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底,中国青海国际山地纪录片节颁奖晚会在西宁举办,这是中国首个山地文化纪录片节,纪录片节“玉昆仑”奖按照人文类、自然类和社会类评选,收到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343部节目参评,共有55部节目获得提名,最终21部纪录片获得21个奖项。在山地电影百年诞辰之际,中国终于拥有了第一个山地文化电影节。本文为您呈现了山岳电影100年的发展历程……
登山文化传统源起欧洲
2007年是英国阿尔卑斯俱乐部成立150周年。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著名的登山俱乐部,阿尔卑斯俱乐部见证了从探索阿尔卑斯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先驱到今天从中国喜马拉雅山到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惊险登山行动,成为娱乐性登山运动变迁的核心。阿尔卑斯俱乐部150周年庆典提供了一次对多姿多彩的历史进行回顾的机会,可以从维多利亚时期的阿尔卑斯登山先驱和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重要事件回顾到攀岩和登山成为时尚运动的今天——这一发展可以看做是阿尔卑斯俱乐部狂热的成员醉心于纯粹冒险和对不可预测事物的探求过程。
阿尔卑斯俱乐部成员回到被维多利亚时期的先辈们看做是真正登山之家的地方——瑞士的策马特。几乎所有高耸在策马特的山峰都是阿尔卑斯成员攀登的对象。在所谓的“黄金时代”,共有39座重要的山峰实现首次登顶,而英国登山者登顶了其中的31座。1857年,热爱阿尔卑斯山的英国人莱斯利·斯蒂芬到达了芬斯特瓦山峰顶,他们决定返回伦敦后成立阿尔卑斯俱乐部——世界上第一家登山俱乐部。阿尔卑斯俱乐部的目标是交流登山经验(特别是来自瑞士的经验)。阿尔卑斯俱乐部不需要国家名,因为没有其他的登山者协会。这些俱乐部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他们在瑞士登山时所获得的经验。莱斯利斯蒂芬把阿尔卑斯山称为“欧洲的运动场”。俱乐部把登山作为一项绅士运动加以推广,掀起了一股新的潮流。
紧接着创立俱乐部的是1862年奥地利阿尔卑斯俱乐部于维也纳成立:第二年4月,瑞士阿尔卑斯俱乐部成立;10月,意大利阿尔卑斯俱乐部成立;1869年,德国阿尔卑斯俱乐部成立;1874年,法国阿尔卑斯俱乐部成立。正如瑞士登山家Andre Roch所言:“死亡被抛弃,登山在英国人倡导的形式中诞生。”
1860年,英国绘画雕刻家爱德华·温珀到达策马特为出版物《山峰,山口和冰川》搜集例证,但他很快就被马特洪峰深深吸引,下决心要攀登这座雄伟的山峰——1865年他实现了这个心愿,但这一胜利和悲剧伴随——温珀及其同伴抢在其意大利对手之前到达了他们梦想已久的山顶,但是温珀一行中有四个人在下山的途中坠亡……
山岳电影的早期启蒙
虽然英国远离阿尔卑斯山区,但是在登山运动的最初期,它却走在了最前列。此后,登山运动作为一项欧洲最传统的运动流行起来,紧接着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国度掀起一轮新的探索热潮,滑雪运动也在之后诞生,登山运动的文化植根于环阿尔卑斯山区国家,登山向导作为职业确立下来,山岳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山岳电影在登山者是德国人的推动下,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题材存在并发展壮大。
