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风格视角下吕蓓卡的父权抗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蝴蝶梦》成书于1938年,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优秀哥特文学作品之一。吕蓓卡是小说中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她是男主人公麦克西姆的前妻,曾经曼陀丽庄园的女主人。虽然她已死去,但却仍旧有着控制曼陀丽庄园的能力,就如一个隐形的女主人。有研究者認为她是一个放荡的恶魔,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她是标准的上层社会名媛。本文则以哥特式风格视角入手,解读吕蓓卡对父权的反叛抗争,还原一个追求自由与权利的女性形象,揭开小说中哥特式风格恐怖写作手法所渲染的父权制压抑,及其对追求自由与权利女性的扭曲式刻画。
  关键词:《蝴蝶梦》;吕蓓卡;哥特式风格;父权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4
  《蝴蝶梦》自1938年出版以来,已经历了四十多次的再版重印,被翻译成20多国的语言。虽已经过了70多年,在文学界依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小说集浪漫爱情与恐怖情节于一体,延续了勃朗特姐妹的哥特式写作风格,成为哥特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本带有哥特式风格的浪漫主义小说。小说女主人公吕蓓卡是男主人公麦克西姆的前妻,曼陀丽庄园曾经的女主人。虽然她已经死去,但却仍旧有着控制曼陀丽庄园的能力,就如一个隐形的女主人。二十世纪初,追求与男性同等权利的女权运动在世界掀起一股浪潮。以此为背景,达夫妮·杜穆里埃所创作的《蝴蝶梦》成为二十世纪极具里程碑式意义的哥特小说作品。有些研究者将吕蓓卡定义为一个放荡的恶魔,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她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本文则以哥特式风格视角入手,表达女性借助哥特式元素所欲传达的反抗呼声,还原一个追求自由与权利,勇于挑战父权禁锢的女性形象。揭开小说中哥特式风格恐怖写作手法所渲染的父权制压抑,及其对追求自由与权利女性的扭曲式刻画。
  《蝴蝶梦》由一场重游曼陀丽庄园的梦境为开端,叙述者“我”与迈克西姆相知相识的过程就像灰姑娘的故事般浪漫。然而这一切在来到曼陀丽庄园后便开始陡然突变。从故事一开始便已死亡女主人吕蓓卡通过诡异的意象、亡灵拥护者继续操控着曼陀丽庄园。当吕蓓卡自杀的真相浮出水面时,吕蓓卡的附庸丹弗斯太太一把火烧掉了曼陀罗庄园,故事也在这场大火里走向尾声。作品以叙述者“我”的视角揭示了父权社会杀妻的秘密。从哥特风格角度研究《蝴蝶梦》能更好地解读小说要隐形女主人反叛的真实意图。本文将从小说中的诡异意象、亡灵附庸以及吕蓓卡魔鬼—天使合体进行分析,探究吕蓓卡在父权社会下的反叛。
  1. 哥特式风格历史及其发展
  哥特(gothic)一词原指公元3世纪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野蛮而残暴的哥特部落。而后被意大利人Vasari(1511-1574)用来指称落后,黑暗“the darkages(黑暗时代象征)”的中世纪建筑风格。18世纪后“哥特”一词又成为一种新的小说体裁名称,小说内容阴森恐怖,并伴有超自然现象描写。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1717-1794)的作品《奥特兰托城堡》(The Castle Otranto,1764),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 (A Gothic Story),宣告着首部哥特小说的诞生。