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获取信息、分析与处理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而阅读素养则是一个人实现终身发展的主要素养。因此可以说,阅读教学对学生自身的阅读素养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现象是,中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兴趣不高。基于此,文章主要对阅读素养的含义进行阐述,并提出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目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1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71
   初中教学中,教师对阅读的实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將阅读任务交给学生,这与阅读教学所强调的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不相符。真正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还能通过阅读联系自身的具体生活,从而产生思想共鸣。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阅读知识为阅读素养的基石
   所谓阅读知识,通常是指学生在阅读中需要掌握的基础性知识。知识不仅是素养的基石,还是教学开展的基础要素。对于阅读知识而言,其通常包含两类:一是语言知识,通常指阅读中对字词句、修辞等相关知识的把握;二是文本知识,其主要包括文章与文学的阅读知识[1]。对于文章的阅读知识而言,其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了解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相关表达方式;而对于文学的阅读知识而言,其主要包括文学体裁、文学史、文艺理论等相关知识。
   (二)阅读能力通常是阅读素养的核心
   阅读能力通常指学生经过阅读获取的能力。对于阅读能力而言,其作为阅读评价开展的重要标准,主要是从文本理解、信息检索、反思评价各维度对阅读能力实施阐述。具体为:信息检索的能力通常指从文本当中找到信息,并进行信息筛选的能力;文本理解的能力指对文字表面意思的解释与理解的能力,其通常指对整个文本的概括与整合能力,且对作者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明显的推理力;评价反思的能力则是指阅读中的高级能力,通常包含文本形式与内容鉴赏力的评价,并把知识与文本相结合解决有关问题的迁移力[2]。
   (三)阅读态度通常是阅读素养的重要保证
   态度作为心理学中的词语,不仅是个体对于特定对象应该具有的心理倾向,而且该心理倾向还具备一定的主动性。对于阅读态度而言,其主要指读者通过阅读对读物形成的稳定性、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学生的阅读态度愈好,测评所得的成绩愈好。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基于阅读知识的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知识量的充足通常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前提。
   首先,注重文言词汇相关知识的落实。对于文言文而言,其作为文学的精华,通常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且渗透着民族的睿智。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而言,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文言文,且在统编教材中其数量还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由此可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极为重要[3]。但是,文言文的具体教学状况却不是很乐观,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较差,文言词汇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通常更注重文言词语含义的落实,把重要的文言虚词与诗词落实到具体语境中,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与文学欣赏,充分掌握相关文言文的词汇知识。
   其次,注重文本的基础知识的丰富。文本知识通常涉及较广,主要包含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由于两种知识的体系本身较为复杂,因此,不必把文本知识当作单独的体系,将其和具体文本相结合学习效果最佳。同时,教师在对文本进行鉴赏的时候,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理论知识。将文本学习和文本知识相结合,通常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积极阅读态度的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态度通常指读者在具体阅读中对读物产生的稳定性、主动性的心理特征。
   首先,需注重阅读目标及计划的设置,以此明确阅读方向。教学目标不只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向,在对课堂完成度实施评价时,仍需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有目标,阅读也需有目标,只有在阅读时有合适的方向,才能更好地达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而阅读计划则是阅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4]。就初一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订相关的阅读目标与计划,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状况,自主制订阅读的目标与计划。
   其次,注重阅读时间,确保行为投入。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很早已被倡导,但是部分教师仍旧习惯于自导自演,教学设计通常较为“严密”,这就导致一节课完成后,教师累得大汗淋漓,而学生仍然知之较少,从而对阅读教学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处于题海当中埋头苦干,对答题技巧进行钻研,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阅读量无法达到要求,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而且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到将学生作为中心,将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都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其中,阅读时间的充足通常是学生获得独特体验的前提。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朗读、默读、思考、讨论等时间,以便学生拥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并有所收获。而课堂上的时间极其有限,无法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对于自主性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需和学生一起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摘抄、笔记等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阅读时间,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再次,注重閱读文本的多样性。想要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需要注重文本的拓展,从不同维度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培养,并把握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保证文本的新鲜感,以使学生保持阅读兴趣。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阅读,而且需要引导学生对博客、电子邮件、图表、报纸等内容进行阅读,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维度。同时,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还需积极突破义务教育当中对于名著阅读的限制,积极推荐美学、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相关书籍,且在阅读中,教师需要做好“把关人”,在保证学生阅读形式丰富的同时,确保阅读内容的健康,从而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最后,注重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通常将对话理论与美学理论作为基础,更注重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获取阅读体验,并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开放性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
