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儿童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趣味识谱就是促进脑发育的良好途径之一。识谱和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感受、理解、表现及创造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中,不仅提出了识谱教学的必要性,还提出了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唱名模唱出简单的乐谱。
但我在课堂上明显感觉到,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一旦让他们识谱,学生们顿感索然无味,学习热情马上就下来了,只有一两个学过器乐的学生会起来回答,音乐情感美的熏陶更是无从谈起,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如何能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上把识谱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丰富起来,让识谱教学趣味化,受学生的喜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一—二年级学生的研究和实践,我终于有所收获,总结出了一套趣味识谱的方法。
一、形象法记音符
将简谱中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音符的写法、演唱时值、打拍演示图进行形象化:
以四分音符(X)为基础音,打一拍;
八分音符是在四份音符下方加了一条横线,(X),我把这条横线说成是滑板,脚下有滑板就会快一些,时间就会短,所以打半拍;
二分音符是在身后有一根绳子拽着,(X-),自然会慢,时间就会长,所以要打两拍。
以此类推,将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加进去,然后我将这些音符编成快板,和学生边拍手边说:
师:“四分音符什么样?”生:“四分音符没变化。
二、图画法感受旋律变化
美术与音乐同属艺术类课程,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两门学科共同的教学目标。《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音乐教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特别提出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的融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将两学科教学优势互补,无疑成了小学艺术老师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新编小学音乐教材中插入配置了许多精美的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图画,使教材显得更加亲切、生动,且扩充了学生音乐想象的空间。在识谱教学中,我将图画美与音高美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画旋律线、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感受、表现音高变化,更有效的提高趣味识谱的效率。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参与学习的过程是自觉的;反之,没有兴趣,参与学习的过程则是勉强的,而一切强迫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并保持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继而非常牢固的掌握歌曲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利用听、说、读、写、唱、游、演、画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新时代教师的首要任务。
三、童谣法记忆旋律
童谣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之一,很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首先,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水平。极富特色的韵诗、歌谣及儿歌,韵律好听,简单易学,既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又能配合儿童的喜好,用一种有节奏的方式来呈现语言,更增加它的多样化和新鲜感,带给孩子一种活泼愉快的语言接受环境。其次,因为歌曲童谣大都可以配合手指及肢体动作,不但增加趣味性,也符合孩子好动及爱玩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这些肢体动作可以帮助孩子记忆和理解,同时放松紧张的情绪,对音乐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童谣和歌曲都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适合一边唱一边用动作表现出歌词的含义。这种边唱边动作有助于他们音名和唱名,促进动作的协调,增强节奏感,培养他们多种音乐能力。至于如何表达,除了老师作某些必要的示范、启发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想怎样做动作,这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都有一定的好处。比如,教学生认识唱名时,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柯尔文手势来表演,用手指来表示1-7七个唱名。边做边唱,待熟练之后,老师在讲台前边唱边做,学生在座位上举起手模仿老师的动作并说唱,和老师一起完成教唱,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效果极佳。
四、游戏法理解感受旋律
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一番话,激发了我对课题的进一步思考:他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既然游戏在学生读书的时候能让读书变得更有趣,更快乐,那在我的趣味识谱课题研究中,我也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趣味识谱。如在练习具体某些旋律片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运用准确优美的声音配合示范,帮助孩子理解、感受旋律的美。如通过画旋律线,小音符上(下)楼梯感受音高变化;通过柯尔文手势感受和声的美……有的时候完全可以让孩子去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旋律的音高、音强、时值的变化。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将枯燥、乏味的旋律形象化、生动化,让识谱教学更贴近孩子的心。
总之趣味识谱的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中国音乐艺术的特点决定的。也可说趣味识谱的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可超越,方能稳步前进。识谱教学是一门具有极浓厚的艺术色彩的科学,识谱教学不可照搬西方教学模式,必须敢于突破旧有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结合识谱艺术自身诸多特点给予重新审视并进行大胆改革。在少儿识谱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趣味性领先原则,本着系统、循序渐进的规律,多样、灵活地去开展教学。相信让这个过程会变得绚丽多姿,让学生受益终生。