18后期-19世纪初浪漫主义开始席卷欧洲,哥特小说成为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特殊流派。评论家们称之为“黑色浪漫主义”(dark romanticism)。哥特小说是在欧洲处于深刻历史变革时期,对已走向极端的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哥特式小说以独特的神秘恐怖和浪漫主义风格在英国及欧洲各国风行一时,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因此18世纪90年代形成哥特小说创作的高潮,也被文学家称为“Gothic decade”(哥特十年)。
  19至20世纪,人们将恐怖的描写从表面感官刺激转向心灵层面的描写 运用哥特手法来进行道德探索,挑战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肖明翰,2001:91)“哥特式”一语在早期使用中其意义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中世纪性、野蛮性和超自然性,后来被用于文学批评语,基本保留了它的本意。(王腊宝,2001:77)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 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与悬念。此外,还有“超现实恐怖”,它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受到某种形式的鬼魂、幽灵、怪兽或“不可知物”的侵扰而表现出来的害怕死亡或疯狂的高度焦虑状况。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上,它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哥特式”的美学标准,即其艺术既能给人以恐怖体验,又能使人在此中得到净化。《蝴蝶梦》是一部优秀的哥特式小说,是作者杜穆里埃试图借助哥特式恐怖揭示社会和道德上的邪恶,表达在父权压抑下女性对自由及权利的渴望。
  2. 诡异意象
  哥特式意象是营造哥特式恐怖气氛的重要道具。吕蓓卡从故事开头便已死亡,故而小说使用诡异意象侧面衬托吕蓓卡的存在,而小说中哥特式风格恐怖写作手法的运用则渲染了父权制的压抑。哥特式小说常以古堡、荒野或废墟为地点背景。《蝴蝶梦》遵循哥特式小说传统,将故事背景设置于美丽而古老的曼陀丽庄园,素有“仙乡”之称。
  《蝴蝶梦》开头由一个诡异的梦境引入,“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2007: 1)”。在梦境中,叙述者“我”仿佛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如游魂般从生锈的铁门穿过,重游荒废已久的曼陀丽庄园。而文中对曼陀丽周遭意象的描写则为全文奠定了恐怖,诡异的基调。“原来自然界已恢复了本来的面目,渐渐把她细长的手指顽强而偷偷摸摸地伸到车道上来了……榉树伸开赤裸的白色肢体,互相紧紧偎依,枝条交叉错杂,形成奇特的拥抱,在我头顶构成一个形似教堂拱道的穹隆。(2007:1)”曼陀丽的植物疯狂而怪异地生长。此段以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自然界植物生命,然曼陀丽的植物仿佛有生长于荒废已久的墓地的怪物一般,其“细长的手指(2007:1)”逐渐延伸遮盖了原本宽阔的车道。而榉树的枝干被比作“赤裸的白色肢体(2007:1)”,呈现一种恐怖而疯狂的姿态,渲染了恐怖、压抑的气氛。   曼陀丽庄园作为一个典型的封闭空间意象,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体的存在(叶超,2010: 243)。它是父权控制下的密闭空间,女性自由的枷锁。小说中多次出现带字母“R”的物品,使这个庄园充满了神秘压抑的气氛。