   (三)基于阅读能力的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通过复述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检索能力。信息的检索能力通常指学生在文本当中查找与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又被称作信息定位能力,其属于学生阅读能力当中最需具备的基础性能力。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测试显示,学生在对自己不熟悉的文本类型进行阅读时,通常检索信息的能力比较差,且类似题型的得分也比较低。由于学生对这类文本的内容或者是形式不熟悉,导致阅读时产生障碍,不仅会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会使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无法有效集中。因此,想要高效地完成阅读教学,教师可通过复述策略进行教学。其通常是指,为了在记忆当中保持信息,通过内部语言在人的大脑中重现相关学习材料,以便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材料学习上的策略。一般可运用随文批注或者预习提纲的措施。
  1.随文批注。即通过批注进行评点,“评”主要指读者通过简洁的语言概括与提炼阅读文本,并对自身的阅读心得与体会实施批注。“点”通常指圈点勾画,主要是在其认为较为精彩或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上进行圈点,以当作提示。
  2.预习提纲。其通常指在预习中没有完成相应的要求,在对复杂的文本进行学习时就会显得较为吃力,为了确保预习效果,教师可提前设置相应的预习作业,而通过预习提纲可以使学生实现高效预习。提纲通常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如字词、文本内容、作家背景、经典赏析、写作手法、作者情感等,通过层层深入,对阅读内容进行呈现。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阅读素养。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进入语文课堂,且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初中语文阅读中,为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师需通过相关信息技术对教学行为进行积极改革,通过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优越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实现更好的阅读效果。多媒体技术往往带给学生一定的听觉与视觉刺激,通常能有效弥补传统化语文课程教学的不足。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视听互动空间,以音频、视频、图像等相关形式,把抽象、单一、静止的信息转变为具体、动态、多维的感官上的冲击,从而使学生在听觉与视觉上都对阅读文本产生全新的感受。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初中阶段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教学阶段,其还是把小学语文知识与高中语文知识进行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注重阅读教学,并关注其所具备的人文性特点,以促使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淇.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2):93.
  [2]李新渠.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11):35.
  [3]李秀芸.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甘肃教育,2020(6):69.
  [4]黄韵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探究性教学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4):31.
其他文献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之源泉,对于高中数学来说也是如此。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由于高考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使得许多学生对高中数学爱之恨之,部分学生因为长久性的“疲劳应战”以及对于高中数学理解的不透彻,基础不扎实等,对于高中数学的兴趣匮乏,进而对高中数学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当然,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很多的,但单调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及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则是诸多影响因素中较为重要的。文章就高中数
摘 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合理分析,创新语文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优势。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挖掘其学习作用,才能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基于此,文章从读写结合、信息技术、问题情境、师生互动和生活实践五个方面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
摘 要:在小学教育资源愈发完善,整体教育水平稳定提升的发展趋势下,小学数学教学迈入新的阶段,其教学侧重点逐渐由简单的知识能力培养转为综合素养培养。师生互动作为教师有效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发展中尤为关键。文章以此为背景,分析师生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展途径,为相关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互动;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
摘 要: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时,才会“愿学”和“乐学”。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采用“强制”“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学习,将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行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
摘 要: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更注重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也就是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不断地发现历史中的“痕迹”,这不仅可以使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历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基于此,文章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问题;探究  中图分
摘 要: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以及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想要学生高考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那么复习至关重要。高中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同时,复习也是高中学习阶段中的重要环节。但是高中地理高考复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体现在复习策略方面。因此,教师应注重针对高中地理高考复习策略进行探究,进而提高复习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促进了现代教育的改革和进步。信息化手段被应用于教学中,创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加深了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印象,提升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品位。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从整体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语文;课
摘 要: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实质上是一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掘各种生物现象的自然学科,而教材中的诸多知识点与实验内容都有着紧密的关系,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概念图有效归纳整合众多零散的知识重难点,并进行合理的梳理与总结。基于此,文章着眼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现状,详细阐述了概念图的相关概念和应用意义,同时根据教学实践,分别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以及课后复习四个方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被不断地应用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当中。《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升级,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践,如此,可以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