六:明确文章立意
1.夏天,万物都在迅速生长,这对人有什么启示呢?
2.出示中心句: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中心句的意思。(点拨:热天指的是青少年时期。)
总结:
《夏天里的成长》全文围绕这句中心句,有选择地选取了三个内容,总分结构里套着总分结构,中心突出,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下节课,我们要把这种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学着扣住文章中心,选取适合的材料进行谋篇布局。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1.积累词句,感受夏天的生机与活力。
2.学习抓中心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发现作者从不同方面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秘密。
3.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
义,明白我们要及时抓住青少年时期,增长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否则错过时机就会一事无成。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中心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发现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短句和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本单元学习重点
1.还记得著名作家杨绛说过的一句话吗?“读书好比串门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梁容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又是怎样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中心意思的。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前面都设置了“单元导语”,对教师把握单元重点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在上课伊始就明确指出本课的重点,这对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有很好的帮助。】
活动二: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1.浏览课文,作者笔下的夏天有什么特点?(板书:万物迅速生长)
2.出示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3.文章围绕这句话,都写了夏天里哪些事物在生长?找一找,把它们的名称圈出来。
4.学生自学、自圈,教师巡视。
5.出示词语,指名读。特别读准标出的生字词。
6.观察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第一行是植物,第二行是动物,第三行是其他事物。)
7.小结:在夏天,有这么多事物都在成长,所以说——(出示全文中心句)哪个词要重读?(万物)齐读。
【设计意图:该环节在词语学习的设计上颇具特色,通过对课文中
相关词语的分类,不仅落实了生字
词的教学,而且顺势找到了全文的中心句,让学生对中心句中的“万物”有了具体的认识,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活动三:明确第2、3、4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比较中理清文章结构
1.过渡: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它统领着整篇文章。同学们找找看,课文第2、3、4自然段是不是也有相应的句子分别“领导”着它们呢?
2.交流并明确第2、3、4自然段的中心句。
3.出示三句话,比较位置的差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人也是一樣,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4.小结:这三句话一个在段首,一个在段中,一个在段末,虽然所处的位置不同,但是段落里的其他句子都是围绕它们来写的。而这三句话又被哪句话牢牢地管着?(出示全文中心句)所以说,这篇课文的结构很有特色,总分里面套着总分。
5.齐读三句中心句。(第一句齐读,后三句分组读。)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是本课的重点。对六年级的学生,想找中心句不难,难的是打破平时的思维定式。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比较第2、3、4自然段的三句中心句,自然而然地发现所谓中心句不在于文章的位置,变式的存在可能对行文的灵动更有帮助。】
活动四:理解文中的俗语、谚语的意思和作用
1.过渡:这篇文章的结构有特色,语言也有特色。它引用了一句俗语、两句谚语。
2.出示,齐读。读准“处暑”。
3.交流意思。
温度对万物成长很重要。
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
处暑的时候(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六之后),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了。
作者引用俗语和谚语的目的是什么,你明白吗?(是为了让所在段落的中心句更有说服力)
4.齐读这三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引用俗语和谚语的目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单元要求“选取材料表达中心意思”步步落实。】
活动五:理解课文相关句子的意思,明确围绕中心意思该如何安排材料,组织语言
1.过渡: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能不能发现课文语言的其他特色?
2.交流。
(1)第2自然段。
①可见,同样表达“长”,却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找找看,第2自然段里有没有这一类的词语?(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不见就变成了、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几寸、半节、一半大)
②观察这两类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写万物长,可以用表示时间的词,也可以用大小来表示。)
③读了这些词,你对第2自然段里哪些语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的跳跃地长)齐读。
作者还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呢?(看、听)
④小结:作者在写第2自然段的时候,围绕中心句用丰富的词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写出的文字让人读来抑扬顿挫,感同身受。
⑤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找表示“长”的词语和找表示听觉和视觉的句子,在比较和归类中感受作者语言的丰富和灵动,让学生从对课文句子的“似是而非”和“毫无感觉”的窠臼中跳脱出来,从他们想不到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该段的中心意思“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第3自然段。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天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天厚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①你懂这三句话的意思吗?
②能把这三句话中缺的关联词语补上吗?(因为……所以……)
③前几个“长”,同学们都能理解。最后两个“长”你懂吗?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长”字呢?(夏天雨水多,所以水量大。)
④夏天里,不光我们常见的事物在长,那些容易让我们忽略的事物也在长。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啊!在这三句话中,你能不能找到也表达“长”这个意思的词语或词组?(丰满、厚起来、变宽变深)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补充关联词语,明晰逻辑关系,不仅理解句意,更理解关于“长”字的丰富表述——“丰满”“高起来”“变宽变深”。这些词语都是中心意思的形象化表达。】
活动六:明确文章立意
1.夏天,万物都在迅速生长,这对人有什么启示呢?
2.出示中心句: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中心句的意思。(点拨:热天指的是青少年时期。)
总结:
《夏天里的成长》全文围绕这句中心句,有选择地选取了三个内容,总分结构里套着总分结构,中心突出,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下节课,我们要把这种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学着扣住文章中心,选取适合的材料进行谋篇布局。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