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积累词句,感受夏天的生机与活力。
  2.学习抓中心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发现作者从不同方面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秘密。
  3.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
  义,明白我们要及时抓住青少年时期,增长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否则错过时机就会一事无成。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中心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发现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短句和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本单元学习重点
  1.还记得著名作家杨绛说过的一句话吗?“读书好比串门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梁容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又是怎样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中心意思的。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前面都设置了“单元导语”,对教师把握单元重点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在上课伊始就明确指出本课的重点,这对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有很好的帮助。】
  活动二: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1.浏览课文,作者笔下的夏天有什么特点?(板书:万物迅速生长)
  2.出示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3.文章围绕这句话,都写了夏天里哪些事物在生长?找一找,把它们的名称圈出来。
  4.学生自学、自圈,教师巡视。
  5.出示词语,指名读。特别读准标出的生字词。
  6.观察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第一行是植物,第二行是动物,第三行是其他事物。)
  7.小结:在夏天,有这么多事物都在成长,所以说——(出示全文中心句)哪个词要重读?(万物)齐读。
  【设计意图:该环节在词语学习的设计上颇具特色,通过对课文中
  相关词语的分类,不仅落实了生字
  词的教学,而且顺势找到了全文的中心句,让学生对中心句中的“万物”有了具体的认识,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活动三:明确第2、3、4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比较中理清文章结构
  1.过渡: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它统领着整篇文章。同学们找找看,课文第2、3、4自然段是不是也有相应的句子分别“领导”着它们呢?
  2.交流并明确第2、3、4自然段的中心句。
  3.出示三句话,比较位置的差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人也是一樣,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4.小结:这三句话一个在段首,一个在段中,一个在段末,虽然所处的位置不同,但是段落里的其他句子都是围绕它们来写的。而这三句话又被哪句话牢牢地管着?(出示全文中心句)所以说,这篇课文的结构很有特色,总分里面套着总分。
  5.齐读三句中心句。(第一句齐读,后三句分组读。)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是本课的重点。对六年级的学生,想找中心句不难,难的是打破平时的思维定式。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比较第2、3、4自然段的三句中心句,自然而然地发现所谓中心句不在于文章的位置,变式的存在可能对行文的灵动更有帮助。】
  活动四:理解文中的俗语、谚语的意思和作用
  1.过渡:这篇文章的结构有特色,语言也有特色。它引用了一句俗语、两句谚语。
  2.出示,齐读。读准“处暑”。
  3.交流意思。
  温度对万物成长很重要。
  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
  处暑的时候(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六之后),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了。
  作者引用俗语和谚语的目的是什么,你明白吗?(是为了让所在段落的中心句更有说服力)
  4.齐读这三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引用俗语和谚语的目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单元要求“选取材料表达中心意思”步步落实。】
  活动五:理解课文相关句子的意思,明确围绕中心意思该如何安排材料,组织语言
  1.过渡: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能不能发现课文语言的其他特色?
  2.交流。
  (1)第2自然段。
  ①可见,同样表达“长”,却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找找看,第2自然段里有没有这一类的词语?(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不见就变成了、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几寸、半节、一半大)
  ②观察这两类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写万物长,可以用表示时间的词,也可以用大小来表示。)
  ③读了这些词,你对第2自然段里哪些语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的跳跃地长)齐读。
  作者还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呢?(看、听)
  ④小结:作者在写第2自然段的时候,围绕中心句用丰富的词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写出的文字让人读来抑扬顿挫,感同身受。
  ⑤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找表示“长”的词语和找表示听觉和视觉的句子,在比较和归类中感受作者语言的丰富和灵动,让学生从对课文句子的“似是而非”和“毫无感觉”的窠臼中跳脱出来,从他们想不到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该段的中心意思“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第3自然段。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天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天厚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①你懂这三句话的意思吗?
  ②能把这三句话中缺的关联词语补上吗?(因为……所以……)
  ③前几个“长”,同学们都能理解。最后两个“长”你懂吗?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长”字呢?(夏天雨水多,所以水量大。)
  ④夏天里,不光我们常见的事物在长,那些容易让我们忽略的事物也在长。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啊!在这三句话中,你能不能找到也表达“长”这个意思的词语或词组?(丰满、厚起来、变宽变深)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补充关联词语,明晰逻辑关系,不仅理解句意,更理解关于“长”字的丰富表述——“丰满”“高起来”“变宽变深”。这些词语都是中心意思的形象化表达。】
  活动六:明确文章立意
  1.夏天,万物都在迅速生长,这对人有什么启示呢?