卢米埃尔兄弟最初的电影拍摄活动实际上代表着纪录电影的开端,从电影诞生不久直到上世纪20年代初期,在纪录电影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影片类型是远征与探险电影,从1908年开始,意大利人马里奥·皮亚桑扎陆续拍摄了一系列登山电影——《攀登马特洪峰》(1908)、《与巨人之齿共舞》(1911年)、《色调》(1918)。此时,反映意大利杜克·阿布鲁兹公爵探索K2的纪录片也在1909年由意大利人维托里奥·萨拉拍摄,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喜马拉雅题材的电影。
有些摄影师经常跟随一些登山探险家走出阿尔卑斯去世界各地远征,英国人赫伯特·庞丁拍摄了《永恒的沉默》(1911),马里奥·皮亚桑扎拍摄了《从克什米尔攀登喜马拉雅山》(1913)的远征纪录片,英国1924年珠峰登山队也拍摄了反映攀登的纪录片。这些电影中也包括一些科学考察活动,其中应该提到的是由火山学家哈鲁恩·达泽耶夫拍摄的《魔鬼的约会》(1959)和《火山禁地》(1966)。
虽然,现在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山岳电影是由美国登山家弗兰克·史密斯在攀登勃朗峰时拍摄的短片《冰山铁路》,费利克斯·迈斯基什也拍摄了表现山岳的影片,但真正将登山电影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电影类型,还是公认由狂热的阿尔卑斯登山家阿诺德·范克博士开创。范克在一战结束后购买了一台埃尔尼曼摄影机,在瑞士登山时边爬边拍,后来剪了出来放映,竟然获得成功。范克拍摄的影片基本都是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表现人与大自然搏斗的“英雄形象”纪录片,诸如《滑雪板的奇迹》(1921)、《命运的山》(1924),《圣山》(1926),《帕吕峰白色地狱》(1929)、《博朗峰风暴》(1932)等,最早与他合作的有莱尼·里芬斯塔尔、路易斯·崔克和摄影师泽普·阿尔盖尔,他们都成为登山电影的重要导演。
莱尼·里芬斯塔尔从影之前在柏林学习绘画,之后又接受芭蕾舞训练。在受伤后决定改行当演员,投到导演阿诺德·范克的门下。里芬斯塔尔先后主演了几部登山片,从范克那里学习了电影制作。1932年,里芬斯塔尔和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合作,共同编剧,导演了她的第一部故事片《蓝光》。这部影片使她在德国影坛声誉雀起,并得到希特勒的注意。随着纳粹上台二战来临,主要的导演和演员各自走向不同的电影和人生道路,登山电影这一类型开始衰落了。
二战后的繁荣昌盛
战后的西方攀登界在50年代初开始了对世界各地山脉的全面探索。随着人类陆续登顶14座8000米高峰,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宣告到来,这一阶段极大地推动了山岳电影的创作,拍摄和发展。这期间,出现了诸如《喜马拉雅山》、《安纳普尔娜的胜利》、《正午的星辰》、《白塔》、《闪亮的山》、《艾格峰1936》、《白蜘蛛》、《艾格峰的惩罚》、《冰峰抢险队》、《绝岭雄风》、《向导之死》、《绝地求生》、《梦想巅峰》、《八千米死亡线》、《珠峰滑降》等一批优秀的登山电影。
这个阶段的登山电影的主要内容是登山纪实,展示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类超越自我的勇气。登山电影拍摄十分艰难,受到技术手段和自然环境的重重限制。在山峰上实地拍摄必须小心低温,天气和地形的危险,以免给剧组人员带来伤亡。导演有时也采用一些“花招”,如在不太危险的地方拍下演员,再剪入用望远镜头拍的山峰。
当法国登山队首登安纳普尔娜峰后,法国掀起一轮山岳电影热潮。从1934年起就开始拍摄山岳电影的马赛尔·伊夏克是最著名的导演,先后拍摄了《喀喇昆仑》(1937)、《格陵 兰》(1949),《喜马拉雅山》(1950)、《安纳普尔娜的胜利》(1953)和《正午的星辰》(1960)等优秀作品。他成为法国山岳电影的启蒙者,也是极地探险,洞穴探险和水下探险一系列电影类型的开拓者。