带R字的丝帕是文章中一個重要的道具,虽看似小小的细节,实则为情发展提供助力。除了加深叙述者“我”内心的恐惧感,使读者感受到更加切实的代入感外,也展现了吕蓓卡不羁决绝的性格特点。叙述者“我”第一次见到吕蓓卡的字是在麦克西姆车厢所发现诗集的扉页上,“字是用一手相当不凡的斜体写成的笔力苍劲...那个往一边倾斜的字母R特别高大,对照之下,其他字母显得矮小(2007: 36)。”吕蓓卡的字迹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字母“R”是吕蓓卡名字的首字母,吕蓓卡书写时总会将“R”字书写的异常高大倾斜,令人印象深刻。即便是她在写送予迈克西姆诗集的赠言时,吕蓓卡也不因迈克西姆男主人的身份而在书写时有所改变,依旧我行我素。体现其对父权社会的逆反精神,自信而不羁。
  小说中带“R”字的物品无处不在,迈克西姆车厢里带吕蓓卡签名的诗集,随意挑选的雨衣中出现的带“R”字的手帕,卧室中织着“R”字的床单。然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吕蓓卡已故去一年多,为何其手帕还会出现在雨衣当中,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手帕上遗留的香味竟然依旧清晰可辨。字母“R”是吕蓓卡的象征,带有此字母的物品实则是对曼陀丽新女主人的一种昭示主权的暗示:曼陀丽是属于吕蓓卡的。诡异的“R”字引起叙述者内心深处的困惑及恐惧。致使叙述者“我”将其烧毁以摆脱内心阴霾。“最后消失的是字母R,它向外扭曲着,显得比原先更雄伟,接着也在火焰中成了齑粉。留下的不是灰烬,而是一种轻盈的细尘。”虽然带“R”字母仅仅是小小细节,但却足以逐渐打破叙述者“我”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引起内心的极度恐惧。
  作为一部优秀的哥特小说,作者达芙妮还利用石楠花意象成功地将读者引入她所创造的诡异恐怖氛围之中,激起读者内心的深层恐惧。对石楠花的描述多集中于其如血般鲜红的颜色。叙述者“我”初到曼陀丽庄园,就被庄园中“红得像鲜血(2007:68)”的花,吓了一跳。曼陀丽庄园的石楠花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石楠花的认识。曼陀丽中成团成簇的石楠花,茂盛得令人难以置信。曼陀丽的石楠“看不见叶子,也看不见枝干,只有一片象征着杀戮的血红色(2007:68)。”文中将用“杀戮(2007:68)”二字修饰石楠花如血般的颜色,将其妖魔化,以渲染诡异恐怖的氛围。 此外,石楠花遍布曼陀丽庄园的每一角落,车道,沙发边的茶几上,写字桌上,金烛台的旁边,随处可见扬这“娇艳的脸孔正从壁炉架上俯视着我(2007:88)”的石楠花。吕蓓卡虽身死已久,但她的身影却好似从没有在曼陀丽消失过一样。殷红的石楠花就像吕蓓卡的眼睛一般,代替吕蓓卡监视庄园中人们的一举一动,让叙述者“我”在恐怖压抑的气氛中逐渐被吕蓓卡控制而迷失自我。这种哥特式写作手法反映了父权社会对敢于挑战父权权威的女性的扭曲式刻画,任何与吕蓓卡有关的意象都被罩上了黑暗压抑的面纱。吕蓓卡的形象如浓艳的石楠花般,妖冶美丽,高雅端庄,似有股神秘的吸引力诱导着人们沉沦于她的魅力当中。石楠花是吕蓓卡的最爱,却被妖魔化了。
  3. 亡灵附庸
  吕蓓卡在死后,仍然能够操控曼陀丽庄园。吕蓓卡的存在就如潘多拉魔盒般,危险而充满诱惑力,令女性心之向往。本章将选取受亡灵吕蓓卡影响极深的丹弗斯太太及叙述者“我”来探究吕蓓卡身上神秘的诱惑力。
  哥特式小说中通常会有如鬼魂般吓人,引发读者内心恐惧的人物的存在。丹弗斯太太便是一个典型的哥特式代表人物,她虽是书中的配角,却对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丹弗斯太太是一个忠仆式的人物。她常年穿着深黑色衣服,颧骨突出,眼窝深陷“看上去与惨白的骷髅脸没什么两样。(2007:72)”而丹弗斯太太本人也如活死人般“死一样冰冷,没有一点儿生气。(2007: 72)”。性格阴郁,可以说她是个近乎冷血无情的存在。作为管家,即便是面对男主人迈克西姆,她也是一副面上冷漠内心鄙夷的态度。
