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努力优化教学语言艺术,讲究语言的规范准确、畅达精炼、形象生动和幽默风趣,使之富有真情实感,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
关键词:语文课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语言应规范准确、畅达精炼,讲究抑扬顿挫
语言的规范准确、畅达精炼是达到教学清晰美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准确地运用畅达精炼的语言传递信息,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快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并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语文教师如果经常说不准普通话,不但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还会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对教学质量也会有影响。而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调节语速语调,以形成跌宕起伏、张弛相间的节奏美,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讲课中尽可能使用妥当的词汇,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思想、感情。避免话语罗嗦,语无伦次, 模棱两可,应力求“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最后,要讲究语言的畅达精炼,应如行云那样舒展自如,应像流水那样从容流畅。教师的每句话、每段话都应像血液流贯全身那样,脉脉相通,而且有生命力。例如讲《荷塘月色》,应当使用通达的语言,讲好一个“淡”字,因为作者是用淡淡的情调,情景交融地描写了淡淡的荷塘和淡淡的月光,抒写出不满现实的淡淡哀愁。这种通达的语言要像抛针掷线那样首尾一贯,顺畅自然。
二、语言应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
教师分析课文是用自己的语言在学生和作品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课堂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以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刺激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恰当地引用格言、诗句、短小的故事和成语典故,语言形象生动,将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而且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再生想象和创造想象。例如在讲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对课文中表现刘和珍的形象描写,要反复琢磨,深刻体会。通过引用鲁迅《惯于长夜》诗和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介绍当时的背景和社会状况, 让学生运用思维想象“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刚强英勇、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作品文字表面下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刘和珍是怎样一位追求进步、渴望真理和忧国忧民的青年,竟被敌人凶残的杀害。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有助于揭示文章深刻的主题,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还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课堂语言要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恰当举例,选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运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习用语和具体的数据等等, 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讲解,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三、语言应真挚富有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说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理,首先要让其动情。古今中外的名著充溢着美感,而文学作品较之实用文章,更富于美的形象性与感染力。凡是那些能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作品,总是最容易与学生形成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情感的交流。语文教师只有注入了丰富、细腻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 才能再现作品的情境,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双方不仅在理智上产生共鸣,同时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制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充满感情色彩,充满美育色彩的美好世界,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去体会深刻感人的社会生活美。因此,如何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也是教师教学魅力在课堂中的充分显示。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不仅展示了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融进了教师的思想感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里,我们正是借助充满情感的课堂语言,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和运用那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厚爱,多用褒扬性、礼貌性、肯定性、商讨性的语句,少用贬抑性、否定性、命令性语句,尤其是避免使用有斥责性、侮辱性、讽刺性的贬抑语句,促使学生在轻松欢愉的氛围中孜孜以求,精神专注,情绪饱满,乐于学习。
四、语言应幽默风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培根也曾说过,“善谈者必善幽默”。幽默有一种引起喜悦、带来欢乐、饶有风趣而寓意深刻的特性。在教师幽默语言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以轻松欢快的情绪学习知识,而且在笑声中得到启迪,领悟其中蕴含的睿智和哲理,從而激起自身的幽默细胞,打开思维和创造的大门,奇想迭出,灵悟顿开。幽默有时还能有助于教师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转尴尬为自然。语文教师应该把幽默看成是教师职业技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心地学习和模仿。首先要坚持收集和积累各种幽默素材,包括口头笑话、轶事趣闻、格言谚语、幽默故事等,以备在教学中随时运用。其次要掌握好修辞技巧,以增加幽默感。在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适时补充引用,使学生在愉悦之中增长知识,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掌握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对一名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否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也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且生动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关键词:语文课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语言应规范准确、畅达精炼,讲究抑扬顿挫
语言的规范准确、畅达精炼是达到教学清晰美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准确地运用畅达精炼的语言传递信息,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快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并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语文教师如果经常说不准普通话,不但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还会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对教学质量也会有影响。而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调节语速语调,以形成跌宕起伏、张弛相间的节奏美,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讲课中尽可能使用妥当的词汇,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思想、感情。避免话语罗嗦,语无伦次, 模棱两可,应力求“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最后,要讲究语言的畅达精炼,应如行云那样舒展自如,应像流水那样从容流畅。教师的每句话、每段话都应像血液流贯全身那样,脉脉相通,而且有生命力。例如讲《荷塘月色》,应当使用通达的语言,讲好一个“淡”字,因为作者是用淡淡的情调,情景交融地描写了淡淡的荷塘和淡淡的月光,抒写出不满现实的淡淡哀愁。这种通达的语言要像抛针掷线那样首尾一贯,顺畅自然。
二、语言应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
教师分析课文是用自己的语言在学生和作品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课堂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以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刺激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恰当地引用格言、诗句、短小的故事和成语典故,语言形象生动,将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而且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再生想象和创造想象。例如在讲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对课文中表现刘和珍的形象描写,要反复琢磨,深刻体会。通过引用鲁迅《惯于长夜》诗和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介绍当时的背景和社会状况, 让学生运用思维想象“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刚强英勇、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作品文字表面下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刘和珍是怎样一位追求进步、渴望真理和忧国忧民的青年,竟被敌人凶残的杀害。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有助于揭示文章深刻的主题,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还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课堂语言要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恰当举例,选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运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习用语和具体的数据等等, 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讲解,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三、语言应真挚富有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说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理,首先要让其动情。古今中外的名著充溢着美感,而文学作品较之实用文章,更富于美的形象性与感染力。凡是那些能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作品,总是最容易与学生形成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情感的交流。语文教师只有注入了丰富、细腻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 才能再现作品的情境,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双方不仅在理智上产生共鸣,同时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制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充满感情色彩,充满美育色彩的美好世界,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去体会深刻感人的社会生活美。因此,如何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也是教师教学魅力在课堂中的充分显示。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不仅展示了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融进了教师的思想感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里,我们正是借助充满情感的课堂语言,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和运用那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厚爱,多用褒扬性、礼貌性、肯定性、商讨性的语句,少用贬抑性、否定性、命令性语句,尤其是避免使用有斥责性、侮辱性、讽刺性的贬抑语句,促使学生在轻松欢愉的氛围中孜孜以求,精神专注,情绪饱满,乐于学习。
四、语言应幽默风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培根也曾说过,“善谈者必善幽默”。幽默有一种引起喜悦、带来欢乐、饶有风趣而寓意深刻的特性。在教师幽默语言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以轻松欢快的情绪学习知识,而且在笑声中得到启迪,领悟其中蕴含的睿智和哲理,從而激起自身的幽默细胞,打开思维和创造的大门,奇想迭出,灵悟顿开。幽默有时还能有助于教师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转尴尬为自然。语文教师应该把幽默看成是教师职业技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心地学习和模仿。首先要坚持收集和积累各种幽默素材,包括口头笑话、轶事趣闻、格言谚语、幽默故事等,以备在教学中随时运用。其次要掌握好修辞技巧,以增加幽默感。在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适时补充引用,使学生在愉悦之中增长知识,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掌握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对一名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否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也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且生动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