利奥·迪克森是英国山岳探险电影制作人,被誉为现代探险电影先驱。他在喜马拉雅、喀喇昆仑、阿尔卑斯和安第斯山拍摄超过六十部影片,涉及登山、攀岩、跳伞、滑翔、热气球、漂流、探洞、蹦极等几乎所有户外方式。
1970年拍摄攀登艾格北壁的电影《向往太阳》,从那以后他开始全身心投入电影事业;1978年,他拍摄了梅斯纳尔和哈伯勒首次无氧登顶珠峰的纪录片《珠峰解密》1982,利奥拍摄了艾力克·琼斯独攀艾格峰的纪录片,这次他使用直升机拍摄;1991年,他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热气球跨越珠峰》,史无前例地在万米高空拍摄:1994年,在巴基斯坦大川口塔摄制了澳大利亚极限低空跳伞者的纪录片《Baseclimb》,并参加了奥斯卡获奖影片《五日一夏》的拍摄和《温柔地杀我》的跳伞特技拍摄。
利奥·迪克森的代表作还包括著名的巴塔哥尼亚三部曲——反映1 962年首次登顶巴塔哥尼亚百内峰的纪录片《Towers of Paine》,《FitzRoy》和探索巴塔哥尼亚活火山的影片《Cerro Lautaro》。
登山电影果实
1966年,在意大利的特伦托创建的登山探险电影节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电影节不仅仅成为登山运动爱好者的文化休闲方式,同时也为山岳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
著名登山家罗伯特·绍尔是奥地利格拉兹登山探险电影节的创建者,上世纪70年代他在沙木尼看到当时的法国登山电影发展环境非常羡慕,那里涌现出很多年轻登山家拍摄的攀登影片和登山制片商。绍尔慨叹道:登山者是地球上不可抗拒的梦想家,而电影正是造梦者的艺术。为什么像维也纳、因斯布鲁克和慕尼黑这些环阿尔卑斯的古典登山城市没有登山电影节?
绍尔在1978年登顶珠峰的过程中认识了英国著名摄影师和制片人利奥·迪克森,在利奥的带领下开始投身于登山电影制作。1986年,奥地利格拉兹登山探险电影节创立之初仅仅只有登山电影一个类别——阿尔卑斯金摄影机奖,但是出席的嘉宾却都是重量级人物——法国登山电影制作人Jean Afanassieff,Robert Nicod、美国登山家Jeff Lowe和MichaelKennedy,德国登山家Gerhard Baur,瑞士登山家Fulvio Mariani。后来电影节陆续增加阿尔卑斯攀登电影、自然环境电影和探险题材电影。1996年,绍尔加入David Breashears率领的IMAX电影《珠峰》摄制队,2002年又参加了IMAX电影《乞力马扎罗:非洲之巅》的拍摄。提到IMAX电影,必须要介绍美国MacGillivray Freeman电影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巨幕(1MAX)电影制作发行公司。自197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巨幕影片行业的发展和推广,已发行了三十余部登山探险IMAX电影,引起广泛好评。
虽然山岳电影在西方的电影界里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类别,但是由于社会整体对登山及户外运动的认知度较高和登山文化发展为成熟的母文化,登山文化作品和活动的数量多而质量高,真正的山岳电影的时代到来了。
真正的发展季节
班夫小镇安静地依偎在加拿大海拔最高的几座险峰的环抱中,视野所及都属于班夫国家公园的范围。班夫镇很小,似乎容纳不下如此多攀登过珠峰的探险家和世界级滑雪冠军。这个小镇没有任何采矿业,没有农牧业。班夫镇成立于1883年,是班夫国家公园的主要商业重心,也是文化活动中心。但这个弹丸之地同时还是一个知名的山地文化电影节的举办地,成为汇聚世界各地山地文化的经典节日。