  然而丹弗斯却将吕蓓卡奉为神灵般崇拜,对吕蓓卡有着一种有悖于性制规范的同性认同(陈李萍,张中载, 2013: 7)。但这种爱恋无疑是畸形的,她一直无法正视吕蓓卡的死亡,仇视任何想取代吕蓓卡地位的人。她曾在骷髅般惨白的脸上露出阴森可怖的狞笑对“我”说:“她即使死了,也还是这里的女主人。真正的德温特太太是她”(2007: 272)。每当提起吕蓓卡她的神色便会变得夸张而富有生气,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丹弗斯太太也是小说中引发人物内心恐惧感,推动小说剧情发展的存在。为铲除取代吕蓓卡女主人位置的叙述者“我”,她用煽动性的语言劝说“我”从窗户跳下自杀,“不是很容易吗?你为什么不纵身往下一跳?只要不折断脖子,不会有什么痛苦……你为什么不试一下呢?你为什么不去死?(2007:272)”在小说的最后,她火烧曼陀丽庄园为吕蓓卡陪葬。
  而叙述者“我”是麦克西姆的第二任妻子,却没有自己的名字,在文中默默无闻,平庸而自卑,在父权统治下无独立人格。她对自己最初的形象如是描述道:“一头平直的短发,稚嫩而不敷脂粉的脸蛋,衣裙均不合身,还穿着我自己裁制的短褂,像个羞怯失措的小妞儿(2007:10)”此时叙述者“我”因涉世不深对自己极度缺乏自信,懵懂无知就如一个“羞怯失措的小妞儿(2007:10)”。迈克西姆之所以选择“我”作为他的妻子,是因为叙述者“我”是一个易于掌控且不挑战父权权威的人。迈克西姆作为文中父权制的代表,认为叙述者“我”只要在曼陀丽扮演好宠物杰斯帕一样的角色即可,不需要独立人格。“丈夫毕竟跟父亲差不了多少。对于某种事理,我宁可不让你茅塞顿开,最好也把它严严实实地锁起来。(2007:220)”父权制家长往往希望女性依附于自己,受其控制。因为吕蓓卡挑战了父权社会权威,迈克西姆不愿我提起探究任何关于吕蓓卡的事。这个阶段“我”是毫无个性,自由可言的。“我”虽不喜欢吕蓓卡但却在潜意识里十分认同向往吕蓓卡的做法。因此敢于与父权抗争追求自由的吕蓓卡成了我下意识所想要模仿的对象。   叙述者“我”急切地想要成为和吕蓓卡一样自信的人,于是受到丹弗斯太太的蛊惑,扮成走廊中画像的角色,这也是曾经吕蓓卡所扮演的角色。当我装扮完毕看向镜子里的自己时感到“同我判若两人”。当冲着镜中的自己微笑时,我展现了“这是一种陌生的、嫣然绽开的微笑。(2007: 220)”杜穆里埃在此运用了哥特创作里“画像复活”手法,通过相同的装扮,让死去一年多的吕蓓卡“复活”。而“我”已经完全迷失自我,沦为亡灵吕蓓卡的附庸。当得知迈克西姆杀害吕蓓卡的真相时,叙述者“我”似乎一夜成长了起来,摆脱了一直以来的自卑感而变得自信而果断,成为迈克西姆的精神支柱。这是叙述者“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其不断向吕蓓卡靠近的过程。“我”对吕蓓卡有一种潜意识里的认同感,欣赏其敢于追求自由权利的精神。虽未真正摆脱父权控制,但叙述者“我”的心理上也经历了成长蜕变,意识到父权社会的压迫。
  4. 天使与魔鬼的矛盾结合体
  吕蓓卡是小说中谜一般的人物,她虽已经死去一年多,但仍能凭借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控制曼陀丽。吕蓓卡是一个典型的哥特式人物——一个神秘而具备超自然能力的亡灵形象。吕蓓卡被普遍认为是放荡的“恶魔”,这是不公允的。
  首先,小说中并未存在对吕蓓卡的正面描写,所有有关吕蓓卡的印象都是来源于书中他人对吕蓓卡的描述及与吕蓓卡相关的意象。吕蓓卡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诱惑力使周围的人为之吸引。几乎每个与她接触过的人都会称赞她的美貌与才能,就连迈克西姆一向挑剔的奶奶,也认为吕蓓卡十分完美。吕蓓卡长得美艳至极,就迈克西姆也不得不承认吕蓓卡是他所见过的人中最漂亮的。从别人的叙述中所获知的吕蓓卡形象比起正面描写更吸引人。“一头乌黑的长发衬着雪白的肌肤,站在楼梯跟前同每一位来客握手。她的化装舞服非常合身。是的,她确实是个出众的美人。(2007: 131)”这段话是主教夫人对吕蓓卡的描述。