但我在课堂上明显感觉到,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一旦让他们识谱,学生们顿感索然无味,学习热情马上就下来了,只有一两个学过器乐的学生会起来回答,音乐情感美的熏陶更是无从谈起,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如何能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上把识谱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丰富起来,让识谱教学趣味化,受学生的喜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一—二年级学生的研究和实践,我终于有所收获,总结出了一套趣味识谱的方法。
一、形象法记音符
将简谱中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音符的写法、演唱时值、打拍演示图进行形象化:
以四分音符(X)为基础音,打一拍;
八分音符是在四份音符下方加了一条横线,(X),我把这条横线说成是滑板,脚下有滑板就会快一些,时间就会短,所以打半拍;
二分音符是在身后有一根绳子拽着,(X-),自然会慢,时间就会长,所以要打两拍。
以此类推,将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加进去,然后我将这些音符编成快板,和学生边拍手边说:
师:“四分音符什么样?”生:“四分音符没变化。
二、图画法感受旋律变化
美术与音乐同属艺术类课程,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两门学科共同的教学目标。《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音乐教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特别提出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的融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将两学科教学优势互补,无疑成了小学艺术老师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新编小学音乐教材中插入配置了许多精美的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图画,使教材显得更加亲切、生动,且扩充了学生音乐想象的空间。在识谱教学中,我将图画美与音高美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画旋律线、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感受、表现音高变化,更有效的提高趣味识谱的效率。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参与学习的过程是自觉的;反之,没有兴趣,参与学习的过程则是勉强的,而一切强迫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并保持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继而非常牢固的掌握歌曲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利用听、说、读、写、唱、游、演、画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新时代教师的首要任务。
三、童谣法记忆旋律
童谣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之一,很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首先,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水平。极富特色的韵诗、歌谣及儿歌,韵律好听,简单易学,既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又能配合儿童的喜好,用一种有节奏的方式来呈现语言,更增加它的多样化和新鲜感,带给孩子一种活泼愉快的语言接受环境。其次,因为歌曲童谣大都可以配合手指及肢体动作,不但增加趣味性,也符合孩子好动及爱玩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这些肢体动作可以帮助孩子记忆和理解,同时放松紧张的情绪,对音乐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童谣和歌曲都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适合一边唱一边用动作表现出歌词的含义。这种边唱边动作有助于他们音名和唱名,促进动作的协调,增强节奏感,培养他们多种音乐能力。至于如何表达,除了老师作某些必要的示范、启发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想怎样做动作,这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都有一定的好处。比如,教学生认识唱名时,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柯尔文手势来表演,用手指来表示1-7七个唱名。边做边唱,待熟练之后,老师在讲台前边唱边做,学生在座位上举起手模仿老师的动作并说唱,和老师一起完成教唱,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效果极佳。
四、游戏法理解感受旋律
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一番话,激发了我对课题的进一步思考:他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既然游戏在学生读书的时候能让读书变得更有趣,更快乐,那在我的趣味识谱课题研究中,我也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趣味识谱。如在练习具体某些旋律片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运用准确优美的声音配合示范,帮助孩子理解、感受旋律的美。如通过画旋律线,小音符上(下)楼梯感受音高变化;通过柯尔文手势感受和声的美……有的时候完全可以让孩子去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旋律的音高、音强、时值的变化。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将枯燥、乏味的旋律形象化、生动化,让识谱教学更贴近孩子的心。
总之趣味识谱的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中国音乐艺术的特点决定的。也可说趣味识谱的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可超越,方能稳步前进。识谱教学是一门具有极浓厚的艺术色彩的科学,识谱教学不可照搬西方教学模式,必须敢于突破旧有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结合识谱艺术自身诸多特点给予重新审视并进行大胆改革。在少儿识谱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趣味性领先原则,本着系统、循序渐进的规律,多样、灵活地去开展教学。相信让这个过程会变得绚丽多姿,让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