1975年,加拿大著名的登山家John Amatt和Chic Scott萌生了创办一个登山主题活动的念头。1970年,Chic Scott曾经参与过经典登山电影《艾格峰的惩罚》的拍摄,他也受到意大利特伦托登山探险电影节的影响,他们最终决定在班夫开创一个类似的活动,希望能成为山岳文化创作者展示作品的平台。1976年10月31日,首届班夫山地文化电影节一经推出即获强烈反响,电影节每年集合了来自世界各地和山岳相关的精彩影片,包含探险、攀登,运动,山地文化以及世界最后未涉足之地探险等的主题。同时,它鼓励世界各地户外运动影片的拍摄,设置数个奖项和提供一个发表交流的空间。时至今日,班夫电影节成为全球最具知名度的山岳电影节,成为户外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1986年,班夫中心开始把班夫电影节的品牌推向世界,他们启动了世界巡回展映计划。2006年,班夫电影节的巡回展映到达全球三十个国家超过四百场次。
从80年代开始,环阿尔卑斯山区的国家都开始举办山岳电影节,并将这 登山文化传统传递到北美和澳洲,同时也不断出现更多专业和专题的电影节,类型也从单一的登山探险电影,向极限运动、自然探索和人文领域拓展。甚至于出现了独木舟和单板滑雪等单独户外运动方式的电影节。现在,每年全世界举办的山岳和自然电影节超过二百个,其中以加拿大班夫山地文化电影节、奥地利格拉兹登山电影节,意大利特伦托登山电影节和英国肯多登山探险电影节最为著名。
独立制作和小众效应
长尾理论是美国《wired》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2005年提出的观点,他为独立制作和小众产品描绘了一个天堂,以为大众的需求正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产品,转向为曲线尾部的大量小众产品。安德森列举了出版界的一个现象,一本十年前冷门的登山书《触及巅峰》,因为另一本登山畅销书《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亚马逊书店连锁效应,使《触及巅峰》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4周,比《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卖得还好。安德森因此得出结论,21世纪的文化,经济模式将改变,过去实体媒介和发行平台太少,使广告,口碑和从众心理为主的大众文化将不再万夫莫敌,受众将远离20世纪这种传统购买模式,冷门和小众商品将能透过新科技及互联网的虚拟平台做贩售,不再苦于大书店、戏院将小商品下架下片的困境。
长尾理论对经济文化革命性的影响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它使独立制片残存着一丝生存希望,以为大片厂垄断经营的模式不可能长存,预示着一个电子内容,明星时代终结的新世纪美景。在这些小众文化产品中,山岳电影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但是它往往也是最能打动观众的电影,尤其是那些真实的登山纪录片。美国学者艾里克·巴尔诺说:
登山文化传统源起欧洲
2007年是英国阿尔卑斯俱乐部成立150周年。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著名的登山俱乐部,阿尔卑斯俱乐部见证了从探索阿尔卑斯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先驱到今天从中国喜马拉雅山到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惊险登山行动,成为娱乐性登山运动变迁的核心。阿尔卑斯俱乐部150周年庆典提供了一次对多姿多彩的历史进行回顾的机会,可以从维多利亚时期的阿尔卑斯登山先驱和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重要事件回顾到攀岩和登山成为时尚运动的今天——这一发展可以看做是阿尔卑斯俱乐部狂热的成员醉心于纯粹冒险和对不可预测事物的探求过程。