吕蓓卡的样貌出众,拥有乌黑的长发、雪白的皮肤,五官精致而美丽。虽然主教夫人仅在一年多以前见过吕蓓卡一面,但依旧能清晰地记得吕蓓卡的模样,她十分欣赏吕蓓卡的才华,认为吕蓓卡是个充满活力的尤物。若空有美丽的外表而没有才华远不足以引起所有人对她的注意。吕蓓卡出生于世家大族,教养极好,同时她也极具才华,端庄得体,精明能干,将曼陀丽打造成知名庄园。吕蓓卡就如交际花一般,能与任何人处好关系并获得他们的喜爱。她自有一套讨人喜欢的本事:“男人、女人、小孩,还有狗,都会被她迷住。(2007:203)”所以就连那位马克西姆最难讨好的老奶奶,也从一开始就喜欢她。吕蓓卡具有“一个妻子得有三种美德:教养、头脑和姿色。(2007:301)”,她完全符合父权社会理想妻子的形象,在诸如丹弗斯太太,迈克西姆奶奶,主教夫人等人的眼中,吕蓓卡是精明端庄的社会上层名媛,拥有独特的诱惑力使其周围的人喜欢她并对她赞赏有加。然而在父权制卫道士迈克西姆的眼中,吕蓓卡却是个彻底的魔鬼形象。
  吕蓓卡的“魔鬼”形象也是这样间接勾勒出来的:一方面是死后被父权社会刻画成曼陀丽庄园无处不在的鬼魂形象,另一方面是吕蓓卡的父权抗争被认为是魔鬼的行为。在哥特式作品中,通常会有鬼魂、怪物,或是未知事物的存在,起到影响书中其他人物引发极度焦虑恐惧的作用。无疑《蝴蝶梦》中吕蓓卡便是在扮演这个角色。吕蓓卡虽已死去一年多,但仍具有超自然的能力控制曼陀丽庄园。仆人依旧按着她的吩咐行事,曼陀丽的物品摆放都依照她身前的布置。“她正从画廊上俯视着我,而当我伏在她书桌上写信时,她就坐在我身边。我穿过的那件雨衣,我用过的那方手绢,都是她的遗物。”(2007:257)吕蓓卡宛如一个游魂,死后依旧能监视着曼陀丽庄园人的一举一动,这种诡异气氛,引发叙述者“我”内心的恐惧感。
  在现实世界是没有鬼魂存在的,而吕蓓卡因其对父权社会的公然反抗而被妖魔化。“我替你治家,替你管理你家祖传的宝地曼陀丽。只要你愿意,我可以使这所宅子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闻名去处(2007:300)”这段话是吕蓓婚后与麦克西姆交易的内容。管理庄园的权力大都掌握于男性的手中,然而吕蓓卡并不满足于庄园幕后女主人的身份,她需要更多的权力。吕蓓卡利用麦克西姆的虚荣心换来了曼陀丽庄园的控制权想以此摆脱父权的控制。然而这种行径是对于父权制的一种威胁。因此,在迈克西姆的眼中吕蓓卡是一个恶魔般的存在。吕蓓卡的一生放荡不羁,用她自己的方式生活。“她一向我行我素,愛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2007: 269)”她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拿治理曼陀丽庄园为条件与自己的丈夫做交易,交换自由及权力。吕蓓卡是个精明聪慧的女子,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着独立的自我人格。然而这些都不应该是一个传统女性该有的,因此被视为父权制下的恶魔。
  5. 结语
  吕蓓卡是父权社会下天使与魔鬼的矛盾统一体。作为一个女人,她胜过大多数男性。她的性格像男人一样果断坚强,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意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追求女性自由和权力的一种方式。哥特式风格写作手法以黑暗、压抑的气氛勾勒了一个反抗父权的女性。吕蓓卡并不是一个“恶魔”,而是一个为追求自由及权利而勇于反抗父权的女性。吕蓓卡拥有一种使周围人堕落的独特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实则是吕蓓卡绝不屈服于父权社会压抑及勇于追求女性自由权利的精神力量。小说中哥特式风格恐怖写作手法的运用渲染了父权制的压抑以及对追求自由与权力女性的扭曲式刻画。
  参考文献:
  [1]Watson, N. Daphne du Maurier. Rebecca[M].New York: HarperCollins US,1994.