  2.出示中心句: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中心句的意思。(点拨:热天指的是青少年时期。)
  总结:
  《夏天里的成长》全文围绕这句中心句,有选择地选取了三个内容,总分结构里套着总分结构,中心突出,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下节课,我们要把这种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学着扣住文章中心,选取适合的材料进行谋篇布局。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考古”是一个专业词语,从字面上说就是考察古代。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发现的古代材料,了解感知信息,然后依据这些信息,通过合理的想象,推测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历史事件。专业的考古需要的是那样有板有眼、一丝不苟,而童话写作里的“考古”,我们大可不必那么拘谨,我们可以让时间“穿越”,让空间“翻转”。  在运用想象“考古”的方法上,我们的老祖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面对着每天的日升日落,他们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
记者:梁老师,您好!这些年您一直扎根一线,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您的研究也是从“学为本”课堂开始的。您提出的“学本语文”,研究的视角为什么是在“学本语文”教学方面呢?您提出的这一教学主张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梁鸯鸯: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在学界各有各的说法的问题。我想,语文是广义的,它是高位的,前瞻的。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狭义上来理解,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习得听说读写书
“对话”作为当代文化中的热词,不仅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更蕴含着积极丰富的新时代精神——民主、平等、人文、思想、自由等。  西方文化中,“dialogue”一词意为对话,其词根“logue”是希腊语“logos”的变化,意为“标志、路标”,后来又逐渐演化出“logic”一词,意为逻辑、思维。西方哲学尤其重视理性思考,循着逻辑思维追求真理。与此遥相呼应的东方文化中,智慧的最高形态是“道”,可以理解为
在读叶黎明博士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之前,我以为开发写作知识除了依据课标、课文以外,完全依靠教师个人经验,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开发出来的写作知识对不对,合不合理,评价的时候凭借的也只是个人经验。我觉得开发写作知识很难,难在无理可循。一年半以前,我开始第一次读这本书。在这段时间里,不算零零散散地读,我前后共读了七遍。刚开始读不懂,后来读不够。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写作知识开发的“
这两天,我彻底处于“失声”状态。微笑成了我跟人打招呼的招牌,比划成了我与学生交流的基本工作,助教(两个学生)成了班级的代理老师……我已经彻彻底底成了一个“哑巴老师”了。  “哑巴老师”是个语文老师,又兼任班主任。从晨曦微露,至夜幕降临,“哑巴老师”有着干不完的事,备课、批改作业、上课、管理班级……凡是体力能够完成的都能应付自如。那么,遇到需要用“嘴”去解决、用“声音”去交流的问题时,“哑巴老师”犯
阅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已经被无数的理论与实践所证实。而如何做到有效或是高效阅读,这不光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更是我们为师者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继我们团队与曾莉莉团队以工作室承担的省教育厅统筹课题《集团教研背景下的小学教师跨校学习机制研究》和市级名师专项课题《工作室背景下的小学教师跨校学习的实践研究》进行的主题为“同书异构巧推进,多方聚力促阅读”的二年级跨校研究活动后,我们成员都明显感受到“无方法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春日,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和弟子们“论水”“言志”的事。课文语言清新,意蕴丰富。文中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智慧,及其心怀天下的伟大情怀,若一股清泉,滋养心田。从这篇课文出发,通过品读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走近孔子,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文化魅力,实现课文学习到文化感悟的提升,这与“开放语文”“挖掘文化内涵,丰厚文本学习”的教学主张是一
记者:薛老师,您好!组块教学,是您提出的原创型教学理念。您始终扎根教学一线,将组块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造融为一体,不断推陈出新,获得了显著的成果。近几年来,您组建了吴江区的组块教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了组块教学研究联盟等。提起组块教学,小学语文老师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薛老师,想起以您为核心的组块教学研究团队。相比个人研究而言,您觉得以组建团队的方式一起研究组块教学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呢?  薛法根:教育是
一、游戏导入,走近端午  师: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小  吃货猜节日》。游戏规则:小眼睛看图,小耳朵听题,猜出节日举手说。  师:小汤圆,圆又圆。  生:元宵节。  师:吃月饼,赏明月。  生:中秋节。  师:这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再  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那再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  生:粽子。  师:是的,所以它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师生齐读课题)  师:题目里有两个新
“同学们,如果去北京你最想去哪儿?有一个地方,老师也非常想去看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简洁的导入,开始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  名师工作室里“每人一课”活动如期展开,我又有了一次成长锻炼的机会。如何上好一堂学生喜爱、高效率、具有语文味的课,是我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的。最初的试教,我只是一味给学生讲解,向学生展示我所收集的资料,整节课,基本上我的声音回荡在教室。这样的课,显然远离了“以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