阿尔卑斯俱乐部成员回到被维多利亚时期的先辈们看做是真正登山之家的地方——瑞士的策马特。几乎所有高耸在策马特的山峰都是阿尔卑斯成员攀登的对象。在所谓的“黄金时代”,共有39座重要的山峰实现首次登顶,而英国登山者登顶了其中的31座。1857年,热爱阿尔卑斯山的英国人莱斯利·斯蒂芬到达了芬斯特瓦山峰顶,他们决定返回伦敦后成立阿尔卑斯俱乐部——世界上第一家登山俱乐部。阿尔卑斯俱乐部的目标是交流登山经验(特别是来自瑞士的经验)。阿尔卑斯俱乐部不需要国家名,因为没有其他的登山者协会。这些俱乐部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他们在瑞士登山时所获得的经验。莱斯利斯蒂芬把阿尔卑斯山称为“欧洲的运动场”。俱乐部把登山作为一项绅士运动加以推广,掀起了一股新的潮流。

紧接着创立俱乐部的是1862年奥地利阿尔卑斯俱乐部于维也纳成立:第二年4月,瑞士阿尔卑斯俱乐部成立;10月,意大利阿尔卑斯俱乐部成立;1869年,德国阿尔卑斯俱乐部成立;1874年,法国阿尔卑斯俱乐部成立。正如瑞士登山家Andre Roch所言:“死亡被抛弃,登山在英国人倡导的形式中诞生。”
1860年,英国绘画雕刻家爱德华·温珀到达策马特为出版物《山峰,山口和冰川》搜集例证,但他很快就被马特洪峰深深吸引,下决心要攀登这座雄伟的山峰——1865年他实现了这个心愿,但这一胜利和悲剧伴随——温珀及其同伴抢在其意大利对手之前到达了他们梦想已久的山顶,但是温珀一行中有四个人在下山的途中坠亡……
山岳电影的早期启蒙
虽然英国远离阿尔卑斯山区,但是在登山运动的最初期,它却走在了最前列。此后,登山运动作为一项欧洲最传统的运动流行起来,紧接着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国度掀起一轮新的探索热潮,滑雪运动也在之后诞生,登山运动的文化植根于环阿尔卑斯山区国家,登山向导作为职业确立下来,山岳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山岳电影在登山者是德国人的推动下,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题材存在并发展壮大。
卢米埃尔兄弟最初的电影拍摄活动实际上代表着纪录电影的开端,从电影诞生不久直到上世纪20年代初期,在纪录电影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影片类型是远征与探险电影,从1908年开始,意大利人马里奥·皮亚桑扎陆续拍摄了一系列登山电影——《攀登马特洪峰》(1908)、《与巨人之齿共舞》(1911年)、《色调》(1918)。此时,反映意大利杜克·阿布鲁兹公爵探索K2的纪录片也在1909年由意大利人维托里奥·萨拉拍摄,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喜马拉雅题材的电影。
有些摄影师经常跟随一些登山探险家走出阿尔卑斯去世界各地远征,英国人赫伯特·庞丁拍摄了《永恒的沉默》(1911),马里奥·皮亚桑扎拍摄了《从克什米尔攀登喜马拉雅山》(1913)的远征纪录片,英国1924年珠峰登山队也拍摄了反映攀登的纪录片。这些电影中也包括一些科学考察活动,其中应该提到的是由火山学家哈鲁恩·达泽耶夫拍摄的《魔鬼的约会》(1959)和《火山禁地》(1966)。
虽然,现在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山岳电影是由美国登山家弗兰克·史密斯在攀登勃朗峰时拍摄的短片《冰山铁路》,费利克斯·迈斯基什也拍摄了表现山岳的影片,但真正将登山电影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电影类型,还是公认由狂热的阿尔卑斯登山家阿诺德·范克博士开创。范克在一战结束后购买了一台埃尔尼曼摄影机,在瑞士登山时边爬边拍,后来剪了出来放映,竟然获得成功。范克拍摄的影片基本都是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表现人与大自然搏斗的“英雄形象”纪录片,诸如《滑雪板的奇迹》(1921)、《命运的山》(1924),《圣山》(1926),《帕吕峰白色地狱》(1929)、《博朗峰风暴》(1932)等,最早与他合作的有莱尼·里芬斯塔尔、路易斯·崔克和摄影师泽普·阿尔盖尔,他们都成为登山电影的重要导演。