  [2]陈李萍,张中载. 欲望景观下的性别表演——论达芙妮·杜穆里埃的双性恋认同[J]. 外国文学, 2013(5): 131-139.
  [3]达夫妮·杜穆里埃. 蝴蝶梦[M]. 林智玲
其他文献
正当全党学习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形成高潮之际,浙江省爆出一条新闻:萧山市副市长赵福庆经各方面考察和体格检查,符合进藏工作条件。但是,组织上虽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他却坚决
风格的翻译标准就是能否再现的风格是翻译的标准,但是由于原文与译文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从语言和内容上很难达到和原文的高度一致,因此在符合原文内容的原则下,创造性的再
他两鬓斑白,高大魁梧,性格耿直、豪爽、刚毅。他又特别乐于助人。他就是营口市鲅鱼圈区海东办事处东红海村党支部委员郭庭春。 1984年以来,他先后承包了原生产队7.5亩的猪场
摘 要:本文的中心内容为“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代表性译作赏析”,因此,在写作过程中,笔者翻阅历史,选择了《绣像小说》和中华书局译本,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近代福尔摩斯译作,通过对小说中为人们所熟知的章节进行提取与对比的方式,系统、深入的对《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译作进行了赏析,希望能够在某些方面为针对近代西方小说译作所开展的赏析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代表性译作;译作赏析  
摘 要: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意象是一种富有想象与图像美感的艺术表达手法,其中又以诗词为主要载体来呈现。宋词中的意象也有其丰富的内涵。由于水运在宋朝极为繁盛,船的应用也极为广泛,因此船不可避免地成了宋代文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主要意象。本文主要探究究宋词中船意象的情感表达以及宋代文人用船寄托情感的原因,以此揭示船与宋代文人生活的亲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展示宋词中船意象的发展轨迹,为后人研究提供一些思
甘草酸是评价中药甘草质量优劣的指标性成分,受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以及人工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人工种植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含量在全国各产区差异较大,平均含量低于我
摘 要:19世纪30年代,法国文学家提出批判现实主义,用以取代欧洲文艺领域的浪漫主义思潮。由于资本主义的失败,欧洲人民转向了现实世界。梅里美,全名普洛斯佩尔·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致力于现实主义,他的短篇小说《高龙巴》描绘的是一个特征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蕴含了梅里美对封建统治的批判,对复辟现实的谴责。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是真实性、客观性及典型性,本文通过以上三个特点分析《高龙巴》
摘 要:《无声告白》是华裔女性作家伍绮诗刻画的关于一个跨种族婚姻家庭的故事。故事描绘的家庭冲突凸显了个人层面的身份危机,本文将聚焦于这个家庭中的华裔男性詹姆斯的男性气质及其所经历的男性身份危机并且论证他的男性气质有其矛盾的一面。  关键词:华裔;身份危机;男性气质  作者简介:马一航(1992-),男,汉族,广东汕头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小说、性别研究。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的主要形式,能够通过读者的参与来感悟作品的价值。而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