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类”到“个”,写作知识开发有理可循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er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读叶黎明博士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之前,我以为开发写作知识除了依据课标、课文以外,完全依靠教师个人经验,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开发出来的写作知识对不对,合不合理,评价的时候凭借的也只是个人经验。我觉得开发写作知识很难,难在无理可循。一年半以前,我开始第一次读这本书。在这段时间里,不算零零散散地读,我前后共读了七遍。刚开始读不懂,后来读不够。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写作知识开发的“理”。

  在本书第四章“对教材‘呈现的知识’检讨及构想”中,叶博士提出了写作知识“同心圆”。“同心圆”有三层,最外层的大圆代表“文体知识”,意味着整个写作的知识体系是以文体知识为骨架而搭建的;第二层的圆代表各类“事实文体”的写作知识;中心的圆圈代表过程性知识。三种知识共同组成了写作知识“同心圆”。其中,大圆的文体指的是“教学文体”,我们很熟悉,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而中圆的事实文体,我是第一次接触。叶博士介绍,事实文体是真实文体,包含了社会实践中我们用到的一切文章体裁,包括各种实用文及文学体裁。教学文体与事实文体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是“类”和“个”的关系。在写作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事实文体写作,但现实是我们常常用教学文体知识教事实文体写作。在开发写作知识时,往往是到“类”即止,忽视了事实文体知识的开发,于是写作教学出现了问题。沿着由“类”到“个”的路径开发写作知识,有“类”的指引和对“个”的观照,写作教学才不会无理无序,流于空泛,才能真正满足学生写作的需要。
  以代璐老师执教的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为例,想象作文的写作知识开发首先是基于记叙文文体知识的。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认为,记叙文是以记叙事情、人物、场景的文章和叙述事情变化的文章。记叙文的文体知识丰富,如记叙文的人称、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等。叶博士归纳出五类叙事的知识要素,分别是目的、行动、视角、顺序、事件的基本构成。以上是教学文体知识,是具有普遍性的“类”的知识。叶博士在第六章“文学写作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构思”中指出了文学想象的特殊性,文学想象表现的是内心世界的“真”,表现的是情感,最高价值是“無理而妙”。而习作单元里关于想象作文的知识有:抓住事物的特点,借助相似联想、相关联想、逆向联想,大胆展开想象。
  从“类”来说,《奇妙的想象》是一次记叙文写作,开发写作知识时,受到叙事的知识要素的指引;从“个”来看,《奇妙的想象》同时也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次想象作文写作,既要考虑学段目标和单元写作知识,也要符合文学想象的特点。这节课开发的写作知识是,依据事物的特点,运用夸张、拟人的方式让故事更奇妙。通过分析这节课的写作知识可以发现,“依据事物的特点”想象整合了教材里呈现的单元习作知识,针对具体的习作《奇妙的想象》,则开发了“运用夸张、拟人的方式让故事更奇妙”的写作知识。这都是关于想象作文的“个”的知识。写作知识在“想象”上下足功夫,却并没有脱离本次习作的基础——“故事”,所以开发的下位的写作知识是“想象它会到哪里,干什么,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使习作符合事件的基本构成。《奇妙的想象》写作知识的开发有教学文体知识的指引,也有对事实文体知识的观照,由“类”到“个”,《奇妙的想象》开发的写作知识才能合理有效。
  明白了这些,我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信心满满地走进写作教学课堂,迫不及待地想要行动起来。可是开发写作知识对于我这样入职时间不长的教师来说依旧很难,但庆幸的是,我有理可循了。我带的学生刚接触写话不久,还处在激发兴趣的阶段,以后我也会行动起来。正如叶教授所期望的,作为一位读者,我从本书中收获了“对抗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与迷茫、改善课堂教学的勇气与智慧”。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何谓儿童文学阅读推荐书目?从教师的角度看,就是指教师依据课标的指导思想,根据本校的特点按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图书目录。  从学生的角度看,儿童文学阅读推荐书目就是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一份导学书单。其带有隐性的指导性,可以给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  然而,审视当前课外阅读实施情况,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在制订推荐书目时存在随意选择、缺少版本意识、忽略学生主体等弊端。古语有言:“
【教学目标】  1. 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能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 尝试用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和调动“五感”把事情写具体。  3. 乐于将自己的习作与他人分享,互相提建议,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学生:认真阅读《小木船》《爬天都峰》,完成预学单。  教师: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写作任务  1.每天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师:这学期,我们课间、课外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大家玩得越来越开心了,是吧?不少同学在大家玩的时候还拍下了快乐的瞬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日子我们都玩些什么游戏。  (师播放学生活动照片)  【评析:朱老师是有心人,不但引领学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还让学生把活动的精彩瞬间留了下来。当学生看到这些多彩的照片,一定会勾起美好的回忆,必然会激发表达的欲望。】  师:我们
我喜欢重温纪录片,喜欢反复咀嚼里面的一些文字: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也是食物的死敌。……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他在修这个文物
启动想象力:第一次猜测  师: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一(4)班小朋友上课,特地带来个礼物,是个奇妙的蛋。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样的?  生:长方形的。  师:有可能。  生:正方形的。  生:三角形的。  师:哦,形状很特别,还能说说其他方面的特别之处吗?  生:蛋里面生出个小鸭子。  师:哦,这个蛋不一定是个鸡蛋。  生:蛋上面有花纹。  师:哦,那一定是个很漂亮的蛋!  生:是个五彩的蛋!  师:同学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本文在介绍鸟的有关知识的同时还突出了人与鸟的关系,意在让学生从小增强环保意识,懂得爱鸟,护鸟。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鸟岛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第二、三自然段写鸟岛的鸟,鸟是鸟岛的主人,每年春天成群的鸟儿飞到鸟岛安家,鸟岛成了鸟的世界;第四自然段写来鸟岛的游人都很爱鸟。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很适合朗读背诵。
《体育课》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从五篇课文的编排到百花园各项训练题目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自强不息、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奋发向上等方面的美德教育。《体育课》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故事的真实生动已经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通读课文后,学生已经能够简单复述课文的大致内容,并能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的及时点拨也能帮助学生完成这篇课文
“考古”是一个专业词语,从字面上说就是考察古代。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发现的古代材料,了解感知信息,然后依据这些信息,通过合理的想象,推测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历史事件。专业的考古需要的是那样有板有眼、一丝不苟,而童话写作里的“考古”,我们大可不必那么拘谨,我们可以让时间“穿越”,让空间“翻转”。  在运用想象“考古”的方法上,我们的老祖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面对着每天的日升日落,他们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
记者:梁老师,您好!这些年您一直扎根一线,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您的研究也是从“学为本”课堂开始的。您提出的“学本语文”,研究的视角为什么是在“学本语文”教学方面呢?您提出的这一教学主张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梁鸯鸯: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在学界各有各的说法的问题。我想,语文是广义的,它是高位的,前瞻的。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狭义上来理解,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习得听说读写书
“对话”作为当代文化中的热词,不仅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更蕴含着积极丰富的新时代精神——民主、平等、人文、思想、自由等。  西方文化中,“dialogue”一词意为对话,其词根“logue”是希腊语“logos”的变化,意为“标志、路标”,后来又逐渐演化出“logic”一词,意为逻辑、思维。西方哲学尤其重视理性思考,循着逻辑思维追求真理。与此遥相呼应的东方文化中,智慧的最高形态是“道”,可以理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