莱尼·里芬斯塔尔从影之前在柏林学习绘画,之后又接受芭蕾舞训练。在受伤后决定改行当演员,投到导演阿诺德·范克的门下。里芬斯塔尔先后主演了几部登山片,从范克那里学习了电影制作。1932年,里芬斯塔尔和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合作,共同编剧,导演了她的第一部故事片《蓝光》。这部影片使她在德国影坛声誉雀起,并得到希特勒的注意。随着纳粹上台二战来临,主要的导演和演员各自走向不同的电影和人生道路,登山电影这一类型开始衰落了。
二战后的繁荣昌盛
战后的西方攀登界在50年代初开始了对世界各地山脉的全面探索。随着人类陆续登顶14座8000米高峰,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宣告到来,这一阶段极大地推动了山岳电影的创作,拍摄和发展。这期间,出现了诸如《喜马拉雅山》、《安纳普尔娜的胜利》、《正午的星辰》、《白塔》、《闪亮的山》、《艾格峰1936》、《白蜘蛛》、《艾格峰的惩罚》、《冰峰抢险队》、《绝岭雄风》、《向导之死》、《绝地求生》、《梦想巅峰》、《八千米死亡线》、《珠峰滑降》等一批优秀的登山电影。
这个阶段的登山电影的主要内容是登山纪实,展示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类超越自我的勇气。登山电影拍摄十分艰难,受到技术手段和自然环境的重重限制。在山峰上实地拍摄必须小心低温,天气和地形的危险,以免给剧组人员带来伤亡。导演有时也采用一些“花招”,如在不太危险的地方拍下演员,再剪入用望远镜头拍的山峰。
当法国登山队首登安纳普尔娜峰后,法国掀起一轮山岳电影热潮。从1934年起就开始拍摄山岳电影的马赛尔·伊夏克是最著名的导演,先后拍摄了《喀喇昆仑》(1937)、《格陵 兰》(1949),《喜马拉雅山》(1950)、《安纳普尔娜的胜利》(1953)和《正午的星辰》(1960)等优秀作品。他成为法国山岳电影的启蒙者,也是极地探险,洞穴探险和水下探险一系列电影类型的开拓者。
利奥·迪克森是英国山岳探险电影制作人,被誉为现代探险电影先驱。他在喜马拉雅、喀喇昆仑、阿尔卑斯和安第斯山拍摄超过六十部影片,涉及登山、攀岩、跳伞、滑翔、热气球、漂流、探洞、蹦极等几乎所有户外方式。
1970年拍摄攀登艾格北壁的电影《向往太阳》,从那以后他开始全身心投入电影事业;1978年,他拍摄了梅斯纳尔和哈伯勒首次无氧登顶珠峰的纪录片《珠峰解密》1982,利奥拍摄了艾力克·琼斯独攀艾格峰的纪录片,这次他使用直升机拍摄;1991年,他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热气球跨越珠峰》,史无前例地在万米高空拍摄:1994年,在巴基斯坦大川口塔摄制了澳大利亚极限低空跳伞者的纪录片《Baseclimb》,并参加了奥斯卡获奖影片《五日一夏》的拍摄和《温柔地杀我》的跳伞特技拍摄。
利奥·迪克森的代表作还包括著名的巴塔哥尼亚三部曲——反映1 962年首次登顶巴塔哥尼亚百内峰的纪录片《Towers of Paine》,《FitzRoy》和探索巴塔哥尼亚活火山的影片《Cerro Lautaro》。
登山电影果实
1966年,在意大利的特伦托创建的登山探险电影节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电影节不仅仅成为登山运动爱好者的文化休闲方式,同时也为山岳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
著名登山家罗伯特·绍尔是奥地利格拉兹登山探险电影节的创建者,上世纪70年代他在沙木尼看到当时的法国登山电影发展环境非常羡慕,那里涌现出很多年轻登山家拍摄的攀登影片和登山制片商。绍尔慨叹道:登山者是地球上不可抗拒的梦想家,而电影正是造梦者的艺术。为什么像维也纳、因斯布鲁克和慕尼黑这些环阿尔卑斯的古典登山城市没有登山电影节?

绍尔在1978年登顶珠峰的过程中认识了英国著名摄影师和制片人利奥·迪克森,在利奥的带领下开始投身于登山电影制作。1986年,奥地利格拉兹登山探险电影节创立之初仅仅只有登山电影一个类别——阿尔卑斯金摄影机奖,但是出席的嘉宾却都是重量级人物——法国登山电影制作人Jean Afanassieff,Robert Nicod、美国登山家Jeff Lowe和MichaelKennedy,德国登山家Gerhard Baur,瑞士登山家Fulvio Mariani。后来电影节陆续增加阿尔卑斯攀登电影、自然环境电影和探险题材电影。1996年,绍尔加入David Breashears率领的IMAX电影《珠峰》摄制队,2002年又参加了IMAX电影《乞力马扎罗:非洲之巅》的拍摄。提到IMAX电影,必须要介绍美国MacGillivray Freeman电影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巨幕(1MAX)电影制作发行公司。自197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巨幕影片行业的发展和推广,已发行了三十余部登山探险IMAX电影,引起广泛好评。
虽然山岳电影在西方的电影界里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类别,但是由于社会整体对登山及户外运动的认知度较高和登山文化发展为成熟的母文化,登山文化作品和活动的数量多而质量高,真正的山岳电影的时代到来了。
真正的发展季节
班夫小镇安静地依偎在加拿大海拔最高的几座险峰的环抱中,视野所及都属于班夫国家公园的范围。班夫镇很小,似乎容纳不下如此多攀登过珠峰的探险家和世界级滑雪冠军。这个小镇没有任何采矿业,没有农牧业。班夫镇成立于1883年,是班夫国家公园的主要商业重心,也是文化活动中心。但这个弹丸之地同时还是一个知名的山地文化电影节的举办地,成为汇聚世界各地山地文化的经典节日。

1975年,加拿大著名的登山家John Amatt和Chic Scott萌生了创办一个登山主题活动的念头。1970年,Chic Scott曾经参与过经典登山电影《艾格峰的惩罚》的拍摄,他也受到意大利特伦托登山探险电影节的影响,他们最终决定在班夫开创一个类似的活动,希望能成为山岳文化创作者展示作品的平台。1976年10月31日,首届班夫山地文化电影节一经推出即获强烈反响,电影节每年集合了来自世界各地和山岳相关的精彩影片,包含探险、攀登,运动,山地文化以及世界最后未涉足之地探险等的主题。同时,它鼓励世界各地户外运动影片的拍摄,设置数个奖项和提供一个发表交流的空间。时至今日,班夫电影节成为全球最具知名度的山岳电影节,成为户外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1986年,班夫中心开始把班夫电影节的品牌推向世界,他们启动了世界巡回展映计划。2006年,班夫电影节的巡回展映到达全球三十个国家超过四百场次。
从80年代开始,环阿尔卑斯山区的国家都开始举办山岳电影节,并将这 登山文化传统传递到北美和澳洲,同时也不断出现更多专业和专题的电影节,类型也从单一的登山探险电影,向极限运动、自然探索和人文领域拓展。甚至于出现了独木舟和单板滑雪等单独户外运动方式的电影节。现在,每年全世界举办的山岳和自然电影节超过二百个,其中以加拿大班夫山地文化电影节、奥地利格拉兹登山电影节,意大利特伦托登山电影节和英国肯多登山探险电影节最为著名。
独立制作和小众效应
长尾理论是美国《wired》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2005年提出的观点,他为独立制作和小众产品描绘了一个天堂,以为大众的需求正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产品,转向为曲线尾部的大量小众产品。安德森列举了出版界的一个现象,一本十年前冷门的登山书《触及巅峰》,因为另一本登山畅销书《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亚马逊书店连锁效应,使《触及巅峰》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4周,比《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卖得还好。安德森因此得出结论,21世纪的文化,经济模式将改变,过去实体媒介和发行平台太少,使广告,口碑和从众心理为主的大众文化将不再万夫莫敌,受众将远离20世纪这种传统购买模式,冷门和小众商品将能透过新科技及互联网的虚拟平台做贩售,不再苦于大书店、戏院将小商品下架下片的困境。
长尾理论对经济文化革命性的影响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它使独立制片残存着一丝生存希望,以为大片厂垄断经营的模式不可能长存,预示着一个电子内容,明星时代终结的新世纪美景。在这些小众文化产品中,山岳电影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但是它往往也是最能打动观众的电影,尤其是那些真实的登山纪录片。美国学者艾里克·巴尔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